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时代遽变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的电视剧创作在经验积蓄中稳步前行。在近几年市场浮躁大势下趋于冷静,现实主义精品剧热度口碑双丰收。发轫于互联网生态的视频网站与传统卫视之争,在媒介融合与多屏整合的大背景下实现双赢。本文分析了2018年电视剧的政策状况、生产情况、收视率情况、电视剧行业年度现象以及年度话题,特别关注到2018年度献礼剧异彩纷呈、高品质网剧井喷输出的特色。
  相较于2017年电视剧市场狂热追求大IP效应,2018年的电视剧市场被不断涌现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所占据,其间不乏创作者用心沉淀所推出的精品佳作。“流量明星”加“大IP”即令收视陡增的化学反应逐渐失灵,内容为王的“口碑时代”倏然回归。同时视频网站深耕细作,满足分众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反哺传统卫视平台,二者实现双赢。在多屏时代的大背景下,发达的自媒体传播渠道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剧目获得相应有效的传播,也昭示着“流量大于内容”在电视剧创作中的进一步式微。电视剧创作在深耕内容的同时,也应当立足国情、立足现实,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
  2018年电视剧生产概述
  1.政策情况
  2018年以来,延续2017年针对电视剧行业从严监管的政策趋势,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多项政策进一步改善行业秩序生态,确保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健康有序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击收视率造假
  2018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强调:加强收视率(点击率)调查数据使用管理,坚决打击收视率(点击率)造假行为。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要建立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正确开展节目综合评价,正确看待、合理运用收视率(点击率)数据,坚决反对唯收视率(点击率)倾向。严禁播出机构对制作机构提出收视率承诺要求,严禁签订收视对赌协议,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干扰、造假收视率(点击率)数据。
  (2)限制演员高片酬
  2018年11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再次明确表示: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成本配置比例行业自律规定,每部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全部演员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如果出现全部演员总片酬超过制作总成本40%的情况,制作机构需向所属协会(中广联制片委员会、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或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及中广联演员委员会进行备案并说明情况。
  (3)台网统一,执行网上网下统筹管理
  2018年11月,國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加大电视剧网络剧(含网络电影)治理力度,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坚持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维护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的健康有序发展。广播与电视、上星频道与地面频道、网上与网下要坚持统筹管理、统一标准。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网台联动的有效管理机制,严把文艺节目的内容关、导向关、人员关、片酬关,存在问题的节目,网上网下均不得播出。”2018年以来,多部网剧惨遭下架,给电视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2.2018年电视剧完成情况
  2018年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为323部13726集。相比于2017年,2018年剧目数量增加9部,集数增加256集。从电视剧平均单部集数上看,2016年为44集/部,2017年为43集/部,而2018年为42集/部。2018年电视剧剧情羸弱的“长篇巨制”,播放过程刻意“拉伸集数”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限集令”仍未尘埃落定,观众对电视剧剧目所期待的“剧情精悍,剧式短小”尚不能如愿。
  3.2018年电视剧题材分类
  从宏观上讲,2018年电视剧市场推出的剧目可谓丰富多样。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在2018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323部电视剧中,当代题材(改革开放至今)共计186部,以57.59%占到半壁江山,相比于2017年的174部增加了12部;现代题材(建国至改革开放)共计18部,占5.57%;近代题材(辛亥革命至建国)略有下降,共计69部,比2017年减少了11部,占21.36%;古代题材47部,占14.55%;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占0.93%。由此可以看出,2018年电视剧的题材类型占比基本延续了2017年的比例分配,形成了以当代现实题材为主,近代革命历史题材为辅的格局。
  2018年电视剧收视概述
  相较于2017年,网络视频用户对电视剧类的热捧程度高于综艺娱乐类。电视剧网络播出势头正猛,网络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看到,部分尚未播出的电视剧会基于这一市场趋势选择先网后台、网台同播等方式来播出。
  1.央视较省台表现良好,收视率稳定
  相较于2017年,央视在2018年一扫颓势,CSM电视剧收视前20位占据14位,且中央台八套登顶的电视剧《娘亲舅大》收视率实现破2.0。中央台八套收视长期表现良好,电视剧题材多样。2018年不仅有《娘亲舅大》《灵与肉》等年代精品大剧,也有《我的继父是偶像》《熊爸熊孩子》这类的当代都市剧集。收视竞争力稳步提升,始终保持剧集品质,给省级卫视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2.省级卫视竞争激烈,一家独大格局被打破
  相比于2017年,2018年各省级卫视整体表现不佳,甚至没有出现收视率破2的剧集。且2018年湖南卫视的龙头地位被打破,前十仅入围了一部由黄子韬和杨幂主演的都市言情剧《谈判官》,CSM52城电视剧收视率排名甚至跌出三名开外,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悄然改写。
  相较于前一年坐拥《人民的名义》这样的优质剧集爆款,湖南卫视在2018年的剧集则显得热度和口碑均有不足,而其他省级卫视类似江苏卫视《香蜜沉沉烬如霜》、北京卫视《面具》《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剧集虽然没有上榜CSM电视剧收视前20位,但仍以各自的剧情或表现方式彰显出了独有的剧目品质,得到观众的认可。省级卫视之间存在的良性竞争可以使得更多优秀的剧目通过层层遴选进入大众视野,比如《大江大河》《外滩钟声》等剧在取得好的收视成绩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口碑。   东方卫视扶摇直上,凭借都市情感类题材剧《恋爱先生》一举夺得全年收视冠军。该剧由姚晓峰执导,靳东、江疏影等主演,讲述了程皓、张铭阳、邹北业三个遇到不同情感问题的男人,经过一番努力后,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收获了成长的故事。东方卫视在剧目的选择上始终注重较具时尚气息的都市题材剧作,紧跟观众的口味选择,是其获得收视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北京卫视紧随其后,以《娘道》与《正阳门下小女人》两部年代剧获得2018年收视率的亚军与季军之位。其中年代传奇剧《娘道》由郭靖宇、巨兴茂执导。虽然收视率成绩十分可观,但该剧所宣扬的一些“陈旧的”道德观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讨论,豆瓣评分仅2.5分,引人深思。电视剧制作者应当自觉将新时代的精神与剧集相结合,而不应丢掉电视剧应有的贴合时代发展的创作要旨。同样有着传奇叙事底色的《正阳门下小女人》则实现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该剧由刘家成执导,蒋雯丽、倪大红、田海蓉主演,其所呈现的女性自立自强的思想符合当今的女性叙事主流,而老戏骨们生动自然的演技更是还原了当时的真实生活图景,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江苏卫视冠以“唯美仙侠奇幻”噱头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以1.301%的收视率紧随三甲之后,成为2018年度电视剧杀出的一匹黑马。该剧由朱锐斌执导,杨紫、邓伦主演,自开播起就受到极大关注,凭借其特效布景、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演员精湛的演技,收视率和关注度一路高升。
  2018年电视剧行业值得关注的现象
  201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电视剧市场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大IP+流量明星”制作模式的式微,古装剧整体收视率的持续降温,分众化高品质网剧引爆热点、高热度网剧反哺电视平台。
  1.“大IP+流量明星”模式式微
  (1)IP剧从“发烧”到“退烧”
  2014年,电视剧《古剑奇谭》的播出让人看到了IP的巨大潜力。该剧在湖南卫视试播后大火,收视率和话题热度节节攀升。由此引来大批电视剧市场制作方面的纷纷效仿,网络IP改编的影视剧开始爆炸式增长。“IP热”一直延续到2016年由当红明星赵又廷与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IP始终是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的保证。
  “随着以优酷、腾讯、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平台在行业内话语权的提升,‘IP+流量明星=爆款’的模式一度成为影视剧成功的标准模板,影视行业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资本。然而,这一模式在今年悄然失灵。《武动乾坤》《凤求凰》《莽荒纪》《天盛长歌》等被寄予厚望的大IP剧,却毫无例外地高开低走。”《天盛长歌》的综合收视率仅为0.63%,《莽荒纪》的综合收视率则不足0.1%。《武动乾坤》不仅是大IP加流量明星杨洋,还加持了大导演张黎,仍然惨淡收场。
  (2)内容才是制胜之道
  对明星IP的盲目信奉,导致制作层面失控,品质无法保障。这也再一次给影视行业敲响警钟:影视创作绝对不是“1+1=2”的数学题,而是综合的运作。2015年的《琅琊榜》,2017年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的《人民的名义》,均靠着扎实的故事内容与演员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满堂喝彩。可见真正的好内容是有广阔的市场的,IP贬值虽然残酷,却也能倒逼影视公司重新重视演员与后期制作、挖掘优质内容,回归剧作产出的理性和初心。回顾2018年的电视剧市场,“实力”成为了主导电视剧作品的关键词,“流量”明星不再是收视率的金字招牌。而在电视剧市场回归理性后,真正将电视剧行业由“增量时代”推往“去量时代”,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市场,精品电视剧的春天才能适时到来。IP剧的精品化依然任重道远。
  2.古装剧整体持续遇冷
  古装剧目(宫斗题材、玄幻题材、历史题材)虽然向来是观众的心头好以及收视率的重要保障,但近几年的收视情况却是持续高开走低。2018年更是持续降温的一年,古装剧遭遇“限古令”的明令限制缩减了黄金时段播出的份额,导致卫视购买力疲软。而自2017年《人民的名义》大火后,又迎来了现实主义题材剧目的强烈回归,与2011年《甄嬛传》《步步惊心》以及2015年的《琅琊榜》相比,市场份额、口碑与热议度均达不到前几年的辉煌。《如懿传》《天盛长歌》等电视剧多次改名也未能逃脱延期甚至撤档的命运,《烈火如歌》《独孤天下》《三国机密》等古装剧则纷纷选择了先网后台的播出方式。古装剧集体缺席于2018上半年,直到暑期档被积压的剧目才开始扎堆上线,然而播出后却不温不火,难再现全民热议的收视奇迹。
  (1)同质化严重,缺乏女性主体意识
  “大女主剧”的概念,是对近年来《甄嬛传》《陆贞传奇》等高收视率与高讨论度剧集集中出现的一种现象總结。然而,不论是2014年的《武媚娘传奇》,2017年的《楚乔传》抑或是2018年的《如懿传》,在这些故事套路里,“观众并没有看到女性在面对生活艰辛和命运起伏时凭借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长,而只看到依附于男性、缺乏主体意识的传统女性形象,在众多男性爱慕者的帮助下,于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与后宫争权中躺赢。”怎样避免大女主剧对女性形象的脸谱化,避免落入缺乏生命里的女性镜像,真正呈现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是当下影视创作者必须面临与探讨的。
  (2)反套路成为最大赢家
  引发全民热议的当数于正精心制作的宫廷大戏《延禧攻略》,播放量高达181.81亿。很多细节如考究精致的色调、道具、服饰、妆容一反“于正”式风格,一度引爆微博话题。反套路成了《延禧攻略》的代名词,该剧虽同为“大女主”标配,但却一反常规,女主不再是人见人爱,楚楚惹人怜的“白莲花”,相反,自称脾气火爆的女主角,善于谋略,运气极佳,在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一路披荆斩棘。《延禧攻略》成功的秘诀恰恰对应了一种“游戏通关”的爽感文化,为当下草根阶层找到了释放生活压力的出口。网播结束后,在浙江卫视进行二轮复播反哺卫视平台,首播收视登顶。除此之外,其版权被卖往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多个国家,在日本、越南、泰国等地掀起了一股“延禧”热。   现实主义题材成为主流的2018年,古装剧虽命运多舛,但也在政策的高压下逐步趋于理性。“内容为王”依然是多屏时代的黄金法则,古装类题材剧目也应提升品质,拍出文化内涵。这是一个泥沙俱下,大浪淘沙的时代,而能够留下的必然是精品。
  3.分众化高品质网剧引爆热点,高热度反哺电视平台
  2018年视频网站分众化趋势突出、深耕细作,为不同圈层的观众呈上了多种口味的剧目大餐。优酷、爱奇艺、腾讯三家视频网站纷纷推出各自的特色频道与剧集,题材涉及悬疑冒险、古装轻喜、奇幻爱情等,剧集特定元素涉及多个圈层,电竞、美食、偶像养成等。优质剧目如《镇魂》《古董局中局》《忽而今夏》等,分众细化,满足不同兴趣爱好观众的需求。
  经历了卫视首播、网络跟播到网台联播、先网后台,现如今各大视频网站与电视平台合作共赢已经成为趋势。网络平台输出优质内容反哺电视剧也已经成为常态,比如优酷网剧《天坑鹰猎》在东方卫视播出,山东卫视多次选择《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原来你也在这里》等网剧播出。一方面,网络平台首播后,电视平台可以观察到受众对剧目的实时反响,检验剧目的质量,从而为后续复播减轻一定的收视风险和购剧成本。另一方面,网剧的主要受众是手持移动设备的年轻化群体,网剧“上星”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流文化对以青年亚文化的接受与拉拢,而青年文化群体自带的“弹幕造势”功能可以为剧目带来持续的热度。网络平台与卫视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弭,网剧反哺卫视之势愈演愈烈。
  2018年电视剧年度话题: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
  继2017年先后发布“限酬令”“限娱令”“限星令”以规范电视剧行业促进电视剧行业良性发展后,广电总局又发布多项政策进一步支持电视剧行业规范化发展,其中“着重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着重扶持原创,着重扶持在重要时间节点播出的选题项目,形成价值内涵和艺术品格相统一的优秀剧本遴选、资助、推介机制”成为2018年电视剧市场的主要政策支撑。而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秉持致敬这段伟大历程的目标,电视剧工作者用镜头与影像创造了一批主旋律优秀电视剧作品,刻画了自1978以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人物群像,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生活底色的献礼剧涌现于荧屏,为2018 年的电视剧注入了活力。
  这些献礼剧的侧重点和关注度各有不同,从生活的不同层面反映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家社会的变化,以小见大,由小人物的生活图景映衬大环境的日新月异,同时通过年代特征的复现,带观众回味那个年代的生活特色和人文精神,兼具时代性和审美性。
  1.以上海为主体的献礼剧纷至沓来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从1978到2018的40年,上海的沧桑巨变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斗的几代人,因此上海故事也更具典型意义。
  上海的大浦东“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壮丽史诗,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有着诸多值得一书再书的历史印记。当代励志剧《大浦东》是首部选择金融业为主线,以上海浦东作为长江流域开发的龙头为切入点,聚焦陆家嘴、浦东洋泾老街的风云变幻,回顾30年间上海金融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将个人奋斗融合进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展现了个人与时代休戚与共的主题。观众能切身感受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精准指导下,上海城市面貌在各个领域的日新月异。
  《外滩钟声》将镜头聚焦老上海弄堂里的几户普通人家,从人情冷暖和生命况味中铺展出自“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的地域风貌变迁,其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一条弄堂的前世今生,平民百姓的真实梦想,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荐参考剧目”。
  2.以小见大复现改革开放诗情画卷
  时代背景下国家政策的变化与地区经济的提升牵引着无数的命运个体,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时期尤是如此。社会的沧桑巨变与人生的波澜壮阔交织在一起,为电视剧戏剧性的铺排提供了兼具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灵感源泉。2018年的献礼剧便大多巧妙地选择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叙事策略,“从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与喜怒哀乐中折射伟大的时代变迁与急遽的社会进步,观众在浓厚怀旧感和亲切感的萦绕下,真切体察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幸福指数的节节攀高与生命尊严的步步提升。”
  在2018年的年尾,陆续播出的改革开放主题剧《那座城这家人》《大江大河》《我们的四十年》形成了规模,掀起了一个观剧小高潮。而其中的“头部”作品《大江大河》,以1978年恢复高考为起点,以大学生宋运辉、村干部雷东宝、个体户杨巡为代表,生动立体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再现,还原了父辈们心中的“年代记忆”,以多元化的视角解构特殊历史时期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突围。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高,豆瓣评分高达8.8,成为2018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我们的四十年》以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为背景,刻画了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胡同里的几个少年在40年间的变化和成长;《那座城这家人》则以唐山大地震震后重组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家庭的命运,反映改革开放40年的世事变迁,讲述了一个关于坚强的城与温暖的家的故事。
  3.全息视野还原改革开放图景
  电视剧创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力求涉及改革开放各个行业40年来的风云变幻。《年年岁岁柿柿红》《最美的青春》以乡村生活为背景,讲述改革历程中几代农民脱贫致富、守护和美化生态环境、追寻自我价值的故事。其中《最美的青春》聚焦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以现代视角重述中国造林传奇。播出期间,该剧收视率连续破1,豆瓣评分8.4,获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的集体点赞,对当代青年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阳光下的法庭》則选取了影响广泛的环境保护、平反冤假错案等典型案例,用镜头描绘了一批具有公正信念与法治情怀的司法工作者推进国家司法改革的理想蓝图。《正阳门下小女人》将视角聚焦于女性独立创业,剧中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赢得了现代女性观众的认可,是改革开放“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策的侧面写照。
  电视剧创作者秉持改革初心,用艺术化的创新理念谱写了时代的赞歌。“这些优秀的改革剧以‘新史诗’的品质坚守,带领观众再次回望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荣耀时刻,书写出整个时代从普通人到英雄模范的心灵史,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激发了继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也为改革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繁荣创造出新的成功经验。”
  2018年的电视剧发展是经历了狂热之后开始理性地寻求转型和突破。一方面市场总量平稳中有所下降,“IP+流量明星”公式似有失效,现实主义题材剧集重新成为电视剧市场的风向标,“口碑至上”的时代已经到来。视频网站不断进行内容垂直细分以吸引更多黏性度高的用户。部分网剧实现热度口碑双丰收,并向电视平台售卖版权,二者的互利共赢已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口碑与收视不成正比的现象依然存在,“互联网+”生态下的碎片化短视频市场开始搅动以电视剧为内容主体的传统视频平台,台网边界逐渐消融。观众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只有更高质量、更符合大众精神审美需要的剧集才能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影视寒冬”的疾呼更像是一种警示和呼唤,电视剧人需要砥砺前行,立足现实、面向观众、把握时代潮流;深耕优质文化内容,以更高价值的精神文化作品来向广大观众交答卷,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终将到来的暖春。
其他文献
越剧现代戏的创作,似乎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从鲁迅小说《祝福》到越剧《祥林嫂》便是一列,是为经典。如今,上海越剧院将柔石小说《二月》搬上舞台,亦是对本剧种传统的赓续。  柔石在鲁迅的眼里,是“中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然而,柔石之所以伫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终究还是因其作品本身的文学意蕴和人文价值。尤其是中篇小说《二月》,塑造了一个在阴冷幽暗的社会里犹豫彷徨,苦闷寻求未来的知
期刊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漫长的时光中,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数不清的痕迹。博物馆、美术馆、文保单位、遗址公园、非遗传承人等都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而我们则是文化意义上的接收者。当这种传承变为一种自觉,旅行本身也变换了意义。我们寻找文化的旅游变成了一场场文化游学。  旅游的升级,意味着需要开发新的旅行模式。一座城市,一个遗址,一个小镇,都可以成为文化展示馆,特色旅游打开新的文化空间,也带动
期刊
在这次艺术节上,上海共有七台剧目参加展演,剧目囊括了京剧、昆曲、沪剧、话剧、儿童剧、舞剧等多个门类。这些作品从题材到内容、形式,无不反映出上海舞台创作的新风貌和新气象,凸显出作为十二艺节“东道主”的上海日渐日新的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上海艺术评论》对这七台剧目的相关评论进行整理,希望在艺术节来临之际,通过主创、专家、媒体人的视角,呈现创作过程,展现剧作亮点,提升观剧体验。  沪剧《敦煌女
期刊
李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艺术》副主编):陈佩斯是我国著名的喜剧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塑造了“陈小二”这一春晚舞台上经典的小品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他对喜剧理论研究造诣也很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2018年,恰逢陈佩斯转向舞台剧创作之后的全部四部话剧《戏台》《托儿》《阳台》和《老宅》在上海巡演,我们得以一一观摩。《托儿》是陈佩斯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作品,讲述一位名为陈晓的男子开了一
期刊
在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共同导演参与的纪录片《脸庞,村庄》中,两人为普通人创作的巨幅人物肖像被粘贴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空间里,实现了艺术对生活的干预。其中有一段是在那个名叫Bonnieux的村子里,一个咖啡馆女招待的照片成了小镇的知名“景点”,也成了这个人口1400的地方的重要“磁场”。无独有偶,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一个名叫佩内耶斯(Penelles)的小镇里,艺术对其所产生
期刊
想要成为经典,经典的标准只有一个:以文学性为唯一尺度,以审美统摄历史,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思考,塑造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人物,构建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用有生命的雅正的语言,真诚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  作为一个历史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历史剧的历史堪称悠久。当然,我们一方面极度重视著史,另一方面又缺乏史诗传统,所以现代之前历史剧的核心始终是史,而不是剧,内容倾向于叙事而不是写人
期刊
以舞蹈的基本要素为框架设计游戏或课程,一直是创造性舞蹈所倡导的。身体、空间、时间、力量、动作、形式这些要素是广大教师设计舞蹈游戏和活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以游戏为形式,最终呈现给孩子们的是对舞蹈重要元素的认知,这种认知是缄默的,不似舞蹈技巧那样显见。但是,这些概念的体验将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更自如地用身体表达自己。  去年七八月份,笔者参加了两期在北京举办的少儿创意舞蹈培训班。主办方为北京
期刊
展览自4月8日开幕,历时一个月,超过4.7万人、813支预约参观团队,人们在作品面前感受着时代的考验,感受着一线工作者的勇敢和气魄—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都是抗疫先锋……  本期《上海艺术评论》邀请了十二位画家、两位摄影家,听他们来倾诉自己的创作经验,感动他们画笔下、镜头中的感人场景。展览虽已结束,思考不会结束,情怀不会终止,文艺工作者的脉搏将会永远与时代、与人民一起跳动。  朱勇《逆行
期刊
《原野》创新的成功给未来的经典重排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以全新、时尚、国际化的理念与形式,打破原有思维,重新解读和解构经典,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活力。让《原野》不仅成为现代经典,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经典,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  2017年,正值曹禺的名作《原野》创作八十大寿之际,我接到了要在上海大戏院开幕时排新版《原野》的邀请。其实早在1943年剧院刚落成时,上海大戏院便上演了《原野》,可谓轰动一时
期刊
中国电影与戏曲艺术密不可分。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请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几个最拿手的片断,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华语电影的诞生。电影借用戏曲这一深受国民喜爱的大众娱乐样式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这一新生事物不管对中国戏曲还是对中国电影来说,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百年来,广大戏曲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用影像记录下珍贵的戏曲资料,并不断地探索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陈世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