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影印的手抄《八卦揉身连环掌》,是高义盛先师(以下简称高师)1936年冬最终审定、抄录成册的传世孤本——高氏老谱(以下简称老谱),是高师等八卦掌前辈先贤承传、研习、创新八卦掌理论与拳技的总结;是高师毕生致力于弘扬八卦掌武学文化、呕心沥血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留给后学十分珍贵的传统八卦掌武学文化遗产代表作。
尽管《老谱》在文字内容、插图、结构等方面尚有些许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其中每一章的精辟论述,每一节的详尽描写,每一段歌诀的提炼,字字句句都凝聚了高师等八卦掌先贤们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从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堪称上品精美之作。《老谱》曾被先贤们视为珍宝,自抄录成册后,从不轻易示人,属于不传之秘籍,高、刘两代宗师在世时“非嫡传入室弟子难得一见”。如今,我们决定随同刘凤彩先师(以下简称刘师)主编的《程派高式八卦掌谱》(以下简称新谱)重修再版,公开影印高师遗著《老谱》,将高师毕生研究、创新成果奉献给热爱八卦掌的读者同仁、同门同好,共同分享“原汁原味”的高氏八卦掌理论和技术体系。旨在澄清各式各样的“神秘传说”,并与同门同好共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精心品读、精心揣摩、精心研究,并对照《老谱》、《新谱》及其相关资料、草本、著作,实事求是、寻根悟真、吸取精华,以期共同努力推动高师所传八卦掌百世承传、科学发展。
影印出版《老谱》之际,谨记如下三点体认和两点说明:
一、程派高式八卦掌是高义盛先师创建、“自成一式练法”的八卦掌重要分枝。
1 程派高式八卦掌“既以八卦掌传统练法为基础,又颇多新颖之处;既不失八卦掌运动的共同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色;形成一个有别于八卦掌流派中其他分枝的技术体系、自成一式练法”。程派高式掌乃高师创始。对此,早在1991年,中国武术大家、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高义盛八卦掌体系的形成》一文中,已作详尽、精辟的论述。我们完全赞同。(详见《新谱》代序)
2 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约形成于1866-1894年间,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走圆圈为基本运动形式,并在绕圆走转中变换搏击招式。而高师创编的八卦掌分枝技术体系约形成于1909-1936年,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易经八卦“哲理”为指导,“先天掌、后天掌分而练之”。其先天掌乃师承程廷华先师,以传统八大转掌为主体,以遵八卦;其后天六十四掌全部为单操式,以遵后天六十四卦,且一掌可拆六手,共计384手,以应八卦384爻之理数。
3 对于高师所创编的八卦掌分枝技术体系,《老谱》定名为:八卦揉身连环掌。为了有所区别,并体现程延华先师与高师的传承关系,1981年,经刘凤彩先师与门人弟子共议,且经专家认证,最终将高师所传八卦掌定名为“程派高式八卦掌”。
4 《新谱》出版近二十年来,确立了《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学术地位,架起了与海内外同门同好沟通联络的桥梁,不仅祖国大陆各地高、刘二师所传门人、弟子及其爱好者,根据《新谱》提供的线索,纷纷相互沟通联络。台湾、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凡是与高师所传有渊源的八卦掌同门同好及其爱好者大都与天津承传者建立了联系,且往来交流不断。如今,程派高式八卦掌认同者、研习者、爱好者越来越多,在海内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5 虽然当今众多同门同好对程派高式八卦掌大都赞赏有加,但对于高师所传八卦掌的源流、师承,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大都源自一些“传说”,大都属于友好善意的探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内外同门同好对高师所传八卦掌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研习者师承不同,研习年代不同、环境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加之手中所持“资料”不同,有一些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这些不同看法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程派高式八卦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6 其实,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将某个拳种流派或附会于某个历史名人、僧道,或借助于“仙传神授”,以增重其技艺的社会价值,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八卦掌也不例外,关于其师承源流也曾长期披着一层神秘色彩。
如董海川逝世于光绪8年,光绪9年尹福、程廷华等为董公立碑铭文载:董公“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逐精拳勇”。至光绪三十年尹福等再立碑时铭文则载:“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艺又获自仙传”。民国19年马贵、门宝珍等再立碑墓志载:董公“侠游江南九华山上。得遇仙传艺”。同年八卦掌四世传人卢书魁等再立碑墓志载:公之技艺“实为得之于仙者矣”。直至1981年,经专家反复考证方得出结论:八卦掌创始于董海川。1982年董公之墓从北京东直门移葬万安公墓,李子鸣等众后学门人弟子立碑铭文,确认董公“始创转掌”。后逐步演变成了八卦转掌或八卦掌。
7 无独有偶,高师受董公得遇仙传等各种“传说”的影响,在《老谱》中也载入了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一是《董公受业始末记》载:董公自幼能文,长而习武,后以云游访友为志,梦中学艺于“江南一山巅古寺中”,即“雪花山大佛寺”,并将董公附会于“达摩”门下。文中开始说“一日董公至江西,见路旁松林内有二僧比武一老一少”;中间则述董公向“达摩”学艺经过;后则记曰:老僧“复执书一卷赐于董,僧日吾乃达摩也,当时,董自觉昏迷若睡,耳虽闻而目无所见,少时,双目始睁,四顾则身仍在前之松林内,未知山在何处,亦不知寺在何方”。最后说:“数日后复觅其师、山寺渺无踪迹”。
二是《老谱·自序》中,高师又讲了一个传奇故事。(1909年)“时因友人约赴山东海丰原籍(即山东无棣县大山镇)经营药商。暇辄与乡友研究掌术,适有一形同乞丐者来访,叩之姓名,坚不肯言,唯歌云(别问家乡处,咱是一家人,练艺无有尾,我是宋异人,学会完全套,普传天下君,传艺别留手,才算提倡人)因以宋异人呼之。后与余渐洽,过从甚密。一日偶游大山见异人居于山巅之洞中……遂曲意求教数年始豁然”。异人者,非常人也,也可以理解为宋代异人、宋代神仙也。
笔者认为,在一百年前后的那个年代,高师为增重其术,便于推广其创编的拳技而借助于仙传神授或附会于异人传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如果仅凭着几通碑文、几篇传说,不加考证、不加分析、人云亦云,仍然坚信这全都是真的,那可真是有点“抱残守缺”、愚昧可悲了。
8 虽说董公学艺的“雪花山大佛寺”渺无踪迹,无处可寻。好 在山东无棣县的大山确有其山,就在笔者的家乡“大山镇”上,近几年刚刚更名为“碣石山”。从天津市区经大港、歧口、黄华港沿海防公路约160多公里即可见到此山,笔者曾专程返乡登临“大山”考证。(那个时候还没更名)
大山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包包而已,其高不过60余米(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但因其地处大平原,孤零零地冒出一个山包包,虽然不大,也称大山(又有京南第一山之称)。此山是73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堆,漫山都是火成岩——像焦炭一样黑乎乎的玄武岩石,又叫火山弹。早年寸草难生,属于荒山、秃山。笔者爬遍大山,不仅“山巅”(即山顶)无洞,山腰也没找到洞。据此,笔者认为当年异人居于“山巅洞中”是不可能的。高师山上学艺更不可能。
9 关于宋异人。上世纪80年代初,为整理《新谱》笔者也曾访问过家乡十里八村的老人。(包括大山镇),这些村庄大都是高义盛先师早年传艺的地方。一提起高义盛八卦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老人知道,且有个别村庄尚有传习者。但问起“宋异人”,没有一人听说谁曾见过“宋异人”者,甚至没有一位老人听说过这个名子。对此,笔者也曾请教过刘凤彩先师。记得,1981年,笔者在刘师家中第一次见到高师遗著《老谱》。此前,笔者已多次听到过“宋异人”之说。翻阋《老谱》后,笔者曾问刘师:依您看到底有没有“宋异人”呢?
刘师:高老师说有,而且写在谱上了,咱能不信吗?
问:您在咱老家9岁开始跟老四爷(即连芝、高师早期弟子)学八卦掌,那时候您听说过宋异人吗?
刘师:没听说过,那时开始学转圈,也学一些单操式,已有先天掌和后天掌之说,但还没有形拳,也没学器械。
问:您开始学八卦掌时经常见到高义盛老师吗?
刘师:没学习之前,头几年经常见到高师到咱家来,我喊“老舅爷”。后来你老四爷开始教我们的时候,就见不到高师了。听说已回武清。
问:后来高师第二次返乡传艺是哪年。
刘师:那年我19岁(实际18岁),是我套车把他接回家来的,那年我正式开始跟高老师学,而且从头学起,先天掌、后天六十四掌、八趟形拳、刀枪剑、七星杆等,最后学的双藤棒。一共九个年头(1926-1935),高老师每年秋后到咱家,麦秋回武清,有时中间也回武清过年。
问:在这九年中,您听说过“宋异人”吗?
刘师:没听说过,那时候就是练艺,高老师教嘛就学嘛,别的很少问,也从没听高老师说起过“宋异人”。
问:那您什么时候才听说“宋异人”的?
刘师:那是到天津之后(1936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老师先跟天津的弟子们说的,以后就传开了。再后来就写谱上了。
同时刘师还告诉笔者:由于高老师跟天津的门人弟子讲,他的先天掌得艺于程廷华先师及师兄周玉祥先生,后天掌则师承“山东宋异人”,且由于高师此前多年在山东传艺,故天津武术界及其门人弟子最初都称高师所传为“山东八卦”。
10 高师创编八卦掌技术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实践、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完善的漫长过程。其技术体系非常严谨。特别是其核心内容先天掌和后天六十四掌,从理论上、演练程式风格上以及技术要领上经过高师“融贯统一”,已看不出其他拳种素材的痕迹,也没有丝毫不协调的地方。但百密总有一疏,因高师《老谱》加序成册,起因是杜召棠当年“擅自”将高师还在“创编”过程中的“草本”编印出版了(1936年春节)。高师一气之下,加紧重校汇编,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即最后审定抄录成册,并加了一篇“自序”。确实有些仓促,难免忙中有误,故在《老谱》第五册收录的“五形”、“十二像”以及八趟形拳都稍欠缜密的推敲。如八趟形拳,高师将其作为八卦掌的第三个子系统收入谱中,并称之为“内八卦”,但其内容几乎都是“活步钻拳、上步劈拳”开式,还是让后学者能够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出高师创编八卦掌技术体系第三个子系统中的“形意拳”痕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甲、程派高式八卦掌技术体系是高义盛先师创编。是有别于传统八卦掌其他分支流派,独具特色、自成一式练法的八卦掌技术体系。
乙、高义盛先师创编八卦掌体系形成于1909年至1936年,大体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909—1916年,初创阶段。完成构想,首先提出先天掌和后天掌之分,并以“先天为后天之本,后天为先天之用”为指导,按照“边传授、边创编、边完善”的原则,开始创编新的八卦掌技术体系。
1916—1926年,雏形阶段。1926年高师所创八卦掌体系已完成先天掌、后天六十四掌以及八趟形拳的雏形,并开始在当时河北武清、山东无棣传授。
1926—1932年,初步完成阶段。1932年高师之子高凤鸣重校掌谱草本时,已初成技理兼备的架构。
至1936年高师审定谱稿并加“自序”“抄录成册”,标志着高师创新八卦掌体系的建树已经全面完成。
丙、“宋异人”是虚构的人物。
高师之所以虚构“宋异人”这个人物,其目的主要是增重其所创编、传授的八卦掌体系的社会价值,并利用当时社会人们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引导广大研习者的兴趣和偏爱。高师在山东传艺多年,从未向人说过宋异人,而是到天津后方向门人弟子讲起山东“宋异人”,其用心良苦,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将“后天之道”附会于宋异人所传,这是高师及其参与编写“资料草本”的弟子们,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其原意本来就是用“宋异人之音”暗指“送艺人”,如今我们将“宋异人”恢复为“送艺人”,其真实性恰恰揭示了高师当年的原本之意和其对前辈诸师“送艺”的缅怀和感激之情。
二、关于高师遗著《老谱》(手抄原本)的由来
据刘凤彩先师讲,高师创编八卦掌曾经至少整理过三个版本,“初本”大约成册于1926年;“重校本”,即高凤鸣先生1932年重校本;再就是1936年的《老谱》定稿本。而在整理这三个版本的过程中,其资料“草本”曾经有多少,那就说不清了。
大约是2002年友人曾送给笔者两本台湾版的书,一本《周天奇术》印刷装潢非常精美,但无著作者。而另一本则是署名杜召棠著的《游身连环八卦掌》(以下简称杜本)。我很早就听刘师讲过杜召棠未经高师同意,“擅自”印谱之事。但对此书我一直没有仔细阅读。
最近,无意中翻阅《杜本》梗概,并与高师遗著《老谱》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对照,方知《杜本》根本不能完整、准确、系统地反映高式八卦掌体系全貌。我又翻了一翻《周天奇术》,感到这两本书与高师定稿本《老谱》相比,虽有相 同之处,但内容少了许多,掌法名称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六十四掌拆变歌诀差异也很大,而且许多技术名称也不一样。特别是《杜本》将高师的师承都搞错了,难怪高师生气。高师乃程延华先师之弟子,《杜本》硬把高师安在了尹福门下:大凡有点八卦掌知识的人都知道,程派八卦掌是龙爪掌,而尹派则是“牛舌掌”,二者不仅掌型不同、套路不同、传承体系特点也不同,程派大都先练“桩功”,而正宗尹派则须先练“罗汉拳”。二者区别很大绝不能混为一谈。针对《杜本》的张冠李戴,高师特意在《八卦掌·自序》中说明自己“投入程先师之门”,以正视听。笔者十分清楚地记得,刘师曾多次谈起高义盛遗著《老谱》的由来:高师1936年冬编著抄录《老谱》,最初起因就是杜召棠“擅自”出版高义盛先师尚未最终审定的“稿本”。刘师说:高老师约1935开始在天津“英国球场”公开授徒传艺。当时高师租房住在黄家花园襄阳里。距“英国球场”(现和平区新华路体育场)很近,走路也就10多分钟。当时高师有一套拳谱(手抄本)一共四册。估计是1932年“重校本”,天津的许多门人弟子都曾借阅传抄。1936年春节期间,高师回武清县与家人过年。其弟子杜召棠(时任新天津报社小说编辑)未经高师同意,擅自将这个“拳谱稿本”拿到新天津报社出版部印刷发行,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将书名定为《游身连环八卦掌》。高师从武清回来,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谱”还在修订过程中,有许多东西还拿不准,需要进一步推敲增删、充实完善,怎么就公开印刷出版了呢?气愤之余,为了挽回影响,避免以讹传讹误导后学,高师即开始加紧重校、整理这个拳谱。在其子高凤鸣等人的协助下,对原有四册草本进行了大幅度增删与修正,经高师等精心推敲,重新修订后,由其弟子刘伯庸代师撰文“自序”,录于第一册篇首,“因序其缘起云”,于1936年盂冬精心抄录誊清,编为六册一套传世,定名为《八卦揉身连环掌》。此谱(手抄原本)高师传给刘凤彩,后刘凤彩再传刘树行。
通过笔者回忆这段往事,我们至少可以体认如下两个问题:
甲、高师在创编八卦掌体系过程中,几十年如一日,反复揣摩,精益求精,其著述也曾屡有增删,版本很多,草本更多。包括“广华山八卦门”之说和“周天奇术”之论,以及有关高师所传八卦掌的各种传说附会,笔者认为,其源头大都为高师“创编”过程中整理形成的、尚不成熟的素材“草本”,或许属于高师门人弟子根据这些“草本”、“传说”的再发挥。因此,因时间不同,环境地点不同,师承传人不同,高师一脉相传的门人弟子所持传抄的“拳谱”不尽相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乙、高师1936年孟冬最终审定并载有“自序”的“掌谱”,应视为“定稿本”。是高师所传八卦掌体系定型的唯一标准版本。此前其他版本,尽管与此“定稿本”大同小异,也应视为尚未定型的“草本”,当然也包括《杜本》。
高师“定稿本”的问世,标志着高师所创编的八卦掌体系已经成熟定型,为后学最终确立“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刘凤彩先师主编《新谱》与高义盛先师遗著《老谱》亦有不同之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而人们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达到科学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八卦掌也不例外。自董海川祖师首传“转掌”以来,直到形成八卦掌流派,并鼎立于“少林、形意、太极、八卦掌”中国四大拳种流派之中,经历了一个逐步充实完善的过程。董海川曾把门人弟子的原习之技,按照“转掌”的技术规律特点和要求有选择地收入“转掌”之中,如尹福原习的罗汉拳、程廷华原习的摔跤术,史六的十二趟弹腿法等都被分别改编收入了八卦掌体系。因此董公之后,第二代传人即形成了演练风格特点各异的八卦掌流派。如:尹派、程派、梁派以及张占魁创编的“形意八卦”等。
第三代传人则又出现了孙福全创编的“孙式拳”;高义盛创编的高式八卦掌等。
高师70岁开始在天津传艺,其在天津所授门人弟子大都带艺投师,择艺而习。唯刘凤彩先生跟高师在家乡原籍学艺9年,后又来天津跟随高师继续深造。与高师在天津所传门人弟子相比,刘凤彩是跟随高师学艺最早、时间最长,承传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且八卦掌技艺最精、传人最多,在海内外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性承传人。故有“高家拳刘家传”之说。
毫无疑问刘凤彩是高师最忠诚的传人,但其在主编《新谱》过程中忠于师传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刘师学艺在先,《老谱》成书在后。《老谱》与刘师所习有些变化,是高师进一步研究变化的结果;当然,刘师所习与《老谱》有些不同,亦有刘师的理解、体认和新的发展。
笔者认为:《老谱》是《新谱》的本源,但《新谱》绝不是《老谱》的翻版。刘师在主编《新谱》过程中,既忠于《老谱》汲取其精华,又不拘泥成说,在全面系统继承高师所传的基础之上,在《新谱》中增加了自己随高师多年研习的经验和体会。应该说,《新谱》是对《老谱》的发展,《新谱》和《老谱》根本源头相同,枝叶稍有不同,这是刘凤彩先师及其门人弟子对《老谱》的进一步精炼、充实和完善,是对高义盛先师所传八卦掌体系的弘扬与发展。由此《新谱》、《老谱》有不同之处就好理解了。
四、关于两点说明
第一、关于提操十三式的说明
高义盛先师遗著载有“提操十三式”。并随录四句格言:行走如龙掌如风,动手不可善留情,心慈面软终无胜,手黑心狠令人惊。显然提操十三式是专为动手实用设计的重要操练技法。
刘凤彩先师曾解释说:提操者,单独提出来重点操练也;十三者,五行八卦之数也。所谓提操十三式,是当年高师将自己认为“最好使、最好用”的基础性实战技法,单独拿出来重点进行单操训练的十三个式子。刘师称之为“单操十三式”。
刘师常说:无套路不能传人,无功夫不能赢人。赢人一靠功力,二靠技巧。他说:八卦掌千变万化,掌掌不空,因人而异那一掌炼出功夫都可赢人。例如周玉祥“开掌”堪称一绝,高老师则善用“探掌”,高文才(刘师之表弟、同为高师弟子)撞掌颇具功力,这都是他们平日里单操出来的功夫。刘师也曾要求笔者:要善于把自己平时喜欢的,“使着顺手,动手管用”的掌法式子,记在心头,放在手边,用心下功夫单操,日久天长自然会出功夫。他还曾告诫笔者:有了一定的功夫更不要随意跟他人推手、较力,“一个便宜两人找,谁伤了谁都不好”,特别是酒后切不可演练,更不能摸手,以免出丑。要懂得自尊自爱,更要懂得尊重池人。非友莫试,兄弟朋友间试手 要点到为止;非敌莫动,防身自卫对敌动手不可善留情。
在重修本谱过程中,笔者和高金华先生(高文才之子)为主笔,我俩专门对高师遗著中的“提操十三式”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反复进行了拆变试手。并结合刘凤彩先师所传和我们自己的揣摩体认,对“十三式”进行了再次择优精选,本着“简单实用,便于单操”的原则,最终我们重新选定了十三个基本功式子,定名为“单操十三式”,名称如下:
单撞掌双撞掌回身掌虎顿掌探掌削掌掖掌挂印掌穿掌挑掌横肘靠外蹬里挂踹下截门撞踢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在全面熟练套路的基础上,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精炼选择三招五式反复用心单操,一旦有了工夫,试手、防身都非常有效。当然,单操必须循序渐进、以中为度、讲究科学,切不可蛮炼。
第二、高义盛遗著《老谱》手抄原本共计六册一套,此次随新谱重修再版只影印了《老谱》前四册,而五、六两册未印,谨说明如下:
1 第五册的主要内容
甲,五行:钻拳、拗步探掌、
崩拳、挑掌、横拳。
乙,十二像:狸猎扑鼠、猿猴
爬杆
青龙抓盔、恶虎扑食
黄鹰亮翅、熊形双扽
白蛇吐信、金豹蹿山
金鸡独立、野马奔槽
凤凰亮翅、狮子摇头
丙:八卦形拳:狮摇、蛇缠、虎坐、龙形、燕翻、鹰啄、熊掩、猴像
需要说明:五行与形意五行拳相似但不同,五行拳与十二像均为单操式,演练程式与六十四掌类同;八卦形拳则为先、后天掌的组合套路,前四趟包含转圈和先、后天掌招式,后四趟包括后天掌及各种腿法。
2 第六册的内容为“养生术”,其目录:论丹田有三;论背有三关;保养精气神;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论上古天真;四气调神;心道疗病;虚心合道;学道无早晚;人心合天机;搬运服食;按摩导引;摄食要诀;还丹内练法;养性禁忌;四时节宣;先贤格言;精为身本;精为至宝;修肾功法。
3 之所以未影印最后两册,并非笔者舍不得印,主要出于如下考虑:
一者,高义盛创编的八卦拳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先天八大掌和后天六十四掌,且讲究“本、卸、拆、变”,强调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前四册即已全部包含了这些基本内容。
二者,后两册内容高、刘两代先师均传人甚少。且由于刘师学艺在前,高师成谱在后,故刘师所传与高师在谱上所载不尽相同,如五形、十二像和八趟形拳,如今会演练这些套路者均为刘师所传,目前已无人能够按照高师《老谱》练习。
三者,刘师主编的《新谱》已涉及《老谱》五、六两册所载内容,如八卦形拳,养身术等。
四者,本次出版为《新谱》《老谱》合二为一,篇幅量大厚重,故笔者只好舍去《老谱》中非核心内容的后两册未予影印。如有同门特别需要,笔者可另行单独影印奉送。
尽管《老谱》在文字内容、插图、结构等方面尚有些许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其中每一章的精辟论述,每一节的详尽描写,每一段歌诀的提炼,字字句句都凝聚了高师等八卦掌先贤们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从整体内容和形式上堪称上品精美之作。《老谱》曾被先贤们视为珍宝,自抄录成册后,从不轻易示人,属于不传之秘籍,高、刘两代宗师在世时“非嫡传入室弟子难得一见”。如今,我们决定随同刘凤彩先师(以下简称刘师)主编的《程派高式八卦掌谱》(以下简称新谱)重修再版,公开影印高师遗著《老谱》,将高师毕生研究、创新成果奉献给热爱八卦掌的读者同仁、同门同好,共同分享“原汁原味”的高氏八卦掌理论和技术体系。旨在澄清各式各样的“神秘传说”,并与同门同好共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精心品读、精心揣摩、精心研究,并对照《老谱》、《新谱》及其相关资料、草本、著作,实事求是、寻根悟真、吸取精华,以期共同努力推动高师所传八卦掌百世承传、科学发展。
影印出版《老谱》之际,谨记如下三点体认和两点说明:
一、程派高式八卦掌是高义盛先师创建、“自成一式练法”的八卦掌重要分枝。
1 程派高式八卦掌“既以八卦掌传统练法为基础,又颇多新颖之处;既不失八卦掌运动的共同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特色;形成一个有别于八卦掌流派中其他分枝的技术体系、自成一式练法”。程派高式掌乃高师创始。对此,早在1991年,中国武术大家、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高义盛八卦掌体系的形成》一文中,已作详尽、精辟的论述。我们完全赞同。(详见《新谱》代序)
2 八卦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约形成于1866-1894年间,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走圆圈为基本运动形式,并在绕圆走转中变换搏击招式。而高师创编的八卦掌分枝技术体系约形成于1909-1936年,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易经八卦“哲理”为指导,“先天掌、后天掌分而练之”。其先天掌乃师承程廷华先师,以传统八大转掌为主体,以遵八卦;其后天六十四掌全部为单操式,以遵后天六十四卦,且一掌可拆六手,共计384手,以应八卦384爻之理数。
3 对于高师所创编的八卦掌分枝技术体系,《老谱》定名为:八卦揉身连环掌。为了有所区别,并体现程延华先师与高师的传承关系,1981年,经刘凤彩先师与门人弟子共议,且经专家认证,最终将高师所传八卦掌定名为“程派高式八卦掌”。
4 《新谱》出版近二十年来,确立了《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学术地位,架起了与海内外同门同好沟通联络的桥梁,不仅祖国大陆各地高、刘二师所传门人、弟子及其爱好者,根据《新谱》提供的线索,纷纷相互沟通联络。台湾、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凡是与高师所传有渊源的八卦掌同门同好及其爱好者大都与天津承传者建立了联系,且往来交流不断。如今,程派高式八卦掌认同者、研习者、爱好者越来越多,在海内外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5 虽然当今众多同门同好对程派高式八卦掌大都赞赏有加,但对于高师所传八卦掌的源流、师承,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大都源自一些“传说”,大都属于友好善意的探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内外同门同好对高师所传八卦掌的关注和重视。由于研习者师承不同,研习年代不同、环境不同、阅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加之手中所持“资料”不同,有一些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这些不同看法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程派高式八卦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6 其实,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将某个拳种流派或附会于某个历史名人、僧道,或借助于“仙传神授”,以增重其技艺的社会价值,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屡见不鲜。八卦掌也不例外,关于其师承源流也曾长期披着一层神秘色彩。
如董海川逝世于光绪8年,光绪9年尹福、程廷华等为董公立碑铭文载:董公“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逐精拳勇”。至光绪三十年尹福等再立碑时铭文则载:“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艺又获自仙传”。民国19年马贵、门宝珍等再立碑墓志载:董公“侠游江南九华山上。得遇仙传艺”。同年八卦掌四世传人卢书魁等再立碑墓志载:公之技艺“实为得之于仙者矣”。直至1981年,经专家反复考证方得出结论:八卦掌创始于董海川。1982年董公之墓从北京东直门移葬万安公墓,李子鸣等众后学门人弟子立碑铭文,确认董公“始创转掌”。后逐步演变成了八卦转掌或八卦掌。
7 无独有偶,高师受董公得遇仙传等各种“传说”的影响,在《老谱》中也载入了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一是《董公受业始末记》载:董公自幼能文,长而习武,后以云游访友为志,梦中学艺于“江南一山巅古寺中”,即“雪花山大佛寺”,并将董公附会于“达摩”门下。文中开始说“一日董公至江西,见路旁松林内有二僧比武一老一少”;中间则述董公向“达摩”学艺经过;后则记曰:老僧“复执书一卷赐于董,僧日吾乃达摩也,当时,董自觉昏迷若睡,耳虽闻而目无所见,少时,双目始睁,四顾则身仍在前之松林内,未知山在何处,亦不知寺在何方”。最后说:“数日后复觅其师、山寺渺无踪迹”。
二是《老谱·自序》中,高师又讲了一个传奇故事。(1909年)“时因友人约赴山东海丰原籍(即山东无棣县大山镇)经营药商。暇辄与乡友研究掌术,适有一形同乞丐者来访,叩之姓名,坚不肯言,唯歌云(别问家乡处,咱是一家人,练艺无有尾,我是宋异人,学会完全套,普传天下君,传艺别留手,才算提倡人)因以宋异人呼之。后与余渐洽,过从甚密。一日偶游大山见异人居于山巅之洞中……遂曲意求教数年始豁然”。异人者,非常人也,也可以理解为宋代异人、宋代神仙也。
笔者认为,在一百年前后的那个年代,高师为增重其术,便于推广其创编的拳技而借助于仙传神授或附会于异人传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如果仅凭着几通碑文、几篇传说,不加考证、不加分析、人云亦云,仍然坚信这全都是真的,那可真是有点“抱残守缺”、愚昧可悲了。
8 虽说董公学艺的“雪花山大佛寺”渺无踪迹,无处可寻。好 在山东无棣县的大山确有其山,就在笔者的家乡“大山镇”上,近几年刚刚更名为“碣石山”。从天津市区经大港、歧口、黄华港沿海防公路约160多公里即可见到此山,笔者曾专程返乡登临“大山”考证。(那个时候还没更名)
大山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包包而已,其高不过60余米(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但因其地处大平原,孤零零地冒出一个山包包,虽然不大,也称大山(又有京南第一山之称)。此山是73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堆,漫山都是火成岩——像焦炭一样黑乎乎的玄武岩石,又叫火山弹。早年寸草难生,属于荒山、秃山。笔者爬遍大山,不仅“山巅”(即山顶)无洞,山腰也没找到洞。据此,笔者认为当年异人居于“山巅洞中”是不可能的。高师山上学艺更不可能。
9 关于宋异人。上世纪80年代初,为整理《新谱》笔者也曾访问过家乡十里八村的老人。(包括大山镇),这些村庄大都是高义盛先师早年传艺的地方。一提起高义盛八卦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老人知道,且有个别村庄尚有传习者。但问起“宋异人”,没有一人听说谁曾见过“宋异人”者,甚至没有一位老人听说过这个名子。对此,笔者也曾请教过刘凤彩先师。记得,1981年,笔者在刘师家中第一次见到高师遗著《老谱》。此前,笔者已多次听到过“宋异人”之说。翻阋《老谱》后,笔者曾问刘师:依您看到底有没有“宋异人”呢?
刘师:高老师说有,而且写在谱上了,咱能不信吗?
问:您在咱老家9岁开始跟老四爷(即连芝、高师早期弟子)学八卦掌,那时候您听说过宋异人吗?
刘师:没听说过,那时开始学转圈,也学一些单操式,已有先天掌和后天掌之说,但还没有形拳,也没学器械。
问:您开始学八卦掌时经常见到高义盛老师吗?
刘师:没学习之前,头几年经常见到高师到咱家来,我喊“老舅爷”。后来你老四爷开始教我们的时候,就见不到高师了。听说已回武清。
问:后来高师第二次返乡传艺是哪年。
刘师:那年我19岁(实际18岁),是我套车把他接回家来的,那年我正式开始跟高老师学,而且从头学起,先天掌、后天六十四掌、八趟形拳、刀枪剑、七星杆等,最后学的双藤棒。一共九个年头(1926-1935),高老师每年秋后到咱家,麦秋回武清,有时中间也回武清过年。
问:在这九年中,您听说过“宋异人”吗?
刘师:没听说过,那时候就是练艺,高老师教嘛就学嘛,别的很少问,也从没听高老师说起过“宋异人”。
问:那您什么时候才听说“宋异人”的?
刘师:那是到天津之后(1936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老师先跟天津的弟子们说的,以后就传开了。再后来就写谱上了。
同时刘师还告诉笔者:由于高老师跟天津的门人弟子讲,他的先天掌得艺于程廷华先师及师兄周玉祥先生,后天掌则师承“山东宋异人”,且由于高师此前多年在山东传艺,故天津武术界及其门人弟子最初都称高师所传为“山东八卦”。
10 高师创编八卦掌技术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实践、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完善的漫长过程。其技术体系非常严谨。特别是其核心内容先天掌和后天六十四掌,从理论上、演练程式风格上以及技术要领上经过高师“融贯统一”,已看不出其他拳种素材的痕迹,也没有丝毫不协调的地方。但百密总有一疏,因高师《老谱》加序成册,起因是杜召棠当年“擅自”将高师还在“创编”过程中的“草本”编印出版了(1936年春节)。高师一气之下,加紧重校汇编,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即最后审定抄录成册,并加了一篇“自序”。确实有些仓促,难免忙中有误,故在《老谱》第五册收录的“五形”、“十二像”以及八趟形拳都稍欠缜密的推敲。如八趟形拳,高师将其作为八卦掌的第三个子系统收入谱中,并称之为“内八卦”,但其内容几乎都是“活步钻拳、上步劈拳”开式,还是让后学者能够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出高师创编八卦掌技术体系第三个子系统中的“形意拳”痕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甲、程派高式八卦掌技术体系是高义盛先师创编。是有别于传统八卦掌其他分支流派,独具特色、自成一式练法的八卦掌技术体系。
乙、高义盛先师创编八卦掌体系形成于1909年至1936年,大体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909—1916年,初创阶段。完成构想,首先提出先天掌和后天掌之分,并以“先天为后天之本,后天为先天之用”为指导,按照“边传授、边创编、边完善”的原则,开始创编新的八卦掌技术体系。
1916—1926年,雏形阶段。1926年高师所创八卦掌体系已完成先天掌、后天六十四掌以及八趟形拳的雏形,并开始在当时河北武清、山东无棣传授。
1926—1932年,初步完成阶段。1932年高师之子高凤鸣重校掌谱草本时,已初成技理兼备的架构。
至1936年高师审定谱稿并加“自序”“抄录成册”,标志着高师创新八卦掌体系的建树已经全面完成。
丙、“宋异人”是虚构的人物。
高师之所以虚构“宋异人”这个人物,其目的主要是增重其所创编、传授的八卦掌体系的社会价值,并利用当时社会人们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引导广大研习者的兴趣和偏爱。高师在山东传艺多年,从未向人说过宋异人,而是到天津后方向门人弟子讲起山东“宋异人”,其用心良苦,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将“后天之道”附会于宋异人所传,这是高师及其参与编写“资料草本”的弟子们,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其原意本来就是用“宋异人之音”暗指“送艺人”,如今我们将“宋异人”恢复为“送艺人”,其真实性恰恰揭示了高师当年的原本之意和其对前辈诸师“送艺”的缅怀和感激之情。
二、关于高师遗著《老谱》(手抄原本)的由来
据刘凤彩先师讲,高师创编八卦掌曾经至少整理过三个版本,“初本”大约成册于1926年;“重校本”,即高凤鸣先生1932年重校本;再就是1936年的《老谱》定稿本。而在整理这三个版本的过程中,其资料“草本”曾经有多少,那就说不清了。
大约是2002年友人曾送给笔者两本台湾版的书,一本《周天奇术》印刷装潢非常精美,但无著作者。而另一本则是署名杜召棠著的《游身连环八卦掌》(以下简称杜本)。我很早就听刘师讲过杜召棠未经高师同意,“擅自”印谱之事。但对此书我一直没有仔细阅读。
最近,无意中翻阅《杜本》梗概,并与高师遗著《老谱》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对照,方知《杜本》根本不能完整、准确、系统地反映高式八卦掌体系全貌。我又翻了一翻《周天奇术》,感到这两本书与高师定稿本《老谱》相比,虽有相 同之处,但内容少了许多,掌法名称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六十四掌拆变歌诀差异也很大,而且许多技术名称也不一样。特别是《杜本》将高师的师承都搞错了,难怪高师生气。高师乃程延华先师之弟子,《杜本》硬把高师安在了尹福门下:大凡有点八卦掌知识的人都知道,程派八卦掌是龙爪掌,而尹派则是“牛舌掌”,二者不仅掌型不同、套路不同、传承体系特点也不同,程派大都先练“桩功”,而正宗尹派则须先练“罗汉拳”。二者区别很大绝不能混为一谈。针对《杜本》的张冠李戴,高师特意在《八卦掌·自序》中说明自己“投入程先师之门”,以正视听。笔者十分清楚地记得,刘师曾多次谈起高义盛遗著《老谱》的由来:高师1936年冬编著抄录《老谱》,最初起因就是杜召棠“擅自”出版高义盛先师尚未最终审定的“稿本”。刘师说:高老师约1935开始在天津“英国球场”公开授徒传艺。当时高师租房住在黄家花园襄阳里。距“英国球场”(现和平区新华路体育场)很近,走路也就10多分钟。当时高师有一套拳谱(手抄本)一共四册。估计是1932年“重校本”,天津的许多门人弟子都曾借阅传抄。1936年春节期间,高师回武清县与家人过年。其弟子杜召棠(时任新天津报社小说编辑)未经高师同意,擅自将这个“拳谱稿本”拿到新天津报社出版部印刷发行,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将书名定为《游身连环八卦掌》。高师从武清回来,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谱”还在修订过程中,有许多东西还拿不准,需要进一步推敲增删、充实完善,怎么就公开印刷出版了呢?气愤之余,为了挽回影响,避免以讹传讹误导后学,高师即开始加紧重校、整理这个拳谱。在其子高凤鸣等人的协助下,对原有四册草本进行了大幅度增删与修正,经高师等精心推敲,重新修订后,由其弟子刘伯庸代师撰文“自序”,录于第一册篇首,“因序其缘起云”,于1936年盂冬精心抄录誊清,编为六册一套传世,定名为《八卦揉身连环掌》。此谱(手抄原本)高师传给刘凤彩,后刘凤彩再传刘树行。
通过笔者回忆这段往事,我们至少可以体认如下两个问题:
甲、高师在创编八卦掌体系过程中,几十年如一日,反复揣摩,精益求精,其著述也曾屡有增删,版本很多,草本更多。包括“广华山八卦门”之说和“周天奇术”之论,以及有关高师所传八卦掌的各种传说附会,笔者认为,其源头大都为高师“创编”过程中整理形成的、尚不成熟的素材“草本”,或许属于高师门人弟子根据这些“草本”、“传说”的再发挥。因此,因时间不同,环境地点不同,师承传人不同,高师一脉相传的门人弟子所持传抄的“拳谱”不尽相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乙、高师1936年孟冬最终审定并载有“自序”的“掌谱”,应视为“定稿本”。是高师所传八卦掌体系定型的唯一标准版本。此前其他版本,尽管与此“定稿本”大同小异,也应视为尚未定型的“草本”,当然也包括《杜本》。
高师“定稿本”的问世,标志着高师所创编的八卦掌体系已经成熟定型,为后学最终确立“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刘凤彩先师主编《新谱》与高义盛先师遗著《老谱》亦有不同之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而人们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达到科学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八卦掌也不例外。自董海川祖师首传“转掌”以来,直到形成八卦掌流派,并鼎立于“少林、形意、太极、八卦掌”中国四大拳种流派之中,经历了一个逐步充实完善的过程。董海川曾把门人弟子的原习之技,按照“转掌”的技术规律特点和要求有选择地收入“转掌”之中,如尹福原习的罗汉拳、程廷华原习的摔跤术,史六的十二趟弹腿法等都被分别改编收入了八卦掌体系。因此董公之后,第二代传人即形成了演练风格特点各异的八卦掌流派。如:尹派、程派、梁派以及张占魁创编的“形意八卦”等。
第三代传人则又出现了孙福全创编的“孙式拳”;高义盛创编的高式八卦掌等。
高师70岁开始在天津传艺,其在天津所授门人弟子大都带艺投师,择艺而习。唯刘凤彩先生跟高师在家乡原籍学艺9年,后又来天津跟随高师继续深造。与高师在天津所传门人弟子相比,刘凤彩是跟随高师学艺最早、时间最长,承传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且八卦掌技艺最精、传人最多,在海内外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性承传人。故有“高家拳刘家传”之说。
毫无疑问刘凤彩是高师最忠诚的传人,但其在主编《新谱》过程中忠于师传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刘师学艺在先,《老谱》成书在后。《老谱》与刘师所习有些变化,是高师进一步研究变化的结果;当然,刘师所习与《老谱》有些不同,亦有刘师的理解、体认和新的发展。
笔者认为:《老谱》是《新谱》的本源,但《新谱》绝不是《老谱》的翻版。刘师在主编《新谱》过程中,既忠于《老谱》汲取其精华,又不拘泥成说,在全面系统继承高师所传的基础之上,在《新谱》中增加了自己随高师多年研习的经验和体会。应该说,《新谱》是对《老谱》的发展,《新谱》和《老谱》根本源头相同,枝叶稍有不同,这是刘凤彩先师及其门人弟子对《老谱》的进一步精炼、充实和完善,是对高义盛先师所传八卦掌体系的弘扬与发展。由此《新谱》、《老谱》有不同之处就好理解了。
四、关于两点说明
第一、关于提操十三式的说明
高义盛先师遗著载有“提操十三式”。并随录四句格言:行走如龙掌如风,动手不可善留情,心慈面软终无胜,手黑心狠令人惊。显然提操十三式是专为动手实用设计的重要操练技法。
刘凤彩先师曾解释说:提操者,单独提出来重点操练也;十三者,五行八卦之数也。所谓提操十三式,是当年高师将自己认为“最好使、最好用”的基础性实战技法,单独拿出来重点进行单操训练的十三个式子。刘师称之为“单操十三式”。
刘师常说:无套路不能传人,无功夫不能赢人。赢人一靠功力,二靠技巧。他说:八卦掌千变万化,掌掌不空,因人而异那一掌炼出功夫都可赢人。例如周玉祥“开掌”堪称一绝,高老师则善用“探掌”,高文才(刘师之表弟、同为高师弟子)撞掌颇具功力,这都是他们平日里单操出来的功夫。刘师也曾要求笔者:要善于把自己平时喜欢的,“使着顺手,动手管用”的掌法式子,记在心头,放在手边,用心下功夫单操,日久天长自然会出功夫。他还曾告诫笔者:有了一定的功夫更不要随意跟他人推手、较力,“一个便宜两人找,谁伤了谁都不好”,特别是酒后切不可演练,更不能摸手,以免出丑。要懂得自尊自爱,更要懂得尊重池人。非友莫试,兄弟朋友间试手 要点到为止;非敌莫动,防身自卫对敌动手不可善留情。
在重修本谱过程中,笔者和高金华先生(高文才之子)为主笔,我俩专门对高师遗著中的“提操十三式”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反复进行了拆变试手。并结合刘凤彩先师所传和我们自己的揣摩体认,对“十三式”进行了再次择优精选,本着“简单实用,便于单操”的原则,最终我们重新选定了十三个基本功式子,定名为“单操十三式”,名称如下:
单撞掌双撞掌回身掌虎顿掌探掌削掌掖掌挂印掌穿掌挑掌横肘靠外蹬里挂踹下截门撞踢
“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在全面熟练套路的基础上,习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精炼选择三招五式反复用心单操,一旦有了工夫,试手、防身都非常有效。当然,单操必须循序渐进、以中为度、讲究科学,切不可蛮炼。
第二、高义盛遗著《老谱》手抄原本共计六册一套,此次随新谱重修再版只影印了《老谱》前四册,而五、六两册未印,谨说明如下:
1 第五册的主要内容
甲,五行:钻拳、拗步探掌、
崩拳、挑掌、横拳。
乙,十二像:狸猎扑鼠、猿猴
爬杆
青龙抓盔、恶虎扑食
黄鹰亮翅、熊形双扽
白蛇吐信、金豹蹿山
金鸡独立、野马奔槽
凤凰亮翅、狮子摇头
丙:八卦形拳:狮摇、蛇缠、虎坐、龙形、燕翻、鹰啄、熊掩、猴像
需要说明:五行与形意五行拳相似但不同,五行拳与十二像均为单操式,演练程式与六十四掌类同;八卦形拳则为先、后天掌的组合套路,前四趟包含转圈和先、后天掌招式,后四趟包括后天掌及各种腿法。
2 第六册的内容为“养生术”,其目录:论丹田有三;论背有三关;保养精气神;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论上古天真;四气调神;心道疗病;虚心合道;学道无早晚;人心合天机;搬运服食;按摩导引;摄食要诀;还丹内练法;养性禁忌;四时节宣;先贤格言;精为身本;精为至宝;修肾功法。
3 之所以未影印最后两册,并非笔者舍不得印,主要出于如下考虑:
一者,高义盛创编的八卦拳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先天八大掌和后天六十四掌,且讲究“本、卸、拆、变”,强调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前四册即已全部包含了这些基本内容。
二者,后两册内容高、刘两代先师均传人甚少。且由于刘师学艺在前,高师成谱在后,故刘师所传与高师在谱上所载不尽相同,如五形、十二像和八趟形拳,如今会演练这些套路者均为刘师所传,目前已无人能够按照高师《老谱》练习。
三者,刘师主编的《新谱》已涉及《老谱》五、六两册所载内容,如八卦形拳,养身术等。
四者,本次出版为《新谱》《老谱》合二为一,篇幅量大厚重,故笔者只好舍去《老谱》中非核心内容的后两册未予影印。如有同门特别需要,笔者可另行单独影印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