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文章借谈诗论文抒发乡情与亲情,表达人生感悟,品味人生境界。本文从“情要浓烈”和“文要疏淡”两方面赏析这篇散文的文与情,感受琦君的泪珠与人生、大爱与乡愁。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琦君 情要浓烈 文要疏淡 大爱 乡愁
初次读到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金盒子》,便被文中那浓烈的情、疏淡的文深深震撼;后来读了她的小说《橘子红了》,又被那悲怆的故事情节和清丽简洁的文字深深打动;几年前,在改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教材中,发现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收录其中,惊喜之下,我细细阅读,精心备课,每次授课,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一、“情要浓烈”
琦君,生于浙江,长于浙江,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抗战爆发后,青年的她颠沛流离,去了台湾;晚年又去了美国,饱尝思乡之痛。白先勇先生曾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七十岁高龄的她写下的《泪珠与珍珠》,就为这句话做了精彩诠释。
这是一篇思乡怀人之作,情浓文疏,结构巧妙。文章不是直接写情,而是先从少女时代读到的描写泪珠的诗句入笔,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诗自然引出。这些语句,采用天真少女的语气写出,令人感伤感怀。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还富有深情。
然后,文章笔锋一转,回到几十年后的现实。“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作者写到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返乡探亲、骨肉团圆、老泪纵横的凄凉场面;写到同样漂泊台湾的丈夫欲思老泪纵横而不可得的悲凉;写到调皮捣蛋的儿子让自己流泪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这些内容,则是通过一个成人的口吻叙述了饱经风霜之后对家国之恋、亲人之恋的种种复杂感情,成熟深切。
接着,作者联想到了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牡蛎遇到沙子,分泌液体,饱受磨难,经过奋斗历程,最终才能成为珍珠。牡蛎分泌的液体,不就是泪珠吗?而奋斗、磨难、愈益温厚的心,不就是珍珠吗?至此,全文点题——只有经历生活的磨难,饱经忧患之后,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谛,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结尾,文章宕开一笔,借 “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的宗教之泪,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大爱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全文语言清丽优美,情感细腻真率,其文其情都似晶莹的珍珠,不见一点尘渣,折射出琦君的泪珠与人生、大爱与乡愁。
古往今来,有关爱的咏叹与诠释的文字浩如烟海,无论是孔孟先贤的忠孝仁义,还是唐诗宋词中的情真意切,或是现代散文中的爱与哀愁,无不透露出爱之主题的久远与普泛。琦君散文中对爱的阐释,既是她本人真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儒家仁爱和佛理泛爱的综合表达。这篇散文从个人小爱升华到宗教大爱,与冰心散文一样,体现了 “爱的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远离故土漂泊海外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只小小的金盒子。琦君的文章常常从眼前景联想到家乡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让她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琦君曾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她的乡愁主题,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盛,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海外游子对他们文化精神原乡的渴慕与追寻。这篇散文带着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连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声。
二、“文要疏淡”
相对于情感表达,琦君对文字的要求是 “若要文情并茂,其实情要浓烈,文要疏淡,才不至于以辞害意”。她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泪珠与珍珠》的文字就是这样。
疏淡自然,是这篇文章语言上的显著特点之一。浓浓的乡情与亲情,透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字,静静流淌。琦君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全文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
诗词入文,是这篇文章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如文章开篇,作者引用奥尔柯德《小妇人》中的句子“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谢冰心的文字“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白居易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杜甫的诗句“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古今中外的诗句名篇顺手拈来,收放自如,一点也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功效,既增强了作者抒情的真实感,也增加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
李商隐有诗云:“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本是天上明珠,珠恰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珠有泪形。这句诗用来形容《泪珠与珍珠》的文与情,恰如其分。琦君的文字字珠玑,丰润晶莹;琦君的情如月皎洁,如珠璀璨。在泪水中成长,在泪水中丰盈。每一滴的泪珠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滴泪珠都凝结了一段深沉的人生体验,每一滴泪珠都可能化成珍珠……不管眼泪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那它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琦君自己曾说:“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琦君找到了自己的那颗珍珠,我们也要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珍珠。
【关键词】泪珠与珍珠 琦君 情要浓烈 文要疏淡 大爱 乡愁
初次读到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金盒子》,便被文中那浓烈的情、疏淡的文深深震撼;后来读了她的小说《橘子红了》,又被那悲怆的故事情节和清丽简洁的文字深深打动;几年前,在改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教材中,发现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收录其中,惊喜之下,我细细阅读,精心备课,每次授课,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一、“情要浓烈”
琦君,生于浙江,长于浙江,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抗战爆发后,青年的她颠沛流离,去了台湾;晚年又去了美国,饱尝思乡之痛。白先勇先生曾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册,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七十岁高龄的她写下的《泪珠与珍珠》,就为这句话做了精彩诠释。
这是一篇思乡怀人之作,情浓文疏,结构巧妙。文章不是直接写情,而是先从少女时代读到的描写泪珠的诗句入笔,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诗自然引出。这些语句,采用天真少女的语气写出,令人感伤感怀。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还富有深情。
然后,文章笔锋一转,回到几十年后的现实。“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作者写到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返乡探亲、骨肉团圆、老泪纵横的凄凉场面;写到同样漂泊台湾的丈夫欲思老泪纵横而不可得的悲凉;写到调皮捣蛋的儿子让自己流泪而思念起自己的母亲……这些内容,则是通过一个成人的口吻叙述了饱经风霜之后对家国之恋、亲人之恋的种种复杂感情,成熟深切。
接着,作者联想到了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牡蛎遇到沙子,分泌液体,饱受磨难,经过奋斗历程,最终才能成为珍珠。牡蛎分泌的液体,不就是泪珠吗?而奋斗、磨难、愈益温厚的心,不就是珍珠吗?至此,全文点题——只有经历生活的磨难,饱经忧患之后,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谛,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结尾,文章宕开一笔,借 “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的宗教之泪,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大爱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全文语言清丽优美,情感细腻真率,其文其情都似晶莹的珍珠,不见一点尘渣,折射出琦君的泪珠与人生、大爱与乡愁。
古往今来,有关爱的咏叹与诠释的文字浩如烟海,无论是孔孟先贤的忠孝仁义,还是唐诗宋词中的情真意切,或是现代散文中的爱与哀愁,无不透露出爱之主题的久远与普泛。琦君散文中对爱的阐释,既是她本人真纯人性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儒家仁爱和佛理泛爱的综合表达。这篇散文从个人小爱升华到宗教大爱,与冰心散文一样,体现了 “爱的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对于远离故土漂泊海外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只小小的金盒子。琦君的文章常常从眼前景联想到家乡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让她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琦君曾说:“我是因为心里有一份情绪在激荡,不得不写时才写,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亲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她的乡愁主题,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强盛,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海外游子对他们文化精神原乡的渴慕与追寻。这篇散文带着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连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声。
二、“文要疏淡”
相对于情感表达,琦君对文字的要求是 “若要文情并茂,其实情要浓烈,文要疏淡,才不至于以辞害意”。她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泪珠与珍珠》的文字就是这样。
疏淡自然,是这篇文章语言上的显著特点之一。浓浓的乡情与亲情,透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字,静静流淌。琦君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全文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
诗词入文,是这篇文章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如文章开篇,作者引用奥尔柯德《小妇人》中的句子“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谢冰心的文字“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白居易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杜甫的诗句“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古今中外的诗句名篇顺手拈来,收放自如,一点也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的功效,既增强了作者抒情的真实感,也增加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
李商隐有诗云:“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本是天上明珠,珠恰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珠有泪形。这句诗用来形容《泪珠与珍珠》的文与情,恰如其分。琦君的文字字珠玑,丰润晶莹;琦君的情如月皎洁,如珠璀璨。在泪水中成长,在泪水中丰盈。每一滴的泪珠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滴泪珠都凝结了一段深沉的人生体验,每一滴泪珠都可能化成珍珠……不管眼泪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那它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琦君自己曾说:“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琦君找到了自己的那颗珍珠,我们也要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