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hel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热爱教育事业,倾情于教师岗位,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她坚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她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与同事们一起艰苦创业,把最初的体育教研室发展成为今天拥有2个本科专业逾千名学生、同时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体育学院。
  她身患癌症,却勇敢地与病魔抗争,不等身体康复就投入工作,用崇高信念和顽强精神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她,就是被信阳师范学院和社会各界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王小美。
  勇斗病魔的坚强意志
  王小美,197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信阳师院体育学院院长,曾先后3次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章,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
  王小美热爱体育事业,长期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积劳成疾。2012年5月18日,她被確诊为宫颈癌晚期。在此前的三年间,她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家人和同事都提醒她去住院治疗,而她总是在辛勤工作中把已经表现出来的征兆“忘却”了。诊断结果出来时,家人和同事的心情都十分沉重,但她却安慰大家,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康复要有信心。在治疗过程中,内放疗、外放疗、化疗“三措并举”,十分痛苦,她多次晕过去,但她没有倒下,始终在“没有希望”中寻求“希望”,勇敢地与疾病进行生死对决,凶恶的病魔终于在她面前退却了。
  当被问及是什么给了她顽强战胜病魔的力量时,王小美动情地说:“是对生的渴望,是对事业的责任和担当。危难时,亲情可以帮助你,友情可以帮助你,精神更可以帮助你!人要有信念,对工作的牵挂给了我动力,工作是我最大的乐趣,也是我的精神支撑。”
  重返工作岗位后,她的身体十分虚弱,到行政楼四楼开会,她手扶楼梯气喘吁吁,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同事们想搀扶她,却被她拒绝了。她说:“我的后半生不能一直在别人的搀扶中度过!”放疗、化疗在她身上留下许多黑点,一向讲究的她怕别人误以为传染病,总是穿着长长的衣服将其遮住。
  她一边要继续放疗、化疗,复查病情;一边要坚持工作,每年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领导和同事们劝她多休息,她却说:“事情这么多,哪一件都耽搁不得,我怎么能够休息呢?”
  尽管如此,王小美精神状态依然非常好,笑容依然灿烂。当校领导与体育学院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王小美表示:“党委给了我这样一个工作岗位,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请组织上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信阳师院建校40余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荒山坡上建成一座风景秀美的花园式大学,一个根本的动因就是信阳师院人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0世纪70年代,信阳师院在荒野上建校,体育设施几乎为零。王小美与历任领导班子想方设法争取体育投入,改善体育设施,建立了2个标准运动场和一个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大型体育馆。在规划建设体育馆时,学校拟在一楼设立办公室,改善体育学院的办公条件。但几经权衡,王小美最终放弃了这个设想,她找学校领导建议,希望把体育馆一楼都建成活动场地,以满足体育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需要。
  最终,体育馆多建了3个训练大厅,而体育学院却搬进了施工方临时使用的两层工房。一些办公室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平时墙壁渗水。
  王小美说:“我们办公条件差一点不算什么,学生有了好的训练场馆真是件大好事!”在王小美的办公室兼体育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室里,摆放着已使用十几年的简易沙发、缺了角的茶几和从家里带来的热水壶。
  王小美对她一手建起来的体育设施十分爱护,严加管理。回顾学校从只有200米跑道的简易场地发展到拥有400米跑道的标准化塑胶体育场,王小美很动情,她说:“塑胶体育场建起来不容易,维护起来更难。我最怕有人穿着高跟鞋在上面走,高跟鞋踩场地就像踩到了我的心窝里。”
  坚持勤俭办学的背后,是爱岗位、爱师生的一片真情。体育学院刚开始招生的那些年,由于体育训练场地有限,王小美经常带学生到校外“拉练”。每次“拉练”的目的地都是她的家:在她自己的家里,她做饭给学生补充体力。任教以来,王小美始终把学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每周坚持深入学生宿舍一次、找学生谈心一次、检查学生上课一次、和所有同学见面一次。
  王小美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体现在专业建设的克难攻坚上。对地方院校而言,获批国家和教育部项目非常难,但她却做到了;承办全国性体育会议和体育活动也非常难,她也做到了;将体育专业从无到有建成省内一流专业则更难,她同样做到了……
  为了迎接专业评估,她曾多次彻夜不休息;为了论证课题,她曾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为了争取成功申报体育硕士点,她曾两天两夜不洗不漱不眠……
  提起她的这股子拼劲儿,信阳师院体育学院的师生们对她由衷钦佩。副院长陈青说:“相对客观条件而言,小美更注重主观努力。她就是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拼劲儿,把很多‘不可能’的事做成了!”
  在她担任体育学院院长期间,信阳师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学生定向运动先进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在河南省体育专业专项检查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靠的正是这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科学严谨的治学理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小美还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在体育教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近年,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2项、教育厅课题8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5项。
  王小美注重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方式改革。她不仅把自己的学术思想积极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还高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她把承办大型赛事、参与竞技比赛、组织群众性体育运动,看成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三件法宝”。   近年,她带领体育学院师生先后承办了全国少年锦标赛选拔赛暨河南省田径冠军赛,河南省青少年跆拳道、篮球锦标赛和信阳市全民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分别代表河南省大学生定向运动队参加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和2010年全国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全国山地运动会定点穿越等一系列全国比赛并获多枚金牌;先后取得河南省第十七届大学生“华光”体育运动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金牌38枚和足球锦标赛冠军,河南省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健美操比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
  王小美热心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通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传承体育精神。她不仅是信阳师院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设计师”,还是各项体育活动的积极倡导者、组织者。经她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正在每个信阳师院人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0多年的体育教师生涯,造就了王小美豁达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她坚持认为,人应该有信念、有精神、有追求,要始终积极向上。她经常鼓励青年人努力奋斗,勉励遭受挫折的同事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王小美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着做运动员继续圆自己的求学梦,靠着砸石子、捞水草、捡玻璃为弟弟、妹妹们凑学费。一次小妹提出想和小伙伴们一样拥有一条纱巾时,王小美告诉她:“你的纱巾比别人都多,但它们在商店里!”至今小妹经营的企业里還流行着“我们的纱巾在商店里”这句话。
  中年之后,王小美连续遭受失去儿子、弟弟痴呆、妹妹病逝等一连串打击。而今,她又身患癌症,千斤重担压于一身,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小美身上,集中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韧和刚强。”体育学院副院长郭建由衷地钦佩。
  在北京治病期间,王小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感动了很多人。她说:“病在自己身上,不能乞求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活一天就要在别人面前展现出阳光的一面。”
  在得知王小美身患重病之后,师生们纷纷打听她的病情,热切期盼能够早日看到那个奔忙的身影;她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们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争相表达关心和祝福。
  无论是与前来看望她的亲人聊天,还是在电话里应答领导、同事、朋友、学生的询问,她都面带微笑,言语间充满激情,让人感受到轻松、快乐和希望。许多同事说:“如果这病摊上我,早垮了,而她却用微笑迎接厄运,用坚毅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使我们深受教育”!
  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小美正是以孝为先这一美德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18年前,婆婆去世,王小美与丈夫把公公接到家里,承担起赡养职责。她教会了公公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还经常在工作之余陪他锻炼。她认为,给老人吃和穿是孝,让老人舒心快乐更是孝。她说:“我的生活轨迹是‘两点一线’,白天主要泡在学院里,夜晚主要照顾家里的老人。”
  在她身边工作的同事回忆起与王小美一起通宵达旦加班的日子,十分感慨地说:“王院长总会在晚上8点钟前后回家给老爷子做饭。不到一个小时,就又回到办公室,陪着我们奋战到天明。”
  谈起与公公的和睦相处,王小美很自豪。她说:“公公是从信阳市常务副市长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退休后一直关注市政建设。为了经常带他到市里转转,我53岁开始考驾照,现在车开得很好。”
  十几年的精心照料,使老人对王小美产生了依赖,觉得她比自己的亲生儿女还要亲。如今,如果有子女带老人离开家,时间稍微长一些就不行。
  在朋友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娶媳妇就要娶像小美这样的!”对此,王小美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们都知道要孝顺老人。实际上,孝只是一个方面,是我们晚辈的一种情感、一种应有的姿态。在尽孝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要顺着老人的所思所想,做到让老人打心眼里满意。”
  如今的王小美全面主持体育学院工作,身兼党务政务,正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研究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改革发展蓝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浴火重生”的王小美必将创造出信阳师院体育学院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书写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壮美的人生传奇。
  责编:赵 东
其他文献
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它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一所地处县级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创建国家级示范校更是一次提升吸引力和学校发展实力的难得机遇。禹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禹州职专)在校长康丙欣的带领下,深刻领会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决心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增
期刊
编者按: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所以,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新段子,而且很多是在用调侃的方式来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确实,有些人喜欢做社会发展的旁观者、评论者,有些人愿意做改变这个社会的践行者,而后者才是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行动改变生存——改变我们生活的民间力量》一书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群把理想付诸行动者的故事。改变生存是他们的理想,行动就是他们表达理想的语言。从他们的行
期刊
发展兴趣:“专业力量”让“创意梦想”变成现实  从小就有许多“新奇”想法的潘泳,非常喜欢所学的专业。在学校,他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在知识的孕育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大一下学期,学校开设了《C语言编程技术》,从那时起潘泳开始接触并系统学习了有关计算机编程知识。同年,潘泳感觉在宿舍用笔记本上网操作鼠标不方便,于是产生了“用鼻子控制鼠标”的想法。此后,他开始查资料、请教老师,经过一个多月的钻研和学
期刊
节能之路始于观察生活  王乙丞的节能之路始于观察生活。2010年,王乙丞在网上看到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开始痴迷上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冒着近40℃的高温,挥汗如雨,走遍郑州的大街小巷,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了3万字的调研报告。完成报告的那一刻,他的心情既喜悦又沉重,喜悦来自调研的完成,沉重来自調查的现实。水电的浪费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在校园里每
期刊
■ 王 森〓〓〓〓〓〓〓〓〓  创新、创业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以“传商源鼎盛之论,穷商是论衡之理,育商兴经纬之才,谋商都发展之路”为己任,积极应对新形势,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全程化的教育、培训、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多途径、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战能力,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的典型,带动更多大学生积极创业,初步形成了一套具
期刊
近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索出以“创业教育——技能训练——项目孵化”为主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抓好“五个三”,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支持、学生参与、专业支撑的良好局面,成效显著。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大学生创业园获河南省校园文化优秀成
期刊
2013级新生军训后,我负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之开课。白天没有时间上课,为了能够“接地气”和尽早见到2013级的同学们,我只好申请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来给他们上课。吃过晚饭,收拾好教案,我欣喜地直奔教室。当我走近教室时,教室并没有开门,也没有电,一群学生借着手机光亮在等我。我到值班室拿了钥匙,直冲3楼开门、开灯,给学生们带来光亮。“终于有光明了……”在进入教室时,有学生这样说。 
期刊
■ 王瑞丽 〓〓〓〓  近年,黄淮学院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深造有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创新创业学分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建设,构建起了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路  21世纪是创新、创业的世纪。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做到“深学、细照、笃行”。郑州大学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兰考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把“深学、细照、笃行”和省委“一学”“三促”“四抓”的要求在学校具体化,凝练为“三学”“四照”“五抓”,贯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以此为统揽,扎实推进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坚持把“三学”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期刊
从2010年首次提出,到校党建会以报告形式明确,邀请专家把脉、论证,出台实施意见,再到正式确立五个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直至今年对五个学院进行中期检查……三年的时间里,安阳师院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建设留下了闪光的足迹: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个硕士专业学位点……五个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碰撞:思路决定出路  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