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肯普模式”所提出的四个基本要素为分析基础,结合金融学双语教学要求,构建出适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求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双语教学方法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整体教学资源的协调建设、寻求多维化的评价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肯普模式;双语教学;应用性教学
金融学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是全面提升学校竞争力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对当今的中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双语教学”(bilingual instmction)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课堂层面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的社会整体双语教育活动。
“肯普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着力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预测——教学目标——为什么学和能学习到什么(why-what),(2)实施—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教学(hOW);(3)总结——教学评价——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estimate)。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经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学生需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指能将金融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风险聚集的服务性行业,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专门人才越来越凸现出跨国界的同一性。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金融技能,更要学会与国际接轨,熟悉国际最新金融理论与金融产品。
地方应用型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需求,但金融行业却呈现出跨区域的高度协调,这就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同时又要及时了解外界最新金融动态。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义为两个层面:
表示如下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特质
地方高校因为招生范围的局限,一般生源相对集中,同时录取分数相对稍低,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现实的特质困难:
其一、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基层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英语基础大多相对薄弱,这就给开展金融学双语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其二、前期专业外语教育欠缺,传统外语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公共外语知识,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几乎没有涉及,这样就出现了外语与专业知识的脱节。
其三、开放的教学要求与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的矛盾,地方高校长期以来立足地方,与国际接轨较少,金融专业的学生缺少大量接触外界的机会,开展双语教学缺少相应开放的教学环境。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组织(how)
结合以上特质,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目标,我们总结出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组织程序:学生自身层面——打好专业基础,运用外语工具,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与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层面一如下图示:
立足一个专业→实行双向渗透→实现三个分目标→达到一个总目的
(一)立足一个专业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外语必将只是一种工具,人才的真正定位是立足于专业,双语教学一定不能陷入公共外语教学的误区。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必然要立足社会需要的专业。金融学专业人才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涉及金融基本理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多个层面。金融应用型人才包括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开发型人才。地方高校应主要培养操作型和管理型人才,这样势必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外语交流与应用能力。
(二)实行双向渗透
离开专业的外语是公共外语,离开外语的专业缺乏开放性。地方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需要的是双向渗透式教学,即:公共外语环境下的金融知识渗透、金融教育环境下的应用外语渗透。
要实现这样的双向渗透,首先就是师资的配备,目前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是平行的两条线,没有或者较少有交叉,结果是公共外语教师金融学专业欠缺,专业教师外语薄弱。这就需要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按照目前的形势,还是选派专业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强化英语进修于培训,这样才能适应立足专业之上的教学需求。
其次是教学课程内容的修改,公共外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专业课外阅读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专业词汇。
第三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可以开展一些英文专业知识竞赛、英文文献搜集大赛等,给学生多一些展示和参与的机会。
(三)实现三个分目标
在立足专业和双向渗透的基础上。双语教学要达到三个基本目标。其一、语言目标(技能性):基本双语交流、外文阅读等。通过情景对话及其他适宜的形式,让学生突破语言关。
其二、知识目标(储备性):金融学基础知识、金融技能知识等。通过系统的专业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金融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最新金融动态,为下一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其三、应用目标(综合性):涉外金融、国际交流等。在熟练的外语运用于成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学的第三个目标即是将专业知识与外语的有机结合并加以运用。
(四)达到一个总目标
应用型教育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是建立在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良好外语运用能力。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应用型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
四、地方应用性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评价体系(estimate)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机制陷入一些误区,如重事后评价、轻事前评价;重校内评价、轻校外评价,重学生测评、轻教师自身评价、重教学本身评价、轻教学环境评价等。
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我们认为,培养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总结,认为双语教学的评价应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涉及需求分析、师资质量、教材建设、设备配置、教学组织、就业等多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和应用型的双重目标。
评价指标表示如下:
五、结语
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只有做到外语与专业的无缝隙衔接,在满足地方经经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外语运用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琴.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8
[2]王斌华.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3]李莉平.高校双语课程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地方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余晓云,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7
关键词:肯普模式;双语教学;应用性教学
金融学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是全面提升学校竞争力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对当今的中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双语教学”(bilingual instmction)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课堂层面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的社会整体双语教育活动。
“肯普模式”强调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着力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预测——教学目标——为什么学和能学习到什么(why-what),(2)实施—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教学(hOW);(3)总结——教学评价——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estimate)。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双语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经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学生需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金融人才指能将金融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金融行业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风险聚集的服务性行业,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专门人才越来越凸现出跨国界的同一性。这就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不仅要掌握传统的金融技能,更要学会与国际接轨,熟悉国际最新金融理论与金融产品。
地方应用型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需求,但金融行业却呈现出跨区域的高度协调,这就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同时又要及时了解外界最新金融动态。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义为两个层面:
表示如下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特质
地方高校因为招生范围的局限,一般生源相对集中,同时录取分数相对稍低,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现实的特质困难:
其一、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基层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英语基础大多相对薄弱,这就给开展金融学双语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其二、前期专业外语教育欠缺,传统外语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公共外语知识,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几乎没有涉及,这样就出现了外语与专业知识的脱节。
其三、开放的教学要求与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的矛盾,地方高校长期以来立足地方,与国际接轨较少,金融专业的学生缺少大量接触外界的机会,开展双语教学缺少相应开放的教学环境。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组织(how)
结合以上特质,结合地方高校发展目标,我们总结出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组织程序:学生自身层面——打好专业基础,运用外语工具,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与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层面一如下图示:
立足一个专业→实行双向渗透→实现三个分目标→达到一个总目的
(一)立足一个专业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外语必将只是一种工具,人才的真正定位是立足于专业,双语教学一定不能陷入公共外语教学的误区。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必然要立足社会需要的专业。金融学专业人才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涉及金融基本理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多个层面。金融应用型人才包括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开发型人才。地方高校应主要培养操作型和管理型人才,这样势必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外语交流与应用能力。
(二)实行双向渗透
离开专业的外语是公共外语,离开外语的专业缺乏开放性。地方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需要的是双向渗透式教学,即:公共外语环境下的金融知识渗透、金融教育环境下的应用外语渗透。
要实现这样的双向渗透,首先就是师资的配备,目前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是平行的两条线,没有或者较少有交叉,结果是公共外语教师金融学专业欠缺,专业教师外语薄弱。这就需要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按照目前的形势,还是选派专业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去强化英语进修于培训,这样才能适应立足专业之上的教学需求。
其次是教学课程内容的修改,公共外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专业课外阅读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专业词汇。
第三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可以开展一些英文专业知识竞赛、英文文献搜集大赛等,给学生多一些展示和参与的机会。
(三)实现三个分目标
在立足专业和双向渗透的基础上。双语教学要达到三个基本目标。其一、语言目标(技能性):基本双语交流、外文阅读等。通过情景对话及其他适宜的形式,让学生突破语言关。
其二、知识目标(储备性):金融学基础知识、金融技能知识等。通过系统的专业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金融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最新金融动态,为下一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其三、应用目标(综合性):涉外金融、国际交流等。在熟练的外语运用于成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学的第三个目标即是将专业知识与外语的有机结合并加以运用。
(四)达到一个总目标
应用型教育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而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是建立在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的良好外语运用能力。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应用型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贡献。
四、地方应用性高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评价体系(estimate)
长期以来,教学评价机制陷入一些误区,如重事后评价、轻事前评价;重校内评价、轻校外评价,重学生测评、轻教师自身评价、重教学本身评价、轻教学环境评价等。
作为应用型地方高校,我们认为,培养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总结,认为双语教学的评价应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涉及需求分析、师资质量、教材建设、设备配置、教学组织、就业等多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学和应用型的双重目标。
评价指标表示如下:
五、结语
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语教学只有做到外语与专业的无缝隙衔接,在满足地方经经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外语运用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琴.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8
[2]王斌华.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3]李莉平.高校双语课程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地方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余晓云,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