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丹参粉针联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常规糖尿病饮食、药物降糖治疗的同时,应用丹参粉针和磷酸川芎嗪注射液,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达81.8%,明显高于对照组62.5% (P<0.01);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粉针联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可明显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丹参粉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52-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但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病理因素参加,作用于多个环节,因而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单独用药取得的临床疗效不能令人满意。我院应用丹参粉针联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來源:1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具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①四肢或双下肢感觉肢端对称性麻木、触电感、疼痛及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等;②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有神经传导障碍;④排除有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1.2分组: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对纳入观察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75±7.72)岁,糖尿病病程 (9.12±2.0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32±6.92)岁,糖尿病程平均(8.83±1.86)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常规糖尿病饮食、药物降糖治疗的同时,用丹参粉针400 mg(规格:400 mg/支;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研制)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加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1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 全部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测晨起空腹血糖、血生化、肝肾功能、血常规,记录症状(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及体征(腱反射、深浅反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与血压。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分三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有所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无变化。
1.5统计方法: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 ±s表示均数±标准差,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满足正态性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秩和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控制空腹血糖浓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s) mmol/L
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t=-2.043,▲p=0.043<0.05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81.8%(治疗组)和62.5%(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比较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比较,Z=-2.159,p=0.031<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60%~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DPN的病理生理改变以阶段性脱髓鞘为主,轴索再生能力受损。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但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与有效治疗的基本原则[2]。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血管损害导致的神经营养障碍与代谢异常在DPN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参粉针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舒张末梢血管,改善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释放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或低压下机体的耐氧能力,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和促进纤溶活性作用[3]。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川芎的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通过上述机制,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神经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微循环障碍,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
综上所述,提示两者可能通过作用于DPN的不同途径,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及促进神经组织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更有效地缓解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DPN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Jensen PG, Larson JR. Management of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Drugs Agi.
[2]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55.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87~81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
[5]沈稚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8~212.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丹参粉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52-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但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复杂,有多种病理因素参加,作用于多个环节,因而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单独用药取得的临床疗效不能令人满意。我院应用丹参粉针联合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來源:1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并具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①四肢或双下肢感觉肢端对称性麻木、触电感、疼痛及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等;②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有神经传导障碍;④排除有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1.2分组: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对纳入观察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75±7.72)岁,糖尿病病程 (9.12±2.07)年;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32±6.92)岁,糖尿病程平均(8.83±1.86)年。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常规糖尿病饮食、药物降糖治疗的同时,用丹参粉针400 mg(规格:400 mg/支;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研制)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加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10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4周为1个疗程。 全部病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测晨起空腹血糖、血生化、肝肾功能、血常规,记录症状(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及体征(腱反射、深浅反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与血压。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疗效评定标准分三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有所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深浅感觉及下肢跟膝腱反射无变化。
1.5统计方法: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 ±s表示均数±标准差,两组计量资料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满足正态性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秩和检验。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控制空腹血糖浓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s) mmol/L
注: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t=-2.043,▲p=0.043<0.05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81.8%(治疗组)和62.5%(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比较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等级比较,Z=-2.159,p=0.031<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60%~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DPN的病理生理改变以阶段性脱髓鞘为主,轴索再生能力受损。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但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与有效治疗的基本原则[2]。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血管损害导致的神经营养障碍与代谢异常在DPN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参粉针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舒张末梢血管,改善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释放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在常压或低压下机体的耐氧能力,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和促进纤溶活性作用[3]。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川芎的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通过上述机制,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神经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微循环障碍,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神经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
综上所述,提示两者可能通过作用于DPN的不同途径,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及促进神经组织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更有效地缓解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DPN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Jensen PG, Larson JR. Management of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Drugs Agi.
[2]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55.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87~81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4.
[5]沈稚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