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绿山水于工笔中自成一格,观其妙者,应既展工笔整饬,复得江山悠旷,此犹艺道两端,不可偏废。制线造境,非技法谙娴者不能擅场,而巧似衍度极易流于妍好,俚气顿滋,故惟有艺巧而格高者堪称佳构。艺巧毋庸多论,格高尚待诠解。以鄙管见,青绿品格之高下全赖醇雅古意之有无。 学兄浦均,淮夷人,朴茂有古风,去岁入研究院同室问学。曾负笈金陵七载,从教数年。浦兄研习工笔山水有年,居随园时笔底状貌初具。游踪写生,驻足忖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绿山水于工笔中自成一格,观其妙者,应既展工笔整饬,复得江山悠旷,此犹艺道两端,不可偏废。制线造境,非技法谙娴者不能擅场,而巧似衍度极易流于妍好,俚气顿滋,故惟有艺巧而格高者堪称佳构。艺巧毋庸多论,格高尚待诠解。以鄙管见,青绿品格之高下全赖醇雅古意之有无。
学兄浦均,淮夷人,朴茂有古风,去岁入研究院同室问学。曾负笈金陵七载,从教数年。浦兄研习工笔山水有年,居随园时笔底状貌初具。游踪写生,驻足忖思,行止间六朝建康山川过眼,归收其画,似遥追南唐北苑《潇湘》《龙宿》之平渚轻岚也。后求索不怠,教学相益,自江南而涉履京华,志融南北之范,落笔渐趋妙逸。
观浦兄画,可感太古之静,斯为喧阗时下所难寻。骋目其间,惟见青山默默,长流无声,竹溪佳处,幽潭照临。其善绘月景,月华微漾,清露生凉,秋宵无尽,宁谧尤深。画中罕有人迹,纵构林下书屋、泉畔水亭,亦是空空,度其似效云林托寄古今高士孤拔怀抱也。虽无人语,不妄天机,谷底九皋鹤鸣,云间白鹭往来,于此太古静虚中一派盎然生趣。
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道:“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青绿山水感人处,盖醇雅古意之逐世再生,烟云供养今人栖息。浦兄于此有深悟,再臻高境可期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其他文献
时间:2014年7月12日 地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嘉宾:段建伟、段正渠、邰武旗 炎热的夏季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围绕着段建伟的作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这样一场轻松又不失深度的三人对话。在经过了这场名为“面目”的展览巡礼之后,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段建伟的艺术历程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邰武旗:你个城里人一开始就画乡下,啥由头?正渠就是个村娃,好说。 段建伟:我学画的时候,农民这种题材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已进入了宽阔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画宽阔发展的时期。山水画也不例外,经过上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解放和艺术空气宽容的历程,至9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开始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引起了风格、语言、形态的个性化取向,出现了真正多元化的面貌。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的中国山水画领域结出了丰富多彩的成果,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不仅在80、90年代初步进行的各种探索日渐成熟
部队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带来的一个新的现象。从北伐时期开始,部队美术就已逐渐超出了军队内部的鼓动的意义,而与革命和先进的思想发生了联系。特别是我们在以梁鼎铭为代表的一些北伐历史画家的创作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这种现象,并通过延安美术的进一步升华一直延伸到新中国。但新中国的部队美术是在普及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部队美术一般称之为“士兵美术”,即它是以突出部队美术作为“工
“古画画意不画形”,所谓的“意”也即象外之意。追求“形意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立象尽意”,同时又“得意忘象”的二律背反方式,获得那被庄子称作“象惘”的大道虚空本体。在刘明的山水画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得意”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古意”的同时,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最终达到二者兼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我有幸拜访了画家石照东先生。他为人随和、诚恳、庄重、健谈,在他画室的墙上,还悬挂着许多笔墨未干的大幅作品,他既是一位军人,又是一位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的目光中和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朴实而刚正的个性。 石照东先生1958年出生于浙江“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浦江,从小就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他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1983年又考入上海戏曲学院舞台美术专科继续深造。
张明川是海军画家,是在中国山水画界很有影响力的画家,是擅于将山水画创作放进军事主题的画家。 与张明川相识近三十年成了老朋友,在我这个山水画外行眼里看张明川,会有多处不准,但是,对于他在艺术追求上的一些大关系我还是可以把握一二的。明川内秀,大块头的体魄生长着“灵心妙手”,是一位不惜力极其稳健勤奋的艺术创作的“爬坡者”。在他几十年的“爬坡”运动中,越来越凸显着他的力厚功深、才情横溢。 在明川“爬坡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韵致,最终是心灵的反映。 作为一位青年山水画家,刘明有着对“意境”的仔细体味和把握,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构造他梦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极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将宇宙、山川、太空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追求古朴清新、雅意天成的笔墨形式,并带有明显地经过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王俊标 采访人:李 恺 SHMJ:你一直以来坚持“工笔画”创作,“工笔”与“岩彩”有着历史的渊源,对于这样的讲法您是否赞同? 王俊标:正如你所说的,“工笔”是我非常喜爱的绘画形式,不管临摹也好,创作也好,我的作品里“工笔语言”是比较明确的。我曾经临摹过很多传统的东西,现代的东西,而最早知道“岩彩”是通过书籍,但是真正实践它的机会却很
绘画是从“看”出发的艺术。在图像及其发达的当下,如何在无处不在的形象包围中,重新确立绘画的价值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问题。传统的写实与写意人物画难以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从根本上是因为其只关注如何具体去画而漠视了如何去看的智慧,由此造成了与外界的隔阂,绘画成为一种样式。 没有预设答案,从认真对待“看”开始,一些年轻人物画家为我们展现了新的人物画图景。强调“镜像”的观照方式,注重幻象与像罔的表达是他们的特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杨志滨 采访人:山 己 杨志滨:我通过一段时间对于“岩彩”进行研究,感觉收获是比较大的。传统的“岩彩画”当中也非常重视线条的运用,同时还有平面化的处理方式,画面的意境。在我看来,“年画”同“岩彩”之间的气场上是相通的,如果非要用语言表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事情,虽然“年画”被国家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则重点放在了如何刻板,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