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专版的整体包装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很多报纸都开辟了图片专版,新闻报道更加直观、易读,图文并茂的版面更加抢人眼球。笔者以2011年《安徽日报》的两个图片专版为例,探讨了在对图片专版进行整体包装时,如何进行再设计、再创作,以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读图时代 图片专版 整体包装 视觉效果
  摄影报道是新闻报道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报纸越来越重视摄影报道,很多报纸都开辟了图片专版,使新闻报道更加直观、易读,图文并茂的版面更加抢人眼球。因此在设计图片专版时,版式美编往往尤其用心,针对一组照片,精挑细选,经营布局,大小错落,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其间不乏优秀作品。
  但是,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新闻图片都适合于常规的罗列,有些清新简洁的版面作品反而让人觉得缺乏耐心和细致,手法显得单一,有草率应付之嫌。对于表现主体比较具体的摄影报道,更是感觉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很多图片蕴藏的内容没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组版设计方式,发挥摄影作品的张力,使版面脱颖而出不落俗套。在这方面,《安徽日报》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图片专版整体包装,进行再设计、再创作,获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现就2011年的两个图片专版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远古生命的印迹》(附图1)
  该专版报道安徽省先后在淮南八公山、休宁蓝田、黟县西递发现三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群,科研意义重大。摄影记者提供了三组发掘现场和化石的图片,如果按照以往的组版方式,则需要确定主打、次主打及次要图片,可这种方法此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三组图片难分伯仲,都很重要。
  在审视过所有照片后,我们决定把淮南化石的场景图片处理成底图,作为背景。版面天头是地质断面的近景,地头是发掘现场。科研人员手捧化石的特写单独作抠图处理,强化视觉效果,成为“榜眼”的亮点。
  这样,版面结构上下就分为标题区、图片区、场景区三块,前后分前景和背景两层。如此一来,版面既有节奏感又具有立体感,全方位展示化石的发现。
  在处理标题时,我们特地把背景变暗,把引题及主标设置成白色,并搜集了“印迹”二字的书法体,三者大小悬殊,这样的组合醒目、灵动、古拙,体现出化石的古老和神秘。
  下面的三组图片略微强化了新近发现的一组,尤其是海藻化石图片,经过剪裁,图案更加清晰,成为版面视觉中心。考虑到淮南化石群的图片有的作为背景了,在版面上的所占比重已经足够,所以另外两张处理得较弱。
  《远古生命的印迹》专版内容多,选用了10张图片,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此作品统统囊括,饱满丰富而不拥堵,均衡构图而主线清晰。
  二、《探秘“托卡马克”》(附图2)
  摄影记者首次进入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小太阳”)内部探访,通过镜头展现科技的无穷魅力。该组图片表现的主题是单一纯粹的,取景角度、构图用光都非常到位,几乎每一张都是佳作。如果按照以往罗列式组版方式,只需要按顺序排列组合即可。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仿佛是一堆精致的珠子无法穿成完美的饰品,报道主题和图片本身具有的神秘感无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于是,我们决定对版面进行整体包装。
  我们把色调定位为墨蓝色,能够体现深邃、神秘的科技感,并把明暗对比强烈的“托卡马克”入口处设置成报眼,羽化与背景融合。常见的“托卡马克”外景作为压题,与背景渐变融合。
  其余的图片按常规分组,大小参差排列。所有的图片都勾勒白边,使之浮于背景之上,层次分明。
  标题的处理是这个版的亮点。针对版面量身定做的标题字,能够强化主题,引人入胜。“探秘”二字是单独设计的,一个笔画幻化成“小太阳”。PS图像处理技法得以发挥作用,科技感立现。“托卡马克”的背景色块是全版唯一的橙色块,橙色与背景的墨蓝色,在色相和明度上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经过整体包装的版面整体感强,化零为整,厚重大气,给人以震撼。
  图片专版的整体包装是一个提炼报道主题、发挥图片合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饱含着版式美编的智慧和心血。整体包装、精心设计的图片专版冲击力很强,和传统的图片专版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整体包装图片专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确保新闻的真实。为了强化视觉效果,运用设计软件处理图片,并无可厚非,但无论怎样美化,都必须保证其真实性。新闻图片本身就是记录新闻,其传达的信息不容篡改,真实是它的生命所在。在设计过程中,决不能因为追求效果而张冠李戴、东拼西凑、随意嫁接,这是违背新闻职业操守的做法。
  第二、注重表里的统一。并非所有的图片专版都适合整体包装,版式美编必须全面审视这些图片,了解新闻,读透新闻,提炼主题,为其打造独一无二的包装方案。创意设计的过程要量体裁衣,胸有成竹,不能看着别人的版面好看就照搬过来,最终都是东施效颦。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只会使版面的形式与新闻的内容脱节。
  第三、把握装饰的适度。整体包装图片专版,就像能工巧匠为珠宝首饰打造一个精美的盒子,它毕竟是用来盛东西的,不能造成“买椟还珠”的后果。怎样避开这一歧路,就是要把握好度。图片本身承载的新闻和信息是整体包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图片本身来做,不能唯形式论。做少了,达不到效果;做多了,则有画蛇添足、哗众取宠、喧宾夺主之嫌。底纹背景、艺术字体,全都是为了烘托主题,引导读者阅读,使新闻信息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读者仅仅记得你的花架子,那再精美的设计都是失败的。
  从图片专版整体包装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启示,读者审美趋向的多元化对报纸视觉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性能不断提升的设计软硬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版式美编要在工作实践中广泛借鉴,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才能使巧思善工在版面上得以完美的体现,为读者奉献精美的新闻视觉作品。□
  (作者:安徽日报出版部副主任兼版式主编)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隐性采访俗称“暗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由于隐性采访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很强,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当然有些人对这种“揭人短处”“挖人隐私”的采访方式也提出过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挖掘“秘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  【关键词】隐性采访;合法性;类型一、关于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公开)采访而言的。在我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也投入了微博的洪
【摘 要】电视采访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电视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而新闻采访就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采访,出镜提问技巧的灵活采用直接关乎新闻报道有无“含金量”。可以说,出镜提问的方式五花八门,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笔者主要就是围绕出镜提问方式的技巧问题展开探讨。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多角度探讨,力求展示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深度空间,进一步展示电视新闻的特殊魅力。  【关键
人说北京最美的季节是在金秋十月.可不,这些天首都气候凉爽宜人,风轻云淡,香山枫叶红得醉人、就在这大好时节,世界各地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服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
【摘 要】本文认为,从新闻的审美视角审视导语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导语成功与否的框架,为记者成功的写作导语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式。  【关键词】新闻审美 导语 写作  有人把新闻导语比作敲门砖,没有得力的敲门砖,是不可能敲开读者的大门的。也有人把新闻写作比作“凤头”,比作吸铁石或钓饵,它能够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或钓住,使读者愿意看下去。导语的成败决定整篇新闻的成败,这已是新闻学者和记者
【摘 要】一些经济学家断言,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近年来,安徽也认识到城市群发展对区内经济的推动作用,分别在皖南、皖北和江淮之间这三个区域各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即皖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及合肥经济圈。但这样的城市群格局呈现出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对全省的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不強。本文对如何发展安徽江淮城市群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安徽 江淮城市群 发展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