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一轮复习,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网络已基本形成,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常规的解题技巧基本掌握。但离高考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知识漏洞多,已复习过的知识遗忘得太快,读图能力,特别是区域图的读图析图能力还有待提高,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答题中总是一些重要的点项,难以形成完整答案,有些同学甚至在核心知识和重要原理如太阳高度分布与变化、时间计算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疑问。因此,二轮复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还得下很大功夫。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高三地理的课时安排为5节/周,自习课安排2节/周。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考试和考后评讲试卷至少要耽误2节课。细算一下时间太少了:每月只有20节课的复习时间。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第二轮复习只有60节课的时间,却要复习8本书的内容,如果安排不好,情况可想而知。
2.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一轮复习后,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听听老师的讲述,好像都已知道;看看课本内容,差不多似曾相识。加之学习的科目多,根本不去认真看书,基础知识还很薄弱:一些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和原理不明、基本区域地理特征和差异不熟等。
二、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
大致安排如下:
1.3月份——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并对学生进行应用指导,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回归课本,提高归纳、由厚变薄;联系拓展,由薄变厚。
2.4月—5月上旬——专题讲座与能力提升。重组知识结构,专题深入、训练解题。
3.5月中旬——解题能力训练(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题思路的归纳与分析;新题的编写与训练)。进行解题方法的分类、归纳及分析;从审题到解题、从思路到语言表达进行全面的总结。
4.5月下旬——检测学生问题所在,针对性辅导。查漏补缺,结合纠错,消灭残留隐患。
三、二轮复习的方法。
1.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第二轮复习时除了要做适量的题目外,仍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复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力的建构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此时我们对课本的复习又不同于第一轮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地毯式搜索”,第二轮复习重点应该是“重点突破”。第一轮复习是要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而第二轮复习中则是要抓主干知识,进行集中的能力训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
2.知识体系的重组和建构
在细化深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对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重点是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二是区域知识结构。区域是高考命题的载体,区域知识结构重点是抓住区域特征,应注重从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答题方法的训练
在复习工作中要注重常见题型答题结构的归纳。如回答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思考,如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回答解决某种资源的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如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分析气候成因则从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去思考;分析某河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去思考。
复习工作应注重贯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思想。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将这种意图进行行为化训练。如教给学生“二次审题”和“题组审题”的方法,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等。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上好讲评课和用好高考实战题。习题讲评课要讲出四个层次,即答案、解题思路、命题思路和错误诊断及“致错因素分析”。对高考实战题的处理要做到“一题三用”,即学生做一遍并订正讲评,老师带领下的试题命题思想剖析和赏析,考前的再体会,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地理复习达到这个层面时,学生进入考场时的心态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理复习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4.复习形式
三轮复习的第二轮复习在形式上多采用了专题复习的方法,去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由于时间很少,设计过多的专题不可能复习完,因而必须选准专题。我们认为选取下列专题比较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1)重要概念及其应用;(2)主要规律和原理及其应用;(3)地理空间定位;(4)等值线专题;(5)图像图表的判读;(6)地理计算;(7)主要灾害专题;(8)环境问题专题;(9)地理热点专题;(10)规范答题专题。
一、二轮复习面临的问题
1.时间紧,任务重。高三地理的课时安排为5节/周,自习课安排2节/周。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考试和考后评讲试卷至少要耽误2节课。细算一下时间太少了:每月只有20节课的复习时间。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第二轮复习只有60节课的时间,却要复习8本书的内容,如果安排不好,情况可想而知。
2.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一轮复习后,多数学生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听听老师的讲述,好像都已知道;看看课本内容,差不多似曾相识。加之学习的科目多,根本不去认真看书,基础知识还很薄弱:一些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和原理不明、基本区域地理特征和差异不熟等。
二、二轮复习的时间安排
大致安排如下:
1.3月份——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并对学生进行应用指导,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回归课本,提高归纳、由厚变薄;联系拓展,由薄变厚。
2.4月—5月上旬——专题讲座与能力提升。重组知识结构,专题深入、训练解题。
3.5月中旬——解题能力训练(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解题思路的归纳与分析;新题的编写与训练)。进行解题方法的分类、归纳及分析;从审题到解题、从思路到语言表达进行全面的总结。
4.5月下旬——检测学生问题所在,针对性辅导。查漏补缺,结合纠错,消灭残留隐患。
三、二轮复习的方法。
1.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第二轮复习时除了要做适量的题目外,仍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复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力的建构只能是“空中楼阁”。但此时我们对课本的复习又不同于第一轮复习,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地毯式搜索”,第二轮复习重点应该是“重点突破”。第一轮复习是要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而第二轮复习中则是要抓主干知识,进行集中的能力训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
2.知识体系的重组和建构
在细化深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对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重点是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将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有机融合。二是区域知识结构。区域是高考命题的载体,区域知识结构重点是抓住区域特征,应注重从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农业、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答题方法的训练
在复习工作中要注重常见题型答题结构的归纳。如回答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思考,如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回答解决某种资源的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如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分析气候成因则从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去思考;分析某河流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要从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去思考。
复习工作应注重贯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思想。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是将这种意图进行行为化训练。如教给学生“二次审题”和“题组审题”的方法,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等。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上好讲评课和用好高考实战题。习题讲评课要讲出四个层次,即答案、解题思路、命题思路和错误诊断及“致错因素分析”。对高考实战题的处理要做到“一题三用”,即学生做一遍并订正讲评,老师带领下的试题命题思想剖析和赏析,考前的再体会,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地理复习达到这个层面时,学生进入考场时的心态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理复习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大大地增强了。
4.复习形式
三轮复习的第二轮复习在形式上多采用了专题复习的方法,去整理系统,概括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比较异同,归纳特征。由于时间很少,设计过多的专题不可能复习完,因而必须选准专题。我们认为选取下列专题比较符合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1)重要概念及其应用;(2)主要规律和原理及其应用;(3)地理空间定位;(4)等值线专题;(5)图像图表的判读;(6)地理计算;(7)主要灾害专题;(8)环境问题专题;(9)地理热点专题;(10)规范答题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