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6月的早些时候,一份白宫报告草稿被泄漏给媒体。本该一年前送交联合国的报告说,美国2020年释放的温室气体几乎比2000年多出20%,人们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会逐渐加大,而不是急剧或逐渐下降。正如科学家们已经确认其必然如此的那样。情况怎么会是这样呢?面对人类迄今为止给自己造成的最大危机,我们怎么还能继续安之若素呢?
挪威极地研究院的主任金·霍尔曼说,最近几年他在北极新奥勒松观测点目睹了冰川的加速融化。“全球变暖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摩洛哥阿尔贝二世亲王在巴黎的开幕式时说,“此刻再也不是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了。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而且刻不容缓。”专门委员会的一位科学家警告说,“各方面的预测是北极的冰将在夏季的月份里消失。再也不会常年结冰了……这将发生在下世纪的某个时候,”他说。南亚的喜玛拉雅冰川是中国和印度次大陆的数十亿人赖以生存的冰川——除极地冰盖外世界最大的淡水库,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从非洲到安第斯山脉的冰川慢慢融化。科学家们称喜玛拉雅的冰川正以每年约33至49英尺的速度消退。
多植树能缓解全球变暖,对吗?不尽然。
有人认为,抵御全球变暖的第一道屏障便是植树。树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吸收大气中的碳,产生冷却效应;深绿色的树叶吸收太阳光,提升地球表面温度;吸取土壤中水份,使其蒸发到大气中,产生可反射太阳光的低云层。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在被研究的几个主要纬度区产生了迥异的结果:在热带地区森林具有重要而全面的冷却效应。这里的土壤相当湿润,因此树木通过蒸发被具有小反射率的低云层所覆盖;在非热带地区,真正重要的因素是冬季地面上是否有积雪覆盖,如果森林遮盖了雪地,就会产生强烈的变暖效应,因为水汽蒸发的效率降低使由此产生的云层变少。而云量减少加之树木大量吸收阳光,远远超过了碳吸存的冷却效应。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一味植树造林,如果你想想环保组织的观点,他们都是在一味地谈论要植树,而我们保护森林应成为努力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全球生态系卡耐基研究所的生态学家、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肯·卡尔代拉先生说:“我认为重要的是将防止气候变化视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顺应”气候变化的时刻到来了吗?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对策中,顺应变化已经成为政界的优先之选。
例如澳大利亚,该国正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澳政府已经提出一个具争议的、耗资25亿澳元的方案,以求从白墨累——达令河取水的澳大利亚东部四州那里夺回流域控制权,挽救这一该国最大河系,使其避免干涸的命运。同时,昆士兰州已经下达细则,从去年3月起,要求该州新建住宅用水量比2006年前住宅减少约40%。一些城镇建筑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需设有大型贮水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灌溉园林和冲洗抽水马桶。
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们在公众辩论中把顺应变化的行动贬低为减少尾气排放的“窝囊堂亲”,这种想法已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花费大量心血去理解气候变化的动态机理,然而,最大的变数在于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诺贝尔博士指出,比方说在印度安德拉帮,鼓励栽培者用更适应干燥气候的谷物取代水稻种植的努力就碰了壁。他说:“农民们知道,如果种植粟或者高粱的话,他们的生活会有所改善,然而粟的行情不好,如果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产品过活,与粟相比,他们宁愿种植水稻。”
诺贝尔指出,即使降水量“正常”,但如果降雨频率减少而强度增加的话,那么一场风暴就可能冲走一半庄稼。这不能算作是一场灾难,所以你也得不到灾难救济。在那种情况下,顺应变化的措施,诸如控制径流,制定目前尚未出台的收成保险政策等,都可以派上用场。它还意味着修建抗洪能力更强的道路与桥梁。
他说:“顺应变化就是要把手头的事情做下去,不过要做得更好。”
挪威极地研究院的主任金·霍尔曼说,最近几年他在北极新奥勒松观测点目睹了冰川的加速融化。“全球变暖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摩洛哥阿尔贝二世亲王在巴黎的开幕式时说,“此刻再也不是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了。现在就应该采取行动,而且刻不容缓。”专门委员会的一位科学家警告说,“各方面的预测是北极的冰将在夏季的月份里消失。再也不会常年结冰了……这将发生在下世纪的某个时候,”他说。南亚的喜玛拉雅冰川是中国和印度次大陆的数十亿人赖以生存的冰川——除极地冰盖外世界最大的淡水库,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从非洲到安第斯山脉的冰川慢慢融化。科学家们称喜玛拉雅的冰川正以每年约33至49英尺的速度消退。
多植树能缓解全球变暖,对吗?不尽然。
有人认为,抵御全球变暖的第一道屏障便是植树。树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吸收大气中的碳,产生冷却效应;深绿色的树叶吸收太阳光,提升地球表面温度;吸取土壤中水份,使其蒸发到大气中,产生可反射太阳光的低云层。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在被研究的几个主要纬度区产生了迥异的结果:在热带地区森林具有重要而全面的冷却效应。这里的土壤相当湿润,因此树木通过蒸发被具有小反射率的低云层所覆盖;在非热带地区,真正重要的因素是冬季地面上是否有积雪覆盖,如果森林遮盖了雪地,就会产生强烈的变暖效应,因为水汽蒸发的效率降低使由此产生的云层变少。而云量减少加之树木大量吸收阳光,远远超过了碳吸存的冷却效应。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一味植树造林,如果你想想环保组织的观点,他们都是在一味地谈论要植树,而我们保护森林应成为努力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全球生态系卡耐基研究所的生态学家、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肯·卡尔代拉先生说:“我认为重要的是将防止气候变化视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顺应”气候变化的时刻到来了吗?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对策中,顺应变化已经成为政界的优先之选。
例如澳大利亚,该国正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澳政府已经提出一个具争议的、耗资25亿澳元的方案,以求从白墨累——达令河取水的澳大利亚东部四州那里夺回流域控制权,挽救这一该国最大河系,使其避免干涸的命运。同时,昆士兰州已经下达细则,从去年3月起,要求该州新建住宅用水量比2006年前住宅减少约40%。一些城镇建筑规范明确规定建筑物需设有大型贮水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灌溉园林和冲洗抽水马桶。
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们在公众辩论中把顺应变化的行动贬低为减少尾气排放的“窝囊堂亲”,这种想法已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花费大量心血去理解气候变化的动态机理,然而,最大的变数在于社会内部以及社会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诺贝尔博士指出,比方说在印度安德拉帮,鼓励栽培者用更适应干燥气候的谷物取代水稻种植的努力就碰了壁。他说:“农民们知道,如果种植粟或者高粱的话,他们的生活会有所改善,然而粟的行情不好,如果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产品过活,与粟相比,他们宁愿种植水稻。”
诺贝尔指出,即使降水量“正常”,但如果降雨频率减少而强度增加的话,那么一场风暴就可能冲走一半庄稼。这不能算作是一场灾难,所以你也得不到灾难救济。在那种情况下,顺应变化的措施,诸如控制径流,制定目前尚未出台的收成保险政策等,都可以派上用场。它还意味着修建抗洪能力更强的道路与桥梁。
他说:“顺应变化就是要把手头的事情做下去,不过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