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总为音乐流浪(上)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游历莱比锡已是六年后,那种一个人走在空寂的大道,即便是老城中心也只有堆积墙角或嵌砌在石缝罅隙间的白雪和自己的孤影拼接、弥愈着眼前这些灰调色块中的裂痕的感觉,竟像老市政厅的钟声那样越回荡越飘渺。就如抛弃了工作重负投入旅程的你一样,眼前的莱比锡复苏了,从干瘪颤抖的枝杈间生发出一树树的葱郁,音符般错落有致地串联起晚春的旋律,萦绕在这曾经为战争付出过沉重代价的古老城市的每个巷落;这就是从莱比锡人心底流出的鼓舞着他们从苦寂的冬日走向复兴的乐曲。这乐曲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刚走出战争硝烟便满怀渴望地去将它寻回。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便是他们希望的起点,而有趣的是,这起点竟和你此次旅程的终点密不可分,想来也应该与许多人此次德国之行的终点紧密相关。


莱比锡歌剧院全景

  虽然旅馆订得有点晚,竟使你一度想象自己有一晚必须在异国体验流浪街头的窘迫,但是这个五月初的莱比锡的确比德国其他城市更具吸引力,不是因为它幸存的古老,不是因为它丰富的藏书,而是因为它已阔别四十年的完整版《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因为此次为《指环》伴奏的正是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说起这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其实你并非第一次照面:几个月前在上海大剧院轰轰烈烈上演的巴赫《马太受难曲》的他们已给你留下很好的印象。当然,此次再遇,你是早已知晓的。回到莱比锡歌剧院主场,他们对演出水准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完整版《指环》无论在何处都会受到关注和追捧。其实,他们并非第一次承接瓦格纳歌剧的伴奏任务,莱比锡歌剧院时不时会上演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纽伦堡的名歌手》等歌剧,而在这完整版《指环》四十年后的再现庆典中,或许他们也将成为许多人追逐瓦格纳音乐的起点。
  瓦格纳的歌剧,同样是莱比锡人心底流出的真实,是他们的骄傲,因为莱比锡是瓦格纳的出生地,“Wagner ist Leipziger”(瓦格纳是莱比锡人),游人对这句话的印象在莱比锡人的宣传资料和周边产品中被反复加深,以至于莱比锡和瓦格纳两者成为等同。诚然,莱比锡的确有许多令人流连之处,特别是在这次旅行令你改变了六年前的观点后。不过换位而言,瓦格纳的确也值得莱比锡骄傲,既然称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是莱比锡复兴的起点之一是形式,那么对瓦格纳音乐的认同则是莱比锡人战后重建过程中自我价值认同的重要体现,而瓦格纳音乐,是他们所要复兴的精神和文化实质之一,因为瓦格纳音乐曾经享有的地位,因为瓦格纳是莱比锡人。
  其实,瓦格纳音乐不仅对于德意志民族具有重要的凝聚力量,对于全世界爱好瓦格纳音乐的人而言同样具有召唤的魔力。于是,你来到此行的终点,也看到了这复兴的实质。
  第一日
  第一天下午四点三十五分的莱比锡歌剧院,仿罗马庭柱式的建构,就像那些脸上蓝天白云般舒展,西装、礼服纪念陶罐般精美的前来聆听《指环》的人们那样,点放了大厅内外喜庆的光明,换上了印有第一场《莱茵的黄金》的鲜亮袍服,守候在远处教堂五点钟声到来前宁静的悸动中。
  在和家人微信语音聊了许久又道了晚安后,你赶忙坐回到场内,暂时无人交谈,也无暇交谈,因为你还在复制着刚才语音中的兴奋感,包括对红褐色木制门廊、内场每两排便享有的侧门、内场外如照片般有些泛黄的瓦格纳雕像、左右前后四道弧形的楼梯、容易寻错的入口以及满场的正装和礼服的新鲜印象,包括对在德国听原汁原味《指环》沉积了多年的心愿得以在今日发芽的舒心和喜悦,以及有如此行前半折走进薄雾半掩、梦幻的新天鹅堡一般在临近《指环》揭幕时萦绕心头的神秘感与期待。
  想到这深藏于福森(Füssen)附近山林环抱中的新天鹅堡,因为瓦格纳与路德维希二世之间的难尽情缘而更富于传奇色彩。从西古尔特(Sigurd,即瓦格纳歌剧中的齐格弗里德)驱使雷琴(Regin)铸格拉姆(Gram)剑、法夫尼尔(Fafnir,即《指环》中的法弗纳)、穿越烈焰娶得布伦希尔德到喝下古图恩(Gudrun,即《指环》中的贡特鲁尼)的遗忘之饮,直至生命终结,它那色质暗哑却依然庄严的壁画间闪耀着瓦格纳歌剧中传承自古尼德兰与勃艮第传说的光芒。从镶嵌着烧制有重要历史事件瓷片的金属装饰盒到荣集着各地各协会银质徽章的方形纪念铸件,它所收藏的来自巴伐利亚各方各业的爱戴连同它充满艺术和灵幻设计的尖顶及塔身,无不象征着路德维希二世乃至整个德意志对瓦格纳艺术的最高敬意。从旧天鹅堡内属于瓦格纳的古钢琴,到巴伐利亚国王决定解除婚约,再至象征国王与瓦格纳深厚友谊的新天鹅堡的累时修建,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偏于执拗的钦慕使得所有拒绝瓦格纳的人对其妒恨入深。从新天鹅堡内依据唐豪瑟被囚爱于费努斯山时的溶洞所仿造而成的廊角和过道、埃森纳赫瓦尔特堡(Wartburg)节日庆典大厅一般留存巴伐利亚民族风俗的名歌手大厅、能使人幻想如同圣杯骑士罗恩格林般在瓦格纳《婚礼进行曲》的牵引下与爱人共入婚房的国王卧室,还有……


莱比锡歌剧院《莱茵的黄金》谢幕情景

  可不容得还有了;这奇妙的新天鹅堡是你探寻瓦格纳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心中为隆重的四晚《指环》所作的铺垫。可现在催促你回转的掌声响起,指挥已登临宝座,继而是令人屏息的寂静……
  当低音提琴的八度降E和巴松的八度降B陆续升起,瓦格纳的“音画”效果便展开了莱茵河的壮美波澜。在那里,有夹道起伏的岑峦,有浪花一般的云雾,你的心竟又随着音符在河面上漂荡,恍如六年前。那时,看过卡拉扬指挥的电影版《莱茵的黄金》,片首的序曲配着影像,无比雄奇、幻渺,也正是为了见证瓦格纳笔下莱茵的绮丽,你坐上了由科隆去向美因兹的KD邮轮。或远或近的峦嶂上或河水围拥的沙洲上,一座座独守的城堡浸染了岑山的苍色和辽川的雾气,虽不及卢瓦尔河畔法国宫殿的华贵与雍容,却似乎传出了号角的孤远与悍猛、长矛的惊裂与绝愁。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出中

  是你在莱茵河谷前行,还是音乐在前行?这并不重要。你在寻找莱茵的女儿以及她们奉父命守护而又奉天命失守的黄金,三位仙女在舞台上的浅水池中嬉戏着,又谑弄着阿尔贝里希(Alberich)。阿尔贝里希的声音厚实得像远处浅滩上露出的黑蛮的礁石,却像迷航命丧的水手忿恨罗诃莱(Lorelei)那样发出了对爱情的诅咒,并窃载着莱茵的黄金潜入地底。于是,物质世界开始挑战精神世界,就像这舞台上现代的服饰和布景与瓦格纳所要表现的古典式的浪漫、英武和气魄已相去甚远一般。
  天神陷入契约和贪欲的两难,终于火神洛格(Loge)前来兑现承诺。本场洛格的声音让你第一次领略瓦格纳男高音的魅力,像莱茵河激荡出的浪涛声,一种无论对手男低音的声音是否如蛮黑的礁石般敦实都能将其包纳的音色。洛格的很多唱段都富于戏剧性的跳跃感,这与火的跃动感对应。本场歌者的演唱基本将这些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就歌者的音色而言,洛格的人格特征过于圆滑多变却没有过多激昂的情绪,因此两者并不十分相宜。于是你想到了卡拉扬电影版中洛格的扮演者佩特·施海厄(Peter Schreier),天才型的歌者,虽然不像本版歌者那样音色和身型壮实,却充分表现出了洛格火神行动敏捷、思维超逸的特性。由此你又想,我们所称谓的“瓦格纳男高音”其实指具有男中音样特质并具有自由意志、天赋神力和领袖气质的男高音音色,但所有瓦格纳歌剧或称乐剧中的男高音角色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述的瓦格纳男高音,可以称为领袖型男高音角色,代表如《罗恩格林》中的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特里斯坦、《指环》中的齐格蒙德和齐格弗里德、《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骑士瓦尔特·冯·史托尔卿(Walther von Stolzing)以及《帕西法尔》中的帕西法尔;另一类是具有或不具有天赋神力,但不具有或稍欠领袖气质的角色,我们可以称之为非领袖型男高音角色,代表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舵手、《指环》中的火神洛格和矮人迷美、《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大卫。而第二类男高音角色对歌者音色厚重感的要求就少多了,甚至不希望太厚重以至功盖领袖型角色。虽然如此,你仍然对本版洛格的表现赞赏有加。除了男高音,你还想对本场的天神沃坦报以赞美,因为你觉得似乎感受到了身材和音量比例的奇迹。传统印象中瓦格纳男高音便已是高大威猛的汉子,瓦格纳男中音基本是枋子,而瓦格纳男低音几乎全是大庭柱子,而这次的男中音却身材俊秀。当他开口时,相信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他的音量居然与他单薄的身型如此不相配,在与蛮石般的男中音阿尔贝里希交手时完全不处下风,而且两小时的演唱中丝毫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新天鹅堡外景

  第二日
  于是这位沃坦让你有些怀念,不仅因为上述原因,还因为后续的戏剧性插曲。第二场《女武神》第三幕,当女武神们在阴郁倾斜的大厦中就列整齐,等候带着愠云而至的天神沃坦时,奇迹发生了。沃坦没有出现,连紧张的音乐也好似绷裂的琴弦那样失去了延续。旋即,你如同其他观众那样从似幻非幻中醒来。指挥伍尔夫·希尔默(Ulf Schirmer)尴尬地回转,面对观众说明了下沃坦缺席的现况。女武神的惩罚被无端迁移至旁观的众人,且当歌者马库斯·马夸特(Markus Marquardt)在两分钟后重新翻涌而起的交响背景中上台时竟也未收到愤怒的嘘声,天神的威厉巨细靡遗。莱比锡四十年来对领略完整版《指环》全貌的企望在一支显然没有经历过四十年等待的对讲机面前流露出了无奈。当然,能亲身经历这样千次难遇的重大事故而又能报以最宽容的聆听和热情无损的掌声,观众们的涵养对你而言是种补偿,也是对四十年企望的顺服。可见,宽容的欣赏者似乎更适应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
  像羁困的沉睡者被吵醒后重新如梦,你的意识开始潜入瓦格纳对于女武神布伦希尔德的惩罚混合了爱、恨、智慧的思辨过程中,这是整部《指环》最核心、集极的逻辑驱动及思想症结体现,虽然其结局大体与《维尔松人萨迦》(V?lsunga Saga)中布伦希尔德受到的困咒相合,但诸神乃至整个世界注定毁灭的重要动力因素却于随后被铺垫式地灌注于惩罚的施行过程中。瓦格纳的《指环》是充满哲思的,伴随着他流亡与回归的曲折,犹如一瓶灌制于曾令你欣喜的铺展于莱茵河两岸酒庄的德产葡萄酒,沉淀了他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指环》五十五年的酝酿。不过,尽管你对《女武神》中“天神”的印象并没有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尽管歌者似乎也很快在心理上有所调试并试图更好地去呈现——确也表现不俗——但该场沃坦的演唱并没有如第一场和第三场那样深入你的内心。《指环》就像瓦格纳的人生一样被赋予了非凡的张力,也继承了史诗《维尔松人萨迦》和《尼伯龙人之歌》那样古典式的英雄情结,所以角色声音的英雄特质成了重要考量。虽然有厚度和穿透力,但整场《女武神》中沃坦的音量与布伦希尔德及齐格蒙德相比稍逊一筹,而你的感受就像是那年在德国追寻瓦格纳作品史诗般的情怀,化入衔引山势的莱茵河诗意的从容,漫入龙影拙现的七峰山晦明相交的林曦,悄入闲忙分明的拜罗伊特空幻的宁静,却始终未能坐入心仪已久的德版《指环》难辨的真实。
  齐格蒙德的音量确实很震撼,头腔共鸣如莱茵两岸的城堡般恢宏,但整体音色的丰满程度及厚重感却像他手中那把旧诺通剑(Nothung),抵不上第一场的洛格和第三场的齐格弗里德。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于第四部齐格弗里德的身上,其音色嘹亮得让人忆起当年的帕瓦罗蒂,但却不符合齐格弗里德的人格特征。瓦格纳男高音,永恒的话题,或许也将是你永远的思考。你突发奇想:何不让本场的齐格蒙德和第一场的洛格交换呢?这样音色的嵌合性可能最佳。   第三日
  而第三场的齐格弗里德是本次《指环》中最让你感受人类嗓音奇迹的歌者。史诗《尼伯龙人之歌》虽然没有给齐格弗里德这一角色太多的展现空间,却改变了《维尔松人萨迦》中对齐格弗里德的不利描绘,使其英雄形象更深入人心。齐格弗里德的死每令扼腕,瓦格纳据此创作了《指环》的雏形《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改为第四部《众神的黄昏》),那段葬礼进行曲凝结了全世界的哀思,感天动地;既然死时泣撼山河,那么生时必须是天之骄子,但由于参照了《维尔松人萨迦》中齐格弗里德成年后的婚史(昏史),第四部中英雄的形象并未能加深英雄死时带给人们的悲惋,于是《青年齐格弗里德》(后改为第三部《齐格弗里德》)的问世成为了必然。铸剑、屠龙、穿越烈焰、求得女武神布伦希尔德之爱,英雄一生的辉煌浓缩于四个半小时之内;《指环》由第一部行进至此始终令人情志郁积,而齐格弗里德的出世如太阳驱散了尘泥般的浓雾。于是,人们对自由、胜利和爱情的欲念被全然唤醒;于是,齐格弗里德这一角色不容有失。
  此时,你已身临第三部,由迷美(Mime)反复捶打出的金属声瞬间使古典的过往转向真实。齐格弗里德铸剑时鼓动风箱、熔炼旧剑碎片直至铸型淬火制成新剑的步骤理应将观众的情绪递进至高潮,但事实上本版的场景设计将所有的繁复简化得失去了内涵,你只能遗憾地用1990年大都会歌剧院版齐格弗里德·耶路撒冷(Siegfried Jerusalem)演唱的经典影像来饰补。在经典版本中,伴随遒劲的呼号,借助粗硕的绳缆,沉重的风箱张开了巨大的颌嘴,似乎也发出了同英雄一样沸腾的号声;高大俊朗的齐格弗里德将溶化的铁水灌铸在宝剑的模具上,冷却后用铁锤击碎模具,取得雏形,再次烧得炽热如红;他隔着厚布握起发烫的宝剑的根部,再次用铁锤将新剑炼打得火星四溅、青烟扶袅;淬火后,他用小锤为宝剑加上剑柄。瓦格纳非常注重对于传统工艺或民俗文化的萃取,除了《指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纽伦堡的名歌手》中对于纽伦堡名歌手诗歌题材、音节韵律、曲调旋律以及技能训练的讲述可谓细致入微,虽然最终是为了嘲讽。瓦格纳也喜欢用传统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声响作为“小品音”,如捶打金属声、钉鞋底声等,不仅丰富了音响色彩,同时使作品富于趣味及生活气息。“小品音”似乎是你创意的理解,因为德语中有所谓的小品词,不过这在瓦格纳能够应对一切声响的庞大乐器编制中只是管中一斑。
  虽然没有真实的动作,但齐格弗里德的声音却是真实的,富含野性,桀骜不驯,没有对虚情诈伪的迷美的礼让,没有对情态骄妄却内心不安的天神的屈从,没有对凶残却又对等愚蠢的巨龙的恐惧,只有森林之子强悍和不可一世的单纯的气魄。那声音经历了四个小时的艰难历程后仍然能够与乐队的张力相抗衡,坚实得如同盘踞莱茵两岸的山峦,稳健地承载着旋律癫狂的起伏,令你称赞不已。与第一场的洛格一样,高大、壮实,都是典型的德国产瓦格纳男高音!
  曾经观赏过关于传奇瓦格纳男高音马克思·洛汉兹(Max Lorenz)的纪录片,收藏过多部他演唱的拜罗伊特版与斯卡拉歌剧院富特文格勒版的《指环》CD,其中他有出演齐格蒙德,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齐格弗里德。纪录片中他举剑的英姿就和克拉汉插图版《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齐格弗里德如出一辙。听其演唱齐格弗里德铸剑时的经典唱段时,你完全可以放下万千忧虑,因为他的演唱始终稳当得如同一艘沉硕得超越了所有惊涛骇浪想象的巨舰;他的高音似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关闭”,却松弛异常,就和传奇威尔第男高音马里奥·德尔·摩纳科(Mario del Monaco)一样。马克思·洛汉兹的音量在爆发时如同狮吼,但他从未有让人感觉接近音量上限或哪怕只是有如此趋势的时刻,这是我心中的导师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对他的评价。而听了本版《指环》洛格和第三场齐格弗里德的演唱,你不禁对此类男高音有了直观认识。
  是什么造就了瓦格纳男高音,或者说瓦格纳歌手?当红男高音乔纳斯·考夫曼和本版齐格蒙德扮演者的身材体型相近,而音质却大相径庭,本版第一场的沃坦和后两场的歌者体型无法比拟,而音量、音色却明显优颖,所以决定因素显然不是身材和体型。如果无法证实瓦格纳戏剧性音色和非瓦格纳戏剧性音色所对应的人体结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那么两者最本源的区别将被定位于声带的运动以及咽腔的功能性形态。通过其他类型戏剧性或抒情戏剧性男高音的类比,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因为歌王卡鲁索的私人医生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提及,卡鲁索的声带质地一般,至少并不显得比别人优秀。那么被树作为典型的瓦格纳男高音,是否仅为功能性异属呢?是否在换声区及高音区仍使用了所谓的“重机能”呢?是否该让经典的声区划分概念及其衍生的“关闭”理论产生反思呢?是否像受过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那样,同其他男高音相比拥有一组更强健的声带及咽喉部肌群呢?瓦格纳戏剧性音色是一种让人避惧的极端,但或许也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自己的发声习惯立场上,就像门外汉对美声唱法惧喜掺杂的内心反应一样。当然,瓦格纳戏剧性的音色也需要歌者能展现出对等的人格特征,因为王者只属于王者,你如是想。
其他文献
美国作曲家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的《单簧管协奏曲》在单簧管演奏的曲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近三百年以来,单簧管独奏作品受大众喜爱的包括: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尼尔森《单簧管协奏曲》等等,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也是其中之一。莫扎特、韦伯是传统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尼尔森展开了近代北欧音乐的画卷,而科普兰的音乐不仅描绘了美国风
期刊
2016年9月10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首次以歌剧的形式在西方舞台上演,为外国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经典名著的窗口。这部由旧金山歌剧院委约、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制作的歌剧于9月10日至29日在旧金山进行世界首演,并将在2017年3月17日、1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进行亚洲首演。本刊驻纽约记者余倩在《红楼梦》世界首演期间,赶赴旧金山采访了歌剧作曲盛宗亮,剧中扮演宝玉、黛玉、王夫人的演唱者以及旧
期刊
一、“槌子键琴”音乐会  佩拉西亚2017年即将满七十岁。与之前唱片封面上那个爱笑的小伙子相比,大师现在已是头发灰白,一副腼腆、不善社交的样子,见陌生人甚至略显羞涩。如果不知道他是钢琴大师,可能会把他当作某个有点宅的知识分子。这也许是因为他不太接受媒体采访吧,事实上,熟了以后,他可以和你聊美国大选。  此次借大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独奏会之际获得采访机会,我首先关心的是他此次演奏贝多芬《“槌子键琴
期刊
近代上海,各类文化元素集聚于此,在不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海派文化应运而生。植根于传统文化,开放性、创造性地吸纳多元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核心。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作为上海唯一的职业民族室内乐团,如何用民乐诠释海派文化,正是他们一直探索的课题。  玲珑国乐,海派“馨”味  2016年11月25日,由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打造、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演出的民乐品牌“玲珑国乐”第一季,以一场
期刊
红粉楼阁  德沃夏克的故居“美国别墅”在凯特琳斯卡路下行的一条幽僻小街Ke Kriovu上。我至今记忆犹新,是因为当初寻觅它的经历实在太艰难。  我先是按照网络地图的指示下了地铁,却根本不知身处何方,只好问人:“Dvorak Museum(德沃夏克博物馆)?”结果未有知晓。再问,“American Villa(美国别墅)?”一高个布拉格青壮急了,用蹩脚的英文放声叫道:“这里是捷克!”  古董店——
期刊
无须大家的口诛笔伐,我自己就为这个故弄玄虚的题目而感到羞耻。有趣的是,我今天想要胡侃的这位音乐家,也是一个以“怪”为外在的人。简单地想一想,历史上故弄玄虚的作曲家并不少,最为著名的也能数上一两个,比如法国的萨蒂和美国的凯奇。  事实上,后生凯奇也常常在音乐思想层面上流露出对萨蒂的崇尚。1893年间,萨蒂创作了一部看起来篇幅极其短小的作品——《烦恼》(Vexations)。这部作品奇异至极,没有小节
期刊
每一个看见看唐·库普曼的人,都无法不被他吸引:他是一个可爱的、充满活力的“老顽童”,喜欢做各种搞怪的鬼脸,采访时全情投入,经常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然后猛地停下,转头对翻译说“Sorry”。唐·库普曼有着多达“四重”的身份:乐队指挥,管风琴演奏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大学教授。那么,他认为自己“最主要的身份”是什么呢?“那太难选择了,当我弹羽管键琴时,我想念管风琴;当我指挥时,我想念羽管键琴。”他说,如
期刊
瑞士日内瓦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城市,这里林林总总地矗立着各种联合国组织、办事机构和会议中心大楼。它就像是一座镶嵌着无数晶莹彩灯的沙盘,静静地平卧在雄伟的勃朗峰之下,美丽的日内瓦湖之畔。  日内瓦的清澈宁静人所共知,然而只有当你亲自来过这里后,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迷人。这里的清新浪漫如同舒伯特的音乐,自然秀丽如同康斯太勃尔的画卷,古朴凝重如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它的一切,都象征着自然、美好与和平。万国宫  
期刊
潮州民间乐曲《寒鸦戏水》  中国二胡的风格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东西南北中”胡琴独奏音乐会就是各种音乐风格差异的一次集中体现。从曲目上看,无论是江南丝竹的《行街》,西北秦地的《迷糊调》,南国粤风的《饿马摇铃》,北方蒙古的《草原上》,还是潮州海上的《寒鸦戏水》,齐鲁大地的《夸山东》,中原风貌的《十八板》等等,无不显示出风格的巨大差异,同时又紧扣并体现了“东西南北中”的主题。  风格一词在晋朝
期刊
我喜欢清晨,更喜欢有巴赫的清晨。我觉得巴赫像杜甫。一千一百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豪在严谨的律诗中迸发出雄壮,而三百年前欧洲大陆上的大音乐家却能在规整的赋格中绽放出清新。他们在当时社会中遵照格式,却从不囿于格式。《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前奏曲》,这名字或许索然无味,但每个清晨拂开我惺忪睡眼,陪我一起迎接东升旭日和微风一起吹散薄雾的,都只有这曲。原本多情的钢琴在巴赫手下变得更加温柔,当纯净的空气涌进我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