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深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活动。这场触及到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面展开。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历时四年左右。这场课程改革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对广大中学教师产生了持久的、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的谈一下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误区一:只在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I辩论、观察、分析……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一会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展开的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势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方面是活动涉及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是学生感觉容易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缠上不良后果。设计复杂时,学生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都是编写的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论史实都是编写教材者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观点,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出现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凡等问题,否定了基本史论和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一件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和原则性。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果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的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研究。一开始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的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叉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得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高歌创新,也有一些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意无意的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者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这样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漫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很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所以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向极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在这里把我的一点思考提出来,和各位历史教学界同仁商榷,以求教于万家。
一、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捕捉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共同点”
在现有的“试验”状态下,教学时如何探索?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实”的掌握.课程标准也给了明确的指导,如“了解”、“知道”、“列举”等。所以,基本的历史史实学生必须掌握。然而,史实浩如烟海,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完成,教材又“细而全”。因此,必须对繁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精简。高考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但“课程标准”线条太粗,无法操作。高考也必须尊重中学教学的现实,尊重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追求公平公正。
捕捉、落实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并为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赢得宝贵的时间。经调查了解,相当多的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都进行了同程度的删减(或依照“课标”,或对照不同版本),实际上参与了对教材的再开发。在这一点上,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大力推进由“点”到“理”
强调“理”,将知识点作为分析理解原理的载体。对“理”的把握,主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引,如“认识”、“说明”。
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掌握原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评价历史的原则与方法。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幅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
三、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花大力气研究
让学生“动起来”,对此,许多教师还不理解,声称“填鸭式教学也能填出肥鸭来”。殊不知,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从教材、理论、实践操作等方面,尽可能推出一些“样板”。“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在模仿中探究、创新,寻求“个性”的突破。
四、对教师的培训要重知识、重理念、重实践操作
新课程不但理念新,而且融合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关于新课改教师的培训,理念讲得多,实际操作(即样板)讲得少。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教师满脑新理念,但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对新的史学成果,与中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相差较远,培训中也需要重视。
当然,这只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实施课程改革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斧正,以求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
误区一:只在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I辩论、观察、分析……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一会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展开的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势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方面是活动涉及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是学生感觉容易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缠上不良后果。设计复杂时,学生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都是编写的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论史实都是编写教材者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观点,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出现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凡等问题,否定了基本史论和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一件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和原则性。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果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的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研究。一开始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的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叉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得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高歌创新,也有一些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意无意的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者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这样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漫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很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所以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向极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在这里把我的一点思考提出来,和各位历史教学界同仁商榷,以求教于万家。
一、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捕捉不同版本教材知识的“共同点”
在现有的“试验”状态下,教学时如何探索?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实”的掌握.课程标准也给了明确的指导,如“了解”、“知道”、“列举”等。所以,基本的历史史实学生必须掌握。然而,史实浩如烟海,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完成,教材又“细而全”。因此,必须对繁杂的教材内容进行精简。高考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但“课程标准”线条太粗,无法操作。高考也必须尊重中学教学的现实,尊重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追求公平公正。
捕捉、落实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取史实的共同点,可以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并为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赢得宝贵的时间。经调查了解,相当多的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内容都进行了同程度的删减(或依照“课标”,或对照不同版本),实际上参与了对教材的再开发。在这一点上,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大力推进由“点”到“理”
强调“理”,将知识点作为分析理解原理的载体。对“理”的把握,主要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引,如“认识”、“说明”。
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掌握原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评价历史的原则与方法。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幅减少“灌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实践中摸索、体会课改理念。
三、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花大力气研究
让学生“动起来”,对此,许多教师还不理解,声称“填鸭式教学也能填出肥鸭来”。殊不知,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形式。从教材、理论、实践操作等方面,尽可能推出一些“样板”。“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在模仿中探究、创新,寻求“个性”的突破。
四、对教师的培训要重知识、重理念、重实践操作
新课程不但理念新,而且融合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关于新课改教师的培训,理念讲得多,实际操作(即样板)讲得少。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教师满脑新理念,但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对新的史学成果,与中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相差较远,培训中也需要重视。
当然,这只是本人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实施课程改革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斧正,以求达到共同进步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