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密切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总体上青年学生的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的转型。对此,燕山大学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积极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迎接新世界的挑战。
关键词 青年学生 价值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一、价值观及价值观的转型
(一)对价值观的理解。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思想观念。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超越自然现实活动之上的对社会实践或事物做出的价值判断或价值选择。提到价值观就应涉及到世界观的概念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即对事物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对于人来说价值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一种观念。 因此,要了解某个人或某一群体存在的价值观念,就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多个角度去认识,进而达到全面、客观地掌握其思想动态的效果 。
“任何一个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为他们辩护,并且需要一种良知使他去努力实践”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里谈及价值观就要紧密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因为他涵盖着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核心价值体系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
一般意义上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就是其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超越现实活动之上的对社会现实或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也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中价值观念的体现。
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是个体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特别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道德的价值理性和价值支撑。它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个体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我国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一个社会的转型,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归根结底就是这一社会的转型。
二、现阶段青年学生价值观转型的表现及影响
1、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道德、对国家集体的评价和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治经济高度集中,信息闭塞,人们大多思想保守甚至僵化。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密切,青年学生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人生观和道德观等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 。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既是一种生机,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危机,这使得青年学生对几十年形成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从而引起思想混乱、社会的无序和道德的失范。
2、提及集体,在现代中国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之前,当时中国实行的是“大集体”,“社会大生产”,人们一起劳作,利益主要是以集体的为核心,在每个人心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者说是高于一切,只要是集体利益“我”都甘于奉献。
3、在社会政治方面,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政治制度,使人们参与政治等方面的途径相对较少,因而一部分青年學生对此也较淡漠。另据笔者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党其首要的动机就是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可观的工作。另有两名学生参加了党校培训,但最后没去参加党校结业考试,问其原因说是不想入党所以就不想考试了。虽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更少的一部分,但在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值得去关注。其中价值观里体现的信仰问题、信仰危机或认知的泛滥更需要我们去深思。
诚然,虽然综上所述的青年学生价值观转型现状只属一部分青年学生,但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说最多二十年以后国家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肩上。所以,每位青年学生向前所迈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三、转型中青年学生应树立的价值观
第一,培养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教育不高,国民素质的提高,综观起来就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第二,关国家重集体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只有稳定了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谈得上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谈得上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对于以前来说,祖国还是发展了,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国外的华人华侨才受到一定的尊重,地位才有所提高。 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唇亡齿寒。新世纪和平年代的大多青年人也许很难感受到,个人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国家集体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有顾全大局国家才有望发展壮大,进而我们个人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在新时期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还应该坚持的价值观之一就是仍要重视集体的利益和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作为社会关系中具有复杂关系的人,他是组成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所进步和发展,只有个人有了发展,他才能从事其他方面。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当个人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才可能进行诸如对国家集体与社会政治事务评价的事,从而追求更高的社会道德。
四、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接班人和建设者,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相一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以奉献精神为基础。
人生价值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对人类的奉献。奉献可分为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易于对较为具体的物质价值作出评价,而对于抽象的精神价值,则感到难以度量。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比较、分析,并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质和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体。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露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历史命运。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始终贯穿与整个教育体系主干线之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陈章龙.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杨德广 晏开利.中国当代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5
关键词 青年学生 价值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
一、价值观及价值观的转型
(一)对价值观的理解。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思想观念。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在超越自然现实活动之上的对社会实践或事物做出的价值判断或价值选择。提到价值观就应涉及到世界观的概念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通的,即对事物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对于人来说价值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一种观念。 因此,要了解某个人或某一群体存在的价值观念,就应该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多个角度去认识,进而达到全面、客观地掌握其思想动态的效果 。
“任何一个经济制度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为他们辩护,并且需要一种良知使他去努力实践” 。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里谈及价值观就要紧密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因为他涵盖着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核心价值体系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
一般意义上讲,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就是其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超越现实活动之上的对社会现实或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也是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中价值观念的体现。
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是个体道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特别是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道德的价值理性和价值支撑。它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在个体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我国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一个社会的转型,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归根结底就是这一社会的转型。
二、现阶段青年学生价值观转型的表现及影响
1、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道德、对国家集体的评价和对社会政治事务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治经济高度集中,信息闭塞,人们大多思想保守甚至僵化。改革开放以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密切,青年学生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人生观和道德观等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 。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既是一种生机,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危机,这使得青年学生对几十年形成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了动摇,从而引起思想混乱、社会的无序和道德的失范。
2、提及集体,在现代中国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之前,当时中国实行的是“大集体”,“社会大生产”,人们一起劳作,利益主要是以集体的为核心,在每个人心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或者说是高于一切,只要是集体利益“我”都甘于奉献。
3、在社会政治方面,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政治制度,使人们参与政治等方面的途径相对较少,因而一部分青年學生对此也较淡漠。另据笔者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党其首要的动机就是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可观的工作。另有两名学生参加了党校培训,但最后没去参加党校结业考试,问其原因说是不想入党所以就不想考试了。虽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更少的一部分,但在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值得去关注。其中价值观里体现的信仰问题、信仰危机或认知的泛滥更需要我们去深思。
诚然,虽然综上所述的青年学生价值观转型现状只属一部分青年学生,但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说最多二十年以后国家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肩上。所以,每位青年学生向前所迈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三、转型中青年学生应树立的价值观
第一,培养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教育不高,国民素质的提高,综观起来就是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第二,关国家重集体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只有稳定了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谈得上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谈得上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对于以前来说,祖国还是发展了,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国外的华人华侨才受到一定的尊重,地位才有所提高。 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唇亡齿寒。新世纪和平年代的大多青年人也许很难感受到,个人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国家集体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有顾全大局国家才有望发展壮大,进而我们个人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在新时期青年学生价值观的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还应该坚持的价值观之一就是仍要重视集体的利益和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积极进步的意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作为社会关系中具有复杂关系的人,他是组成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所进步和发展,只有个人有了发展,他才能从事其他方面。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当个人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才可能进行诸如对国家集体与社会政治事务评价的事,从而追求更高的社会道德。
四、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接班人和建设者,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相一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一)以奉献精神为基础。
人生价值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对人类的奉献。奉献可分为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易于对较为具体的物质价值作出评价,而对于抽象的精神价值,则感到难以度量。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比较、分析,并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质和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体。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露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历史命运。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始终贯穿与整个教育体系主干线之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者: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陈章龙.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
杨德广 晏开利.中国当代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