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与使用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后练习是制定教学目标,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凭借。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注意到了基础性和各年级之间的衔接,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特色较为鲜明。对这些形式各异、类型丰富的练习,教师要准确把握其设计理念,并对此加以科学使用,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设计使用
  课后练习是师生课堂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拓展课堂教学的有力推手。和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体系有了较大的改进,作为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后练习亦是如此。然而,由于统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的时间不长,学界对其课后练习的挖掘力度还稍显不足。有鉴于此,笔者决定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体系、编写特点和使用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对一线语文教师科学使用新教材,提供借鉴和启示,也希望對当下教科书作业系统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课后练习的设计
  对课后练习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拟从题量、题型和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统计。
  (一)题量统计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通常由“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三部分构成。对练习题量统计的原则是题目中有无明确的问题提示,为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对大题中的小题也做了统计,小题中如果有多个问题,则以阿拉伯数字题号为准。例如,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课后思考探究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道题虽然提了2个问题,但这2个问题出现在一个题号中,所以算作1个问题,统计1次)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这道题虽然没有问号,但是有明确的指令,算作1个练习,统计1次)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1个问题,统计1次)
  由表1可以看出,六册教材的课后练习,题量虽然不均衡,但总体波动不是太大,这样的设置,能保证各学期学生练习的稳定性。其次,每册教材的平均题量是8.1,和以往教材相比,题量有所增加,说明统编本教材的编写者充分认识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有练习实践的辅助。也说明统编本教材坚守自己的立场,不盲目跟风“肩负”,减去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训练。
  (二)题型统计分析
  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为方便统计分析,我们在此以练习题的形式为标准,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分为填空题、问答题、写作题等类别,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在统计时,对一些兼具型的练习,按照其所兼有的项目内容进行了计算。例如,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思考探究二:《木兰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人物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和节奏。这道练习就涉及了分析、朗读和体会三种形式,因而三种类型各统计1次。
  从表2可以看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形式丰富多样,注意到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问答分析类和解释体味类习题占有绝对比重,这些练习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当然,教材可以在保证课后练习多样化的同时,适当地向占比较少的练习进行倾斜,以保证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
  (三)内容统计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从内容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积累类、理解类、运用类和拓展类四种类型。积累型练习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或是对文章片段乃至全文的记忆程度,这种作业类型在教材中多以背诵、熟读、复述等形式出现。理解型练习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主题思想等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型练习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在教材中多以搜集整理、讨论交流、实践调查等方式呈现。拓展型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中,它多以推荐阅读或对比阅读的方式出现。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表3在统计时,依然坚持兼具型练习题涉及几种训练方式,就统计几次的原则。从表3可以看出,理解类练习在教材中占比最高,达到了70.24%,应用类次之,拓展类最少。理解类练习之所以占比最多,是因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有条理的理解训练,则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和深刻性的最佳途径。记忆类练习在教材中占比是8.65%,和以往教材相比,这个比例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统编本教材加大了对传统经典篇目的入选比例,而这些文章,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经典的蕴涵,丰厚人文底蕴的目的。拓展类练习在教材中的占比最少,而且出题方式较为单一,多是推荐课外阅读文本,因此,今后教材在编写时,可适当扩大拓展类练习的比例,并对拓展练习的出题方式进行一定的更新和调整。
  二、课后练习的特点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课后练习的设计与编排,注意到了基础性和各年级之间的衔接,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特色较为明显。
  (一)分层设置,显示梯度
  以往人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置的是“研讨与练习”和“读一读,写一写”的训练项目,所有习题,笼统的编排在“研讨与练习”板块。这样的设计,给师生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不便。而统编本语文教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善,将“研讨与练习”分设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项内容,这样的分层设计,使考查内容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而且,这两层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思考探究”板块多是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的理解和分析,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积累拓展”板块的练习则是在“思考探究”基础上的提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又包括了对言语精华的积累和对语文能力的拓展,呈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统编本教材课后练习的分层设置,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题量适中,题型多样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板块,通常会设置2到4道大题,“积累拓展”部分一般会设置0到3道大题,两部分的大题数合起来是3到6道。算上小题,其平均题量是8.1道。和以往教材相比,这个题量貌似有点儿多,但实际上并不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因为部分习题是让学生讨论、交流或辩论,其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另外,在题型设置方面,统编本教材安排了填空、问答、讨论、写作、背诵、拓展、应用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练习。这些练习,一方面是对原有教材练习编写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立德树人,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时指出,统编本教材注意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对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落实,而这一编写理念在课后练习中也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课后积累拓展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身上有那些优秀品质?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这道练习可以让学生建构积累语言知识,在语言的探究中拓展思维空间,在语言的品味中进行审美鉴赏,在语言的涵咏中体会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这样的练习,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能够让学生在优秀作品的引领下,进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构建,从而在润物无声之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
  (四)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编写“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2]。统编本教材严格贯彻课标的要求,在练习内容的设计、练习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切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例如,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积累拓展”板块的练习: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个练习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关注目光,从主流人物身上转移到普通大众身上,引导学生关爱身边默默奉献的平凡人物。这样的练习,既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感知周围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考虑到信息社会的特点,教材在课后练习中多次建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或观看《ⅩⅩⅩ》纪录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方便快捷、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操作性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注意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关于课文的背诵,以往教材的课后练习,只是冰冷生硬的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至于怎样背,习题中未做任何说明,这样的习题,容易导致死记硬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容易使练习流于形式。而统编本教材则会简单提及背诵方法,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或,“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背诵课文”。由于方法步骤明确清晰,学生记忆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另外,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保证每位学生在训练中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表达。比如,八年级下册《回延安》课后“思考探究”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语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文中与间接抒情相关的诗句较多,学生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读,进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蕴。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又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
  课后练习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影响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要发挥练习系统的这些功能,就需要师生进行科学的使用。
  (一)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后练习的设计理念
  “思考探究”和“拓展延伸”是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的练习,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对篇章结构的把握,有对课堂所学的拓展,还有对实践能力的发展。训练内容相当丰富,而且这两个板块的练习,貌似彼此独立,实则联系紧密:只有对文章的语词、内涵、结构、思想情感等有了深刻的思考,探究的成果才能有所保证,拓展才会有知识基础,延伸的目的才能达到。换言之,课后习题的编排顺序,有其科学的逻辑体系,哪道练习在前,哪道练习在后,编者均作了充分考虑,师生在使用时,只有对每道练习题的考查点和训练目的有所了解,才能逐层深入地进行教与学,从而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运用各种记忆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和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中记忆类练习的数量有所提升。记忆类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础,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其关键是通过灵活有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达到精确牢记的目的。首先,语文课程人文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记忆,不能是高压政策下的机械识记,为此,教师就应当针对不同的记忆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向学生传授多样化的记忆方法,如歌诀记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比较记忆等,力求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记忆的氛围和情境。例如,对于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有一个教师按照文章的论证思路,在屏幕上展示出了“提出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关键词,并将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及结论呈现在屏幕上,学生照着教师给出的逻辑推理图,即可实现对课文轻松的背诵和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积累。最后,教师还要关注对學生记忆方法的迁移训练,要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课内外的记忆练习,使学生对不同的记忆方法举一反三,创新运用[3]。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类练习在统编本教材中占有着绝对比重,要发挥这类练习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转化和深化[3]。教师首先应该运用差异化评价标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比如,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思考探究第三题:《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你认为”的弹性很大,教师在处理时不应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可笑”背后的深意,教师均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给出具体的点评,以便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反馈中,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其次,教师还应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和理解过程,教师要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辨别协商,对学生的思维结果进行即时性评价,以便让学生从教师及时科学的评价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学到好的理解方法。
  (四)关注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运用类习题是检验学生语文能力高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这类练习题型多样,难度较大。当然,这类习题对学生来说也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利用这一“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创造,是决定应用类习题能否发挥价值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和创造的空间,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新方法。例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四: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首先,对于这道练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理解作者将近景和远景、动态和静态以及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借鉴作者的写法,用诗或散文的形式,描写一处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景物。这样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教材中的应用类练习,多是以演讲、辩论、讨论、朗诵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应该根据训练任务,引导学生组建团队、交流分享、汇报演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均衡发展。
  (五)拓展延伸,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仅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加强对课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引导。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后设置的“积累拓展”板块,其目的就在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使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延伸之处。例如,九年级上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后练习六:阅读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等,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这道练习,既可以对课内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迁移,又可以提升学生阅读课外经典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古人闲适旷达的襟怀和关心民生疾苦、心系国家政事的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这道练习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找寻这些名篇佳作的魅力,感受“古仁人之心”。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也能够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目科学,题型多样,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对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怎样科学地使用课后练习,使其价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彰显,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薛叶.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使用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王亚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系统使用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孝友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是常熟市建校最早的中学.学校才俊辈出,享誉海内外,中科院资深院士张青莲、时钧、钱人元,外交家王珠,著名学者张江树、钱仲联、黄授书
统编版教材仍保留不少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以经典课文《掌声》为例,从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识字、学词、理解)、单元重点目标、课时核心目标对比探析两个版本教材,基于对比,立足
目的探究于早期慢性肾衰竭治疗中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85例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5例患者依据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中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联合胺碘酮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CHDVA)产生的效果。方法通过选择北京某院93例CHDVA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只是服用胺碘酮,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升。本文针对新时期下如何有效提升财
一、教材分析"酶的特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