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地理学科在实现人地协调方面具有的独特性,我们提出并倡导走“和谐地理”的学科课程建设之路。在本学科课程建设中,我们就“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地理到底学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地理?”“有哪些资源与环境作为支撑?”“怎样才算学好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地理学科 课程建设 和谐地理
2012年我校启动了学科课程建设,并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综合改革总纲要》,以此统领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建设。2013年初,我们地理学科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的《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综合改革总纲要》着手推进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形成了自己学科的建设理念——“和谐地理”,并藉此制定了《和谐地理课程建设纲要》,指导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下面就谈一谈我们在地理学科课程建设中的一些思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方向
学科课程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何要学习这门课,也就是课程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所有学科必须追问的首要问题。地理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实现人地关系协调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并倡导走“和谐地理”的教学之路。根据我们的理解,“和谐地理”是指用特有的地理思维方式来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这一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认为地理学科建设应立足学科本位,并向学生的发展进行转变,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力求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协同转型。一方面,教学转型表现在“和谐地理”的教学致力了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学”转变为根据标准、运用智慧、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培养型教学”。另一方面,评价转型表现在“和谐地理”的评价致力于实现由片面的、陈旧的传统型评价转变为重过程、重能力、多形式、多层次的素质型评价,全方位检验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地理到底学什么?”——制定学科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基于新课标的总体规划,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初中阶段“和谐地理”的具体目标定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取基本的地理技能与方法,提升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增强对环境的关注度,了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初步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并树立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们认为“和谐地理”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初识能力,知识的比较分析与归纳能力,寻找地理规律的基本能力,对地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遵循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有步骤地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2011版的地理课程标准将初中地理划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结合“和谐地理”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与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课程建设中将初中地理的学习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初识地理——走进地理——感悟地理,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并明确了各阶段培养的方向。
三、“怎样才能学好地理?”——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
鉴于2012年人教版新教材的定位,我们围绕“如何学地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新课程与新教材理念的引导下,地理教学更加趋向于对学生地理学习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地理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认为地理学习可在课内外不同场所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内表现为对课本知识的获取能力,课外主要表现为对地理事物的观察、思考与理解,并学会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联系;合作学习在课内外都可以采用问题式、表演式、讨论式等合作方式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体意识;探究学习是课内外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四、“有哪些资源与环境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运用现有的资源与工具
资源与环境是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水平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适时开发,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供帮助。
每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各种资源与环境作为支撑,以完善学科的教与学。我们对地理资源进行了梳理。各种地理资源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还能丰富学生的视域,提升学生的学力,并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我们围绕“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这一问题以说明地理资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切记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应避免走形式路线。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能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成效,更重要的在于能有效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能促进我们“和谐地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明确地理课程建设方向的前提下,我们“和谐地理”的学科建设还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开发并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 课程建设 和谐地理
2012年我校启动了学科课程建设,并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综合改革总纲要》,以此统领学校各个学科的课程建设。2013年初,我们地理学科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的《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综合改革总纲要》着手推进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形成了自己学科的建设理念——“和谐地理”,并藉此制定了《和谐地理课程建设纲要》,指导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下面就谈一谈我们在地理学科课程建设中的一些思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明确学科课程建设的方向
学科课程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何要学习这门课,也就是课程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所有学科必须追问的首要问题。地理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实现人地关系协调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出并倡导走“和谐地理”的教学之路。根据我们的理解,“和谐地理”是指用特有的地理思维方式来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这一理念的形成过程中,我们认为地理学科建设应立足学科本位,并向学生的发展进行转变,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力求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协同转型。一方面,教学转型表现在“和谐地理”的教学致力了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学”转变为根据标准、运用智慧、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培养型教学”。另一方面,评价转型表现在“和谐地理”的评价致力于实现由片面的、陈旧的传统型评价转变为重过程、重能力、多形式、多层次的素质型评价,全方位检验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地理到底学什么?”——制定学科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基于新课标的总体规划,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初中阶段“和谐地理”的具体目标定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取基本的地理技能与方法,提升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增强对环境的关注度,了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初步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发展的观念,并树立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们认为“和谐地理”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感知能力,初识能力,知识的比较分析与归纳能力,寻找地理规律的基本能力,对地理事物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等。地理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遵循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有步骤地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2011版的地理课程标准将初中地理划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结合“和谐地理”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与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课程建设中将初中地理的学习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初识地理——走进地理——感悟地理,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设置,并明确了各阶段培养的方向。
三、“怎样才能学好地理?”——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
鉴于2012年人教版新教材的定位,我们围绕“如何学地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在新课程与新教材理念的引导下,地理教学更加趋向于对学生地理学习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地理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认为地理学习可在课内外不同场所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内表现为对课本知识的获取能力,课外主要表现为对地理事物的观察、思考与理解,并学会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联系;合作学习在课内外都可以采用问题式、表演式、讨论式等合作方式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体意识;探究学习是课内外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四、“有哪些资源与环境作为课程建设的支撑?”——运用现有的资源与工具
资源与环境是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水平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适时开发,才能有效推进课程建设,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供帮助。
每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各种资源与环境作为支撑,以完善学科的教与学。我们对地理资源进行了梳理。各种地理资源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还能丰富学生的视域,提升学生的学力,并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我们围绕“如何利用好各种资源”这一问题以说明地理资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切记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应避免走形式路线。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能总结前一阶段的教学成效,更重要的在于能有效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能促进我们“和谐地理”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明确地理课程建设方向的前提下,我们“和谐地理”的学科建设还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开发并利用好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