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行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在农村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显重要。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本人就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以课堂教学作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课文的分析、讲授,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机会。课前的“五分钟演说”、“讲一段故事”、“写一小段话”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计一段动人的导语,如在讲授《郑人买履》时给学生出个谜语:“两只小船,无浆无蓬,十个小孩,分坐船中,白天来来去去,晚上人去船空。”然后让学生猜,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如学完《天上的街市》后,布置学生仿写一首诗,如《天上的村庄》,让学生尽情地想象,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他们阅读写作的技能,培养创新想象的能力。
二、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创新题材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里,从耳濡目染的事物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如针对农村常见的犁、耙、扁担、笼箕等,可以想象它的制作过程、用途、古代人是怎么发明的等;面对现在农村生活的辛劳,我们该如何改变或创造出更轻松的工具。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就能找到新意。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一是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是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三是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涵着生活的真理。作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视野,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启发学生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作文的题材其实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信手拈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随时认真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包括对人、事、物、宣传标语、铺面招牌、春节对联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对之进行讨论、评价其对错,从而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产生情感,这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丰富情感世界。
三、注重营造轻松的氛围
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会紧张,“人太急则无智”,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威严抛开,与学生和平相处。比如,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与我同姓的,让学生们直接称呼我为“叔”或“哥”,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一层亲切感,一下子就可以将教学带到共同探讨的层面上来,学生心情自然就会放松。有了这层和谐的亲情关系,师生间情感上融洽了,心理上沟通了,这就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反之,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阻碍。
再者,教师还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培养、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疑问。如在教学《刻舟求剑》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楚人不当时就下去找剑啊?”再如,《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一个学生说:“老师,孔子不是圣人吗,为什么他会无言以对呢?”这些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就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时,我们不能追求讨论的结果如何,而是要让学生在争辩中得到启示,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冲破墨守成规,提高创新意识
“你这个题目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教给你一种简易的方法。”一次,我看了读小学的儿子的作业后对他说。他却说:“那方法是我们老师说的,你的方法不行。”“老师都是对的”,“书上是这样的”……此类问题在学生心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创新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书上说的都是正确的”这种常规思维,大胆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如俗语说的“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要让学生从“便宜有好货,好货不一定不便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求学生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之初,性本善”,让学生从“人之初,性本恶”等相反的方向去写作,使学生从心中形成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其道而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五、鼓励大胆想象,加强作文想象训练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在学生看来,想象作文是比较好写的。的确,完成一篇想象作文不难,但是,要写好想象作文,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如下手段。
1.收集民间传说。农村中,民间故事、传说很多,特别是有关神话的故事。如我的学生收集上来的传说就有《三王爷的传说》《乌猪庙的来历》《卢百万的传说》《三奶娘的传说》等等。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把这些传说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全的可以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启发学生想象的很好的方法。
2.想象作文训练,续写课文。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课文,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固定结果,只要过程想象合理,都给予肯定。于是,学生们的习作就会异彩纷呈。有的说国王把两个骗子找到杀了;有的说骗子逃到国外去了;有的说骗子被国王请到身边做军师了;更有的说骗子到国外整容后再回来了……只要想象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就算是一篇好文章。
3.进行纯想象作文训练。教师要求学生以科幻、童话、未来等方式进行想象作文。如以《外星人》《眼睛和鼻子对话》《三十年后的同桌》《五十年后的家乡》等为题,以小演讲、小故事、小作文等多种形式,不分题材,不分文体进行训练,让学生尽情发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提高。
总之,教无定法,法无永恒。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有很多,相信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想象力的作文。不管是什么教学方法,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以课堂教学作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训练,课文的分析、讲授,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机会。课前的“五分钟演说”、“讲一段故事”、“写一小段话”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计一段动人的导语,如在讲授《郑人买履》时给学生出个谜语:“两只小船,无浆无蓬,十个小孩,分坐船中,白天来来去去,晚上人去船空。”然后让学生猜,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如学完《天上的街市》后,布置学生仿写一首诗,如《天上的村庄》,让学生尽情地想象,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他们阅读写作的技能,培养创新想象的能力。
二、注重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创新题材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里,从耳濡目染的事物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如针对农村常见的犁、耙、扁担、笼箕等,可以想象它的制作过程、用途、古代人是怎么发明的等;面对现在农村生活的辛劳,我们该如何改变或创造出更轻松的工具。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就能找到新意。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一是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是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贴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三是学生对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和追求,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涵着生活的真理。作文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关键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开拓他们的视野,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启发学生捕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作文的题材其实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信手拈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随时认真观察身边的一事一物,包括对人、事、物、宣传标语、铺面招牌、春节对联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对之进行讨论、评价其对错,从而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产生情感,这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丰富情感世界。
三、注重营造轻松的氛围
学生一听到作文,就会紧张,“人太急则无智”,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威严抛开,与学生和平相处。比如,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与我同姓的,让学生们直接称呼我为“叔”或“哥”,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一层亲切感,一下子就可以将教学带到共同探讨的层面上来,学生心情自然就会放松。有了这层和谐的亲情关系,师生间情感上融洽了,心理上沟通了,这就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反之,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则会给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带来阻碍。
再者,教师还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培养、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疑问。如在教学《刻舟求剑》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楚人不当时就下去找剑啊?”再如,《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一个学生说:“老师,孔子不是圣人吗,为什么他会无言以对呢?”这些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就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时,我们不能追求讨论的结果如何,而是要让学生在争辩中得到启示,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冲破墨守成规,提高创新意识
“你这个题目这样做太麻烦了,我教给你一种简易的方法。”一次,我看了读小学的儿子的作业后对他说。他却说:“那方法是我们老师说的,你的方法不行。”“老师都是对的”,“书上是这样的”……此类问题在学生心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创新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书上说的都是正确的”这种常规思维,大胆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如俗语说的“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要让学生从“便宜有好货,好货不一定不便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求学生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之初,性本善”,让学生从“人之初,性本恶”等相反的方向去写作,使学生从心中形成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其道而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五、鼓励大胆想象,加强作文想象训练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在学生看来,想象作文是比较好写的。的确,完成一篇想象作文不难,但是,要写好想象作文,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如下手段。
1.收集民间传说。农村中,民间故事、传说很多,特别是有关神话的故事。如我的学生收集上来的传说就有《三王爷的传说》《乌猪庙的来历》《卢百万的传说》《三奶娘的传说》等等。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把这些传说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不全的可以让其他同学给予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启发学生想象的很好的方法。
2.想象作文训练,续写课文。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课文,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固定结果,只要过程想象合理,都给予肯定。于是,学生们的习作就会异彩纷呈。有的说国王把两个骗子找到杀了;有的说骗子逃到国外去了;有的说骗子被国王请到身边做军师了;更有的说骗子到国外整容后再回来了……只要想象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就算是一篇好文章。
3.进行纯想象作文训练。教师要求学生以科幻、童话、未来等方式进行想象作文。如以《外星人》《眼睛和鼻子对话》《三十年后的同桌》《五十年后的家乡》等为题,以小演讲、小故事、小作文等多种形式,不分题材,不分文体进行训练,让学生尽情发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提高。
总之,教无定法,法无永恒。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有很多,相信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想象力的作文。不管是什么教学方法,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