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搭建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桥梁。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应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搭建有效教学的桥梁。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营造宽松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气质与修养。《学记》中曾经说过:“安其所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物理教师能够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和精辟的理解与分析,对人生与社会形成深刻的认知,对物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产生全面了解,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带领学生走入物理知识的殿堂。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完善的人格熏陶学生,并鼓励学生善于追求与创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的火花,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求异;其三,教师在创设轻松教学氛围的同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之间的关系,不要让课堂失控,从而导致无效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宽与严的和谐统一,才能促使学生兴致盎然的投入学习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组织各类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自主思维的能力,但在分析判断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性也较差,所以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放任不管和过多束缚都是错误的,这不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接下来课程的学习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探究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的开展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内容时,一开始我想采取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策略,完成情境创设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猜测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并最终总结出成像特点。但在试教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课堂很难驾驭,甚至出现学生不明白我意图的情况,结果只能调整策略,教学效果自然很差。经过认真反思意识到只有好的理念与愿望,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契合初二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方案,增加了一些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步实验和检验,参与整个探究过程,效果就会好的多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配合老师的引导开展学习,学习热情高涨,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思考和讨论问题,设计出各种方案,选用不同实验器具,积极动手操作实验,然后开展思考和交流讨论,完全是科学研究的场景。除了用到一些常规方法外,学生还发现了很多极具创意的方法。比如在检验物体和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时,发现随着蜡烛的移动或倾斜,镜面成像也随之移动和倾斜,但方向正好相反,联系数学上学到的轴对称知识,可以得出物和像对称于平面镜;还有位学生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手中拿着的火柴盒在蜡烛左侧,但成像却在右侧,从而也得出物和像对称这一结论。由于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为所获得的新发现和创新而感到非常开心,这也必定会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三、贴近生活开展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大多数物理知识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依靠死记硬背掌握物理知识,所以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物理教师要联系生活实施教学,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液体内部压强”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病人输液时,都要将药瓶高高挂起?这一问题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興趣。经过实践和学习,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也使他们掌握了护理方面的知识。又如,在教学“电学”知识时,可以请学生思考怎样安装楼上和楼下都能控制的电灯开关?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顺利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4)
[2] 赖小琴.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9,(02)
[3] 孙鹏霞.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08,(34)
[4] 倪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中学物理,2010,(01)
[5] 杨天桂.提高初中物理成绩效率的发展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2)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应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搭建有效教学的桥梁。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营造宽松氛围。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气质与修养。《学记》中曾经说过:“安其所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物理教师能够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和精辟的理解与分析,对人生与社会形成深刻的认知,对物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产生全面了解,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带领学生走入物理知识的殿堂。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用完善的人格熏陶学生,并鼓励学生善于追求与创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的火花,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疑求异;其三,教师在创设轻松教学氛围的同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之间的关系,不要让课堂失控,从而导致无效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宽与严的和谐统一,才能促使学生兴致盎然的投入学习活动,充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组织各类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自主思维的能力,但在分析判断方面的能力尚未成熟,自主性也较差,所以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放任不管和过多束缚都是错误的,这不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接下来课程的学习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探究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的开展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内容时,一开始我想采取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策略,完成情境创设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猜测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并最终总结出成像特点。但在试教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课堂很难驾驭,甚至出现学生不明白我意图的情况,结果只能调整策略,教学效果自然很差。经过认真反思意识到只有好的理念与愿望,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定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契合初二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方案,增加了一些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步实验和检验,参与整个探究过程,效果就会好的多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配合老师的引导开展学习,学习热情高涨,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思考和讨论问题,设计出各种方案,选用不同实验器具,积极动手操作实验,然后开展思考和交流讨论,完全是科学研究的场景。除了用到一些常规方法外,学生还发现了很多极具创意的方法。比如在检验物体和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时,发现随着蜡烛的移动或倾斜,镜面成像也随之移动和倾斜,但方向正好相反,联系数学上学到的轴对称知识,可以得出物和像对称于平面镜;还有位学生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手中拿着的火柴盒在蜡烛左侧,但成像却在右侧,从而也得出物和像对称这一结论。由于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为所获得的新发现和创新而感到非常开心,这也必定会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三、贴近生活开展教学,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大多数物理知识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依靠死记硬背掌握物理知识,所以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因此,物理教师要联系生活实施教学,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液体内部压强”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病人输液时,都要将药瓶高高挂起?这一问题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興趣。经过实践和学习,不但让学生了解了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也使他们掌握了护理方面的知识。又如,在教学“电学”知识时,可以请学生思考怎样安装楼上和楼下都能控制的电灯开关?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顺利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4)
[2] 赖小琴.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09,(02)
[3] 孙鹏霞.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08,(34)
[4] 倪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中学物理,2010,(01)
[5] 杨天桂.提高初中物理成绩效率的发展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