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洛克菲勒中心的艺术》记载:“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坚信,未来世界将聚焦于声光交合的电子艺术。”今天,这一预见终得印证。
2月27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将矗起一座高达10.72米的“电动喷泉”,英国艺术家蒂姆·诺贝尔与苏·韦伯斯特以艺术创作介入公共空间,设计了这件庞大的景观照明雕塑。“这件作品很‘危险’,所有人都知道把电和水混在一块儿就是自寻死路。”艺术家顽皮地警告道。
当然,水波由灯管模拟而成。至4月5日,洛克菲勒中心将浸淫于“电动喷泉”3390盏发光二极管的光电魅影之中,触发每日25万人次的惊羡目光。
汉娜·阿伦特曾指出:“空间需要以公共的方式展现才能被分享”。洛克菲勒中心便是纽约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19栋建筑围造而得的活动区域将位处其间的大厅、楼梯巧妙设计成行人的休息区和消费区,中心广场被合理利用,夏天供人喝咖啡,冬天则用来滑冰。这种提供公共领域的全新规划后来引发了对“市民空间”(Civie space)的重视,洛克菲勒中心因讲究与周边建筑的提炼关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除了每年放置巨型圣诞树,这里还是公共艺术的阵地。在此空间,艺术作品介入不以提升广场的功能性为主,却试图强化它的感觉特色。2006年秋,空地前曾搭建起雕塑家安尼诗·卡普尔设计的“天镜”,直径35英尺的不锈钢凹镜倒映着第五大道四周的场景,以“城市干预”的手段为纽约客提供了自我观照的机会,一睹各自在这个公共空间中的繁忙状况。
今年“电动喷泉”的设计是蒂姆和苏对最古老公共艺术样式的现代化创造。“世界各地的公共广场多以喷泉为纪念雕塑,‘电动喷泉’延续这项传统,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用灯光展现水的各种形态”,苏说,“随着纽约城每日气候变化,观众在白天可以充分感受它的雕塑形态;夜幕降临,外形沉入黑暗,只留下‘泉水’的光影幻觉。”
蒂姆与苏住在伦敦东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两名艺术系学生在诺丁汉相遇,随后走到一起,成为生活与工作的伴侣。多年来,两人以光影创作闻名艺术圈。他们曾设计了一系列霓虹灯作品:美元符号“$”造型、“永远”(Forever)等等字样;另外,两人利用日常废弃物堆砌成富于雕塑感的装置,在墙面投射自己的肖像影子,创作了“生活就是垃圾”等系列投影艺术,深受好评。
3年前,两人与艺术顾问马克谈起洛克菲勒中心的公共艺术创作,他们预想设计一个巨大的心型立体雕塑:用霓虹灯制作一颗滴血心脏,其间穿过一把镶有钻石的匕首(即作品“中毒的精神分裂”)。但是,这项提案遭到拒绝,“9·11之后,纽约无法承受血腥和暴力,后来,我们在中心附近的无线电城大厅内发现一幅有关青春之泉的壁画,它是我们的灵感之源。”
这对艺术伉俪最终转向温柔的题材:喷泉。
两人阅读了大量关于洛克菲勒中心的资料,并花了数月时间研究发光二极管“它们都是中国制造的,比中心每年圣诞树所用的钨灯泡节能70%。”
由于拆解装运的因素,这项临时搭建物耗费高于永久性雕塑,整座“电动喷泉”耗资100万美元,由“艺术创作基金”和雷克萨斯汽车公司共同支付(西方国家采取“艺术项目百分比方案”对公共艺术给予资金保证:即政府必须提出一定比例经费,专用于城市建筑的公共艺术设置)。来自德国亚琛的专家队伍用了一年时间将草图上的喷泉建造成形,目前,巨型起重机正加紧吊起装有成千灯泡的钢筋。
传说路过罗马“幸福喷泉”,游客必须背对许愿池,右手持硬币往左肩方向丢人池中,每丢一枚硬币许下一个愿,第一个愿望必须是重回罗马才会灵验。
艺术家希望用“电动喷泉”创造一种时空分享的环境,重新开启路人与都会原始的亲近感:“很多人给我们写信,他们想来纽约,并向‘电动喷泉’投币许愿。”
2月27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将矗起一座高达10.72米的“电动喷泉”,英国艺术家蒂姆·诺贝尔与苏·韦伯斯特以艺术创作介入公共空间,设计了这件庞大的景观照明雕塑。“这件作品很‘危险’,所有人都知道把电和水混在一块儿就是自寻死路。”艺术家顽皮地警告道。
当然,水波由灯管模拟而成。至4月5日,洛克菲勒中心将浸淫于“电动喷泉”3390盏发光二极管的光电魅影之中,触发每日25万人次的惊羡目光。
汉娜·阿伦特曾指出:“空间需要以公共的方式展现才能被分享”。洛克菲勒中心便是纽约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19栋建筑围造而得的活动区域将位处其间的大厅、楼梯巧妙设计成行人的休息区和消费区,中心广场被合理利用,夏天供人喝咖啡,冬天则用来滑冰。这种提供公共领域的全新规划后来引发了对“市民空间”(Civie space)的重视,洛克菲勒中心因讲究与周边建筑的提炼关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除了每年放置巨型圣诞树,这里还是公共艺术的阵地。在此空间,艺术作品介入不以提升广场的功能性为主,却试图强化它的感觉特色。2006年秋,空地前曾搭建起雕塑家安尼诗·卡普尔设计的“天镜”,直径35英尺的不锈钢凹镜倒映着第五大道四周的场景,以“城市干预”的手段为纽约客提供了自我观照的机会,一睹各自在这个公共空间中的繁忙状况。
今年“电动喷泉”的设计是蒂姆和苏对最古老公共艺术样式的现代化创造。“世界各地的公共广场多以喷泉为纪念雕塑,‘电动喷泉’延续这项传统,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用灯光展现水的各种形态”,苏说,“随着纽约城每日气候变化,观众在白天可以充分感受它的雕塑形态;夜幕降临,外形沉入黑暗,只留下‘泉水’的光影幻觉。”
蒂姆与苏住在伦敦东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两名艺术系学生在诺丁汉相遇,随后走到一起,成为生活与工作的伴侣。多年来,两人以光影创作闻名艺术圈。他们曾设计了一系列霓虹灯作品:美元符号“$”造型、“永远”(Forever)等等字样;另外,两人利用日常废弃物堆砌成富于雕塑感的装置,在墙面投射自己的肖像影子,创作了“生活就是垃圾”等系列投影艺术,深受好评。
3年前,两人与艺术顾问马克谈起洛克菲勒中心的公共艺术创作,他们预想设计一个巨大的心型立体雕塑:用霓虹灯制作一颗滴血心脏,其间穿过一把镶有钻石的匕首(即作品“中毒的精神分裂”)。但是,这项提案遭到拒绝,“9·11之后,纽约无法承受血腥和暴力,后来,我们在中心附近的无线电城大厅内发现一幅有关青春之泉的壁画,它是我们的灵感之源。”
这对艺术伉俪最终转向温柔的题材:喷泉。
两人阅读了大量关于洛克菲勒中心的资料,并花了数月时间研究发光二极管“它们都是中国制造的,比中心每年圣诞树所用的钨灯泡节能70%。”
由于拆解装运的因素,这项临时搭建物耗费高于永久性雕塑,整座“电动喷泉”耗资100万美元,由“艺术创作基金”和雷克萨斯汽车公司共同支付(西方国家采取“艺术项目百分比方案”对公共艺术给予资金保证:即政府必须提出一定比例经费,专用于城市建筑的公共艺术设置)。来自德国亚琛的专家队伍用了一年时间将草图上的喷泉建造成形,目前,巨型起重机正加紧吊起装有成千灯泡的钢筋。
传说路过罗马“幸福喷泉”,游客必须背对许愿池,右手持硬币往左肩方向丢人池中,每丢一枚硬币许下一个愿,第一个愿望必须是重回罗马才会灵验。
艺术家希望用“电动喷泉”创造一种时空分享的环境,重新开启路人与都会原始的亲近感:“很多人给我们写信,他们想来纽约,并向‘电动喷泉’投币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