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 鼓励创造性,激发欲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欲望为前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课上曾出过这样一道急转弯:“河里的水在寒风中将会怎样?”有的学生说结成冰浮在水面上;有的学生说河水瑟瑟发抖,低声地哭泣着;有的学生说河水写下严冬来临的日记,录下自然界的脚步声。假如按正常的逻辑习惯,第一种回答完全正确,但笔者却给予后两种回答以更高的评价,因为后两种回答闪烁着学生思维的光环,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应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 丰富想象,捕捉直觉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的迅速识别,直接地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高层次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激发稍纵即逝的直觉思维呢?
2.1 借助阅读,丰富想象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通过阅读,结合文中“卧虹”和“长虹卧波”等词语,再对比《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的成弧形的石拱桥洞的造型,从而丰富想象。
2.2 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南宋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耳。”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重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强调自我感受。这种直观正是直觉思维能力强的表现。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着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觉对言语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言语,是培养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2.3 注重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培养开拓性人才十分重要。
如何正确运用此方法来驾驭课堂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在讲授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深有体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叙述消遣郑屠一节有这么一句话:“……鲁达早拔步在当街上。”为何鲁达不在肉铺内痛打镇关西,而偏要到当街上来落拳呢?笔者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从“让郑当面出丑”“杀鸡骇猴”“置人于无理之地”“宣扬郑罪行”等9个方面分析主人公鲁达的心理。课上,就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去想,然后回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带着新奇和兴趣,展开热烈的讨论,谈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有4名学生还从社会、民俗的角度谈了更新的看法。
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有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
2)正确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更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4 多维思考,意在求活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某个问题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于这一观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激活思维。1)重视思维过程的多向的展示,以示范作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总体指导,使学生在面对作文题或所给作文的材料时,能够总体把握,调动思维的积极性。2)同题换角度,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同一题目,换多个角度分析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材料内容选择的广阔性。
多角度思维,必须合乎客观规律,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从侧面、正面、反面,横向、纵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写出富有时代感、有创新的作文。
3 小结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龙华中学)
1 鼓励创造性,激发欲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欲望为前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启发性原则,通过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课上曾出过这样一道急转弯:“河里的水在寒风中将会怎样?”有的学生说结成冰浮在水面上;有的学生说河水瑟瑟发抖,低声地哭泣着;有的学生说河水写下严冬来临的日记,录下自然界的脚步声。假如按正常的逻辑习惯,第一种回答完全正确,但笔者却给予后两种回答以更高的评价,因为后两种回答闪烁着学生思维的光环,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应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 丰富想象,捕捉直觉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的迅速识别,直接地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高层次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不能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激发稍纵即逝的直觉思维呢?
2.1 借助阅读,丰富想象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通过阅读,结合文中“卧虹”和“长虹卧波”等词语,再对比《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句子,体会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让学生想象课文介绍的如虹一样的成弧形的石拱桥洞的造型,从而丰富想象。
2.2 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南宋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耳。”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重语言主体的心理因素,强调自我感受。这种直观正是直觉思维能力强的表现。加强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正是凭借着阅读活动的经验直觉对言语做出敏锐感受,从而瞬时性地感知和领悟言语,是培养直觉体味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2.3 注重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培养开拓性人才十分重要。
如何正确运用此方法来驾驭课堂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在讲授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深有体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叙述消遣郑屠一节有这么一句话:“……鲁达早拔步在当街上。”为何鲁达不在肉铺内痛打镇关西,而偏要到当街上来落拳呢?笔者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从“让郑当面出丑”“杀鸡骇猴”“置人于无理之地”“宣扬郑罪行”等9个方面分析主人公鲁达的心理。课上,就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去想,然后回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带着新奇和兴趣,展开热烈的讨论,谈了不同的看法。其中有4名学生还从社会、民俗的角度谈了更新的看法。
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有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
2)正确引导学生的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更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4 多维思考,意在求活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某个问题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借鉴于这一观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激活思维。1)重视思维过程的多向的展示,以示范作文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总体指导,使学生在面对作文题或所给作文的材料时,能够总体把握,调动思维的积极性。2)同题换角度,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同一题目,换多个角度分析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和材料内容选择的广阔性。
多角度思维,必须合乎客观规律,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从侧面、正面、反面,横向、纵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写出富有时代感、有创新的作文。
3 小结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龙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