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体量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进程发展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所为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因工作原因流动到外地,孩子与户籍所在地亲属共同生活的14岁以下儿童。由于在心理成长时期缺少父母的引导与陪伴,他们逐渐成为问题儿童,荒废学业,如何“转化”他们的学习环境让广大留守儿童走出困境,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是如今低年级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学习
前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性格与学习习惯的阶段,而留守儿童由于疏于家庭照顾,在各个方面都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并产生各种问题,如:认识价值上偏离主流价值观,心理发展异常,无学习动力,荒废学业等。相比于如何中“转变”留守儿童,如何从环境与外部着手才是此时的工作重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潜在思想问题出发,以下几方面是笔者在深入分析问题后做出的思考和解决方式。
一、教育工作者转变身份观念,做到亦师亦友
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用真心换真心,只有真诚平等的教育方式才能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留守儿童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并做出引导。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亲戚共同生活,远离父母,缺乏安全感和管教,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我的正面追求,于是失去学习欲望,产生心理障碍。
教师作为与留守儿童相处最多的“长辈”,需要亲近,接近这个群体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有归属感。在这个接近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待孩子真情实感,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后再用平等的朋友身份做出引导和影响。第二、留守儿童遇到的困难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我们应当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中,用耐心换取真心。第三、坚持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贯彻在他们的思想中,用轻松,缓和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使留守儿童们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
例如:校园是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要地,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必要的措施。相应活动安排应该多元化。通过游戏、代入、扮演、沟通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地重拾安全感。主要应当加强建设自我认知,交流方式学习,情绪管控,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书写建议信,线上交流,心理咨询,家庭热线互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创辦相应书刊,将日常生活与校园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也相应的充当生活中的“引路人”此类角色,跳脱出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全方位的给与留守儿童们引导及帮助
二、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为留守儿童保驾护航
留守儿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被害性要远高于正常儿童人群,他们心灵防线脆弱,极易成为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与此同时,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内心,也是极易滋生犯罪心理的温床。广大留守儿童主要面临的危险多种多样,包括性侵害、校园暴力、黑恶势力威胁等。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多住在贫困地区,居住尤其分散,治安条件较差。再其次,留守儿童与贫困儿童两种人群存在大概率重叠。其在犯罪及被侵害方面又有很多共性。留守儿童缺乏相应安全教育。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义务教育,但由于地区资源和家庭条件种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机会接受完善的安全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极大的安全教育落差。并且师资问题也不容小觑。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精准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我们仍需注意,留守儿童们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以及来自家庭的关爱极易似的内心负面情绪滋生。由于国家人口基数过大以及存在的城镇化等问题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日常行为表达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会更难以与伙伴交好,并发展成为持续,稳定的关系,因为留守儿童大多内心敏感,极易在一段关系中受挫。并且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易产生网瘾,逃避现实,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向各界求助处理问题。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和教师给予相应矫正这三个方面应被定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开展各类咨询辅导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只有注重在所带班级的整体氛围,才能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鼓励,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共同配合出力,双管齐下
留守儿童独自生活一定面临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孤独和落寞,没有来自至亲的关爱和沟通,孩子的成长一定会伴随着缺失。留守儿童群体为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大部分正面临着身心迅速发展,开始逐渐形成对自身变化和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与看法,相应的,也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沟通的时长与次数屈指可数。这种亲情上的距离感很难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沟通的桥梁,这些负面的情感没有办法和亲人宣泄。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其家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例如,建立详尽的档案,加强对象家庭方面的沟通就极为重要。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基本信息、学生信息、户籍信息,联络方式及家长所在工作单位及其详细信息、有必要将自己的联络方式告知学生及其监护人,鼓励对方主动联系自己,相互交流。对本班学生的变动情况也要有详细的了解,并及时对档案内容做到补充,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完善的学生联系网络。在此同时积极召开班会,家访等活动,从生活,心理入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总结:
留守儿童是个极为特殊且敏感的群体,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在人格发展、心理成熟程度和应对以后不可知的社会复杂性已经处于劣势。探究他们的内心,改变他们的生活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来,相信采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每一位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影.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J].数码设计(上),2020,9(7):217-218.
[2]王亚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与关爱措施[J].新课程,2020,(13):5.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小学 657905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学习
前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道德性格与学习习惯的阶段,而留守儿童由于疏于家庭照顾,在各个方面都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并产生各种问题,如:认识价值上偏离主流价值观,心理发展异常,无学习动力,荒废学业等。相比于如何中“转变”留守儿童,如何从环境与外部着手才是此时的工作重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和潜在思想问题出发,以下几方面是笔者在深入分析问题后做出的思考和解决方式。
一、教育工作者转变身份观念,做到亦师亦友
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用真心换真心,只有真诚平等的教育方式才能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留守儿童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并做出引导。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或亲戚共同生活,远离父母,缺乏安全感和管教,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我的正面追求,于是失去学习欲望,产生心理障碍。
教师作为与留守儿童相处最多的“长辈”,需要亲近,接近这个群体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有归属感。在这个接近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待孩子真情实感,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后再用平等的朋友身份做出引导和影响。第二、留守儿童遇到的困难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我们应当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中,用耐心换取真心。第三、坚持原则,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贯彻在他们的思想中,用轻松,缓和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使留守儿童们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
例如:校园是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要地,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必要的措施。相应活动安排应该多元化。通过游戏、代入、扮演、沟通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地重拾安全感。主要应当加强建设自我认知,交流方式学习,情绪管控,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书写建议信,线上交流,心理咨询,家庭热线互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创辦相应书刊,将日常生活与校园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也相应的充当生活中的“引路人”此类角色,跳脱出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全方位的给与留守儿童们引导及帮助
二、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为留守儿童保驾护航
留守儿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被害性要远高于正常儿童人群,他们心灵防线脆弱,极易成为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与此同时,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内心,也是极易滋生犯罪心理的温床。广大留守儿童主要面临的危险多种多样,包括性侵害、校园暴力、黑恶势力威胁等。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多住在贫困地区,居住尤其分散,治安条件较差。再其次,留守儿童与贫困儿童两种人群存在大概率重叠。其在犯罪及被侵害方面又有很多共性。留守儿童缺乏相应安全教育。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义务教育,但由于地区资源和家庭条件种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机会接受完善的安全教育。与城市孩子相比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极大的安全教育落差。并且师资问题也不容小觑。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精准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我们仍需注意,留守儿童们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以及来自家庭的关爱极易似的内心负面情绪滋生。由于国家人口基数过大以及存在的城镇化等问题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日常行为表达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会更难以与伙伴交好,并发展成为持续,稳定的关系,因为留守儿童大多内心敏感,极易在一段关系中受挫。并且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易产生网瘾,逃避现实,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向各界求助处理问题。
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和教师给予相应矫正这三个方面应被定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开展各类咨询辅导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只有注重在所带班级的整体氛围,才能让留守儿童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鼓励,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共同配合出力,双管齐下
留守儿童独自生活一定面临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孤独和落寞,没有来自至亲的关爱和沟通,孩子的成长一定会伴随着缺失。留守儿童群体为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大部分正面临着身心迅速发展,开始逐渐形成对自身变化和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与看法,相应的,也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沟通的时长与次数屈指可数。这种亲情上的距离感很难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沟通的桥梁,这些负面的情感没有办法和亲人宣泄。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关爱好留守儿童,其家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例如,建立详尽的档案,加强对象家庭方面的沟通就极为重要。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基本信息、学生信息、户籍信息,联络方式及家长所在工作单位及其详细信息、有必要将自己的联络方式告知学生及其监护人,鼓励对方主动联系自己,相互交流。对本班学生的变动情况也要有详细的了解,并及时对档案内容做到补充,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完善的学生联系网络。在此同时积极召开班会,家访等活动,从生活,心理入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总结:
留守儿童是个极为特殊且敏感的群体,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在人格发展、心理成熟程度和应对以后不可知的社会复杂性已经处于劣势。探究他们的内心,改变他们的生活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来,相信采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每一位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影.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J].数码设计(上),2020,9(7):217-218.
[2]王亚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与关爱措施[J].新课程,2020,(13):5.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双河小学 65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