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为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时效性,实现课程目标,有必要研究如何把握运动与健康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中,积极的情绪有增力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也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体育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借鉴的条件,且体育教学具有区城特点差别较大,城乡特点差别较大。体育教学工作就没有统一模式,然而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又不能停止不前,为减小体育老师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有必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两条主线(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怎样才能平衡发展。
一、健康以运动为载体
“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有机体都是有害的”(minc,1967)。这一结论阐明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总出在没有身体活动的静止状态,较于能导致某些内环境紊乱,也就是说,身体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情绪的使用,人体通过身体活动释放的不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负性情绪。同样,没有任何情绪地从事活动,也不可能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机能作为一个有机体去参与,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淡漠地、毫无热情地去做某事,不仅效率低,也容易出现错误,以这种状态做运动也容易受伤。
《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原因和项目自身趣味性的原因,会导致一些课不受学生喜欢,但不能否认这些课价值的存在,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随意删除一些重要的、但趣味性较低的项目(如前讲到耐力项目),这样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谈不上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而是两条主线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不良体育情绪的转变过程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阶段,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規定或老师的要求,外显行为与别人一致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它是完全被诱因控制的行为,一旦外显消失,服从就会立刻停止。;认同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如看到为国增光的运动员感人事迹而下决心,坚持体育锻炼,或受到体育老师的感染而客服怕苦怕累等。可见,认同是自己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或受其吸引,而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想念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系之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人的理智行为,是使个人经情感作用所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原来的态度、价值观协调一致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良态度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每个体育老师都会遇到,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班总会有部分学生有不良体育态度。同时,由于运动项目自身所具备的趣味性的不同,导致学生态度的不同,如田径中的耐力项目与球类运动。多数学生不喜欢枯燥、又累又苦的耐力项目,更热衷于球类运动,但各个项目对身心的锻炼价值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如能力项目虽然有苦又累又枯燥,但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很有效的。而球类运动对锻炼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效。由于这些原因,不良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体育老师必然要用一段时间来转变学生的不良体育态度。
三、运动与健康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的价值在于: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告诉了我们,只要运动目标和健康目标都实现了,才算实现了课程目标,即运动是一条主线,健康是一条主线,只有两条主线平衡发展,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不喜欢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不良的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转变学生不良的体育态度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年5月。
[2]?赖德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7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
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中,积极的情绪有增力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也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体育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借鉴的条件,且体育教学具有区城特点差别较大,城乡特点差别较大。体育教学工作就没有统一模式,然而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又不能停止不前,为减小体育老师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有必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两条主线(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怎样才能平衡发展。
一、健康以运动为载体
“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有机体都是有害的”(minc,1967)。这一结论阐明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总出在没有身体活动的静止状态,较于能导致某些内环境紊乱,也就是说,身体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情绪的使用,人体通过身体活动释放的不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负性情绪。同样,没有任何情绪地从事活动,也不可能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机能作为一个有机体去参与,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淡漠地、毫无热情地去做某事,不仅效率低,也容易出现错误,以这种状态做运动也容易受伤。
《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原因和项目自身趣味性的原因,会导致一些课不受学生喜欢,但不能否认这些课价值的存在,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随意删除一些重要的、但趣味性较低的项目(如前讲到耐力项目),这样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谈不上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而是两条主线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不良体育情绪的转变过程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阶段,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規定或老师的要求,外显行为与别人一致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它是完全被诱因控制的行为,一旦外显消失,服从就会立刻停止。;认同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如看到为国增光的运动员感人事迹而下决心,坚持体育锻炼,或受到体育老师的感染而客服怕苦怕累等。可见,认同是自己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或受其吸引,而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想念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系之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人的理智行为,是使个人经情感作用所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原来的态度、价值观协调一致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良态度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每个体育老师都会遇到,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班总会有部分学生有不良体育态度。同时,由于运动项目自身所具备的趣味性的不同,导致学生态度的不同,如田径中的耐力项目与球类运动。多数学生不喜欢枯燥、又累又苦的耐力项目,更热衷于球类运动,但各个项目对身心的锻炼价值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如能力项目虽然有苦又累又枯燥,但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很有效的。而球类运动对锻炼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效。由于这些原因,不良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体育老师必然要用一段时间来转变学生的不良体育态度。
三、运动与健康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的价值在于: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告诉了我们,只要运动目标和健康目标都实现了,才算实现了课程目标,即运动是一条主线,健康是一条主线,只有两条主线平衡发展,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不喜欢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不良的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转变学生不良的体育态度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年5月。
[2]?赖德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7月。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
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