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静默叫伤痛
小时候,听爸爸唱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悠扬的曲调,美丽的色彩。最令我向往的是歌中的场景。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后来,进了学校,背着橘红色的花书包,从蹦蹦跳跳,到羞羞怯怯,才知道,遥远的天边,有一种地貌叫高原。
高原上有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
追随着这些文字,一次次来到高原。果然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还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
再后来,我到了青藏高原的最西端,到了一个叫阿里的高原。不但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还深深的理解了生的艰难,死的容易。
有一天,一个美妙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她叫刘兴秀,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曾经两次援藏,前后历时五年。她在给我朗读她的《云天之冠》。这是她在援藏期间,用理性的文字,感性的情感,写出来的一本心灵感悟之书。她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情绪是那样饱满。
她激情荡漾的朗读,我微笑着倾听。从太阳高挂在天空,到漆黑的夜晚降临,我们一直在一起,一直朗读与倾听。从她声情并茂的诵读中,知道了一个个故事。
在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地方,一个小女孩等了她两天,为的是送给她一把嫩绿的豌豆角。在海拔5000米的札达山上,人家问她想吃什么,她随口说这里海拔高,羊肉一定很鲜美。两个小时以后,她果然吃到了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下山途中,三辆车相撞,她险些丢命。撞车前两分钟,她刚刚把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取下来。如若不取,相机紧贴胸口,与车身剧烈撞击,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幸免于难,但鼻子流血,大脑好一阵才清醒过来。
朗读自己撞车经历的时候,依然很流畅,好像这些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跟她没有一点关系。而她读到才旺拉和尼玛拉的时候,停顿了好几次。一再给我解释,才旺拉和尼玛拉在阿里地区某单位工作,一位是领导,一位是农牧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她2003年去札达县和普兰县旅行时,才旺拉给她提供了车辆,他们三人同
行。才旺拉四十多岁,普兰县人,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尼玛拉的老家在林芝,打算将来退休以后到拉萨生活。
她的一再停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不管是才旺拉还是尼玛拉,都不是一个藏族男人的全名,而是对朋友的昵称,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忽然,我看到了她眼镜片后面晶莹的泪光。
她合上书本,伤心的对我说,才旺拉去世了,大概2006年左右。拉萨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当时惊讶极了,我想给他家人打电话,表示我的慰问,但没有打通。
她说,才旺拉的死亡原因听起来有点不可信。才旺拉的一个朋友跟他借车,才旺拉怕朋友对车况不熟悉,就主动陪同这位朋友出车。朋友的家人去世了,要送到神山冈仁波齐的天葬台天葬。车还没到天葬台,运送尸体的车就翻了,才旺拉和朋友全死了。这一天,天葬台一连天葬了他们三个人。
她停在那里,把书放在膝盖上,书的封面是淡蓝色的底色,白雪皑皑的雪峰。我知道,这是她在青藏高原,从飞机上俯拍到的照片。
我们两人安静地坐着,一言不发。
这种静默只属于最好的朋友,只有与西藏神灵相通的人,才感应和触摸到彼此的忧伤。
2009年7月29日下午,我在中国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一间朝南的办公室里,和副政委张毓育交谈。正说到高兴处,一位军官敲门进来,拿着一张纸,请张毓育签字。
我和张毓育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两张办公桌。从纸的背面隐隐约约看见了两个字:挽联。
但是我不确定,待她签完字。我说,张副政委,我能看看这张纸吗?
她把纸递给我,确实是一幅草拟的挽联。
英勇牺牲昆仑静穆痛英魂
为国捐躯千秋英名传万代
张毓育说,这位战士上山刚半年,是一位新兵,十九岁,老家在内地农村。五天前,一辆地方上的长途货车在219国道上翻车,司机卡在驾驶室出不来,希望部队援救。我们就派了几名战士执行任务。这位战士爬到驾驶室,用电锯切割车体,车厢的货物掉下来砸伤了战士的头部。当时战士只是头痛,没有特别反应,过了几个小时,就死了。这种事故几乎每年都发生,阿里高原再苦再累,我都能承受,最忍受不住的是处理战友的后事。怕面对战友父母哭肿的脸庞。这位战士的父母接到电话,就从老家省会城市转乘飞机到拉萨,昨天已经从拉萨乘汽车往这边赶。再过两天,他们就该到了,战士的遗体还在太平间躺着,唉……
张毓育沉默下来,我也沉默下来。很长时间,我们面对面,什么也没有说。
窗外是辽阔的戈壁滩,戈壁尽头,是逶迤的雪山。雪山一会暗淡,一会灿烂,那是因为云彩与阳光,在高空相互替换,绘制出来的图案。
张科,是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的军医,也是“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一。在八大警种部队数万名官兵中,能荣获此项殊荣的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张科说起黄帅之死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2002年4月,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奉命挺进阿里,养护和保通新藏公路叶城到萨嘎段。他们的专业术语叫上勤。从叶城到阿里,海拔一路飙升。路上遭遇暴风雪。张科是随队军医,和战友们一样,也出现了头痛脑涨等高原反应,只能忍着,不能让战友们看出来,以免动摇军心。还没有到狮泉河镇,驾驶员黄帅因为长途驾驶,体力严重透支,出现感冒症状,他没有将病情告诉军医。感冒很快引起肺水肿,给他输液吸氧,作用不大,又出现脑水肿。
他陪同黄帅乘上卫生车,快速赶到狮泉河镇,住进医院抢救,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八支队领导将他的病情报告给中国武警总部,从兰州军区派来一架黑鹰直升机,要把黄帅和另外两名重病患者接到内地抢救。
飞机还没有飞越昆仑山,抵达神山下的狮泉河畔,黄帅就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张科眼睁睁的看见自己的战友死去。而他,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他却没有能力挽救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让他每当想起,就痛苦不堪。 黄帅才二十五岁,是一位新婚不久的新郎官,妻子刚有身孕。黄帅牺牲以后,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安葬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那里也是新藏公路零公里处。每次下山到叶城,张科都要去祭奠众多的战友。
他说,他有愧于那些过早离开人世的战友,但又毫无办法,这种苦只有医生才能理解。
他经常下牧区,到农村,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分析病情,找出规律,希望在高原病研究上有所突破。
他还说到了一个久远的故事,那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病症。他说当年李狄三他们全身红肿,流出黄水,开始总觉得吃不饱,后来不吃东西,肚子也鼓胀难受。按照病情分析,也是高原病,当时还不为人了解,更没有医治条件。
也是一位年轻战士,非正常死亡。躺在太平间等父母来看最后一眼。战士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阿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战友们都去搀扶母亲。而那位父亲,自从见到儿子的遗体,就没有见他流一滴眼泪。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走到儿子的遗体前,揭开洁白的布单,仔细的看着儿子,然后举起右手,向儿子的脸上打去。
一边打,一边狼一般的吼道——你有啥资格死在娘老子前头。
战士们去拉拽父亲,父亲踉踉跄跄向太平间门外走去,刚走到门口,就顺着门框滑下去。好不容易把父亲抢救过来,父亲的两只眼角,同时挂着两滴粘稠的血珠。
那血珠粘稠得如同寒冬的蜂蜜,浓酽得化也化不开。四十多岁的父母,一夜之间,仅仅是一夜之间,黑头发全部变成了白头发。
张科一字一句,缓慢的讲述,生怕我听不清楚,需要他重复。
我知道,他是不愿意重复这些话的,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说出这些事。我理解他,就像他理解我一样。
我们没有再提这件事。而是,安静地坐在原处。
2010年8月,第二次到阿里。地委宣传部办公室姚主任给了我很多帮助,她是四川人,夫妻都在阿里工作。
她说阿里歌舞剧团有一位女演员,五十多岁,一次下乡到牧区,为牧民独唱一首《洁白的哈达》,唱到高音处,唱不上去,一口气上不来,倒在舞台上就死了。丈夫在文化局工作。
我便打出租车到文化局,星期天大家不上班,门卫是位中年藏族男子,他听不大懂我的汉语,我更听不懂他的藏语,比划一阵,没有收获。只好独自在街上闲逛,当我走到宽阔的广场上时,一组雕塑吸引了我。雕塑上有一位藏族女子,双手捧着一条哈达,高高的举过头顶。神情专注,哈达飘逸。
绕着雕塑转了一圈,仰望那女子,女子便在蓝天里了。觉得那女子正在唱歌,正在跳舞。唱的歌叫《洁白的哈达》,跳的舞,则是阿里独特的舞蹈,宣舞。
2011年1月1日,我乘汽车从石家庄到保定。现任保定市农业局副调研员的翁树文接待了我。他于2001年作为第三批技术援藏人员到阿里工作,因为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突出贡献,经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推荐,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自1995年选派援藏干部以来,全西藏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援藏干部。
翁树文给我讲他在狮泉河镇培育蔬菜的经历,而且是冬季培育蔬菜,令我感觉纯属神话。讲述过程中,他提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当时的地委副书记薛元亮,一位是地区农牧局局长许建平,他说薛书记和许局长对他工作很支持。
许建平的老家在四川内江。父母都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是汽车兵,母亲是卫生员。从朝鲜战场直接到了青藏高原,支援大西北建设,他属于藏二代。许建平1961年出生在青海省格尔木,两岁随父母到了拉萨。1984年从西藏农牧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阿里农牧系统工作。
许建平在阿里工作期间,跑遍了阿里的全部村庄。有一次下乡,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迷了路,他与另一名同事洪雪峰,背靠背在雪地里冻了一夜,差点冻死。由于长期下乡骑马,两条腿站不直,变成了罗圈腿。
翁树文援藏结束回到河北以后,和许局长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打电话,发短信。许局长每次到北京出差,他都要到北京把许局长接到保定,尽其地主之谊。自从2009年春季以后,再也没有接到许局长的电话,发给他短信也不回。直到这一年秋天,阿里地区农业系统有人到河北农业大学进修,酒桌上问起许局长,有人告诉他许局长已经去世,他震惊得不知道端起酒杯,还是放下酒杯。
他反复问了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是相同的。2009年春季,许建平到拉萨开会,返回阿里的路上翻车死亡。翻车地点距离狮泉河镇只有两公里。他难受得管不住自己,没喝几杯,就醉得一塌糊涂。
翁树文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掏出手机,给我看许局长的手机号码。并说,我不想删除这个号码。只有到过西藏的人,到过阿里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感情。
翁树文高大魁梧,坐在他对面,我显得更加弱小,但这个时候,他细微温和,哀婉得如同一缕经幡。
不由自主,我也叹了一口气,不追问,不催促。我知道,等他的伤感减弱一些,自然会接上刚才的话题。
这是阿里人,才有的默契,才有的静默。
我在阿里的时候,去过地区农牧局,一进大门,有一个照壁,上书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石狮子,听说就是在许局长和其他几位职工非正常死亡以后,为了正邪,才放置的。
是的,我们在静默一个个纯洁的灵魂。那些曾经鲜活得如同雪莲花一般的生命,匆匆而来,稍纵即逝。那些灵魂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静默,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最好的超度。
从活佛到英雄
从青海省化隆县农区通向玉树草原的路上,一位身披袈裟的少年,独自行走。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牛羊,草原的格桑花,都没有牵绊住少年的脚步。红色的袈裟轻轻拂起,洁白的雪山逶迤多姿,藏羚羊和土拨鼠奔来奔去。
少年名叫扎羊扎西,自从进了寺庙,活佛赐名洛桑山丹加措,稍微大一点,觉得名字太长,便自作主张,改名为洛桑山丹。
从此,少年有了一个嘹亮的名字,洛桑山丹。
洛桑山丹从夏琼寺而来,夏琼寺的藏语意为大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剃度修行的地方,也是格鲁派的发祥地,被信徒们顶礼膜拜。少年洛桑山丹在夏琼寺只当了一年多的扎巴。 他要去梦中出现的地方。
早在他还没有当扎巴的时候,这个梦就出现了,反复两三次,梦境相同,高大雄伟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湖水,山水相连,气势磅礴。那个时候,他不知道梦中的雪山在哪里,也不知道梦中的碧水在何方。他问过夏琼寺的师傅,师傅告诉他说,西宁附近没有那样的景致,那样的景象应该在西藏。
于是,小小少年洛桑山丹,离开夏琼寺,离开家乡化隆,离开父母家人,追寻梦中出现的地方。
少年洛桑山丹,知道唐古拉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地,从唐古拉山取直道进入西藏,太艰难。何况,那条路上没有寺庙,人烟稀少,吃饭住宿会有困难。他便沿唐蕃古道,踏上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路线而去。
在玉树停留期间,发现建筑队在拆除由玛尼石堆砌的墙垣,把玛尼石拉去铺路修房。
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吉祥图案,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用额头碰触,口中默诵祈祷词。玛尼石是藏族人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有人去世,家人也会把刻有文字图案的玛尼石放在洁净的高处,有的放几块,有的放100多快。每个石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适逢文革刚刚结束,寺庙的活佛才从监狱出来,与遭劫的玛尼石,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老百姓心中流泪,口中祈祷,却敢怒不敢言。活佛无处求助,看着寄宿寺庙的洛桑山丹,若有所思。自古英雄出少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或许这个少年能助他一臂之力。
在活佛的授意下,洛桑山丹见到了玉树州的执政者,州长是位民主人士,对老百姓和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即制止了建筑队的行为。拉走的玛尼石又回到原处,整整运了48卡车。
谢绝了活佛的挽留,袈裟少年,继续向梦中出现的地方出发。
大昭寺前,他暗下决心,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为佛祖磕20万个长头。从此,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鸟儿还没有飞翔,他就来朝拜磕头。中午人多以后,回到寄宿的地方,念经学法。傍晚时分,继续朝拜,完成夙愿。磕头拜佛的时候,来自各方的云游侠士,虔诚信徒,高僧大德,带来了鬼魅的故事,精深的学问,四处的风景。潜移默化之中,洛桑山丹对照着梦中的景象,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梦里出现的雪山,原来是神山冈仁波齐。无垠的湖水,原来是圣湖玛旁雍错。神山圣湖,远在阿里,那是云的故乡。
20万个长头,用了六个月时光。然后,准备好木碗、酥油、茶叶、糌粑,披上一件新红的袈裟。不骑马,不吃荤,不搭车,风餐露宿,饥寒无常。48天以后,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
圣湖边的楚果寺,留住了少年的脚步。那一年,洛桑山丹十六岁。
神山的风,圣湖的水,把翩翩少年看成了青年。洛桑山丹的诵经声,飘到了神山的冰雪中,圣湖的波光里,与神山圣湖融为一体,成为彩霞中的一道风景。
破烂凋敝的楚果寺,逐渐恢复了佛性的光辉,印度、尼泊尔、藏区的香客纷至沓来,为阿里高原增添了活力。洛桑山丹也从一位聪慧的少年,成长为楚果寺的活佛。
1993年5月,阿里高原白雪依然,玛旁雍错的结冰刚刚消融,洛桑山丹、一位弟子、朋友普穷,乘坐一辆客货两用车,从拉萨向阿里行驶。经过尼木县的时候,连车带人,翻下了150多米深的谷底。山谷有茂密的树木,崖底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洛桑山丹和司机被路过的日喀则人救起,弟子和朋友普穷的四肢散落林间,无法复原成完整的尸体。
开往拉萨的汽车上,他紧握司机的双手,不停的念经祈祷。一声声叫着好兄弟,好兄弟,你不要死,不能死。司机还是死在了他的怀中。
汽车直接开到阿里地区驻拉萨办事处,一瘸一拐的洛桑山丹,把司机的尸体交给阿办主任以后,就晕倒在地。
阿里驻拉萨办事处的人把他送进医院,他在医院一住就是17天。17天里,除过以泪洗面,就是反思自己。多年来,一心向佛,天天念经,虔诚备至,却挽救不了朋友的生命。生活向他袒露着残酷,病床上,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
同车四个人,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朋友的家人谁来照顾。
从拉萨的医院里走出来的那一刻,他的观念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脱掉了袈裟,换上了便装,还俗成一位普通的藏族青年,重新打量和观察这个世界。
小商店开了起来,小旅馆生意兴隆,一位来自家乡青海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的妻子。
俗间的生活刚刚开始,母亲就告诫他,人生短暂,做成一件事不容易,不能放弃楚果寺的事业。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噶当派中,只有格鲁派严禁结婚生子,楚果寺并非格鲁派的寺庙,僧人可以结婚生子。
他又回到了久别的楚果寺,回到了浓郁的宗教氛围中。
管理楚果寺,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老百姓办事之中。平日里,照顾朋友普穷的两个孩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收养楚果寺附近的孤寡老人,修路架桥,开旅馆,办餐厅,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利用圣湖资源,建起神山矿泉水厂,吸纳30多名当地牧民就业,产品远销尼泊尔、印度及藏区。
他还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民间渠道,将阿里名寺贤柏林寺,在文革中流逝的珍贵文物收回。
贤柏林寺,藏语译为普度众生,在阿里宗教史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是阿里人民的英雄甘丹才旺所建。
甘丹才旺,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堂兄,本来在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出家为僧,勤钻佛法,苦修佛道。既对佛法赤胆忠心,又骁勇善战,才华出众。受五世达赖喇嘛的派遣,甘丹才旺亲率蒙藏联军,赶走了统治阿里长达50年的拉达克人,成为噶厦委任的第一任阿里噶尔本。战争胜利以后,大将军甘丹才旺,为了忏悔在战争中夺去诸多人命的罪过,在普兰修建了贤柏林寺。杀人如麻的将军与普度众生的佛教徒奇特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
贤柏林寺和甘丹才旺是阿里的一段传奇,也是佛界思想的另一种诠释。资深信徒洛桑山丹费尽周折,收回贤柏林寺的文物,这无疑有超出文物价值本身的意义,更与慈悲、善良、感恩、智慧是分不开的。 洛桑山丹的善举,不但赢得了农牧民的敬仰,也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先后当选为阿里地区佛教协会理事,政协副主席。
2008年3月14日,洛桑山丹又一次经历了死亡,又一次经历了佛学教义与世俗丑恶的纠结和较量。
洛桑山丹的家,在拉萨市嘎玛贡桑小区。这一天,他正在家中休息,下午四点左右,忽然听见一阵打砸声和尖叫声。上到二楼窗口向外看,发现不宽的巷子里,20多个手拿长刀、斧头、石头的暴徒正在疯狂的追赶行人。有人在砸街面上的商铺,有人冲进商户家中,搬出煤气罐,放在街道中间,浇上汽油,点燃沙发、被褥、衣物。整个街巷瞬间乌烟瘴气,狼籍一片。
洛桑山丹赶紧下楼,打开家门,把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的人叫进家中。当他看到周边商铺和出租房顶上躲着人时,搬来梯子,与弟弟一道,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有人发现房顶上还有一个汉族人,头部受伤,满脸是血,腰间血流不止。他和弟弟小心翼翼的抬起那个人,沿楼梯移到家中,为伤者敷药、包扎、止血。
还没有忙完,就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要求家长接走学生。他让弟弟守好家门,保护大家的安全。自己戴上一顶藏式毡帽,操小道跑到学校,接上女儿。一个学生的家长迟迟未来,老师正焦急万分。他答应老师,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这是一个汉族女孩,父母在公安系统工作。
回家的路上,他格外小心,压低两个孩子的帽檐,一手拽一个,绕小道跑回家中。
刚进家门,躲在他家避难的朝华和鲁秉梅,也接到学校的电话,让他们快速接走孩子。两人乱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洛桑山丹再次跑出家门,冒着浓烟,踏着血迹,接回了不同学校的两个孩子。
当天晚上,找出家中所有的衣服被褥,为避难者御寒。煮上一锅又一锅面条,烧热一壶又一壶酥油茶,用尽所有奶粉。慰藉胆战心惊的大人,温暖刚刚出生的婴儿。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媒体报道,这一天,洛桑山丹一家,共救出了106名无辜群众。
201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期间,洛桑山丹被评为“感动西藏60人”之一。想给这位英雄发一条短信,表示祝贺,握住手机的那一刻,停了下来。
一个经历如此丰富,兼备活佛与英雄两种品质的人,对人世间的名与利,成与败,看得比我清楚,根本不需要凡间的叨扰。
回到内地以后,只要想起阿里,就会想到阿里的寺庙和雪山,想起洛桑山丹额头上那块梅花状的疤痕。我曾经问过他,疤痕是否是20万个长头留下的烙印。
他只是淡淡一笑。
其实,肯定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洛桑山丹活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他的人生,不同于前辈甘丹才旺,也不同于众多的阿里人。他将佛的大慈悲和人性的光辉融于一身。
他创造了一个新神话。
阿里高原,因为洛桑山丹而更加神奇。
责任编辑 杨晓澜
小时候,听爸爸唱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
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悠扬的曲调,美丽的色彩。最令我向往的是歌中的场景。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后来,进了学校,背着橘红色的花书包,从蹦蹦跳跳,到羞羞怯怯,才知道,遥远的天边,有一种地貌叫高原。
高原上有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
追随着这些文字,一次次来到高原。果然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还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
再后来,我到了青藏高原的最西端,到了一个叫阿里的高原。不但看到了雪山、草原、藏红花,和洁白的羊群。体会到了寒冷、孤独、雪崩,和稀薄的空气。还深深的理解了生的艰难,死的容易。
有一天,一个美妙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她叫刘兴秀,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曾经两次援藏,前后历时五年。她在给我朗读她的《云天之冠》。这是她在援藏期间,用理性的文字,感性的情感,写出来的一本心灵感悟之书。她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情绪是那样饱满。
她激情荡漾的朗读,我微笑着倾听。从太阳高挂在天空,到漆黑的夜晚降临,我们一直在一起,一直朗读与倾听。从她声情并茂的诵读中,知道了一个个故事。
在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地方,一个小女孩等了她两天,为的是送给她一把嫩绿的豌豆角。在海拔5000米的札达山上,人家问她想吃什么,她随口说这里海拔高,羊肉一定很鲜美。两个小时以后,她果然吃到了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下山途中,三辆车相撞,她险些丢命。撞车前两分钟,她刚刚把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取下来。如若不取,相机紧贴胸口,与车身剧烈撞击,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幸免于难,但鼻子流血,大脑好一阵才清醒过来。
朗读自己撞车经历的时候,依然很流畅,好像这些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跟她没有一点关系。而她读到才旺拉和尼玛拉的时候,停顿了好几次。一再给我解释,才旺拉和尼玛拉在阿里地区某单位工作,一位是领导,一位是农牧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她2003年去札达县和普兰县旅行时,才旺拉给她提供了车辆,他们三人同
行。才旺拉四十多岁,普兰县人,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尼玛拉的老家在林芝,打算将来退休以后到拉萨生活。
她的一再停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不管是才旺拉还是尼玛拉,都不是一个藏族男人的全名,而是对朋友的昵称,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忽然,我看到了她眼镜片后面晶莹的泪光。
她合上书本,伤心的对我说,才旺拉去世了,大概2006年左右。拉萨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当时惊讶极了,我想给他家人打电话,表示我的慰问,但没有打通。
她说,才旺拉的死亡原因听起来有点不可信。才旺拉的一个朋友跟他借车,才旺拉怕朋友对车况不熟悉,就主动陪同这位朋友出车。朋友的家人去世了,要送到神山冈仁波齐的天葬台天葬。车还没到天葬台,运送尸体的车就翻了,才旺拉和朋友全死了。这一天,天葬台一连天葬了他们三个人。
她停在那里,把书放在膝盖上,书的封面是淡蓝色的底色,白雪皑皑的雪峰。我知道,这是她在青藏高原,从飞机上俯拍到的照片。
我们两人安静地坐着,一言不发。
这种静默只属于最好的朋友,只有与西藏神灵相通的人,才感应和触摸到彼此的忧伤。
2009年7月29日下午,我在中国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一间朝南的办公室里,和副政委张毓育交谈。正说到高兴处,一位军官敲门进来,拿着一张纸,请张毓育签字。
我和张毓育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两张办公桌。从纸的背面隐隐约约看见了两个字:挽联。
但是我不确定,待她签完字。我说,张副政委,我能看看这张纸吗?
她把纸递给我,确实是一幅草拟的挽联。
英勇牺牲昆仑静穆痛英魂
为国捐躯千秋英名传万代
张毓育说,这位战士上山刚半年,是一位新兵,十九岁,老家在内地农村。五天前,一辆地方上的长途货车在219国道上翻车,司机卡在驾驶室出不来,希望部队援救。我们就派了几名战士执行任务。这位战士爬到驾驶室,用电锯切割车体,车厢的货物掉下来砸伤了战士的头部。当时战士只是头痛,没有特别反应,过了几个小时,就死了。这种事故几乎每年都发生,阿里高原再苦再累,我都能承受,最忍受不住的是处理战友的后事。怕面对战友父母哭肿的脸庞。这位战士的父母接到电话,就从老家省会城市转乘飞机到拉萨,昨天已经从拉萨乘汽车往这边赶。再过两天,他们就该到了,战士的遗体还在太平间躺着,唉……
张毓育沉默下来,我也沉默下来。很长时间,我们面对面,什么也没有说。
窗外是辽阔的戈壁滩,戈壁尽头,是逶迤的雪山。雪山一会暗淡,一会灿烂,那是因为云彩与阳光,在高空相互替换,绘制出来的图案。
张科,是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的军医,也是“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一。在八大警种部队数万名官兵中,能荣获此项殊荣的寥寥无几。尽管如此,张科说起黄帅之死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2002年4月,武警交通部队第八支队奉命挺进阿里,养护和保通新藏公路叶城到萨嘎段。他们的专业术语叫上勤。从叶城到阿里,海拔一路飙升。路上遭遇暴风雪。张科是随队军医,和战友们一样,也出现了头痛脑涨等高原反应,只能忍着,不能让战友们看出来,以免动摇军心。还没有到狮泉河镇,驾驶员黄帅因为长途驾驶,体力严重透支,出现感冒症状,他没有将病情告诉军医。感冒很快引起肺水肿,给他输液吸氧,作用不大,又出现脑水肿。
他陪同黄帅乘上卫生车,快速赶到狮泉河镇,住进医院抢救,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八支队领导将他的病情报告给中国武警总部,从兰州军区派来一架黑鹰直升机,要把黄帅和另外两名重病患者接到内地抢救。
飞机还没有飞越昆仑山,抵达神山下的狮泉河畔,黄帅就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张科眼睁睁的看见自己的战友死去。而他,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他却没有能力挽救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让他每当想起,就痛苦不堪。 黄帅才二十五岁,是一位新婚不久的新郎官,妻子刚有身孕。黄帅牺牲以后,按照他的遗愿,将遗体安葬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那里也是新藏公路零公里处。每次下山到叶城,张科都要去祭奠众多的战友。
他说,他有愧于那些过早离开人世的战友,但又毫无办法,这种苦只有医生才能理解。
他经常下牧区,到农村,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例,分析病情,找出规律,希望在高原病研究上有所突破。
他还说到了一个久远的故事,那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病症。他说当年李狄三他们全身红肿,流出黄水,开始总觉得吃不饱,后来不吃东西,肚子也鼓胀难受。按照病情分析,也是高原病,当时还不为人了解,更没有医治条件。
也是一位年轻战士,非正常死亡。躺在太平间等父母来看最后一眼。战士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赶到阿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战友们都去搀扶母亲。而那位父亲,自从见到儿子的遗体,就没有见他流一滴眼泪。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走到儿子的遗体前,揭开洁白的布单,仔细的看着儿子,然后举起右手,向儿子的脸上打去。
一边打,一边狼一般的吼道——你有啥资格死在娘老子前头。
战士们去拉拽父亲,父亲踉踉跄跄向太平间门外走去,刚走到门口,就顺着门框滑下去。好不容易把父亲抢救过来,父亲的两只眼角,同时挂着两滴粘稠的血珠。
那血珠粘稠得如同寒冬的蜂蜜,浓酽得化也化不开。四十多岁的父母,一夜之间,仅仅是一夜之间,黑头发全部变成了白头发。
张科一字一句,缓慢的讲述,生怕我听不清楚,需要他重复。
我知道,他是不愿意重复这些话的,万不得已,也不愿意说出这些事。我理解他,就像他理解我一样。
我们没有再提这件事。而是,安静地坐在原处。
2010年8月,第二次到阿里。地委宣传部办公室姚主任给了我很多帮助,她是四川人,夫妻都在阿里工作。
她说阿里歌舞剧团有一位女演员,五十多岁,一次下乡到牧区,为牧民独唱一首《洁白的哈达》,唱到高音处,唱不上去,一口气上不来,倒在舞台上就死了。丈夫在文化局工作。
我便打出租车到文化局,星期天大家不上班,门卫是位中年藏族男子,他听不大懂我的汉语,我更听不懂他的藏语,比划一阵,没有收获。只好独自在街上闲逛,当我走到宽阔的广场上时,一组雕塑吸引了我。雕塑上有一位藏族女子,双手捧着一条哈达,高高的举过头顶。神情专注,哈达飘逸。
绕着雕塑转了一圈,仰望那女子,女子便在蓝天里了。觉得那女子正在唱歌,正在跳舞。唱的歌叫《洁白的哈达》,跳的舞,则是阿里独特的舞蹈,宣舞。
2011年1月1日,我乘汽车从石家庄到保定。现任保定市农业局副调研员的翁树文接待了我。他于2001年作为第三批技术援藏人员到阿里工作,因为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突出贡献,经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推荐,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自1995年选派援藏干部以来,全西藏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援藏干部。
翁树文给我讲他在狮泉河镇培育蔬菜的经历,而且是冬季培育蔬菜,令我感觉纯属神话。讲述过程中,他提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当时的地委副书记薛元亮,一位是地区农牧局局长许建平,他说薛书记和许局长对他工作很支持。
许建平的老家在四川内江。父母都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是汽车兵,母亲是卫生员。从朝鲜战场直接到了青藏高原,支援大西北建设,他属于藏二代。许建平1961年出生在青海省格尔木,两岁随父母到了拉萨。1984年从西藏农牧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分配到阿里农牧系统工作。
许建平在阿里工作期间,跑遍了阿里的全部村庄。有一次下乡,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迷了路,他与另一名同事洪雪峰,背靠背在雪地里冻了一夜,差点冻死。由于长期下乡骑马,两条腿站不直,变成了罗圈腿。
翁树文援藏结束回到河北以后,和许局长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打电话,发短信。许局长每次到北京出差,他都要到北京把许局长接到保定,尽其地主之谊。自从2009年春季以后,再也没有接到许局长的电话,发给他短信也不回。直到这一年秋天,阿里地区农业系统有人到河北农业大学进修,酒桌上问起许局长,有人告诉他许局长已经去世,他震惊得不知道端起酒杯,还是放下酒杯。
他反复问了不同的人,得出的答案是相同的。2009年春季,许建平到拉萨开会,返回阿里的路上翻车死亡。翻车地点距离狮泉河镇只有两公里。他难受得管不住自己,没喝几杯,就醉得一塌糊涂。
翁树文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然后,掏出手机,给我看许局长的手机号码。并说,我不想删除这个号码。只有到过西藏的人,到过阿里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感情。
翁树文高大魁梧,坐在他对面,我显得更加弱小,但这个时候,他细微温和,哀婉得如同一缕经幡。
不由自主,我也叹了一口气,不追问,不催促。我知道,等他的伤感减弱一些,自然会接上刚才的话题。
这是阿里人,才有的默契,才有的静默。
我在阿里的时候,去过地区农牧局,一进大门,有一个照壁,上书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石狮子,听说就是在许局长和其他几位职工非正常死亡以后,为了正邪,才放置的。
是的,我们在静默一个个纯洁的灵魂。那些曾经鲜活得如同雪莲花一般的生命,匆匆而来,稍纵即逝。那些灵魂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的静默,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最好的超度。
从活佛到英雄
从青海省化隆县农区通向玉树草原的路上,一位身披袈裟的少年,独自行走。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牛羊,草原的格桑花,都没有牵绊住少年的脚步。红色的袈裟轻轻拂起,洁白的雪山逶迤多姿,藏羚羊和土拨鼠奔来奔去。
少年名叫扎羊扎西,自从进了寺庙,活佛赐名洛桑山丹加措,稍微大一点,觉得名字太长,便自作主张,改名为洛桑山丹。
从此,少年有了一个嘹亮的名字,洛桑山丹。
洛桑山丹从夏琼寺而来,夏琼寺的藏语意为大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剃度修行的地方,也是格鲁派的发祥地,被信徒们顶礼膜拜。少年洛桑山丹在夏琼寺只当了一年多的扎巴。 他要去梦中出现的地方。
早在他还没有当扎巴的时候,这个梦就出现了,反复两三次,梦境相同,高大雄伟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湖水,山水相连,气势磅礴。那个时候,他不知道梦中的雪山在哪里,也不知道梦中的碧水在何方。他问过夏琼寺的师傅,师傅告诉他说,西宁附近没有那样的景致,那样的景象应该在西藏。
于是,小小少年洛桑山丹,离开夏琼寺,离开家乡化隆,离开父母家人,追寻梦中出现的地方。
少年洛桑山丹,知道唐古拉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地,从唐古拉山取直道进入西藏,太艰难。何况,那条路上没有寺庙,人烟稀少,吃饭住宿会有困难。他便沿唐蕃古道,踏上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路线而去。
在玉树停留期间,发现建筑队在拆除由玛尼石堆砌的墙垣,把玛尼石拉去铺路修房。
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吉祥图案,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用额头碰触,口中默诵祈祷词。玛尼石是藏族人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有人去世,家人也会把刻有文字图案的玛尼石放在洁净的高处,有的放几块,有的放100多快。每个石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适逢文革刚刚结束,寺庙的活佛才从监狱出来,与遭劫的玛尼石,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老百姓心中流泪,口中祈祷,却敢怒不敢言。活佛无处求助,看着寄宿寺庙的洛桑山丹,若有所思。自古英雄出少年,初出牛犊不怕虎,或许这个少年能助他一臂之力。
在活佛的授意下,洛桑山丹见到了玉树州的执政者,州长是位民主人士,对老百姓和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立即制止了建筑队的行为。拉走的玛尼石又回到原处,整整运了48卡车。
谢绝了活佛的挽留,袈裟少年,继续向梦中出现的地方出发。
大昭寺前,他暗下决心,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为佛祖磕20万个长头。从此,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鸟儿还没有飞翔,他就来朝拜磕头。中午人多以后,回到寄宿的地方,念经学法。傍晚时分,继续朝拜,完成夙愿。磕头拜佛的时候,来自各方的云游侠士,虔诚信徒,高僧大德,带来了鬼魅的故事,精深的学问,四处的风景。潜移默化之中,洛桑山丹对照着梦中的景象,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梦里出现的雪山,原来是神山冈仁波齐。无垠的湖水,原来是圣湖玛旁雍错。神山圣湖,远在阿里,那是云的故乡。
20万个长头,用了六个月时光。然后,准备好木碗、酥油、茶叶、糌粑,披上一件新红的袈裟。不骑马,不吃荤,不搭车,风餐露宿,饥寒无常。48天以后,终于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
圣湖边的楚果寺,留住了少年的脚步。那一年,洛桑山丹十六岁。
神山的风,圣湖的水,把翩翩少年看成了青年。洛桑山丹的诵经声,飘到了神山的冰雪中,圣湖的波光里,与神山圣湖融为一体,成为彩霞中的一道风景。
破烂凋敝的楚果寺,逐渐恢复了佛性的光辉,印度、尼泊尔、藏区的香客纷至沓来,为阿里高原增添了活力。洛桑山丹也从一位聪慧的少年,成长为楚果寺的活佛。
1993年5月,阿里高原白雪依然,玛旁雍错的结冰刚刚消融,洛桑山丹、一位弟子、朋友普穷,乘坐一辆客货两用车,从拉萨向阿里行驶。经过尼木县的时候,连车带人,翻下了150多米深的谷底。山谷有茂密的树木,崖底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洛桑山丹和司机被路过的日喀则人救起,弟子和朋友普穷的四肢散落林间,无法复原成完整的尸体。
开往拉萨的汽车上,他紧握司机的双手,不停的念经祈祷。一声声叫着好兄弟,好兄弟,你不要死,不能死。司机还是死在了他的怀中。
汽车直接开到阿里地区驻拉萨办事处,一瘸一拐的洛桑山丹,把司机的尸体交给阿办主任以后,就晕倒在地。
阿里驻拉萨办事处的人把他送进医院,他在医院一住就是17天。17天里,除过以泪洗面,就是反思自己。多年来,一心向佛,天天念经,虔诚备至,却挽救不了朋友的生命。生活向他袒露着残酷,病床上,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
同车四个人,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朋友的家人谁来照顾。
从拉萨的医院里走出来的那一刻,他的观念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脱掉了袈裟,换上了便装,还俗成一位普通的藏族青年,重新打量和观察这个世界。
小商店开了起来,小旅馆生意兴隆,一位来自家乡青海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他的妻子。
俗间的生活刚刚开始,母亲就告诫他,人生短暂,做成一件事不容易,不能放弃楚果寺的事业。
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噶当派中,只有格鲁派严禁结婚生子,楚果寺并非格鲁派的寺庙,僧人可以结婚生子。
他又回到了久别的楚果寺,回到了浓郁的宗教氛围中。
管理楚果寺,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老百姓办事之中。平日里,照顾朋友普穷的两个孩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收养楚果寺附近的孤寡老人,修路架桥,开旅馆,办餐厅,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利用圣湖资源,建起神山矿泉水厂,吸纳30多名当地牧民就业,产品远销尼泊尔、印度及藏区。
他还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民间渠道,将阿里名寺贤柏林寺,在文革中流逝的珍贵文物收回。
贤柏林寺,藏语译为普度众生,在阿里宗教史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是阿里人民的英雄甘丹才旺所建。
甘丹才旺,是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堂兄,本来在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出家为僧,勤钻佛法,苦修佛道。既对佛法赤胆忠心,又骁勇善战,才华出众。受五世达赖喇嘛的派遣,甘丹才旺亲率蒙藏联军,赶走了统治阿里长达50年的拉达克人,成为噶厦委任的第一任阿里噶尔本。战争胜利以后,大将军甘丹才旺,为了忏悔在战争中夺去诸多人命的罪过,在普兰修建了贤柏林寺。杀人如麻的将军与普度众生的佛教徒奇特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
贤柏林寺和甘丹才旺是阿里的一段传奇,也是佛界思想的另一种诠释。资深信徒洛桑山丹费尽周折,收回贤柏林寺的文物,这无疑有超出文物价值本身的意义,更与慈悲、善良、感恩、智慧是分不开的。 洛桑山丹的善举,不但赢得了农牧民的敬仰,也得到了政府的信任,先后当选为阿里地区佛教协会理事,政协副主席。
2008年3月14日,洛桑山丹又一次经历了死亡,又一次经历了佛学教义与世俗丑恶的纠结和较量。
洛桑山丹的家,在拉萨市嘎玛贡桑小区。这一天,他正在家中休息,下午四点左右,忽然听见一阵打砸声和尖叫声。上到二楼窗口向外看,发现不宽的巷子里,20多个手拿长刀、斧头、石头的暴徒正在疯狂的追赶行人。有人在砸街面上的商铺,有人冲进商户家中,搬出煤气罐,放在街道中间,浇上汽油,点燃沙发、被褥、衣物。整个街巷瞬间乌烟瘴气,狼籍一片。
洛桑山丹赶紧下楼,打开家门,把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的人叫进家中。当他看到周边商铺和出租房顶上躲着人时,搬来梯子,与弟弟一道,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有人发现房顶上还有一个汉族人,头部受伤,满脸是血,腰间血流不止。他和弟弟小心翼翼的抬起那个人,沿楼梯移到家中,为伤者敷药、包扎、止血。
还没有忙完,就接到女儿学校的电话,要求家长接走学生。他让弟弟守好家门,保护大家的安全。自己戴上一顶藏式毡帽,操小道跑到学校,接上女儿。一个学生的家长迟迟未来,老师正焦急万分。他答应老师,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这是一个汉族女孩,父母在公安系统工作。
回家的路上,他格外小心,压低两个孩子的帽檐,一手拽一个,绕小道跑回家中。
刚进家门,躲在他家避难的朝华和鲁秉梅,也接到学校的电话,让他们快速接走孩子。两人乱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洛桑山丹再次跑出家门,冒着浓烟,踏着血迹,接回了不同学校的两个孩子。
当天晚上,找出家中所有的衣服被褥,为避难者御寒。煮上一锅又一锅面条,烧热一壶又一壶酥油茶,用尽所有奶粉。慰藉胆战心惊的大人,温暖刚刚出生的婴儿。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媒体报道,这一天,洛桑山丹一家,共救出了106名无辜群众。
201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期间,洛桑山丹被评为“感动西藏60人”之一。想给这位英雄发一条短信,表示祝贺,握住手机的那一刻,停了下来。
一个经历如此丰富,兼备活佛与英雄两种品质的人,对人世间的名与利,成与败,看得比我清楚,根本不需要凡间的叨扰。
回到内地以后,只要想起阿里,就会想到阿里的寺庙和雪山,想起洛桑山丹额头上那块梅花状的疤痕。我曾经问过他,疤痕是否是20万个长头留下的烙印。
他只是淡淡一笑。
其实,肯定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洛桑山丹活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他的人生,不同于前辈甘丹才旺,也不同于众多的阿里人。他将佛的大慈悲和人性的光辉融于一身。
他创造了一个新神话。
阿里高原,因为洛桑山丹而更加神奇。
责任编辑 杨晓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