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寒山诗经由日本传播到美国,并对美国“垮掉的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近乎疯狂的追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接受,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接受与交流,此种意义上的接受是两种符号的相互转化,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特殊的心灵对话:一、美国“垮掉的一代”对寒山诗的接受是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作为普通符号的寒山诗变为美国文化语境中的、作为精神符号的“美国寒山”;二、美国“垮掉的一代”对寒山诗的接受是把中国非主流文化形象的寒山诗变为美国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的“寒山意象”。
关键词:美国“垮掉的一代”;寒山诗;接受;精神内涵;心灵对话
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此时,美国正掀起了一场以“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嬉皮士为代表的以反主流为主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提倡禅宗的境界、呼吁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反对传统束缚为特征。而寒山那超凡脱俗、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成了“垮掉的一代”的向往之境,在“垮掉的一代”的心灵深处,寒山的精神与自己是相通的,于是,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寒山诗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无论是生活言行、文艺创作,还是对待人生和自然的态度,“垮掉的一代”都表现出与唐代诗人寒山之间的传承关系和精神默契,二者可谓是“跨越时空的沟通”。[1]
一、寒山诗从普通符号到精神符号
说到符号,我们会联想到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对艺术与符号关系的概说,他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诚然,作为集隐、禅、神、悟于一体的寒山诗不仅仅是作为符号语言形式存在的,更是一种超越于语言符号的生命符号,本质上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寒山诗熔铸了儒、道、佛三大哲学体系,是作者一生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这一心路历程的形象反映。”[2]而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也是以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涵为主要的,三者的较好融合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产生了深远的意蕴影响。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意在创造一种静中流淌的优美意境。寒山诗像仙境般美丽,像古庙般幽深,像沙漠般凄凉,格调高远,意味深长,却略显得幽冷、孤寂,寄托着禅悦的境界和无限的禅思。这种生命意识和符号精神已经深深嵌入读者内心。那么,寒山诗又是怎样从中国的普通符号变为美国的精神符号的呢?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对于他的生平和身世无人知晓,仅有的生平资料还是从他的诗作中推算出来的。可见,在文学史上他是再普通不过的诗人了,他的诗作并未得到广泛传播,他对禅宗的感悟精神也并未得到发扬,他的诗作成了边缘化的艺术符号,他成了生存在夹缝中的人。中国正统文学讲求含蓄、典雅,强调深刻、雅致,而寒山诗恰恰相反,“他的诗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顺口溜,是脱口而出的打油诗。”[3]因此,他的诗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并不大,他生活在诗歌发达的唐朝,诗歌荣誉的光环已经被李白、杜甫等摘取,因此,寒山诗只是作为普通的艺术符号而存在于民间的表达形式。
然而,当寒山诗由日本传到美国时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瞬间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所敬仰的偶像。寒山潇洒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效仿的榜样,寒山崇尚隐居山林的思想正好迎合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需求,寒山诗传达的意义和精神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易言之,寒山诗再也不是中国社会中的不知名的普通符号了,瞬间逾越为美国社会中的极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因此,“寒山的回归自然和精神家园,也成为‘垮掉的一代’鄙视社会、背弃社会,而走向自然旷野的先导。在寒山诗中,他们感悟到了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以及禅悦的生机,找到了抚慰他们动荡而空虚的精神源泉。”[4]由于这样的精神共鸣,使寒山诗在美国掀起了一阵翻译热潮,在众多的寒山诗翻译版本中,以斯奈德的译文影响最为深厚,他曾翻译了寒山的24首诗,收入其诗集《碎石与寒山诗译》(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不仅是寒山的诗集,还有寒山的生活方式都是斯奈德所崇拜的对象。斯奈德本人即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之一,对禅学也有独特的研究,所以,他们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他对寒山诗的理解是相对准确的,他对寒山诗的解读也正体现了他自己的文学情趣和思想观念。比如寒山的自述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斯奈德译作:“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 And not much to look at —/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They don’t get what I say /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 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 / 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5]
从斯奈德对寒山自述诗的翻译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同时,也影射出美国的精神符号(寒山诗)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者接受,而是两种文化符号之间的转变,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符号向美国文化视域下的精神符号的转变,这样转变的本质即是“禅是精神上的无着境界,是天与人的统一,心灵与存在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6]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得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赞赏,更达到了与“垮掉的一代”的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从非主流文化形象到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
美国“垮掉的一代”是反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的言语行为与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相背离的,然而,美国“垮掉的一代”对寒山诗的接受却是把作为非主流文化形象的寒山诗变为美国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的“美国寒山意象”。所谓意象,最简单的理解即是:透过物象和意念,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呈现出来,而在表达和呈现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便是语言。而在寒山诗成为美国寒山意象之前,它并不是作为具有意义的语言存在的,此前它是作为言语的形式存在的。此处,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言语和语言。言语和语言是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来讲,语言是言语的基础,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运用语言的结果,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语言具有抽象性、社会性、有限性;言语具有具体性、个体性、无限性。那么,寒山诗在从中国的非主流文化形象到美国的主流文化形象转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从个体性的普通言语到社会性的特殊语言的呢?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史上,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他们的诗歌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思想意义都是被颂扬和传承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可是,作为隐姓埋名之人的寒山从不被人知晓,也就更无人关注其诗歌,尤其是在正统文学看来,他又是那样的反主流,易言之,在中国,寒山是作为反主流文化形象存在的,“寒山言行打扮奇特怪诞,遗世独居,独言独笑,狂放不羁,不为凡俗所绊。”[7]他的诗歌亦然。因此,我们说,他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话语权的,只能被认为是嬉笑玩耍的个人言语形式,这种言语形式,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不具备传递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形式,甚至他自己也知道,诚如他在《有人笑我诗》中写道:“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眼明人,即自流天下。”[8]的确,透过他诗中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寒山诗只是作为他个人的言语形式流行的,在上流社会也不会被承认,从常人的眼光来看,在他的诗歌里面找不到我们想要的意义,更发现不了诗歌传递的抽象意义空间。因此,笔者以为,在诗歌异常发达的唐代,寒山诗是属于他个人的,是他自己精神消遣的产物,更是他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
可是,在1000多年后,寒山诗经由日本传播到美国的时侯,在“垮掉的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寒山热”,他的诗歌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在美国深受欢迎,很快,他的诗歌以及他个人便作为美国文化语境下的主流文化形象而出现,他引领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生活,并迅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偶像,可以说,这时候的寒山诗在美国拥有大批的读者,换言之,他的诗歌在美国获得了既定的意义,此时的寒山诗不是无人关注的普通言语形式,很快具有了话语权,即它成为独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语言形式存在。作为语言来流通的寒山诗,不仅成为美国人称赞、效仿的对象,更承载了美国人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美国人在二战后的心灵状态,高度工业化文明主导下的国家,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而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容易失去自由和个性,于是,出现了“垮掉的一代”这样一群人,因此,寒山诗此刻的传播和引进意义是相当重大的。著名学者王一川教授在其《语言乌托邦》中说:“当理性的华美约言在现实的纷纭变换中破碎时,人们急切寻求新的理想的依靠,于是求助于语言”[9]事实也如此,当美国“垮掉的一代”无法从现实中获得想要的自由与个性时,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寄托,这种寄托便是寒山诗,寒山诗中的禅悦的境界是美国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于是,寒山诗在美国人眼中是特殊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空,超越语言表达意义的局限性,总之,寒山诗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为了美国人的精神依靠,并也由此成为美国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诗的伟大价值也因此体现的极为明显,其一,寒山的归隐代表了“垮掉的一代”的心声,见证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苦旅,寒山诗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力量源泉;其二,寒山超脱、释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是美国人效仿的榜样,激励着美国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三,寒山精神让美国人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尘世,获得心灵的宁静,复归生命的本原,更激起了他们对生命本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本真意味的追寻。所有这些价值,都是透过语言系统来传递的,语言的社会性、表述意义的功能以及跨时代传达信息的本性全部都在寒山诗的传播中得到展现,寒山诗被赋予当代存在的同时,也具备了当下的时代意义,此时的寒山诗不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非主流形象,已经变为美国语境下的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寒山诗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也给予后人无尽的启迪。
寒山诗作为符号的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形式的作用,更具有符号语言的意义,分析了寒山诗从普通符号到精神符号以及从言语到语言的文化形象转换过程之后,我们最后探讨跨越时空后,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意义。
三、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意义
根据尤西林先生在《人文科学导论》中对意义与涵义的区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类作为情感的动物,他的生存并不是单一的,他不仅需要表层的涵义,更需要深层的意义。“意义”一词的英文为“significant”,这个词强调“重大的,可以进行深刻研究的‘涵义’。涵义指称的是确定的、具体的、表面的对象;而意义所指称的是非具体的、不确定的、深层的东西,喻指某种深刻的精神境界。显然,寒山诗带给美国人的就是这种深刻的精神境界:一、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呼唤人性回归以及重返自然的理念成为美国工业化时代“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支柱;二、天人统一、心灵与存在共在、时空无界限的诗歌品格也正是美国人梦寐以求的精神食粮;三、寒山诗简朴的言语文字形式背后传达的深厚的禅宗意味和深奥的人生哲学恰好迎合了美国人对自由、民主、个性、人性的追求和向往。深刻精神境界下的美国人对寒山诗的接受不仅对以后“垮掉的一代”反抗资产阶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美国后期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征程的开启建立了自己的精神符号家园。
【注释】
[1]程虹.跨越时空的沟通—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J].外国文学,2002(11):67-71
[2]叶理.论寒山诗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的接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160
[3]赵渭绒.从变异学的角度看寒山诗在中美的接受差异[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02):38
[4]王维倩.寒山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禅宗精神的契合[J].苏州大学学报,2009(01):79
[5]朱徽.美国后现代诗歌与中国古诗[J].外国文学,2003(05):85-90
[6][7]杨明辉.“寒山热”在美国[J].新乡学院学报,2009(12):125
[8]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785
[9]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1
关键词:美国“垮掉的一代”;寒山诗;接受;精神内涵;心灵对话
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此时,美国正掀起了一场以“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嬉皮士为代表的以反主流为主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以提倡禅宗的境界、呼吁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反对传统束缚为特征。而寒山那超凡脱俗、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成了“垮掉的一代”的向往之境,在“垮掉的一代”的心灵深处,寒山的精神与自己是相通的,于是,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寒山诗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无论是生活言行、文艺创作,还是对待人生和自然的态度,“垮掉的一代”都表现出与唐代诗人寒山之间的传承关系和精神默契,二者可谓是“跨越时空的沟通”。[1]
一、寒山诗从普通符号到精神符号
说到符号,我们会联想到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对艺术与符号关系的概说,他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诚然,作为集隐、禅、神、悟于一体的寒山诗不仅仅是作为符号语言形式存在的,更是一种超越于语言符号的生命符号,本质上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寒山诗熔铸了儒、道、佛三大哲学体系,是作者一生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这一心路历程的形象反映。”[2]而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也是以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内涵为主要的,三者的较好融合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产生了深远的意蕴影响。其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意在创造一种静中流淌的优美意境。寒山诗像仙境般美丽,像古庙般幽深,像沙漠般凄凉,格调高远,意味深长,却略显得幽冷、孤寂,寄托着禅悦的境界和无限的禅思。这种生命意识和符号精神已经深深嵌入读者内心。那么,寒山诗又是怎样从中国的普通符号变为美国的精神符号的呢?
寒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谜一样的人物,对于他的生平和身世无人知晓,仅有的生平资料还是从他的诗作中推算出来的。可见,在文学史上他是再普通不过的诗人了,他的诗作并未得到广泛传播,他对禅宗的感悟精神也并未得到发扬,他的诗作成了边缘化的艺术符号,他成了生存在夹缝中的人。中国正统文学讲求含蓄、典雅,强调深刻、雅致,而寒山诗恰恰相反,“他的诗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顺口溜,是脱口而出的打油诗。”[3]因此,他的诗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并不大,他生活在诗歌发达的唐朝,诗歌荣誉的光环已经被李白、杜甫等摘取,因此,寒山诗只是作为普通的艺术符号而存在于民间的表达形式。
然而,当寒山诗由日本传到美国时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瞬间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所敬仰的偶像。寒山潇洒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效仿的榜样,寒山崇尚隐居山林的思想正好迎合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需求,寒山诗传达的意义和精神成为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易言之,寒山诗再也不是中国社会中的不知名的普通符号了,瞬间逾越为美国社会中的极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因此,“寒山的回归自然和精神家园,也成为‘垮掉的一代’鄙视社会、背弃社会,而走向自然旷野的先导。在寒山诗中,他们感悟到了一种安宁、祥和的气氛以及禅悦的生机,找到了抚慰他们动荡而空虚的精神源泉。”[4]由于这样的精神共鸣,使寒山诗在美国掀起了一阵翻译热潮,在众多的寒山诗翻译版本中,以斯奈德的译文影响最为深厚,他曾翻译了寒山的24首诗,收入其诗集《碎石与寒山诗译》(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不仅是寒山的诗集,还有寒山的生活方式都是斯奈德所崇拜的对象。斯奈德本人即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之一,对禅学也有独特的研究,所以,他们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他对寒山诗的理解是相对准确的,他对寒山诗的解读也正体现了他自己的文学情趣和思想观念。比如寒山的自述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斯奈德译作:“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 And not much to look at —/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They don’t get what I say /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 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 / 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5]
从斯奈德对寒山自述诗的翻译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同时,也影射出美国的精神符号(寒山诗)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者接受,而是两种文化符号之间的转变,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符号向美国文化视域下的精神符号的转变,这样转变的本质即是“禅是精神上的无着境界,是天与人的统一,心灵与存在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6]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得到了美国“垮掉的一代”的赞赏,更达到了与“垮掉的一代”的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从非主流文化形象到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
美国“垮掉的一代”是反对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们的言语行为与美国的主流文化是相背离的,然而,美国“垮掉的一代”对寒山诗的接受却是把作为非主流文化形象的寒山诗变为美国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的“美国寒山意象”。所谓意象,最简单的理解即是:透过物象和意念,把想要表达的情感呈现出来,而在表达和呈现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便是语言。而在寒山诗成为美国寒山意象之前,它并不是作为具有意义的语言存在的,此前它是作为言语的形式存在的。此处,我们有必要区别一下言语和语言。言语和语言是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来讲,语言是言语的基础,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运用语言的结果,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语言具有抽象性、社会性、有限性;言语具有具体性、个体性、无限性。那么,寒山诗在从中国的非主流文化形象到美国的主流文化形象转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从个体性的普通言语到社会性的特殊语言的呢?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史上,我们所熟知的莫过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他们的诗歌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思想意义都是被颂扬和传承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可是,作为隐姓埋名之人的寒山从不被人知晓,也就更无人关注其诗歌,尤其是在正统文学看来,他又是那样的反主流,易言之,在中国,寒山是作为反主流文化形象存在的,“寒山言行打扮奇特怪诞,遗世独居,独言独笑,狂放不羁,不为凡俗所绊。”[7]他的诗歌亦然。因此,我们说,他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话语权的,只能被认为是嬉笑玩耍的个人言语形式,这种言语形式,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不具备传递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形式,甚至他自己也知道,诚如他在《有人笑我诗》中写道:“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眼明人,即自流天下。”[8]的确,透过他诗中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寒山诗只是作为他个人的言语形式流行的,在上流社会也不会被承认,从常人的眼光来看,在他的诗歌里面找不到我们想要的意义,更发现不了诗歌传递的抽象意义空间。因此,笔者以为,在诗歌异常发达的唐代,寒山诗是属于他个人的,是他自己精神消遣的产物,更是他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
可是,在1000多年后,寒山诗经由日本传播到美国的时侯,在“垮掉的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寒山热”,他的诗歌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在美国深受欢迎,很快,他的诗歌以及他个人便作为美国文化语境下的主流文化形象而出现,他引领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生活,并迅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偶像,可以说,这时候的寒山诗在美国拥有大批的读者,换言之,他的诗歌在美国获得了既定的意义,此时的寒山诗不是无人关注的普通言语形式,很快具有了话语权,即它成为独立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语言形式存在。作为语言来流通的寒山诗,不仅成为美国人称赞、效仿的对象,更承载了美国人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美国人在二战后的心灵状态,高度工业化文明主导下的国家,物质生活相对富足,而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造成了人的异化,使人容易失去自由和个性,于是,出现了“垮掉的一代”这样一群人,因此,寒山诗此刻的传播和引进意义是相当重大的。著名学者王一川教授在其《语言乌托邦》中说:“当理性的华美约言在现实的纷纭变换中破碎时,人们急切寻求新的理想的依靠,于是求助于语言”[9]事实也如此,当美国“垮掉的一代”无法从现实中获得想要的自由与个性时,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寄托,这种寄托便是寒山诗,寒山诗中的禅悦的境界是美国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于是,寒山诗在美国人眼中是特殊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空,超越语言表达意义的局限性,总之,寒山诗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成为了美国人的精神依靠,并也由此成为美国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山诗的伟大价值也因此体现的极为明显,其一,寒山的归隐代表了“垮掉的一代”的心声,见证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苦旅,寒山诗也成为他们的重要力量源泉;其二,寒山超脱、释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是美国人效仿的榜样,激励着美国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三,寒山精神让美国人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尘世,获得心灵的宁静,复归生命的本原,更激起了他们对生命本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本真意味的追寻。所有这些价值,都是透过语言系统来传递的,语言的社会性、表述意义的功能以及跨时代传达信息的本性全部都在寒山诗的传播中得到展现,寒山诗被赋予当代存在的同时,也具备了当下的时代意义,此时的寒山诗不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非主流形象,已经变为美国语境下的以反主流为主的主流文化形象,寒山诗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也给予后人无尽的启迪。
寒山诗作为符号的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形式的作用,更具有符号语言的意义,分析了寒山诗从普通符号到精神符号以及从言语到语言的文化形象转换过程之后,我们最后探讨跨越时空后,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意义。
三、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意义
根据尤西林先生在《人文科学导论》中对意义与涵义的区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类作为情感的动物,他的生存并不是单一的,他不仅需要表层的涵义,更需要深层的意义。“意义”一词的英文为“significant”,这个词强调“重大的,可以进行深刻研究的‘涵义’。涵义指称的是确定的、具体的、表面的对象;而意义所指称的是非具体的、不确定的、深层的东西,喻指某种深刻的精神境界。显然,寒山诗带给美国人的就是这种深刻的精神境界:一、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呼唤人性回归以及重返自然的理念成为美国工业化时代“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支柱;二、天人统一、心灵与存在共在、时空无界限的诗歌品格也正是美国人梦寐以求的精神食粮;三、寒山诗简朴的言语文字形式背后传达的深厚的禅宗意味和深奥的人生哲学恰好迎合了美国人对自由、民主、个性、人性的追求和向往。深刻精神境界下的美国人对寒山诗的接受不仅对以后“垮掉的一代”反抗资产阶级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美国后期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征程的开启建立了自己的精神符号家园。
【注释】
[1]程虹.跨越时空的沟通—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唐代诗人寒山[J].外国文学,2002(11):67-71
[2]叶理.论寒山诗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的接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5):160
[3]赵渭绒.从变异学的角度看寒山诗在中美的接受差异[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02):38
[4]王维倩.寒山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禅宗精神的契合[J].苏州大学学报,2009(01):79
[5]朱徽.美国后现代诗歌与中国古诗[J].外国文学,2003(05):85-90
[6][7]杨明辉.“寒山热”在美国[J].新乡学院学报,2009(12):125
[8]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785
[9]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