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共同导演参与的纪录片《脸庞,村庄》中,两人为普通人创作的巨幅人物肖像被粘贴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空间里,实现了艺术对生活的干预。其中有一段是在那个名叫Bonnieux的村子里,一个咖啡馆女招待的照片成了小镇的知名“景点”,也成了这个人口1400的地方的重要“磁场”。无独有偶,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一个名叫佩内耶斯(Penelles)的小镇里,艺术对其所产生的魔力则更为巨大和有趣。
佩内耶斯位于加泰罗尼亚大区的中部,距离巴塞罗那约一个半小时车程。整个小镇只有26平方千米,人口数量在500人多一点(2019年数据),多以务农为生。镇子并没有堪称独特的自然风光、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没有吸引人的名胜古迹,说白了,几乎就是乏善可陈,自然也不太会有游客涉足。而近年来,西班牙众多小村庄遇到了严重的年轻人流失、居民老龄化、出生率低下的问题,农村人口衰减(despoblación rural)导致许多小村渐趋“消失”,佩内耶斯这座在20世纪是人口还在千人以上的小镇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不过从2016年开始,在最近3年中,这个小村却神奇地每年吸引着4万名左右的外来游客,而大家来这里的目的十分明确:观看村中各栋房屋墙面上的涂鸦作品。村中几乎每10个居民就拥有一幅墙画作品。走在小村,仿佛行走在一座露天的涂鸦艺术博物馆,风格迥异的街头艺术家的作品遍布在村中建筑物甚至“犄角旮旯”的地方。因为村子不大,在里头瞎逛,“偶遇”各件涂鸦作品成了小村游览的最大乐趣。随着涂鸦观光的兴起,小村甚至在国际上有了“街头艺术之村”的声誉,村中又有了勃勃生机,村民们也受益良多。
Gargar乡村艺术节造就的“奇迹”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涂鸦村”,全都仰仗于2016年创立的一个新兴艺术节。这个艺术节全名叫作“Gargar壁画和乡村艺术节”(Gargar Festival de Muralsid?Art Rural)。Gargar在加泰罗尼语中的意思是伊比利亚白腹沙鸡(ganga ibérica)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的鸣叫声。佩内耶斯所在的地区恰好是适合这一珍稀物种生活的地方,而节日的发起者之所以给艺术节起这个名字,恰是一种警示,也寄托了村民的愿
望—他们不希望这个小村如濒危鸟类一样遭遇消失的命运。
艺术节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初举行,通常为期3天,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会在小村里待上一个星期,其创作活动则会集中在节日举办的那三天。参加节日的艺术家并不会收取费用,其交换条件就是由主办方提供所有绘画材料并提供节日期间的差旅费用和食宿。艺术节从创办以来每年差不多会收到300多名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报名申请,经过主办方筛选,最终入选的国际艺术家会在20–30名左右,创作完成后,作品会保留在村中。参与的艺术家一般会按照30%本地艺术家,30%国内艺术家,30%国际艺术家的比例来进行挑选,另外10%则取决于每届艺术节的承接能力和相关艺术家的档期安排,而兼顾不同的创作风格也是主办方的重要考量依据。在2019年的第四届艺术节上,新增了24幅总面积占900平方米的新墙画(历届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于是目前整个小村共有100多块画有涂鸦作品的墙面。在小村里,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创作,唯一的要求是要与乡村相关,显现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涉及政治和宗教题材,在这里“street art”或“urban art”概念被真正意义上的“rural art”所取代。这些墙画作品由于创作材料和手法的不同,并非都能永久保留,于是艺术家也恰恰因为作品的这种“短暂性”而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情感释放,而作品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变化,也更能激发观看者的不同情绪。不过,大部分墙画作品都能保留下来,因此佩内耶斯可以在艺术节之外的日子里持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周末前来小村的外来游客人数甚至会超过村里的居民人数。
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村民们的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艺术节有个“奇怪”的规矩,对于贡献房屋墙面的居民,并不会被事先告知艺术家会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村民对这一举动还颇为担心,结果却都对墙上的画作感到无比惊喜,甚至还会邀请艺术家去家里吃饭。村民们说起自家墙上的画,颇有种自家孩子长得真俊的自豪感,于是在每一届艺术节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把自家房屋、车库、农庄的墙面“贡献”出来。在诸多墙画作品中,有一幅是创作于2016年第一届艺术节期间的巨幅肖像画,主角是村里颇受人喜爱和尊敬的Joan Mata老大爷,昵称Tato。虽然老大爷不久前去世了,但画中的Tato戴着鸭舌帽,叼着烟卷,外套上是一片静谧的森林。他慈祥带笑的目光凝视着这片土地和每一个从画下走过的人,继续陪伴着他热爱的村庄。而另一件让人“惊艳”的作品则出现在紧挨着村中古老的罗马式教堂的门廊下。作品名为《愛丽丝梦游仙境》,是来自纽约的艺术家BKFOXX和法国艺术家Zenso WF在2017年的共同创作,作品巧妙地运用了门廊一角和天花板的位置,利用独特的透视关系,让人觉得身处奇异世界的恰是我们自己。这个地方也正是Gargar空间,每逢周末会开放,空间里设有跟艺术节相关的展览以及艺术节相关的周边产品,还出售标注了村中每处涂鸦的地图(售价1欧元)。虽然小村也会有导游导览服务(收费3欧元一人),但有了地图,甚至不看地图,在村中随处闲逛,不用跟着导游,任由自己在每一个转角或路边与涂鸦作品不期而遇才是最有趣的游览方式。很多作品反映的是村中的历史、传统和他们的居民,风格固然迥异,却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些都市人整个农村地区为全社会所做的贡献。佩内耶斯用新时期的艺术形式为自己寻找到了新的定位与出路,却也以此巩固住了自己的过去与乡村的精髓。
艺术节期间街头艺术家们的涂鸦创作固然是重头戏,可热爱阳光与热闹的地中海人民自然不甘于此,于是节日里也少不了音乐演出、展览、手工啤酒摊、快餐车(food truck)和各类老少咸宜的艺术活动。一般在每届艺术节期间,前往小镇的人数会达到一万人以上,而在其余日子里,平均每周会有400–500人。以2019年的艺术节日程来看,几乎每两个小时就有一场音乐演出或DJ打碟,在不同的空间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工作坊活动,主要教授街头艺术的一些创作材料和方法,参与者也可以动手制作自己的涂鸦或印刷作品,甚至一些出版社和书店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艺术、诗歌和书籍的推广活动。村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也会举行相关的放映。 短短几天的艺术节带来的周边效应不光体现在旅游业和文创产品上,村里有一处被人遗忘的建筑物,也因为艺术节获得了新生,在2018年被重新命名为B展厅(Sala B),主要用以举办世界知名的街头艺术家的作品展,目前展出的是2019年开幕的法国艺术家Zeso WF的个展,这名创作了前文所讲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涂鸦届国际知名人物参加了第二届艺术节,之后又回到佩内耶斯创作一件新作品,也就是在那时,涂鸦艺术家的“驻村计划”开始萌芽,B展厅开始改造,并逐渐成为艺术家驻留和展出的场所。Zeso WF的展览名为《纽约·佩内耶斯》(New York Penelles),以平行时空的交互展览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在不同空间内的创作轨迹。展览由当地的一家设计公司Binòmic和巴塞罗那的Ping-Pong Technologies共同完成。
其中,Binòmic正是Gargar艺术节的幕后英雄即创始机构。这是一家从事交互应用的指导和生产的公司,他们的作品包括皇马伯纳乌球场博物馆的交互参观体验、巴塞罗那地铁9号线的交互推介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是艺术总监和设计师们,也是热爱脚下那片土地的一帮人,尤其是公司的两位灵魂人物马尔·洛佩兹—品托(Mar López-Pinto)和乔尔迪·索尔索纳(Jordi Solsona),所以他们把公司从巴塞罗那迁回了佩内耶斯。据说艺术节的创意发生在他们某次喝着本地产的Lo Perot牌啤酒(如今此款啤酒已经成为艺术节专用啤酒)闲聊的过程中。之前他们刚去了巴西,在里约热内卢棚户区圣特雷莎区看到了房屋上的许多涂鸦作品,而这些作品正是城区改造方案中的一部分,于是他们便想到用类似的方式,将城市经验有条件性地移植到农村,通过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干预给佩内耶斯创造新的生机。艺术节的提议得到了小村政府和雷利达省议会的支持,或许村政府办公楼正面上的涂鸦便是官方支持的最佳证明—已经成双的两只白腹沙鸡,旁边还有一只姗姗来迟,叼着花朵前来求爱的公鸟,创作这一作品的当地艺术家Slim Art是历届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还没满21岁。艺术节的准备工作一般会提前8个月开始,除了Binòmic的主创人员之外,每年都会有村中的15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在农业和畜牧业之外,用艺术和创意为小村注入了新的可持续发展元素,艺术节连续举办四年以来,改善了整个村子的公共空间环境,为村镇增加活力,让村民更贴近文化和艺术,令其充满了更多的自豪感,还给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的佩内耶斯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佩内耶斯的“天堂电影院”
举凡来小村游玩的人,绝不会错过其中的一幅涂鸦作品,作品再现的是意大利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中那个小男孩举着电影胶片,聚精会神看着上面的图像的情景。这是2018年Gargar艺术节上来自西班牙奥伦塞的艺术家Mon Devane的作品,而这幅墙画所在的地方正是村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Kursaal。这家诞生于1945年的电影院多年以来都一直是佩内耶斯和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社交场所,却在2004年因为无法承担新的数字化放映技术所产生的费用而被迫关门,直到2018年一个名叫《我飞奔而去》(Volando voy)的西班牙电视四台的节目让这家倾注了众多村民感情的电影院重新打开了大门。节目主持人是西班牙著名的探险家赫苏斯·卡耶哈(Jesús Calleja),这个节目聚焦的都是西班牙一些不为人知或“濒危”的小乡村,节目的主角都是村里的村民,卡耶哈会通过每期节目帮某个村镇的一些村民实现他们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或项目,也会带他们坐上直升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他们所熟悉的村落。用他自己的原话便是“在节目里,我们喜欢从空中来讲述风景,尤其是人文景观,我们喜欢讲述人与村庄间浓厚感情的故事”。
Kursaal之所以会吸引到节目组,其实也要归功于小镇的涂鸦,故事正是通过Gargar艺术节开始的,而这一期节目的目的便是要让Kursaal重新为村民们开放。节目组筹措到了资金,帮助村民开始修缮已经破败的影院,并提供了新的放映器材,与此同时,全村的村民们也都加入到了改造项目,电影院重开成为了全村人为之共同奋斗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很快便实现了。电影院重新开幕那天,村民们都盛装出席开幕式,有红毯,有拍照环节(photocall),丝毫不逊色于正式的电影节开幕。修建过后的电影院从墙壁的颜色到座椅的式样依然保留着20世纪的气息,小小的门厅里弥漫着爆米花的气息,墨绿色的门上镶着老实的金色花纹。门口的影院招牌也延续着怀旧的风格。因为影院规模小,所以一般都只在周末有放映,放的也都不是档期内的影片,反而会有许多经典老片的放映,在笔者去影院那天,他们正要放映《印第安纳琼斯》,而前一天放的是《罗马假日》,不过据影院“管家”胡安·费尔南德斯(Juan Fernández)讲,影院播放《波西米亚狂想曲》那天将近满座,平时周末的观影人数也不算少。目前影院由村政府、影院业主和当地的一些机构共同管理,并且实行会员制,目前已经有150名会员。会员们可以享受6欧一个月的观影特价,而正常成人票也不过3欧,这座“重获新生”的小影院再次成为村民和周边村镇的居民度过一段怀旧却又浪漫的光影时光的好去處。
在西班牙,同样以艺术振兴村镇的也不只是佩内耶斯,已经成为了西班牙其他一些小村镇所效仿的对象。瓦伦西亚自治大区的切斯特(Cheste)镇,人口8000多,从2016年起有了自己的街头艺术节Graffitea,而马德里自治大区的弗雷斯内蒂利亚(Fresnedillas)镇,人口1500多,在2014年的时候通过竞赛在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名为埃雷娜·帕尔朗赫的女艺术家为小村的房屋创作涂鸦作品,帕尔朗赫用一年时间在村中不同房屋的门板上创作,并为村里的主广场一角绘制了一幅大型墙画,为此,这个小村有了自己的“有生命的家”(Casas con vida)的特色观光路线。
不过,与这些项目相比,从Gargar乡村艺术节再到Kursaal电影院,就其自身规模和艺术“变身”所创造的效应来看,佩内耶斯的成功显然更为巨大和深远。在这里,艺术、创意和乡村环境以及村民形成了完美的调和,街头艺术这一跟大城市更为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被有效地移植到了乡间,成为乡村生活的日常,并实现了可持续化的发展。来这里观光的游客,除了探索村里的涂鸦之路之外,还能领略周边的乡野和自然景色,兼顾了不同的出行目的。对于参加艺术节的艺术家来说,非本地的艺术家获得了在乡村环境中创作的机会,体验了不同的创作经历,而本地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艺术节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些住在村里的艺术家甚至可以通过艺术工作坊、设计涂鸦周边产品等维持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项目。诚如Gargar艺术节的创始人们自己所说:“我们在佩内耶斯,在雷里达平原上,在这片长满果树的土地上,在种着玉米和葡萄的田野上,我们找到了创意得以发挥的完美土壤。”
佩内耶斯位于加泰罗尼亚大区的中部,距离巴塞罗那约一个半小时车程。整个小镇只有26平方千米,人口数量在500人多一点(2019年数据),多以务农为生。镇子并没有堪称独特的自然风光、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没有吸引人的名胜古迹,说白了,几乎就是乏善可陈,自然也不太会有游客涉足。而近年来,西班牙众多小村庄遇到了严重的年轻人流失、居民老龄化、出生率低下的问题,农村人口衰减(despoblación rural)导致许多小村渐趋“消失”,佩内耶斯这座在20世纪是人口还在千人以上的小镇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不过从2016年开始,在最近3年中,这个小村却神奇地每年吸引着4万名左右的外来游客,而大家来这里的目的十分明确:观看村中各栋房屋墙面上的涂鸦作品。村中几乎每10个居民就拥有一幅墙画作品。走在小村,仿佛行走在一座露天的涂鸦艺术博物馆,风格迥异的街头艺术家的作品遍布在村中建筑物甚至“犄角旮旯”的地方。因为村子不大,在里头瞎逛,“偶遇”各件涂鸦作品成了小村游览的最大乐趣。随着涂鸦观光的兴起,小村甚至在国际上有了“街头艺术之村”的声誉,村中又有了勃勃生机,村民们也受益良多。
Gargar乡村艺术节造就的“奇迹”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趋之若鹜的“涂鸦村”,全都仰仗于2016年创立的一个新兴艺术节。这个艺术节全名叫作“Gargar壁画和乡村艺术节”(Gargar Festival de Muralsid?Art Rural)。Gargar在加泰罗尼语中的意思是伊比利亚白腹沙鸡(ganga ibérica)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的鸣叫声。佩内耶斯所在的地区恰好是适合这一珍稀物种生活的地方,而节日的发起者之所以给艺术节起这个名字,恰是一种警示,也寄托了村民的愿
望—他们不希望这个小村如濒危鸟类一样遭遇消失的命运。
艺术节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初举行,通常为期3天,节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会在小村里待上一个星期,其创作活动则会集中在节日举办的那三天。参加节日的艺术家并不会收取费用,其交换条件就是由主办方提供所有绘画材料并提供节日期间的差旅费用和食宿。艺术节从创办以来每年差不多会收到300多名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报名申请,经过主办方筛选,最终入选的国际艺术家会在20–30名左右,创作完成后,作品会保留在村中。参与的艺术家一般会按照30%本地艺术家,30%国内艺术家,30%国际艺术家的比例来进行挑选,另外10%则取决于每届艺术节的承接能力和相关艺术家的档期安排,而兼顾不同的创作风格也是主办方的重要考量依据。在2019年的第四届艺术节上,新增了24幅总面积占900平方米的新墙画(历届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于是目前整个小村共有100多块画有涂鸦作品的墙面。在小村里,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创作,唯一的要求是要与乡村相关,显现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涉及政治和宗教题材,在这里“street art”或“urban art”概念被真正意义上的“rural art”所取代。这些墙画作品由于创作材料和手法的不同,并非都能永久保留,于是艺术家也恰恰因为作品的这种“短暂性”而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情感释放,而作品随时间推移出现的变化,也更能激发观看者的不同情绪。不过,大部分墙画作品都能保留下来,因此佩内耶斯可以在艺术节之外的日子里持续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周末前来小村的外来游客人数甚至会超过村里的居民人数。
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村民们的情绪也在发生着变化。因为艺术节有个“奇怪”的规矩,对于贡献房屋墙面的居民,并不会被事先告知艺术家会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村民对这一举动还颇为担心,结果却都对墙上的画作感到无比惊喜,甚至还会邀请艺术家去家里吃饭。村民们说起自家墙上的画,颇有种自家孩子长得真俊的自豪感,于是在每一届艺术节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把自家房屋、车库、农庄的墙面“贡献”出来。在诸多墙画作品中,有一幅是创作于2016年第一届艺术节期间的巨幅肖像画,主角是村里颇受人喜爱和尊敬的Joan Mata老大爷,昵称Tato。虽然老大爷不久前去世了,但画中的Tato戴着鸭舌帽,叼着烟卷,外套上是一片静谧的森林。他慈祥带笑的目光凝视着这片土地和每一个从画下走过的人,继续陪伴着他热爱的村庄。而另一件让人“惊艳”的作品则出现在紧挨着村中古老的罗马式教堂的门廊下。作品名为《愛丽丝梦游仙境》,是来自纽约的艺术家BKFOXX和法国艺术家Zenso WF在2017年的共同创作,作品巧妙地运用了门廊一角和天花板的位置,利用独特的透视关系,让人觉得身处奇异世界的恰是我们自己。这个地方也正是Gargar空间,每逢周末会开放,空间里设有跟艺术节相关的展览以及艺术节相关的周边产品,还出售标注了村中每处涂鸦的地图(售价1欧元)。虽然小村也会有导游导览服务(收费3欧元一人),但有了地图,甚至不看地图,在村中随处闲逛,不用跟着导游,任由自己在每一个转角或路边与涂鸦作品不期而遇才是最有趣的游览方式。很多作品反映的是村中的历史、传统和他们的居民,风格固然迥异,却都在提醒着我们这些都市人整个农村地区为全社会所做的贡献。佩内耶斯用新时期的艺术形式为自己寻找到了新的定位与出路,却也以此巩固住了自己的过去与乡村的精髓。
艺术节期间街头艺术家们的涂鸦创作固然是重头戏,可热爱阳光与热闹的地中海人民自然不甘于此,于是节日里也少不了音乐演出、展览、手工啤酒摊、快餐车(food truck)和各类老少咸宜的艺术活动。一般在每届艺术节期间,前往小镇的人数会达到一万人以上,而在其余日子里,平均每周会有400–500人。以2019年的艺术节日程来看,几乎每两个小时就有一场音乐演出或DJ打碟,在不同的空间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工作坊活动,主要教授街头艺术的一些创作材料和方法,参与者也可以动手制作自己的涂鸦或印刷作品,甚至一些出版社和书店也会在节日期间举办艺术、诗歌和书籍的推广活动。村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也会举行相关的放映。 短短几天的艺术节带来的周边效应不光体现在旅游业和文创产品上,村里有一处被人遗忘的建筑物,也因为艺术节获得了新生,在2018年被重新命名为B展厅(Sala B),主要用以举办世界知名的街头艺术家的作品展,目前展出的是2019年开幕的法国艺术家Zeso WF的个展,这名创作了前文所讲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涂鸦届国际知名人物参加了第二届艺术节,之后又回到佩内耶斯创作一件新作品,也就是在那时,涂鸦艺术家的“驻村计划”开始萌芽,B展厅开始改造,并逐渐成为艺术家驻留和展出的场所。Zeso WF的展览名为《纽约·佩内耶斯》(New York Penelles),以平行时空的交互展览方式,体现了艺术家在不同空间内的创作轨迹。展览由当地的一家设计公司Binòmic和巴塞罗那的Ping-Pong Technologies共同完成。
其中,Binòmic正是Gargar艺术节的幕后英雄即创始机构。这是一家从事交互应用的指导和生产的公司,他们的作品包括皇马伯纳乌球场博物馆的交互参观体验、巴塞罗那地铁9号线的交互推介等。公司的创始人都是艺术总监和设计师们,也是热爱脚下那片土地的一帮人,尤其是公司的两位灵魂人物马尔·洛佩兹—品托(Mar López-Pinto)和乔尔迪·索尔索纳(Jordi Solsona),所以他们把公司从巴塞罗那迁回了佩内耶斯。据说艺术节的创意发生在他们某次喝着本地产的Lo Perot牌啤酒(如今此款啤酒已经成为艺术节专用啤酒)闲聊的过程中。之前他们刚去了巴西,在里约热内卢棚户区圣特雷莎区看到了房屋上的许多涂鸦作品,而这些作品正是城区改造方案中的一部分,于是他们便想到用类似的方式,将城市经验有条件性地移植到农村,通过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干预给佩内耶斯创造新的生机。艺术节的提议得到了小村政府和雷利达省议会的支持,或许村政府办公楼正面上的涂鸦便是官方支持的最佳证明—已经成双的两只白腹沙鸡,旁边还有一只姗姗来迟,叼着花朵前来求爱的公鸟,创作这一作品的当地艺术家Slim Art是历届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还没满21岁。艺术节的准备工作一般会提前8个月开始,除了Binòmic的主创人员之外,每年都会有村中的150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在农业和畜牧业之外,用艺术和创意为小村注入了新的可持续发展元素,艺术节连续举办四年以来,改善了整个村子的公共空间环境,为村镇增加活力,让村民更贴近文化和艺术,令其充满了更多的自豪感,还给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的佩内耶斯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佩内耶斯的“天堂电影院”
举凡来小村游玩的人,绝不会错过其中的一幅涂鸦作品,作品再现的是意大利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中那个小男孩举着电影胶片,聚精会神看着上面的图像的情景。这是2018年Gargar艺术节上来自西班牙奥伦塞的艺术家Mon Devane的作品,而这幅墙画所在的地方正是村里唯一的一家电影院Kursaal。这家诞生于1945年的电影院多年以来都一直是佩内耶斯和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社交场所,却在2004年因为无法承担新的数字化放映技术所产生的费用而被迫关门,直到2018年一个名叫《我飞奔而去》(Volando voy)的西班牙电视四台的节目让这家倾注了众多村民感情的电影院重新打开了大门。节目主持人是西班牙著名的探险家赫苏斯·卡耶哈(Jesús Calleja),这个节目聚焦的都是西班牙一些不为人知或“濒危”的小乡村,节目的主角都是村里的村民,卡耶哈会通过每期节目帮某个村镇的一些村民实现他们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或项目,也会带他们坐上直升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他们所熟悉的村落。用他自己的原话便是“在节目里,我们喜欢从空中来讲述风景,尤其是人文景观,我们喜欢讲述人与村庄间浓厚感情的故事”。
Kursaal之所以会吸引到节目组,其实也要归功于小镇的涂鸦,故事正是通过Gargar艺术节开始的,而这一期节目的目的便是要让Kursaal重新为村民们开放。节目组筹措到了资金,帮助村民开始修缮已经破败的影院,并提供了新的放映器材,与此同时,全村的村民们也都加入到了改造项目,电影院重开成为了全村人为之共同奋斗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很快便实现了。电影院重新开幕那天,村民们都盛装出席开幕式,有红毯,有拍照环节(photocall),丝毫不逊色于正式的电影节开幕。修建过后的电影院从墙壁的颜色到座椅的式样依然保留着20世纪的气息,小小的门厅里弥漫着爆米花的气息,墨绿色的门上镶着老实的金色花纹。门口的影院招牌也延续着怀旧的风格。因为影院规模小,所以一般都只在周末有放映,放的也都不是档期内的影片,反而会有许多经典老片的放映,在笔者去影院那天,他们正要放映《印第安纳琼斯》,而前一天放的是《罗马假日》,不过据影院“管家”胡安·费尔南德斯(Juan Fernández)讲,影院播放《波西米亚狂想曲》那天将近满座,平时周末的观影人数也不算少。目前影院由村政府、影院业主和当地的一些机构共同管理,并且实行会员制,目前已经有150名会员。会员们可以享受6欧一个月的观影特价,而正常成人票也不过3欧,这座“重获新生”的小影院再次成为村民和周边村镇的居民度过一段怀旧却又浪漫的光影时光的好去處。
在西班牙,同样以艺术振兴村镇的也不只是佩内耶斯,已经成为了西班牙其他一些小村镇所效仿的对象。瓦伦西亚自治大区的切斯特(Cheste)镇,人口8000多,从2016年起有了自己的街头艺术节Graffitea,而马德里自治大区的弗雷斯内蒂利亚(Fresnedillas)镇,人口1500多,在2014年的时候通过竞赛在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名为埃雷娜·帕尔朗赫的女艺术家为小村的房屋创作涂鸦作品,帕尔朗赫用一年时间在村中不同房屋的门板上创作,并为村里的主广场一角绘制了一幅大型墙画,为此,这个小村有了自己的“有生命的家”(Casas con vida)的特色观光路线。
不过,与这些项目相比,从Gargar乡村艺术节再到Kursaal电影院,就其自身规模和艺术“变身”所创造的效应来看,佩内耶斯的成功显然更为巨大和深远。在这里,艺术、创意和乡村环境以及村民形成了完美的调和,街头艺术这一跟大城市更为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被有效地移植到了乡间,成为乡村生活的日常,并实现了可持续化的发展。来这里观光的游客,除了探索村里的涂鸦之路之外,还能领略周边的乡野和自然景色,兼顾了不同的出行目的。对于参加艺术节的艺术家来说,非本地的艺术家获得了在乡村环境中创作的机会,体验了不同的创作经历,而本地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艺术节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些住在村里的艺术家甚至可以通过艺术工作坊、设计涂鸦周边产品等维持自己的工作室和艺术项目。诚如Gargar艺术节的创始人们自己所说:“我们在佩内耶斯,在雷里达平原上,在这片长满果树的土地上,在种着玉米和葡萄的田野上,我们找到了创意得以发挥的完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