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天坛公园,您可能首先会想到祈年殿、回音壁等举世闻名的古建筑,其次就是那苍松翠柏、绿树成荫等迷人的古树新绿,其实生息在这里的百种鸟儿,在上空、在林间的飞翔与鸣唱,给天坛带来另一种诗一般的生机与灵气,使得这座园子古老中透着青春活力,厚重中飘动着清新气息……
确切地说,鸟与天坛的环境还有着依存与锦上添花的作用。天坛公园“内坛苍壁、外坛郊园”,古树苍劲、新树茂盛的环境,正适于乌儿栖息生存。鸟儿在这“宜居”的环境中,也常为幽静的环境锦上添花。它们“造景”的创意极其新奇,令人难以想象,其“作品”堪称“巧夺天工”。
“柏抱槐”,就是鸟儿的代表作。
所谓柏抱槐,就是在一株千年古柏的怀中,生长着一颗百余岁的古槐,两树相互拥抱依存,共同生长,历经百余年的风雨,至今生长健壮,成为了天坛的著名一景,来此参观留影的人众多。
侧柏、国槐同是北京市“市树”,所以人们喜欢称柏抱槐为“兄弟树”。每到柏抱槐身边一游,总会启发人们对友情、互助、团结之意产生新的理解。
探究柏抱槐的产生,是鸟儿有意无意中将槐树的种子,播入了柏树的树洞,树洞给种子以适当的条件,使种子得以生根、发芽,长出幼苗,一天天,一年年,自然生长而成。
随着天坛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人们爱鸟意识的不断增强,天坛公园里的鸟从种类到数量都有所增加。据此前历经两年
的调查,天坛公园鸟类已达99种,隶属12目33科。
其中,旅鸟所占比重最大,达48.48%,共有4目14科46种;留鸟和夏候鸟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23.23%和21.21%:留乌有5目12科23种,夏候鸟有7目17科21种;而种类最少的是冬候鸟,仅占7.07%,只有2目6科7种。
在99种鸟中,约有80种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其中松雀鹰、黄爪隼、长耳鹗等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白鹭、雨燕、三宝乌、蚁型、寿带、灰喜鹊、红嘴蓝鹊等13种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
这99种鸟儿,被谓之天坛公园的飞翔精灵。精灵们的飞翔歌唱,不仅给游人平添了快感,也往往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明星”,他们用镜头捕捉记录飞翔精灵们活动的精彩瞬间。下面介绍几种天坛公园里珍贵的鸟儿,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习性特征等相关知识,大家在欣赏精美瞬间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次鸟的相关知识的科普,从而进一步激发爱乌护鸟的意识,使爱鸟护.的行动更为自觉。
白腹鸫雀形目、鹪科、鸫属,在俄罗斯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均可见。其体型中等,一般24厘米左右,栖息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圊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食物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主,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每窝产卵4~6枚。
大斑啄木鸟 一珣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混交林和阔叶林中,食物以昆虫、昆虫幼虫为主,偶尔也吃橡子、松子、草籽等。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每年5-7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4~5枚。
大嘴乌鸦雀形目、鸦科、鸦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其体型较大,可达50厘米左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喜欢在林间路旁、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冬季常在村庄等人类居住地附近活动。每年3~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3~5枚。
戴胜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其飞行呈大波浪状,体态轻盈,颇为壮观。若遇敌害,它可从尾脂腺分泌出一种黑褐色油状液,恶臭的气味使来犯者不敢靠近。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是摄食地下金针虫、蝼蛄、步行虫等农作物害虫的能手。每年4~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6~8枚。
黑尾蜡嘴雀雀形目、雀科、蜡嘴雀属,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均可见。食物以植物种子、果实、嫩叶、嫩芽等为主,也吃部分昆虫。喜欢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中,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每年5~7月为繁殖期,通常每窝产卵4~5枚。
灰椋鸟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每年5~7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5~7枚。
灰头绿啄木鸟 刭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各地均可见。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以蚂蚁、小蠢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每年4--6月为繁殖期,通常每窝产卵g~1 0枚。
三宝鸟 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三宝鸟属,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其体型中等,一般为30厘米左右,主要吃绿色金龟子等甲虫,也吃蝗虫、天牛、叩头虫等。喜欢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林中,早、晚活动频繁。每年5~5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5~4枚。
太平鸟雀形目、太平鸟科,世界鸟类分布目录记列5属7种,中国有1属2种。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多种林型内,以植物果实特别是浆果为主食,兼食昆虫。喜结群活动,许多种类有迁徒行为。每年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4~7枚。
长耳鹗鹃形目、鸱鹗科、耳鸮属,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我国全境可见,体形中等,体长55~40厘米,有趣的是,鸮类的两个耳孔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连高度也各不相同,这对产生立体听觉,并依靠这种听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以各种鼠类为主,有时也吃小型鸟类。每年4~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一般为4~6枚。
棕腹啄木鸟型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东南亚。其体型中等,约20厘米。它有着高超的捕虫本领,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舌头细长而柔软,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钧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
黄眉鹟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为小型鸣禽,以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每窝产卵5枚。
确切地说,鸟与天坛的环境还有着依存与锦上添花的作用。天坛公园“内坛苍壁、外坛郊园”,古树苍劲、新树茂盛的环境,正适于乌儿栖息生存。鸟儿在这“宜居”的环境中,也常为幽静的环境锦上添花。它们“造景”的创意极其新奇,令人难以想象,其“作品”堪称“巧夺天工”。
“柏抱槐”,就是鸟儿的代表作。
所谓柏抱槐,就是在一株千年古柏的怀中,生长着一颗百余岁的古槐,两树相互拥抱依存,共同生长,历经百余年的风雨,至今生长健壮,成为了天坛的著名一景,来此参观留影的人众多。
侧柏、国槐同是北京市“市树”,所以人们喜欢称柏抱槐为“兄弟树”。每到柏抱槐身边一游,总会启发人们对友情、互助、团结之意产生新的理解。
探究柏抱槐的产生,是鸟儿有意无意中将槐树的种子,播入了柏树的树洞,树洞给种子以适当的条件,使种子得以生根、发芽,长出幼苗,一天天,一年年,自然生长而成。
随着天坛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和人们爱鸟意识的不断增强,天坛公园里的鸟从种类到数量都有所增加。据此前历经两年
的调查,天坛公园鸟类已达99种,隶属12目33科。
其中,旅鸟所占比重最大,达48.48%,共有4目14科46种;留鸟和夏候鸟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别为23.23%和21.21%:留乌有5目12科23种,夏候鸟有7目17科21种;而种类最少的是冬候鸟,仅占7.07%,只有2目6科7种。
在99种鸟中,约有80种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其中松雀鹰、黄爪隼、长耳鹗等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白鹭、雨燕、三宝乌、蚁型、寿带、灰喜鹊、红嘴蓝鹊等13种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动物。
这99种鸟儿,被谓之天坛公园的飞翔精灵。精灵们的飞翔歌唱,不仅给游人平添了快感,也往往成为摄影爱好者追随的“明星”,他们用镜头捕捉记录飞翔精灵们活动的精彩瞬间。下面介绍几种天坛公园里珍贵的鸟儿,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习性特征等相关知识,大家在欣赏精美瞬间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一次鸟的相关知识的科普,从而进一步激发爱乌护鸟的意识,使爱鸟护.的行动更为自觉。
白腹鸫雀形目、鹪科、鸫属,在俄罗斯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均可见。其体型中等,一般24厘米左右,栖息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圊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食物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主,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每窝产卵4~6枚。
大斑啄木鸟 一珣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混交林和阔叶林中,食物以昆虫、昆虫幼虫为主,偶尔也吃橡子、松子、草籽等。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每年5-7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4~5枚。
大嘴乌鸦雀形目、鸦科、鸦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其体型较大,可达50厘米左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喜欢在林间路旁、农田、沼泽和草地上活动,冬季常在村庄等人类居住地附近活动。每年3~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3~5枚。
戴胜佛法僧目、戴胜科、戴胜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其飞行呈大波浪状,体态轻盈,颇为壮观。若遇敌害,它可从尾脂腺分泌出一种黑褐色油状液,恶臭的气味使来犯者不敢靠近。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是摄食地下金针虫、蝼蛄、步行虫等农作物害虫的能手。每年4~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6~8枚。
黑尾蜡嘴雀雀形目、雀科、蜡嘴雀属,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均可见。食物以植物种子、果实、嫩叶、嫩芽等为主,也吃部分昆虫。喜欢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中,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每年5~7月为繁殖期,通常每窝产卵4~5枚。
灰椋鸟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每年5~7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5~7枚。
灰头绿啄木鸟 刭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各地均可见。主要栖息于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以蚂蚁、小蠢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每年4--6月为繁殖期,通常每窝产卵g~1 0枚。
三宝鸟 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三宝鸟属,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其体型中等,一般为30厘米左右,主要吃绿色金龟子等甲虫,也吃蝗虫、天牛、叩头虫等。喜欢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林中,早、晚活动频繁。每年5~5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5~4枚。
太平鸟雀形目、太平鸟科,世界鸟类分布目录记列5属7种,中国有1属2种。栖息于平原至山地的多种林型内,以植物果实特别是浆果为主食,兼食昆虫。喜结群活动,许多种类有迁徒行为。每年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4~7枚。
长耳鹗鹃形目、鸱鹗科、耳鸮属,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我国全境可见,体形中等,体长55~40厘米,有趣的是,鸮类的两个耳孔不仅形状大小不同,连高度也各不相同,这对产生立体听觉,并依靠这种听力定位、捕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以各种鼠类为主,有时也吃小型鸟类。每年4~6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一般为4~6枚。
棕腹啄木鸟型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东南亚。其体型中等,约20厘米。它有着高超的捕虫本领,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舌头细长而柔软,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粘液,非常适合钧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
黄眉鹟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为小型鸣禽,以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每窝产卵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