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瓷器工艺品市场报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jjjjj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唐代中期海上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瓷器就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在当今全球化的资讯和市场环境下,瓷器拍卖市场也不仅仅只是中国大陆的市场。
  在内地拍卖市场板块中,瓷器王艺品板块恐怕是受国际市场制约最明显的部分。由于瓷器工艺品是具有全球概念的收藏品类,所有瓷杂收藏家都愿意相信,将高精的物品送到拥有全球范围客户的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能够实现更高的价值回报。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巨头正是依托其“全球陸”这把炙手可热的交椅,借助香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贸易自由港在税率、保险和金融方面的优势,以内地市场为基础,以纽约和伦敦市场为辅助,而成为中国瓷器工艺品交易中心的。
  与香港及内地瓷器工艺品拍卖市场在国内的高曝光度不同,纽约及伦敦主要着力于欧美藏家及市场。即便如此,这两地市场也同样受到中国市场的深刻影响。本文即是通过讨论佳士得和苏富比自2000年至2007年在纽约和伦敦市场的表现,了解其发展变化,从而更加系统地认知中国瓷器工艺品总体市场状况及其相互间关系。
  
  纽约伦敦中国瓷器工艺品市场
  2000年至2007年的发展状况
  
  2000年至2007年,纽约和伦敦中国瓷器王艺品市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至2003年的平稳发展期和2004年至2007年的高速增长期,确切地说,以2003年为界,在之前和之后,中国瓷器工艺品在年总成交额、专场场次、成交拍品件数上发生了成倍至数倍的增长。
  2000年至2003年四年间,两大拍卖公司在纽约和伦敦举办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运行相对平稳,年总成交额保持在1000~2000万美元间。2004年,佳士得在两地的年成交额迅速扩大,达到近4000万美元。2005年进一步增长,达到6500万美元,并在随后的06年至今基本得到保持,苏富比在2004年年成交额也有很大突破。达到2500万美元,2005年为5700万美元,2007年为7200万美元。年平均成交额也由2003年前的1400万美元,提升到2004至2007年间的5100万美元。两大拍卖公司2000年至2007年在纽约、伦敦两地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专场年成交额的具体增长趋势状况如下表所示。该图表明确显示了两大拍卖行8年间的飞速增长和巨大增幅。
  同时,两大拍卖公司在两大拍卖中心所举办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的场次和成交拍品数量也相应增加。2003年之前和之后相比,举办专场次数由平均每年4场增加到平均每年6场,成交数量已由每年约1000件增加到约1500件。见下表。
  
  拍品的高成交价与专场的高成交率
  
  2005年以来,在这两地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瓷器工艺品在海外市场的聚光灯下不断创造着天价。最知名的莫过于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出的“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成交价1,568万英镑,是目前为止单件亚洲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由于元青花存世的数量有限,一旦在市场上推出就会受到藏家的追捧。一年之后2006年7月11日,同样是伦敦佳士得以中国艺术品唱主角的亚洲艺术周上,最高成交价依然是一件元青花鱼藻罐,成交价213.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11万元。以此次专场为例,这场拍卖会中成交价为列第二的是清乾隆青花花口瓶,以估价的两倍多62万英镑成交,买家为亚洲行家。清乾隆紫檀百鸟朝凰挂屏以近估价7倍的13万英镑成交,是本场第六高价拍品;第七名清乾隆金彩法轮一对,成交价10万英镑;第九名清乾隆御题诗青玉山子,成交价9万英镑,是估价的6倍。且以上三件均由亚洲私人藏家竟得。该专场共有拍品211件,成功拍出133件,拍品件数成交率63%。
  


  
  增长的背后
  
  在海外瓷器工艺品市场增长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拍场上中国买家的人头攒动,看到了中国买家的一掷千金,还看到了国际拍卖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倾斜。来自苏富比的一份官方报告显示:亚洲的买家数量和购买能力在不断增强。苏富比全球2003年亚洲买家购买1000万美元,2004年超过2750万美元。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总裁佐丹也认为,纳高拍卖的中国艺术品,买家大多来自中国,约占50%左右,而欧洲占40%,美国仅占10%。市场在他们的购买参与下,拍品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由此可见,无论在大陆、香港抑或海外,中国买家都是中国瓷器工艺品拍卖市场参与者的主体。
  


  2004年以来,到海外拍卖行参与竞拍的中国买家群体中,有寻觅精品重器的收藏家,有懂器物懂市场且嗅觉灵敏的古董商,也有抱着捡漏心态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淘宝者。他们是在具备一定的购买力,但又受到国内瓷器工艺品拍卖市场发展水平和瓷器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双重制约下,投身国际拍卖市场的。在他们的支持下,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公司在2004年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井喷”的一年,纽约、伦敦中国瓷器工艺品的拍卖中取得了近100%的成交额增长;2005年后,更加随着国内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交易的热潮创出非凡的业绩。
  中国瓷器工艺品市场是一个以中国客户群体为基本主体,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高端客户群体的艺术品市场板块,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各板块中,发展相对健康,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品类。
其他文献
许多人都知道,翁同解(1830~1904)是晚清重要的古书画收藏家。但是恐怕连他自己在内,很少有人会想到他会因为收藏古书画而招致巨大的麻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月朔,廿二日,北京。这一天,有机会看到京城《邸报》的各种官僚立即读到了一条消息,是昨天的一道圣旨,将四个月前刚刚被开缺回原籍的翁同龢再加严办,永远革职:  翁同酥授读以来,从未将经史大义凯切敷陈,但以怡情适性之书画古玩等物不时陈说
期刊
前些年在报刊上读到过米芾绢本和纸奉《离骚经》的讨论文章,当时仅仅觉得若就两本《离骚经》的书法优劣,还是纸本的要优于绢本的,然后就没有再多在意这件事情。时隔不久,大约是在2004年的一次出差期间,途经泰山,随行的同事要去拜拜泰山,我因上过泰山很多次了,相约在山下等他。因为无聊,顺道就在附近的笔店纸店书摊上逛悠,无意中却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宋米芾书离骚经》,因为好奇就买了下来。出了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14日(北京时间1月15日),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与美国助理国务卿戈利·阿玛利女士在美国国务院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中美谅解备忘录》)  这份名称冗长的备忘录将有效阻止中国文物非法流入美国,切断文物走私重要的终端市场。“这是在中美建交30周年
期刊
市场是在“理性调整”,还是市场在调整人们的理性?    习惯了“秋拍”扎堆的冬天,奥运快车尚未开到伦敦,金融海啸掀起的巨浪频频袭来。各路拍前的宣传仍旧如火如荼,陆续交出的成绩单依然骄人,令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其他行业侧目,一边是制造业的风吹雨打,一边是拍卖业的闲庭信步。按拍卖界人士判断,这仍是理性调整。  记得数年前,我们公开警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泡沫风险时,被不少业内权威人士谓之为理性调整,许多跟
期刊
康熙皇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亲征蒙古,驱除沙俄,收复台湾,巩固了其封建统治地位。同时,在国内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此时国内经济繁荣,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有助于制瓷业的发展。康熙三年宣布:“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由于工匠制度的改革,使广大手工业匠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摆脱了匠籍的
期刊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今天,一个河南来的老乡带来了一件汝窑瓶,说是家里流传下来的。  此瓶敞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足外撇;天青釉,釉色透明,有较强的玻璃光泽;通身布满大小开片。开片较浅;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釉面气泡密集。底部有“裹足”支烧痕迹,但支烧痕迹较粗,胎为香灰色,微微泛白,胎质较粗。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宝丰清凉寺,传世文物极少,南宋《清波杂志》已有“近尤
期刊
丁酉腊月,寒气逼人。友乘夜航来昆。我与妻接机送至下榻处已是凌晨一时。知我怀古玩物的好友不及寒暄即拿出一只雪白的梅花竹石纹青花釉里红斗笠碗:“专门帮你收的”,他说,“大明宣德款,康熙官仿官,美得不得了。”  初雪的白,宝石的蓝,朱砂的红。  凛冽的寒气中悄悄漫溢出梅花的幽香。  小时候,深深痛恨的莫过于洗碗。不仅是零碎得烦人,打破了还要挨打。参加工作后分内分外任事反而不敢懈怠,直至多年后一位善良的女
期刊
今年6月初,我应邀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参加中华玉文化中心成立大会,会上获得了一批学术著作和学术资料。其中蒋卫东研究员的新著《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一书令人爱不释手,雅致的装帧,精美的印刷,全面的论述,优美的文字,精选的图片,高深的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会议期间我把此书浏览了一遍。收获良多。回南京后,阅读兴致依然很浓,于是我把书房中有关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著作重新翻阅了一遍,并对
期刊
去年岁末,香港佳士得秋拍“千文万华——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专拍将中国漆器拍卖行情推至新高峰。是场专拍系中国市场2000年以降第二场漆器专拍。据前往香港竞拍的北京清赏阁主王冬透露:拍场人满为患,大部分拍品成交价远远超过估价,令业内行家大跌眼镜,精品多数被港台藏家收入囊中。35件拍品成交26件,成交额9302.4万港币,2件明代剔红漆器的成交价打破了中国漆器拍卖世界纪录:明永乐乾隆御题剔红雕双凤莲花
期刊
古代经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我注六经”,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疏,以汉学为代表;另一种是“六经注我’,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以宋学为代表。这是古代思想领域对待经典的不同看法,两者各具功能,各有建树,不应该有高下之别,艺术的目的,在于借助某一种具体的形式,来获得一种体验,抒发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书法亦如此。鲍贤伦先生在隶书创作中,不是机械地顺应隶书的历史惯例,延续经典的模式,而是追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