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在千年文化中品味劳动的甘苦滋味,在春风化雨中播下劳动的颗颗种子,在真实评价中里获得劳动的无限尊严。让劳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回归家庭、服务社会,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最强音。
关键词:劳动;评价;光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劳动的意识,参与劳动的热情逐渐减弱,不会劳动、不想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忽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们(特别是祖辈们)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是怕累着孩子,苦着孩子,爷爷奶奶抢着背书包、抢着做值日生的行为比比皆是;二怕劳动占用孩子学习时间,“先做作业再玩耍。”在家长眼里,完成作业是学习,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就不属于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认为,人类未来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可能不再需要劳动。这种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者,所以生活中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大有存在。从学校教育来看,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学校很难放开手脚进行劳动教育。再者,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很多青少年认为,所谓成功,就是“赚大钱”。成为“明星”,进军“娱乐圈”是很多青少年的追求目标。成为“网红”、靠人“打赏”等快捷的赚钱方式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趋之若鹜,丧失了对劳动的正确判断。
一、回归传统:在千年文化中品味劳动的甘苦滋味
劳动肯定是“苦”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经典诗句,都描绘了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时付出的心血之多。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劳动是不需要付出的,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我们要让学生作好劳动是“苦”的思想准备非常必要,任何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说法都是骗人的谎言。
我们都只有经历品尝了劳动的“苦”,才能感受得到劳动的“甜”,才能滋生出更多的劳动之外的“甜”的滋味。《诗经·小雅·楚茨》中记载“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意思是蒺藜遍田地,扶锄除荆棘,这是记述劳动的辛苦;“我仓既盈,我庾维亿”,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仓中早堆满,屯粮难数计。辛勤劳动后,粮仓满屯,怎能不令人高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看到黄澄澄的麦穗,心情也会随着南风起伏荡漾。《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故事也是在愉快的劳动中孕育而成,如:《诗经》名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其嫩叶可食用。年轻人或划着船或在湿地上劳动,长长短短的新鲜荇菜,左边捞一把,右边捞一把。妙龄少女,翩翩少年,就在这样愉快的劳动场景中萌生爱情,享受劳动的甜蜜。
劳动更会产生智慧,创造文明,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歌颂劳动智慧、歌颂能工巧匠的故事或传说,有不少还在舞台演绎。如,中国著名神话故事《钻木取火》,说的是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通过用石器在木头中不断研磨,木头发热,冒烟出火,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如,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再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尝遍尝遍百草,踏遍千山,历时40年,写就《本草纲目》52卷。类似的文化元素和文明成果举不胜举。
二、立足课堂:在春风化雨中播下劳动的颗颗种子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更是学生学习劳动本领的最佳场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布置“劳动版”作业,引导孩子尽可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们将每年的五月设立为“劳动教育主题月”,倡导低年级的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在家学会穿衣穿鞋、洗漱、洗澡、整理书包、摆放餐具、合理作息等;中年级的孩子需要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如拖地叠被、整理书桌、洗碗洗袜、做简单菜肴等;高年级的孩子则要会洗头洗衣、整理房间、做家常餐、钉缝钮扣、合理理财等。让孩子的劳动经历从“刻意、不自然”到“自然、不经意”的过程,从而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2020年的5月,在疫情特殊期,学生都宅家学习,学校的“劳动点亮生活”主题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体温我会测”“餐盘我来洗”“衣服我会叠”“床铺我整理”“绿植我来种”“美食我会做”等劳动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了劳动技能。家长做示范,家长当老师,一幅幅亲子劳动画面,传到学校网站,发布在学校“百年震小”公众号,温馨感人又影响深远。我们还组织学生寻访家庭中的劳动能手并合影留念,用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篇文夸一夸,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好情感扎根学生心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任何美好的家庭生活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是家人共同劳动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创造了满满的家庭幸福。
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发劳动课程,让充满地域特色、充满科技力量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江南古镇震泽,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近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挖掘地方蚕丝文化资源,开发基于蚕丝文化主题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栽桑、养蚕、采茧、剥绵,拉丝绵被、茧艺创作等活动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蚕丝被制作的调查与研究”“真假蚕丝我来判”“制作艺术精美的茧花”等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实践研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科技课程也是学生特别钟情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开发相应的3D打印、编程、机器人、电子百拼、创意金点子和STEM课程,使劳动教育更富时代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主动探究体验中,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科技美好生活”“科技创造未来”等思想深深扎根在学生心田。 三、走向生活:在真实评价中里获得劳动的无限尊严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应该赢得尊重。2018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饱含深情地说,“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在2019年农历春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专程到前门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询问他们工作生活情况,并祝他们春节快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我们的劳动教育,不是作秀,不是摆个POSS,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表面形式上,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得到肯定,获得生活最基本的技能。
寻访劳模活动。这是学校组织的传统项目,旨在激发学生劳动的自豪感、使命感。寻访家中的劳模——会整理家务的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的奶奶,会修理电器的爸爸,会养小动物的爷爷,他们劳动有技能生活有追求,把普通的百姓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我们心中的劳模。“我和劳模合个影”“我跟劳模学一招”,就是对家庭中普通劳动者最好的评价。胡毓芳老师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创业者。2020年,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赴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激励着全体师生。学校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思政会客厅、走近胡毓芳交流采访,深深地感受到她躬耕桑田、志在富民的劳动价值与劳模魅力。
开设家长课程。生活中需要各种职业,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称得上是职业的最佳代言人,他们身怀生活技能,烘焙、花艺、裁剪、摄影、烹饪、修理、油漆……无所不能。我们将他们请进校园请进教室为孩子授课,手把手传艺,燃起学生对劳动的渴望和追求。“原来这也是一种学习”“原来知识不仅是印刻在书本上”,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最深刻,享受的劳动最欢乐。
争做岗位小能手。班级给每一个学生都安排劳动岗位,扫地、排桌椅、擦黑板、关灯、保管遥控器,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大家在“责任田”里参与评比,提升岗位责任感。学生还在校外开展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中大显身手,得到的是全社会的赞赏和尊重。将劳动的成绩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让劳动的价值再次提升。
新时代大背景下,要求我們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涵,持续拓展劳动教育的多样空间,让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回归家庭、服务社会的多彩劳动实践活动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6):25-26
[2]胡佳新.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J].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1):21-23
关键词:劳动;评价;光荣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劳动的意识,参与劳动的热情逐渐减弱,不会劳动、不想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虚化和边缘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忽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们(特别是祖辈们)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一是怕累着孩子,苦着孩子,爷爷奶奶抢着背书包、抢着做值日生的行为比比皆是;二怕劳动占用孩子学习时间,“先做作业再玩耍。”在家长眼里,完成作业是学习,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就不属于学习。甚至有的家长认为,人类未来的工作和劳动将逐渐被机器替代,可能不再需要劳动。这种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者,所以生活中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大有存在。从学校教育来看,升学率作为学校量化考核依据和部门教育政绩的惯性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学校很难放开手脚进行劳动教育。再者,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宣传导向的偏差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很多青少年认为,所谓成功,就是“赚大钱”。成为“明星”,进军“娱乐圈”是很多青少年的追求目标。成为“网红”、靠人“打赏”等快捷的赚钱方式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趋之若鹜,丧失了对劳动的正确判断。
一、回归传统:在千年文化中品味劳动的甘苦滋味
劳动肯定是“苦”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经典诗句,都描绘了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时付出的心血之多。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劳动是不需要付出的,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我们要让学生作好劳动是“苦”的思想准备非常必要,任何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说法都是骗人的谎言。
我们都只有经历品尝了劳动的“苦”,才能感受得到劳动的“甜”,才能滋生出更多的劳动之外的“甜”的滋味。《诗经·小雅·楚茨》中记载“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意思是蒺藜遍田地,扶锄除荆棘,这是记述劳动的辛苦;“我仓既盈,我庾维亿”,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仓中早堆满,屯粮难数计。辛勤劳动后,粮仓满屯,怎能不令人高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看到黄澄澄的麦穗,心情也会随着南风起伏荡漾。《诗经》中的许多爱情故事也是在愉快的劳动中孕育而成,如:《诗经》名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其嫩叶可食用。年轻人或划着船或在湿地上劳动,长长短短的新鲜荇菜,左边捞一把,右边捞一把。妙龄少女,翩翩少年,就在这样愉快的劳动场景中萌生爱情,享受劳动的甜蜜。
劳动更会产生智慧,创造文明,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歌颂劳动智慧、歌颂能工巧匠的故事或传说,有不少还在舞台演绎。如,中国著名神话故事《钻木取火》,说的是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通过用石器在木头中不断研磨,木头发热,冒烟出火,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如,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再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他尝遍尝遍百草,踏遍千山,历时40年,写就《本草纲目》52卷。类似的文化元素和文明成果举不胜举。
二、立足课堂:在春风化雨中播下劳动的颗颗种子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更是学生学习劳动本领的最佳场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布置“劳动版”作业,引导孩子尽可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我们将每年的五月设立为“劳动教育主题月”,倡导低年级的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在家学会穿衣穿鞋、洗漱、洗澡、整理书包、摆放餐具、合理作息等;中年级的孩子需要做一些简单家务劳动,如拖地叠被、整理书桌、洗碗洗袜、做简单菜肴等;高年级的孩子则要会洗头洗衣、整理房间、做家常餐、钉缝钮扣、合理理财等。让孩子的劳动经历从“刻意、不自然”到“自然、不经意”的过程,从而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2020年的5月,在疫情特殊期,学生都宅家学习,学校的“劳动点亮生活”主题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体温我会测”“餐盘我来洗”“衣服我会叠”“床铺我整理”“绿植我来种”“美食我会做”等劳动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了劳动技能。家长做示范,家长当老师,一幅幅亲子劳动画面,传到学校网站,发布在学校“百年震小”公众号,温馨感人又影响深远。我们还组织学生寻访家庭中的劳动能手并合影留念,用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篇文夸一夸,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好情感扎根学生心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任何美好的家庭生活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是家人共同劳动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创造了满满的家庭幸福。
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发劳动课程,让充满地域特色、充满科技力量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江南古镇震泽,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近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挖掘地方蚕丝文化资源,开发基于蚕丝文化主题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栽桑、养蚕、采茧、剥绵,拉丝绵被、茧艺创作等活动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蚕丝被制作的调查与研究”“真假蚕丝我来判”“制作艺术精美的茧花”等富有挑战性的主题实践研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科技课程也是学生特别钟情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开发相应的3D打印、编程、机器人、电子百拼、创意金点子和STEM课程,使劳动教育更富时代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主动探究体验中,感受科技的无限魅力。“科技美好生活”“科技创造未来”等思想深深扎根在学生心田。 三、走向生活:在真实评价中里获得劳动的无限尊严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应该赢得尊重。2018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饱含深情地说,“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在2019年农历春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专程到前门石头胡同的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递小哥,询问他们工作生活情况,并祝他们春节快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我们的劳动教育,不是作秀,不是摆个POSS,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表面形式上,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得到肯定,获得生活最基本的技能。
寻访劳模活动。这是学校组织的传统项目,旨在激发学生劳动的自豪感、使命感。寻访家中的劳模——会整理家务的妈妈,烧得一手好菜的奶奶,会修理电器的爸爸,会养小动物的爷爷,他们劳动有技能生活有追求,把普通的百姓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我们心中的劳模。“我和劳模合个影”“我跟劳模学一招”,就是对家庭中普通劳动者最好的评价。胡毓芳老师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创业者。2020年,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赴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激励着全体师生。学校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思政会客厅、走近胡毓芳交流采访,深深地感受到她躬耕桑田、志在富民的劳动价值与劳模魅力。
开设家长课程。生活中需要各种职业,调查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称得上是职业的最佳代言人,他们身怀生活技能,烘焙、花艺、裁剪、摄影、烹饪、修理、油漆……无所不能。我们将他们请进校园请进教室为孩子授课,手把手传艺,燃起学生对劳动的渴望和追求。“原来这也是一种学习”“原来知识不仅是印刻在书本上”,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最深刻,享受的劳动最欢乐。
争做岗位小能手。班级给每一个学生都安排劳动岗位,扫地、排桌椅、擦黑板、关灯、保管遥控器,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大家在“责任田”里参与评比,提升岗位责任感。学生还在校外开展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中大显身手,得到的是全社会的赞赏和尊重。将劳动的成绩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让劳动的价值再次提升。
新时代大背景下,要求我們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涵,持续拓展劳动教育的多样空间,让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回归家庭、服务社会的多彩劳动实践活动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6):25-26
[2]胡佳新.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J].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