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及教育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以培养懂得爱、会尊重、能够关注社会现实、可以体察民生、民情的建设者。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则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从学生的角色及需求为出发点,建立相互平等、尊重、和谐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更加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整体、统一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与学;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个显著地变化就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明确的要求写进了教学目标。与之相适应的在过程和方法设计上也突出地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的养成,强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突出“情感的体验”,课程设计围绕学生展开,做到“以人为本”。
一、历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历史学科和哲学、文艺学等共同构成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特质就是关注人,是一门以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门类。它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与情感的世界,是为人类的精神自由、个性解放、情感丰富、灵魂净化而不断探索的科学。就人类自身而言,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探求自身童年的期待与冲动。这种探求绝不只是满足人类对知识的癖好,而是通过与古人的对话,更全面、更恰当地认识自己。李大钊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我们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所以,历史研究的着眼点虽然在远古,其关注的却是现实问题,是为阐释现实、解决现实的尴尬寻找理论依据,历史学一旦漠视现实人的生存状态而是纯粹埋头于对古人的解剖,那历史学将成为学术界的“木乃伊”。
中学历史教学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步地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包括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等等。然而这还不够,历史教育还必须是一种终极意义的教育,是关于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教育,它的最高目标,是使历史继承和创造的主体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下真正认识到自身使命和价值。摈除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的教育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二、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在内容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历史是以“人”和“事”为基本组成要素的。然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历史规律的探索,忽略了对丰富历史现象的个体性考察,历史学习过多的注重经验的总结,使得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成为简单的历史教条传授。干巴巴的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的大而化之地归纳,严重地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历史也长期位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必将历史上所有的重大历史现象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只是将其中个别的要点系统地介绍就可以了,更多的内容有待学生通过课后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从新教材的编排来看也体现了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将学生引入到丰富的历史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和古人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共同感受喜悦和豪迈,用自己稚嫩的情感去连接历史人物的情感,在逐步地与历史交流、对话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以及客观公正、辩证全面地看待世界与个人的方法,以实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超我的和谐。
2.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历史情感的体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视频化的教学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量基本符合事实的优秀历史影视剧的产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许多直观的历史材料。充分地利用这些材料对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课堂环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证课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在学生中间受尊敬,有威信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会迅速高涨,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效果良好。反之,如果学生和教师产生排斥,就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被迫性合作,甚至与所代表的学科产生敌对情绪。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性化课堂的基础。
同时教师还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促成学生间的相互关注和支持。因为学生是构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在课堂上学生是以合作者身份参与,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和思想成果。
总之,历史学科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对于塑造人、改变人,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教授,而是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审美情趣的熏陶。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传统的以事件为中心的教授方法,尽可能将历史中生动复杂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同时创造出平等合作、主动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课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与学;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个显著地变化就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明确的要求写进了教学目标。与之相适应的在过程和方法设计上也突出地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的养成,强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突出“情感的体验”,课程设计围绕学生展开,做到“以人为本”。
一、历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历史学科和哲学、文艺学等共同构成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特质就是关注人,是一门以人的生存状态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门类。它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与情感的世界,是为人类的精神自由、个性解放、情感丰富、灵魂净化而不断探索的科学。就人类自身而言,在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探求自身童年的期待与冲动。这种探求绝不只是满足人类对知识的癖好,而是通过与古人的对话,更全面、更恰当地认识自己。李大钊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我们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所以,历史研究的着眼点虽然在远古,其关注的却是现实问题,是为阐释现实、解决现实的尴尬寻找理论依据,历史学一旦漠视现实人的生存状态而是纯粹埋头于对古人的解剖,那历史学将成为学术界的“木乃伊”。
中学历史教学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步地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包括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等等。然而这还不够,历史教育还必须是一种终极意义的教育,是关于民族素质整体提升的教育,它的最高目标,是使历史继承和创造的主体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下真正认识到自身使命和价值。摈除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的教育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二、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在内容设计上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历史是以“人”和“事”为基本组成要素的。然而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历史规律的探索,忽略了对丰富历史现象的个体性考察,历史学习过多的注重经验的总结,使得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成为简单的历史教条传授。干巴巴的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的大而化之地归纳,严重地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历史也长期位于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必将历史上所有的重大历史现象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只是将其中个别的要点系统地介绍就可以了,更多的内容有待学生通过课后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从新教材的编排来看也体现了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这就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将学生引入到丰富的历史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和古人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共同感受喜悦和豪迈,用自己稚嫩的情感去连接历史人物的情感,在逐步地与历史交流、对话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以及客观公正、辩证全面地看待世界与个人的方法,以实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超我的和谐。
2.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历史情感的体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视频化的教学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加之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量基本符合事实的优秀历史影视剧的产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许多直观的历史材料。充分地利用这些材料对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课堂环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证课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在学生中间受尊敬,有威信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会迅速高涨,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效果良好。反之,如果学生和教师产生排斥,就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被迫性合作,甚至与所代表的学科产生敌对情绪。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性化课堂的基础。
同时教师还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促成学生间的相互关注和支持。因为学生是构成“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第一要素。在课堂上学生是以合作者身份参与,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和思想成果。
总之,历史学科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对于塑造人、改变人,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教授,而是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审美情趣的熏陶。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传统的以事件为中心的教授方法,尽可能将历史中生动复杂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同时创造出平等合作、主动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