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刀手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剪刀手爱德华》,这次的剪辑专栏,正好借电影的标题一用,顺便借机重新推荐一下刚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电影如何不朽,而是一个奇怪的念头多年挥之不去: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爱情与憎恨,梦幻与残酷,单纯与伤感,它们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过技术谈感触,本期开讲。
专栏作者:SciSor
北京人,深受电影毒害并为技术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脚并用操练多种后期软件,深信技术是艺术的原动力并努力地实践着,实践着……
Hi大家好,新的一期剪辑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想到上一期的悬疑片剪辑,笔者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一想起写稿子的夜晚,夜阑人寂,为了抓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看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的镜头,尾巴骨就有一道凉气往头顶钻。为了写稿子,专挑恐怖的段落看,直看到截稿合上电脑上床睡觉,心理出现阴影总觉得对面的电视和被风吹得轻抚的窗帘不对劲才算罢休。不过换个角度看,确实也发现了不少通过剪辑能直接作用人类大脑的一些技巧。
无疑,恐怖片是花费最少、成功机会最高的影片类型,这种观点曾经被国内导演阿甘阐述过,他之前执导的几部低成本恐怖片在票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按他的话说,是至少没有亏过本。正是由于恐怖片成功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创造性的因素,而不是来自资金上的支持,可能才会有众多低成本恐怖片大行其道。因此,对于我们更多需要独立制片支持的制作者来说,才会有更多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一期,就再次延续一下恐怖片的分析,特意选择更加血腥一些的《电锯惊魂》作为蓝本,看看如何对一部恐怖片谋篇布局。
《电锯惊魂》以及它的续作,固然都是讲的变态杀手的故事,不过理论上讲,它的高明就是这个杀手从没有亲手杀过一个人,影片的故事永远都设定在“主人公两个只能活一个的”背景下,让当事人自己杀死自己,观众会在这种心理氛围下感同身受,切骨得感受到剃刀插进胃袋的感受。
《电锯惊魂》一开始,并没有像普通血腥的电影一样,选择按照时间顺序的平铺直叙,而是特意使用了插叙的手段,一上来直接交代了两个男主角被困封闭房间的段落。而且,按照一般常理,电影的开始段落多以全景镜头开始,好让观众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则不同,上来就是一连串特写镜头,外加光线昏暗,这就是导演刻意使用模糊肮脏的环境迷惑观众的大脑,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从这个段落开始,两个主角就不停地互相问问题,“为什么来到这里”,“你是谁”等等,由此观众的好奇心被无限放大,这就是好莱坞著名的“5分钟原则”:如果在电影的开始5分钟没法抓住观众,后面的故事就不会有人看。
接下来,电影马上顺着主人公的讲述开始,逐渐揭开故事的背景。这时是一个明显的插入段落,交代过去发生的故事,电影的色彩由蓝色调转为令人恐怖的绿色调,画面也更加血腥,剪辑的速度也明显变快,甚至不停地使用加速镜头的方法,把大量血腥的镜头和照片全部塞到观众的眼睛中,无疑此时观众的肾上腺激素就在导演的引领下猛增。这个段落大概持续了5分钟左右。
一段“凶手”过去犯罪的段落交代后,影片色调又回复到蓝色调,节奏突然缓和下来,开始交代警方把男主角列为嫌疑犯,进行和风细雨的调查判案。这一个段落大概持续了3分钟左右。
在男主角摆脱了嫌疑后,警方再次让一个“凶犯”的受害者讲述了自己恐怖血腥的受害经历。此时的画面风格再次回复到绿色调、飞快的剪辑风格。血腥的镜头再次出现。
好了,电影到此,基本已经交代完了重要的“前续”故事。导演其实完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这个故事的发展,但却选择了现时和过去交叉剪辑的方式,这就为充分利用节奏的变换提供了可能。好莱坞曾经做过研究,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连续超过5分钟,所以如果一味的堆砌紧张刺激的血腥镜头,效果适得其反。导演把一个主人公被困房间的段落(缓慢速度,现在时)拆散,中间插入过去“凶手”的犯罪段落(紧张快速,过去时),一张一弛,观众的神经就像在洗三温暖一样,兴趣才能被充分调动。
不过电影进行到此,还没有完,导演重新开始引入新的疑点,和新的犯罪人物。被困房间的主人公开始发现墙后用摄像头监视的“神秘人”。
然后再次插叙,交代之前男主角的女儿、妻子如何被“神秘人”绑架的。
画面再次切回被困的屋子,另一个男主角再次回忆自己如何被抓到这个屋子里。这两个段落依然是在被困房间中和倒叙中进行,依然是一松一紧的节奏。每次当男主角在被困房间里说了过多的话时,镜头就切到紧张的血腥段落;而每次当主人公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时,节奏就转到稍微轻松的对话段落。这种一张一弛简直是被滥用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剪辑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调节观众的情绪。
在此之后,影片开始迎来结尾的高潮部分。在后来引出的一干人物一通厮杀乱斗之后,所有人都死了。这时我们发现真正的凶手就是一直趴在血泊中装死的那个怪人。这时的剪辑,除了剪辑节奏更快之外,交代环境的广角镜头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特写镜头。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特写镜头比全景镜头更容易让人产生高速而紧张的效果,因为全景镜头中的信息量很大,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使观众看清画面内的元素;但特写不同,画面信息清晰直接,我们可以把每一个镜头剪到非常短,甚至可以只有几帧,这时画面组接起来效果就要有冲击力得多。
总之,运用交叉剪辑,必须要能够产生角色间的冲突和节奏的变化。安排影片的结构,调整节奏的频率,对于类型片来说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再说句题外话,在《电》中,我们也看到了如何节省成本的方法:整部影片只使用了一个幽蓝的室内布景,其余段落全部选择了外景的拍摄,且时间都选择在夜深人静时拍片,此时录音和闲杂人等的清场都容易得多。我们如果使用交叉剪辑的方法,就能更加轻松地把不同地点拍摄的段落剪辑到一起,这或许也是低成本制片的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记得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叫《剪刀手爱德华》,这次的剪辑专栏,正好借电影的标题一用,顺便借机重新推荐一下刚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电影如何不朽,而是一个奇怪的念头多年挥之不去: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爱情与憎恨,梦幻与残酷,单纯与伤感,它们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过技术谈感触,本期开讲。
专栏作者:SciSor
北京人,深受电影毒害并为技术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脚并用操练多种后期软件,深信技术是艺术的原动力并努力地实践着,实践着……
Hi大家好,新的一期剪辑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想到上一期的悬疑片剪辑,笔者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一想起写稿子的夜晚,夜阑人寂,为了抓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看贞子从电视里爬出来的镜头,尾巴骨就有一道凉气往头顶钻。为了写稿子,专挑恐怖的段落看,直看到截稿合上电脑上床睡觉,心理出现阴影总觉得对面的电视和被风吹得轻抚的窗帘不对劲才算罢休。不过换个角度看,确实也发现了不少通过剪辑能直接作用人类大脑的一些技巧。
无疑,恐怖片是花费最少、成功机会最高的影片类型,这种观点曾经被国内导演阿甘阐述过,他之前执导的几部低成本恐怖片在票房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按他的话说,是至少没有亏过本。正是由于恐怖片成功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创造性的因素,而不是来自资金上的支持,可能才会有众多低成本恐怖片大行其道。因此,对于我们更多需要独立制片支持的制作者来说,才会有更多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一期,就再次延续一下恐怖片的分析,特意选择更加血腥一些的《电锯惊魂》作为蓝本,看看如何对一部恐怖片谋篇布局。
《电锯惊魂》以及它的续作,固然都是讲的变态杀手的故事,不过理论上讲,它的高明就是这个杀手从没有亲手杀过一个人,影片的故事永远都设定在“主人公两个只能活一个的”背景下,让当事人自己杀死自己,观众会在这种心理氛围下感同身受,切骨得感受到剃刀插进胃袋的感受。
《电锯惊魂》一开始,并没有像普通血腥的电影一样,选择按照时间顺序的平铺直叙,而是特意使用了插叙的手段,一上来直接交代了两个男主角被困封闭房间的段落。而且,按照一般常理,电影的开始段落多以全景镜头开始,好让观众清楚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则不同,上来就是一连串特写镜头,外加光线昏暗,这就是导演刻意使用模糊肮脏的环境迷惑观众的大脑,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从这个段落开始,两个主角就不停地互相问问题,“为什么来到这里”,“你是谁”等等,由此观众的好奇心被无限放大,这就是好莱坞著名的“5分钟原则”:如果在电影的开始5分钟没法抓住观众,后面的故事就不会有人看。
接下来,电影马上顺着主人公的讲述开始,逐渐揭开故事的背景。这时是一个明显的插入段落,交代过去发生的故事,电影的色彩由蓝色调转为令人恐怖的绿色调,画面也更加血腥,剪辑的速度也明显变快,甚至不停地使用加速镜头的方法,把大量血腥的镜头和照片全部塞到观众的眼睛中,无疑此时观众的肾上腺激素就在导演的引领下猛增。这个段落大概持续了5分钟左右。
一段“凶手”过去犯罪的段落交代后,影片色调又回复到蓝色调,节奏突然缓和下来,开始交代警方把男主角列为嫌疑犯,进行和风细雨的调查判案。这一个段落大概持续了3分钟左右。
在男主角摆脱了嫌疑后,警方再次让一个“凶犯”的受害者讲述了自己恐怖血腥的受害经历。此时的画面风格再次回复到绿色调、飞快的剪辑风格。血腥的镜头再次出现。
好了,电影到此,基本已经交代完了重要的“前续”故事。导演其实完全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这个故事的发展,但却选择了现时和过去交叉剪辑的方式,这就为充分利用节奏的变换提供了可能。好莱坞曾经做过研究,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连续超过5分钟,所以如果一味的堆砌紧张刺激的血腥镜头,效果适得其反。导演把一个主人公被困房间的段落(缓慢速度,现在时)拆散,中间插入过去“凶手”的犯罪段落(紧张快速,过去时),一张一弛,观众的神经就像在洗三温暖一样,兴趣才能被充分调动。
不过电影进行到此,还没有完,导演重新开始引入新的疑点,和新的犯罪人物。被困房间的主人公开始发现墙后用摄像头监视的“神秘人”。
然后再次插叙,交代之前男主角的女儿、妻子如何被“神秘人”绑架的。
画面再次切回被困的屋子,另一个男主角再次回忆自己如何被抓到这个屋子里。这两个段落依然是在被困房间中和倒叙中进行,依然是一松一紧的节奏。每次当男主角在被困房间里说了过多的话时,镜头就切到紧张的血腥段落;而每次当主人公的生命不再受到威胁时,节奏就转到稍微轻松的对话段落。这种一张一弛简直是被滥用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剪辑方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调节观众的情绪。
在此之后,影片开始迎来结尾的高潮部分。在后来引出的一干人物一通厮杀乱斗之后,所有人都死了。这时我们发现真正的凶手就是一直趴在血泊中装死的那个怪人。这时的剪辑,除了剪辑节奏更快之外,交代环境的广角镜头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特写镜头。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特写镜头比全景镜头更容易让人产生高速而紧张的效果,因为全景镜头中的信息量很大,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使观众看清画面内的元素;但特写不同,画面信息清晰直接,我们可以把每一个镜头剪到非常短,甚至可以只有几帧,这时画面组接起来效果就要有冲击力得多。
总之,运用交叉剪辑,必须要能够产生角色间的冲突和节奏的变化。安排影片的结构,调整节奏的频率,对于类型片来说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再说句题外话,在《电》中,我们也看到了如何节省成本的方法:整部影片只使用了一个幽蓝的室内布景,其余段落全部选择了外景的拍摄,且时间都选择在夜深人静时拍片,此时录音和闲杂人等的清场都容易得多。我们如果使用交叉剪辑的方法,就能更加轻松地把不同地点拍摄的段落剪辑到一起,这或许也是低成本制片的一条可借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