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千年庭院》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而历史文化散文一般是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主要关注当时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命运。本文是对《千年庭院》第一节的部分翻译,在分析文本的语体特征,语言结构,文本建构,词汇特征,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后,主要借助于归化和四字词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分析,并涉及到在翻译中所遇到的翻译难点和处理思路,旨在深入赏析余秋雨文化散文背后的含义,从而了解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关键词:语体特征;词汇特征;翻译策略;翻译难点
Abstract:The Millennium Courtyard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tha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in general, and it mai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stiny of intellectuals in a given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is the partial translationof the first chapter. After analyz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 the language structure, the textual construction, the lexical feature and the rhetorical devic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nslating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and four-word phrases,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nd the processing ideas, and it is aimed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cultural pros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Key Words:the stylistic feature;the lexical feature;the translating strategy;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69 -02
一、引言
散文是作者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而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手法灵活,但它注重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1]而历史文化散文则是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讲述与历史景物相关的人文景观,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想思考方式,它主要表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惋惜,在文章末尾作者又会阐释自己对历史文物的观点,从而实现了文化含义上的升华意义。而谈起历史文化散文,代表作家就是余秋雨。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散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写作与考察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文化价值的感受。《山居笔记》是余秋雨[2]在1992年到1994年潜心写作的一本散文集,而《千年庭院》是《山居笔记》的第五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以岳麓书院为出发点,讲述了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王夫之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关注国家教育和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之情。本文将从语体特征,语言结构,文本建构,词汇特征,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翻译策略和翻译难点问题几方面来着手进行分析。
二、语体特征
语体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中,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环境在进行交流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我所部分翻译的《千年庭院》第一小节的话语运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文化大革命背景,以一种轻松的氛围描写了当时在文化大串联下的学生运动。余秋雨的散文主要强调自身的主观感悟,它在第一小节将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知识运用平易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而不是像史书中讲述史实那样令人晦涩难懂,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共鸣。
(一)语言结构。
首先,《千年庭院》的一大语言特色就是开门见山,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第二段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完全没有被“大串连”的浪潮裹卷过,但又很少有人能讲得清这是怎么回事,这就让读者直接了解到《千年庭院》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和主题,之后深入思索和反思中国历史和文化教育问题。第二,语言风格更注重文字的意境。例如:于是终于有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冲破文明的制约,挖掘出自己心底某种已经留存不多的顽童泼劲,快速地培植、张扬,装扮成金刚怒目。文中的“顽童泼劲”“金刚怒目”会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一副生动的画面,总之,语言特色用“话中有画”来形容毫不夸张,达到了一种小说化的效果,更加符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最后,语言具有思辨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理性思维。在作者提到文化大串联中的“保守派”和“造反派”时,表达出自己对当时这两派的看法和观点,更具客观理性。
(二)文本建构。
在文本建构层面,本文采用的是正反对照的叙事模式。散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教育,后半部分则着重点题,描写岳麓书院的兴盛和教育模式的新颖,实现了文章前后的正反对照。而在第一节中,四句质疑性的“敢于”与前面青年对“潇洒”的追求也同样形成了正反对照,文中对“造反派”和“保守派”的描述也形成了正反对照,这些描写都不禁让人深思。 (三)词汇特征。
《千年庭院》词汇口语化,简单易懂,朴素无华。在第一节中,“比赛谁最厉害,谁最出格”,“潇洒”,“过分”,“吆五喝六”,“窝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巴巴地”,“念叨”,“胡闹”等都是日常口语化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能够激发不同读者的兴趣,并产生共鸣。第二,词汇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运用政治性词汇。例如“革命大串联”,“世俗规范”,“逆反性”,“上层政治斗争”,“保守派”,“造反派”等都反映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烙印。第三,词汇带有动感色彩,让画面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例如“撒落”,“调皮”,“攀上”,“爬得”,“拥塞”,“横塞”,“隆隆”等都会使画面化静为动,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最后,《千年庭院》的词汇还是具有散文色彩,文中第一节中的“嗫嚅”,“冥想”,“忝列”等词语都带有文学色彩,比较文艺。
(四)句式结构。
在句式结构上,本篇散文第一节中的长句与短句相互交替出现,结构较简单,简洁流畅,文字生动活泼。例如扔下车去的行李包与车上学生抱着的行李包一样,小小的,轻轻的,两件换洗衣服,一条毛巾包着三四个馒头,几块酱菜,大同小异。在这句话中,长句与短句同时出现,对行李包的描写生动形象,易于读者形成画面感。
(五)修辞手法。
本文第一章节的修辞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在文中,四个“敢于”引起的疑问句就是排比句,此外,部分翻译的末尾三句“因为”也属于排比句。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造反派”和“保守派”的描写。而比喻手法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如离枝的叶,离朵的瓣”和“学生们像蚂蚁一样攀上了一切还能开动的列车”。在这两句话中,“如”和“像”就是典型的比喻句。
三、翻译策略
(一)归化。
归化就是让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易于译入语读者读懂。
例1: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不由自主地被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译文:I came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upsurge of allying Red Guard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was compelled to come to the unfamiliar ridge far from home.
在这个例子中“革命大串联”是具有中国政治性的词汇,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不容易让译入语读者读懂,因此我采用意译的手法将革命大串联解释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合红卫兵的活动,即 “the upsurge of allying Red Guard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利于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2:现在的青年天天在设计着自己的“潇洒”,他们所谓的“潇洒”大体上似乎是指离开世俗规范的一种生命自由度。
译文:Nowadays, youths imagine going for their so-called “indulgence”, in general, which means t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in their lifetime far from the regulation for secular life.
在这个例子中,“潇洒”一词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懒散,放纵自己,所以我将其译为“indulgence”, 而离开世俗规范的一种生命自由度,我所理解的生命自由度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将其译为“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in their lifetime far from the regulation for secular life”。
(二)四字词的使用。
例3:顽童泼劲
译文:Liveliness and naughtiness
在这个例子中,我所理解的顽童泼劲就是富有活力,充满淘气劲,所以我将其译为“liveliness and naughtiness”。
例4:金刚怒目
译文: A fierce fighter
在这个例子中,我认为金刚怒目就是指一个人生气到睁大眼睛,怒气冲天,就像是一个凶猛的斗士,所以我将其译为“a fierce fighter”。
例5:优柔寡断,心灰意懒
译文:Irresolute,Downhearted
在这两个例子中,优柔寡断就是犹豫不定,难以决断的,所有我将其译为 “irresolute”, 而心灰意懒就是指一个人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所以我将其译为“downhearted”。
四、翻译难点问题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句子太长,结构松散,在译为英语时,要在句子中加入连接词来连贯句子。此外,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要将其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表述出来,延伸句式,适当可以将译者的理解进行重组从而表达出来。
例6:一所学校的世面是有限的。
译文:The tolerance in a school was limited.
在这个例子中,“世面”这个词是我的翻译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我认为世面就是前文所涉及的学校不再约束学生,任由其自由发展,宽容,容忍他们,所以我将“世面”一词译为“tolerance”。
例7:所以他们就要远离家乡,去冲洗有关汉字与纸页的记忆。
译文:So they were far away from home to be baptize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在这个例子中,我认为知识分子远离家乡去冲洗有关汉字与纸页的记忆就是去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所以将其译为“So they were far away from home to be baptize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五、结论
总之,本文首先从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谈起,从《千年庭院》的语体特征,语言结构,文本建构,词汇特征,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翻译策略和翻译难点问题着手分析,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汉语句子偏长,结构松散,逻辑不清晰,所以在译为英语时要加入连接词,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深入赏析余秋雨文化散文背后的含义,了解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郭东,余秋雨散文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六期
[2] 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6.6
作者简介:杨佳慧,女,山西师范大学。安国栋,男,大连海洋大学。
关键词:语体特征;词汇特征;翻译策略;翻译难点
Abstract:The Millennium Courtyard i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tha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in general, and it mai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destiny of intellectuals in a given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is the partial translationof the first chapter. After analyzing the stylistic feature, the language structure, the textual construction, the lexical feature and the rhetorical devic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nslating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and four-word phrases,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and the processing ideas, and it is aimed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cultural pros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se.
Key Words:the stylistic feature;the lexical feature;the translating strategy;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69 -02
一、引言
散文是作者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而表达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手法灵活,但它注重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1]而历史文化散文则是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讲述与历史景物相关的人文景观,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想思考方式,它主要表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惋惜,在文章末尾作者又会阐释自己对历史文物的观点,从而实现了文化含义上的升华意义。而谈起历史文化散文,代表作家就是余秋雨。余秋雨是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散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写作与考察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文化价值的感受。《山居笔记》是余秋雨[2]在1992年到1994年潜心写作的一本散文集,而《千年庭院》是《山居笔记》的第五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以岳麓书院为出发点,讲述了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王夫之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关注国家教育和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之情。本文将从语体特征,语言结构,文本建构,词汇特征,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翻译策略和翻译难点问题几方面来着手进行分析。
二、语体特征
语体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中,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环境在进行交流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我所部分翻译的《千年庭院》第一小节的话语运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文化大革命背景,以一种轻松的氛围描写了当时在文化大串联下的学生运动。余秋雨的散文主要强调自身的主观感悟,它在第一小节将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知识运用平易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而不是像史书中讲述史实那样令人晦涩难懂,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共鸣。
(一)语言结构。
首先,《千年庭院》的一大语言特色就是开门见山,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第二段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完全没有被“大串连”的浪潮裹卷过,但又很少有人能讲得清这是怎么回事,这就让读者直接了解到《千年庭院》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和主题,之后深入思索和反思中国历史和文化教育问题。第二,语言风格更注重文字的意境。例如:于是终于有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冲破文明的制约,挖掘出自己心底某种已经留存不多的顽童泼劲,快速地培植、张扬,装扮成金刚怒目。文中的“顽童泼劲”“金刚怒目”会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一副生动的画面,总之,语言特色用“话中有画”来形容毫不夸张,达到了一种小说化的效果,更加符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最后,语言具有思辨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理性思维。在作者提到文化大串联中的“保守派”和“造反派”时,表达出自己对当时这两派的看法和观点,更具客观理性。
(二)文本建构。
在文本建构层面,本文采用的是正反对照的叙事模式。散文前半部分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教育,后半部分则着重点题,描写岳麓书院的兴盛和教育模式的新颖,实现了文章前后的正反对照。而在第一节中,四句质疑性的“敢于”与前面青年对“潇洒”的追求也同样形成了正反对照,文中对“造反派”和“保守派”的描述也形成了正反对照,这些描写都不禁让人深思。 (三)词汇特征。
《千年庭院》词汇口语化,简单易懂,朴素无华。在第一节中,“比赛谁最厉害,谁最出格”,“潇洒”,“过分”,“吆五喝六”,“窝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巴巴地”,“念叨”,“胡闹”等都是日常口语化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能够激发不同读者的兴趣,并产生共鸣。第二,词汇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运用政治性词汇。例如“革命大串联”,“世俗规范”,“逆反性”,“上层政治斗争”,“保守派”,“造反派”等都反映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化烙印。第三,词汇带有动感色彩,让画面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例如“撒落”,“调皮”,“攀上”,“爬得”,“拥塞”,“横塞”,“隆隆”等都会使画面化静为动,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最后,《千年庭院》的词汇还是具有散文色彩,文中第一节中的“嗫嚅”,“冥想”,“忝列”等词语都带有文学色彩,比较文艺。
(四)句式结构。
在句式结构上,本篇散文第一节中的长句与短句相互交替出现,结构较简单,简洁流畅,文字生动活泼。例如扔下车去的行李包与车上学生抱着的行李包一样,小小的,轻轻的,两件换洗衣服,一条毛巾包着三四个馒头,几块酱菜,大同小异。在这句话中,长句与短句同时出现,对行李包的描写生动形象,易于读者形成画面感。
(五)修辞手法。
本文第一章节的修辞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在文中,四个“敢于”引起的疑问句就是排比句,此外,部分翻译的末尾三句“因为”也属于排比句。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造反派”和“保守派”的描写。而比喻手法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如离枝的叶,离朵的瓣”和“学生们像蚂蚁一样攀上了一切还能开动的列车”。在这两句话中,“如”和“像”就是典型的比喻句。
三、翻译策略
(一)归化。
归化就是让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行文习惯,易于译入语读者读懂。
例1: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不由自主地被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译文:I came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upsurge of allying Red Guard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was compelled to come to the unfamiliar ridge far from home.
在这个例子中“革命大串联”是具有中国政治性的词汇,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不容易让译入语读者读懂,因此我采用意译的手法将革命大串联解释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合红卫兵的活动,即 “the upsurge of allying Red Guards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利于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2:现在的青年天天在设计着自己的“潇洒”,他们所谓的“潇洒”大体上似乎是指离开世俗规范的一种生命自由度。
译文:Nowadays, youths imagine going for their so-called “indulgence”, in general, which means t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in their lifetime far from the regulation for secular life.
在这个例子中,“潇洒”一词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懒散,放纵自己,所以我将其译为“indulgence”, 而离开世俗规范的一种生命自由度,我所理解的生命自由度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将其译为“he pursuit of the freedom in their lifetime far from the regulation for secular life”。
(二)四字词的使用。
例3:顽童泼劲
译文:Liveliness and naughtiness
在这个例子中,我所理解的顽童泼劲就是富有活力,充满淘气劲,所以我将其译为“liveliness and naughtiness”。
例4:金刚怒目
译文: A fierce fighter
在这个例子中,我认为金刚怒目就是指一个人生气到睁大眼睛,怒气冲天,就像是一个凶猛的斗士,所以我将其译为“a fierce fighter”。
例5:优柔寡断,心灰意懒
译文:Irresolute,Downhearted
在这两个例子中,优柔寡断就是犹豫不定,难以决断的,所有我将其译为 “irresolute”, 而心灰意懒就是指一个人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所以我将其译为“downhearted”。
四、翻译难点问题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句子太长,结构松散,在译为英语时,要在句子中加入连接词来连贯句子。此外,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直译,要将其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用英语的表达方式表述出来,延伸句式,适当可以将译者的理解进行重组从而表达出来。
例6:一所学校的世面是有限的。
译文:The tolerance in a school was limited.
在这个例子中,“世面”这个词是我的翻译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我认为世面就是前文所涉及的学校不再约束学生,任由其自由发展,宽容,容忍他们,所以我将“世面”一词译为“tolerance”。
例7:所以他们就要远离家乡,去冲洗有关汉字与纸页的记忆。
译文:So they were far away from home to be baptize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在这个例子中,我认为知识分子远离家乡去冲洗有关汉字与纸页的记忆就是去接受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所以将其译为“So they were far away from home to be baptized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五、结论
总之,本文首先从散文和历史文化散文谈起,从《千年庭院》的语体特征,语言结构,文本建构,词汇特征,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翻译策略和翻译难点问题着手分析,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汉语句子偏长,结构松散,逻辑不清晰,所以在译为英语时要加入连接词,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翻译,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深入赏析余秋雨文化散文背后的含义,了解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郭东,余秋雨散文简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六期
[2] 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6.6
作者简介:杨佳慧,女,山西师范大学。安国栋,男,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