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课题,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扎实地开展估算教学,这是数学教师们热烈探讨的话题. 结合执教的人教版四下教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一课例,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的若干思考,现整理如下.
一、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估算方法”是指用合适的方法估计出算式的结果. 其基本方法通常是先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估算出结果. 估算的方法有多样性. 我认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估算的方法. 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算”的方法,对“算”的方法了然于心,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本节课中,老师创设情境“某地为庆祝国庆节,在体育场中间搭建一块长方形的大型舞台:长104米,宽49米. 这个舞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列出算式:104 × 49,引导学生对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估算方法进行思考. 通过反馈交流介绍,得出5种估算方法:①104(100) × 49 ≈ 4900;②104 × 49(50) ≈ 5200; ③104(105) × 49(50) ≈ 5250;④104(110) × 49(50) ≈ 5500;⑤104(100) × 49(50) ≈ 5000. 进而引导学生观察5个算式的共同之处:把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通过口算得出结果,归纳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发现使用这样的估算方法之后,可以使计算简便,得出104 × 49这个算式的大致结果.
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不困难,关键是运用好“数据简化”的方法和技巧,在第一、二学段,估算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取整法,还有四舍五入法、看尾数法、推导法、观察法,等等.
二、培养学生估大估小的意识
在学生扎实掌握了估算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估算方法的分析,知道这样估算得到的结果是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这个估算教学的渗透,对后阶段在具体情景中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是估算方法与估算策略有效整合的关键之处.
在本课例中,老师对5种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估算结果的大小情况.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运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现:方法①将其中一个因数估小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小了,方法②,③,④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都估大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大了,方法⑤是无法确定的. 其次,老师还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导致面积变化的形式展示出不同估算结果,使学生借助图形来理解估算的结果到底比精确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只有清楚地了解估算结果比精确结果大还是小,对估算结果理解更深刻,才能为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做好准备,使估算教学更好地去达成《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认为,在估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估算结果大小的判断,不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锻炼数学思维的一个好手段.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策略的选择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所以教师可以用“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估算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就能赋予估算数学以生命力,体现估算的必要性. 在现实背景下用估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估算策略的选择.
本课中,在解决估算方法之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现在要在这个舞台上铺满地毯,大约要购买多少呢?”对于这个用地毯铺满舞台的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购买的地毯面积要大于舞台的面积,也就是说要将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结果适当估大,所以对于同学们出现的5种估算的结果中,方法②,③,④是合适的. 在这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了把结果估计的稍大一些的估算方法,就是合理地选择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学会正确的估算方法和对估算结果的“估大估小”认识之上,强调的是在符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的策略:比如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大些,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小些,哪些情况下既可估大也可估小;比如哪些实际问题中可以进行估算,哪些问题中则需要精确计算;再如哪些生活问题中需要估算,哪些问题则需要先进行估量、估测.
本课中,教师就呈现了这样的素材,第一组练习题: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44元,一共需要39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售票员阿姨问:“我应该收进多少钱呢?”引导学生发现:准备钱去秋游的时候,可以估算,并要适当估大些,而售货员阿姨计算门票总价时却要进行准确计算,要分毫不差.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算策略.
第二组练习题:(1)学校图书馆有28个书柜,每个书柜有512本书,大约有多少本书?(2)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 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3)在一扇长106厘米、宽51厘米的长方形窗框内安装一块玻璃,估一估,这块玻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估算,并选择估大、估小或两者都可以的估算策略.
第三组练习:估计一下体育场大约能坐多少人?(一个区域大约能坐980人,先估测整个体育场大约有这样的多少个区域)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先大致估测一下一个体育场大约有多少个980人的区域,再估算,运用多种估计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一课中,体现了估算教学的三个要素:估算方法、估算策略以及连接两者的对结果“估大估小”的认识. 这三点既是切实可行的估算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也是《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对估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所在,更是发展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扎实地开展估算教学,这是数学教师们热烈探讨的话题. 结合执教的人教版四下教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一课例,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的若干思考,现整理如下.
一、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估算方法”是指用合适的方法估计出算式的结果. 其基本方法通常是先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估算出结果. 估算的方法有多样性. 我认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估算的方法. 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算”的方法,对“算”的方法了然于心,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本节课中,老师创设情境“某地为庆祝国庆节,在体育场中间搭建一块长方形的大型舞台:长104米,宽49米. 这个舞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列出算式:104 × 49,引导学生对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估算方法进行思考. 通过反馈交流介绍,得出5种估算方法:①104(100) × 49 ≈ 4900;②104 × 49(50) ≈ 5200; ③104(105) × 49(50) ≈ 5250;④104(110) × 49(50) ≈ 5500;⑤104(100) × 49(50) ≈ 5000. 进而引导学生观察5个算式的共同之处:把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通过口算得出结果,归纳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发现使用这样的估算方法之后,可以使计算简便,得出104 × 49这个算式的大致结果.
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不困难,关键是运用好“数据简化”的方法和技巧,在第一、二学段,估算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取整法,还有四舍五入法、看尾数法、推导法、观察法,等等.
二、培养学生估大估小的意识
在学生扎实掌握了估算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估算方法的分析,知道这样估算得到的结果是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这个估算教学的渗透,对后阶段在具体情景中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是估算方法与估算策略有效整合的关键之处.
在本课例中,老师对5种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估算结果的大小情况.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运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现:方法①将其中一个因数估小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小了,方法②,③,④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都估大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大了,方法⑤是无法确定的. 其次,老师还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导致面积变化的形式展示出不同估算结果,使学生借助图形来理解估算的结果到底比精确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只有清楚地了解估算结果比精确结果大还是小,对估算结果理解更深刻,才能为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做好准备,使估算教学更好地去达成《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认为,在估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估算结果大小的判断,不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锻炼数学思维的一个好手段.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策略的选择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所以教师可以用“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估算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就能赋予估算数学以生命力,体现估算的必要性. 在现实背景下用估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估算策略的选择.
本课中,在解决估算方法之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现在要在这个舞台上铺满地毯,大约要购买多少呢?”对于这个用地毯铺满舞台的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购买的地毯面积要大于舞台的面积,也就是说要将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结果适当估大,所以对于同学们出现的5种估算的结果中,方法②,③,④是合适的. 在这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了把结果估计的稍大一些的估算方法,就是合理地选择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学会正确的估算方法和对估算结果的“估大估小”认识之上,强调的是在符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的策略:比如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大些,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小些,哪些情况下既可估大也可估小;比如哪些实际问题中可以进行估算,哪些问题中则需要精确计算;再如哪些生活问题中需要估算,哪些问题则需要先进行估量、估测.
本课中,教师就呈现了这样的素材,第一组练习题: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44元,一共需要39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售票员阿姨问:“我应该收进多少钱呢?”引导学生发现:准备钱去秋游的时候,可以估算,并要适当估大些,而售货员阿姨计算门票总价时却要进行准确计算,要分毫不差.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算策略.
第二组练习题:(1)学校图书馆有28个书柜,每个书柜有512本书,大约有多少本书?(2)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 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3)在一扇长106厘米、宽51厘米的长方形窗框内安装一块玻璃,估一估,这块玻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估算,并选择估大、估小或两者都可以的估算策略.
第三组练习:估计一下体育场大约能坐多少人?(一个区域大约能坐980人,先估测整个体育场大约有这样的多少个区域)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先大致估测一下一个体育场大约有多少个980人的区域,再估算,运用多种估计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一课中,体现了估算教学的三个要素:估算方法、估算策略以及连接两者的对结果“估大估小”的认识. 这三点既是切实可行的估算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也是《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对估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所在,更是发展学生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