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56岁的张女士因腹痛、便血来我院就诊。家属介绍说,近两个月来,张女士一直腹痛,有时大便还带血,呈洗肉水样。刚开始,张女士没有特别警惕,现在疼痛加剧,才在家属陪同下来我院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在她的肠道内有一“蘑菇”样的带蒂息肉,约2.5厘米×3.5厘米,当场圈套器套住息肉颈部,将其摘除。手术后,病理报告显示,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蒂部无肿瘤浸润。医生告诉她,她的肠息肉大于2厘米,病理显示息肉局部已癌变,若再延误治疗,可能会变成进展期癌,后果不堪设想。听了医生的话,张女士很庆幸自己及时摘除息肉,从此不用担心会发生“癌变”了。
那么,息肉摘除,是否就解除“癌前警报”呢?
肠息肉,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80%以上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肠息肉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且十分容易复发。因此,一旦检查患有肠息肉,病人切不要掉以轻心,即使摘除了,也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
临床上根据息肉的特征,将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病。
1.增生性息肉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3.家族性息肉病 恶变率为100%。
4.腺瘤样息肉 这种息肉很容易恶变。
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切除息肉,不能解除“癌前警报”
大肠息肉具有多发恶变的倾向,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肠癌约有5%为多原发,而大肠息肉确有20%左右为多原发,再加上,大肠息肉容易复发(这句话不好理解的?)。因此,即使病人大肠息肉已经被摘除,也不能安全解除“癌前警报”。目前,我们主张患有大肠息肉的病人应进行术后定期随访。一般单发性息肉每两年随访一次,多发性息肉每年随访一次。若未发现新生息肉可改为2~3年随访一次;若1~2年内又出现大便带血,应怀疑肠息肉复发,应尽早再次手术。老年人术后更应密切观察,警惕转化为大肠癌。
病人术后定期随访主要是接受医生问诊和电子结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是诊断大肠内病变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电子结肠镜是一根直径只有1.0厘米的软管,长达140厘米,沿着肠腔可以自由弯曲。电子结肠镜可以放大6倍,从而清晰地观察到大肠黏膜的微小变化,包括大肠内溃疡病灶、出血部位、大肠炎症、大肠息肉和肿瘤等,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是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最重要的诊治手段。
如今,我们可用电子结肠镜电灼摘除大肠任何部位的息肉。此外,医生还可以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法治疗绒毛状腺瘤息肉局部癌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该方法完成大肠息肉样癌变治疗1500余例,效果良好,复发率不到1%。
姚礼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内镜质控中心副主任。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门诊)
56岁的张女士因腹痛、便血来我院就诊。家属介绍说,近两个月来,张女士一直腹痛,有时大便还带血,呈洗肉水样。刚开始,张女士没有特别警惕,现在疼痛加剧,才在家属陪同下来我院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医生检查后发现,在她的肠道内有一“蘑菇”样的带蒂息肉,约2.5厘米×3.5厘米,当场圈套器套住息肉颈部,将其摘除。手术后,病理报告显示,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局部癌变,蒂部无肿瘤浸润。医生告诉她,她的肠息肉大于2厘米,病理显示息肉局部已癌变,若再延误治疗,可能会变成进展期癌,后果不堪设想。听了医生的话,张女士很庆幸自己及时摘除息肉,从此不用担心会发生“癌变”了。
那么,息肉摘除,是否就解除“癌前警报”呢?
肠息肉,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80%以上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肠息肉被公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且十分容易复发。因此,一旦检查患有肠息肉,病人切不要掉以轻心,即使摘除了,也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
临床上根据息肉的特征,将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病。
1.增生性息肉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3.家族性息肉病 恶变率为100%。
4.腺瘤样息肉 这种息肉很容易恶变。
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切除息肉,不能解除“癌前警报”
大肠息肉具有多发恶变的倾向,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肠癌约有5%为多原发,而大肠息肉确有20%左右为多原发,再加上,大肠息肉容易复发(这句话不好理解的?)。因此,即使病人大肠息肉已经被摘除,也不能安全解除“癌前警报”。目前,我们主张患有大肠息肉的病人应进行术后定期随访。一般单发性息肉每两年随访一次,多发性息肉每年随访一次。若未发现新生息肉可改为2~3年随访一次;若1~2年内又出现大便带血,应怀疑肠息肉复发,应尽早再次手术。老年人术后更应密切观察,警惕转化为大肠癌。
病人术后定期随访主要是接受医生问诊和电子结肠镜检查。电子结肠镜是诊断大肠内病变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电子结肠镜是一根直径只有1.0厘米的软管,长达140厘米,沿着肠腔可以自由弯曲。电子结肠镜可以放大6倍,从而清晰地观察到大肠黏膜的微小变化,包括大肠内溃疡病灶、出血部位、大肠炎症、大肠息肉和肿瘤等,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大肠癌,是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最重要的诊治手段。
如今,我们可用电子结肠镜电灼摘除大肠任何部位的息肉。此外,医生还可以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法治疗绒毛状腺瘤息肉局部癌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该方法完成大肠息肉样癌变治疗1500余例,效果良好,复发率不到1%。
姚礼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外科学组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内镜质控中心副主任。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