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要从一个传奇人物、中国前首富施正荣说起:7年前,施正荣创业四年,将尚德电力推上纽交所,财富飙升至150亿元,一跃成为“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随后他的财富在空中画出一道完美的上扬抛物线,2008年遭遇拐点,其财富飞流直下,至2012年下滑至30亿元。2013年3月14-15日,尚德股价两天暴跌38%,收盘价0.67美元,市值仅剩1.5亿美元,美国Maxim集团甚至将尚德股票的目标价下调至0美元。
如此急转直下的剧情反转跟一个行业密切相关——光伏产业,施正荣正是这个行业的“教父”级人物。12年间,他将一个在中国从未听说过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产值几千亿、带动上千万人就业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甚至欧美国际也纷纷效仿。他曾是媒体和政府的“宠儿”,如今却众叛亲离,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施正荣一手创办的无锡尚德,总面积约为1.8万平米的全球最大光电幕墙曾是无锡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现在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命悬一线。
从一个农村娃到科学家到首富再到濒临破产,施正荣的人生轨迹比戏剧还戏剧。短短7年,从人生顶峰跌入水深火热的谷底,施正荣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反思。
重组疑云
短期债务危机、高负债以及遭遇利益输送的质疑,正成为压在施正荣身上的三座大山,破产传闻不绝于耳。
2013年春季决定着尚德的生死,好坏消息如心电图一般错杂地接踵而来。
3月4日夜,尚德电力宣布,原独立董事SusanWang(王珊)已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施正荣的董事长地位被取代。这一变动,意味着自去年8月辞去CEO职务由原CFO金纬接替后,施正荣对尚德电力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但其拥有的股权仍在30%左右,并未减少。
翌日,施正荣发表声明称遭董事会非法废除职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护公司。
目前尚德电力资产负债表上有约20亿美元的债务,其中5.41亿多美元的可转债在2013年3月15日到期。3月11日晚间,公司的破产危机似乎突然迎来了转机:公司宣布超过60%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已经与尚德签订了债务延期协议。这就是说公司原本须在3月15日前支付到期的债券,现被延期至5月15日。3月13日,尚德电力对外宣布,由于受到光伏“双反”调查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Goodyear的组件工厂将于4月3日停止生产,这也是继近期关闭无锡尚德P2工厂之后,尚德关闭的另一座工厂。
受此消息影响,尚德股价连续下跌,14日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最终收跌19.28%,报收于0.67美元。尚德的市值在2012年已蒸发了60%。在2012年7月宣布自己成为莫须有的德国债券欺诈案受害者并且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尚德再也没有发出过财务报告。
结局似乎越来越近,14日,有外媒报道称,尚德已接近耗尽所有现金,将会部分甚至全部由总部所在地无锡市政府旗下的控股公司——无锡国联接管。该报道还称尚德与无锡市政府已达成相关协议。有媒体称无锡市政府将于近日拿出关于尚德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此消息,一位光伏行业分析师认为无锡市政府可能会救助尚德在当地拥有的一些资产,但不会拯救整个上市公司。
就在同一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政府想要消解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巩固在全球现有的行业规模。李俊峰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干预,也不应该干预。”政府不会向陷入困境的尚德电力公司伸出援手,原因在于曾为中国最大太阳能控制板制造商的尚德电力需要和其他同行业公司一样紧缩开支。
能否走出困境尚存变数
据记者了解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光伏行业不会产生突变性影响,但其自身破产重整能否摆脱目前困境尚存变数。
据无锡尚德主要供货方、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中能销售给无锡尚德的硅料一直保持款到发货,并且有长单计划和订金保障,价格虽然可以优惠,但从来不赊账。因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中能公司并没有多少影响。
光伏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说,这次破产重整的导火索是5.4亿美元反担保,而反担保风波在去年7月就已经暴露出来,经过这半年的发酵,已经逐渐被行业消化。对于此次破产重整,业界早有心理预期,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无锡尚德的贷款银行方面表示,重整过程中,将力求通过改组和完善治理结构,寻找合适的战略重组第三方,实施债务重组、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资产处置、有效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盘活资产、优化管理措施、创新商业模式等举措,力争使企业重生、产业重振。
同时,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全力以赴维持公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最大限度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维护债权人权益和金融债权,降低金融风险;盘活有效资产,通过市场化办法促进光伏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受欧美“双反”、产能过剩等影响,国内光伏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并陷入低谷。尚德破产重整能否走出困境,不仅要看重整效果,还要看行业发展的大环境能否改善。
成也光伏,败也光伏
从2011年就进入亏损状态的尚德一直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助。
“跌宕起伏”似乎都不足以描述施正荣经历的人生大戏,他似乎在两个角色中徘徊——“拯救”与“被拯救”。
1963年2月10日,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一个叫太平村的村庄里,一出生就被养父母收养。他没有让养父母失望,上完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在这里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准备创业。他在中国内地转了七八个城市,每次见到一个城市主管负责人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的项目能赚多少钱,并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谁都不敢接,从来没听说过太阳能这种产业,大部分人将他当成骗子。 但无锡市政府慧眼识珠,看好施正荣的项目。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作为大股东,施正荣本人由技术股和40万美元的现金股共占25%的股份,正式成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乘着光伏产业发展的东风,2005年,尚德电力成功问鼎纽交所,施正荣身家达到了23.13亿美元——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4年时间,施正荣从一个备受质疑的创业者变身为媒体热捧的“有钱人”,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7年底,尚德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人民币,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施正荣也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中的一位。
施正荣一时风光无两,不仅尚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正是在施正荣效应和无锡政绩的诱惑下,众多城市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太阳能运动中,一时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光伏园。
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让数千万人投入到这场掘金运动中,随后数十家光伏企业的上市更让整个行业走向狂飙发展的畸形道路。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的疯涨。在光伏产业发展之前,多晶硅是价格极为便宜的工业原料,光伏产业发展后,硅成为疯抢的对象,“拥硅者为王”似乎成为定律。2007年初,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在2007年底,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多晶硅的价格泡沫风险愈演愈烈,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却在放缓。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致命打击,开始迅速滑坡。目前,多晶硅价格已骤降至20美元每公斤左右。
“光伏产业体量大,增长起来比传统企业快很多,第一年投入设备,第二年就几个亿的收入。我们认为现在行业发展过剩,跟政府有很大的关系。前两年政府的推力对整个行业是非常有害的,现在又开始收贷,这不公平。”一位光伏行业的高层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施正荣跟无锡市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无锡政府就没有尚德”,而无锡市政府也靠着施正荣大幅度提升政绩。所以施正荣与无锡市政府官员的私交甚好,借助政府关系,施正荣可以轻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有人说是无锡市政府的“宠溺”害了尚德。
尚德内忧
现在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施正荣从“首富”就走到破产的边缘?
从外因看,光伏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让人难以捉摸,促使体量过大的尚德来不及扭转乾坤。但更重要的是内因:执行力差和文化冲突。
“尚德的产品从订单到出货的周转期需要两个月,而我们行业平均只需要15到20天,这里面就沉淀了很多钱在里面。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用的原料都是贵的。但在价格上行的时候,尚德一直是挣钱的。”一位在光伏行业工作五六年、经常与尚德高管交流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体量过大、人员繁多导致执行力差,高管的想法在最终落地时会造成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尚德内部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就会有各自不同的意见导致各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最终的文化——"尚德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该内部人士称。
这与施正荣的人才观有关,他更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着跨国公司背景、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施正荣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偏爱,已让尚德的老人感到不满。多年来尚德新人和老人的矛盾,国际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已经在公司内部累积成一道严重的隔阂。“很多简单的事情被变得很复杂,内耗严重。”一位尚德离职高管说,高昂的沟通成本导致低效的执行能力。
施正荣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在公司中他营造了一种非常温和、开放的氛围,从高管到中层对他都敢于提出异议。甚至在施正荣主持的高管会议时,也经常是吵得一塌糊涂。施正荣的“温和”让员工找不到主心骨,在思想上,也没有成为尚德员工可以依赖的“灵魂人物”。
虽然之后他着力自己培养人才,但为时已晚。
在同行眼中,施正荣是位备受尊重并且颇有“长者风范”的先驱,行业内的人更喜欢称他为“施博士”。他们认为施正荣的人品没有问题,技术没有问题,对行业的贡献毋庸置疑。
很多人对施正荣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科学家气质的人”,做事很严谨,喜欢“渐进式”的做事方式,也因此错失过一些改革的机会。但很有创新意识,开创了很多模式。
但也有人质疑,正是施正荣决策的随意性导致公司多次战略失误,比如2009年,无锡尚德与四川大学组建四川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进行薄膜电池项目的研发与市场应用,后来尚德为此项目付出了数亿元的研发经费,而在转换率方面一直没有看到效果。另外,尚德在上海投入了3亿美元建造薄膜电池工厂,但是当项目一期建好之后,施正荣又将此项目改建为晶硅电池工厂,其间损失数亿元。他还曾高调向外界推出一种“革命性”的高转化率技术“冥王星”,但却迟迟不能实现产业化。
不管怎么,结局还未揭晓,但施正荣的“陨落”触及到政府、企业、市场、行业、金融、个人等各个层面,如一面镜子,直抵人心。
如此急转直下的剧情反转跟一个行业密切相关——光伏产业,施正荣正是这个行业的“教父”级人物。12年间,他将一个在中国从未听说过的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产值几千亿、带动上千万人就业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甚至欧美国际也纷纷效仿。他曾是媒体和政府的“宠儿”,如今却众叛亲离,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施正荣一手创办的无锡尚德,总面积约为1.8万平米的全球最大光电幕墙曾是无锡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现在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命悬一线。
从一个农村娃到科学家到首富再到濒临破产,施正荣的人生轨迹比戏剧还戏剧。短短7年,从人生顶峰跌入水深火热的谷底,施正荣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反思。
重组疑云
短期债务危机、高负债以及遭遇利益输送的质疑,正成为压在施正荣身上的三座大山,破产传闻不绝于耳。
2013年春季决定着尚德的生死,好坏消息如心电图一般错杂地接踵而来。
3月4日夜,尚德电力宣布,原独立董事SusanWang(王珊)已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施正荣的董事长地位被取代。这一变动,意味着自去年8月辞去CEO职务由原CFO金纬接替后,施正荣对尚德电力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但其拥有的股权仍在30%左右,并未减少。
翌日,施正荣发表声明称遭董事会非法废除职务,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护公司。
目前尚德电力资产负债表上有约20亿美元的债务,其中5.41亿多美元的可转债在2013年3月15日到期。3月11日晚间,公司的破产危机似乎突然迎来了转机:公司宣布超过60%的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已经与尚德签订了债务延期协议。这就是说公司原本须在3月15日前支付到期的债券,现被延期至5月15日。3月13日,尚德电力对外宣布,由于受到光伏“双反”调查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Goodyear的组件工厂将于4月3日停止生产,这也是继近期关闭无锡尚德P2工厂之后,尚德关闭的另一座工厂。
受此消息影响,尚德股价连续下跌,14日盘中跌幅一度超过50%,最终收跌19.28%,报收于0.67美元。尚德的市值在2012年已蒸发了60%。在2012年7月宣布自己成为莫须有的德国债券欺诈案受害者并且损失了5.6亿欧元之后,尚德再也没有发出过财务报告。
结局似乎越来越近,14日,有外媒报道称,尚德已接近耗尽所有现金,将会部分甚至全部由总部所在地无锡市政府旗下的控股公司——无锡国联接管。该报道还称尚德与无锡市政府已达成相关协议。有媒体称无锡市政府将于近日拿出关于尚德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此消息,一位光伏行业分析师认为无锡市政府可能会救助尚德在当地拥有的一些资产,但不会拯救整个上市公司。
就在同一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政府想要消解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以及巩固在全球现有的行业规模。李俊峰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干预,也不应该干预。”政府不会向陷入困境的尚德电力公司伸出援手,原因在于曾为中国最大太阳能控制板制造商的尚德电力需要和其他同行业公司一样紧缩开支。
能否走出困境尚存变数
据记者了解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光伏行业不会产生突变性影响,但其自身破产重整能否摆脱目前困境尚存变数。
据无锡尚德主要供货方、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介绍,中能销售给无锡尚德的硅料一直保持款到发货,并且有长单计划和订金保障,价格虽然可以优惠,但从来不赊账。因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对中能公司并没有多少影响。
光伏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说,这次破产重整的导火索是5.4亿美元反担保,而反担保风波在去年7月就已经暴露出来,经过这半年的发酵,已经逐渐被行业消化。对于此次破产重整,业界早有心理预期,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无锡尚德的贷款银行方面表示,重整过程中,将力求通过改组和完善治理结构,寻找合适的战略重组第三方,实施债务重组、技术创新、降本增效、资产处置、有效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盘活资产、优化管理措施、创新商业模式等举措,力争使企业重生、产业重振。
同时,有关部门也表示将全力以赴维持公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最大限度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维护债权人权益和金融债权,降低金融风险;盘活有效资产,通过市场化办法促进光伏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目前,受欧美“双反”、产能过剩等影响,国内光伏行业受到沉重打击并陷入低谷。尚德破产重整能否走出困境,不仅要看重整效果,还要看行业发展的大环境能否改善。
成也光伏,败也光伏
从2011年就进入亏损状态的尚德一直寄希望于政府的救助。
“跌宕起伏”似乎都不足以描述施正荣经历的人生大戏,他似乎在两个角色中徘徊——“拯救”与“被拯救”。
1963年2月10日,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一个叫太平村的村庄里,一出生就被养父母收养。他没有让养父母失望,上完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留学。在这里他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准备创业。他在中国内地转了七八个城市,每次见到一个城市主管负责人他都会告诉对方自己的项目能赚多少钱,并称“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谁都不敢接,从来没听说过太阳能这种产业,大部分人将他当成骗子。 但无锡市政府慧眼识珠,看好施正荣的项目。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作为大股东,施正荣本人由技术股和40万美元的现金股共占25%的股份,正式成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乘着光伏产业发展的东风,2005年,尚德电力成功问鼎纽交所,施正荣身家达到了23.13亿美元——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4年时间,施正荣从一个备受质疑的创业者变身为媒体热捧的“有钱人”,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7年底,尚德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人民币,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施正荣也被英国知名媒体《卫报》评为“拯救地球50人”中的一位。
施正荣一时风光无两,不仅尚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无锡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正是在施正荣效应和无锡政绩的诱惑下,众多城市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太阳能运动中,一时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光伏园。
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光伏产业的造富神话让数千万人投入到这场掘金运动中,随后数十家光伏企业的上市更让整个行业走向狂飙发展的畸形道路。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上游原料多晶硅价格的疯涨。在光伏产业发展之前,多晶硅是价格极为便宜的工业原料,光伏产业发展后,硅成为疯抢的对象,“拥硅者为王”似乎成为定律。2007年初,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在2007年底,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
多晶硅的价格泡沫风险愈演愈烈,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却在放缓。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太阳能光伏产业遭遇致命打击,开始迅速滑坡。目前,多晶硅价格已骤降至20美元每公斤左右。
“光伏产业体量大,增长起来比传统企业快很多,第一年投入设备,第二年就几个亿的收入。我们认为现在行业发展过剩,跟政府有很大的关系。前两年政府的推力对整个行业是非常有害的,现在又开始收贷,这不公平。”一位光伏行业的高层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施正荣跟无锡市政府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无锡政府就没有尚德”,而无锡市政府也靠着施正荣大幅度提升政绩。所以施正荣与无锡市政府官员的私交甚好,借助政府关系,施正荣可以轻易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有人说是无锡市政府的“宠溺”害了尚德。
尚德内忧
现在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
为什么短短几年间,施正荣从“首富”就走到破产的边缘?
从外因看,光伏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让人难以捉摸,促使体量过大的尚德来不及扭转乾坤。但更重要的是内因:执行力差和文化冲突。
“尚德的产品从订单到出货的周转期需要两个月,而我们行业平均只需要15到20天,这里面就沉淀了很多钱在里面。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处于下行,尚德每一单都是亏损的,用的原料都是贵的。但在价格上行的时候,尚德一直是挣钱的。”一位在光伏行业工作五六年、经常与尚德高管交流的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体量过大、人员繁多导致执行力差,高管的想法在最终落地时会造成很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尚德内部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就会有各自不同的意见导致各种不同的做法,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最终的文化——"尚德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该内部人士称。
这与施正荣的人才观有关,他更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着跨国公司背景、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施正荣对外部职业经理人的偏爱,已让尚德的老人感到不满。多年来尚德新人和老人的矛盾,国际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已经在公司内部累积成一道严重的隔阂。“很多简单的事情被变得很复杂,内耗严重。”一位尚德离职高管说,高昂的沟通成本导致低效的执行能力。
施正荣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在公司中他营造了一种非常温和、开放的氛围,从高管到中层对他都敢于提出异议。甚至在施正荣主持的高管会议时,也经常是吵得一塌糊涂。施正荣的“温和”让员工找不到主心骨,在思想上,也没有成为尚德员工可以依赖的“灵魂人物”。
虽然之后他着力自己培养人才,但为时已晚。
在同行眼中,施正荣是位备受尊重并且颇有“长者风范”的先驱,行业内的人更喜欢称他为“施博士”。他们认为施正荣的人品没有问题,技术没有问题,对行业的贡献毋庸置疑。
很多人对施正荣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科学家气质的人”,做事很严谨,喜欢“渐进式”的做事方式,也因此错失过一些改革的机会。但很有创新意识,开创了很多模式。
但也有人质疑,正是施正荣决策的随意性导致公司多次战略失误,比如2009年,无锡尚德与四川大学组建四川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进行薄膜电池项目的研发与市场应用,后来尚德为此项目付出了数亿元的研发经费,而在转换率方面一直没有看到效果。另外,尚德在上海投入了3亿美元建造薄膜电池工厂,但是当项目一期建好之后,施正荣又将此项目改建为晶硅电池工厂,其间损失数亿元。他还曾高调向外界推出一种“革命性”的高转化率技术“冥王星”,但却迟迟不能实现产业化。
不管怎么,结局还未揭晓,但施正荣的“陨落”触及到政府、企业、市场、行业、金融、个人等各个层面,如一面镜子,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