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的挖掘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是“人造物”的杰出成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人们对形的认识和把握就产生于造物的活动之中。本文将从人造形态产生的最初时期深入探索,使陶器造型给现代设计以启示和养份。
  关键词陶器 造型 启示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
  
  1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的探究
  
  1.1 陶器造型的起源
  陶器是社会发展到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耕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对容器有了较高的需求。当时粘土的随处可见,及人们对火的使用和掌握都推动了陶器的出现。
  陶器造型是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一同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不仅是对现有同类事物的模仿,还有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并且陶器本身工艺的特点决定圆形是最方便成型的技术,如最初用泥条盘筑法塑造容器,及后来发明了轮制,这更促进圆形陶器的升华与发展。
  1.2 新石器时代陶器造型的特点
  一般说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大都是对称的中轴旋转体,外形曲线徐缓变化,一般的形体部件有高足,单耳双耳。有些陶器的造型也具有很高和审美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依器形曲线的长短、曲直,张弛的变化,呈现出器形的多姿变化:或沉静端庄,或丰腴大方,或劲挺秀美,或活泼舒张,勃发着永恒的活力和魅力,也赋予生活用器的美的性格,物化着造物的审美情趣和理想。
  
  2 陶器造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在原始艺术中表现的艺术情感是最真挚、最单纯、最为直率的。现代的设计也是一种“造物”活动,人类“造物”之初的陶器造型给现代设计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功能与形式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造的最初目的是盛物,细分为汲水、炊煮、饮食、储藏,在大的形态上都是圆浑的造型,这种造型除了当时技术的限制外,还可以保证用相同的材料围合出较大的空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附加部件的功能,比如:提梁——在提拉的时候具有很好的跨度,手感也比较舒服,从而便于壶罐器具的携带与运输;长颈——便于手握;高足——底部免于受损,而且有种装饰的美感;尖底——适合于埋入地面的器具,便于插放,稳定性强;单耳——用来使器物倾斜倒出;双耳——平衡。
  对于陶器的观照,人们往往是见其四周或自上而下看,因此当人们在绘制四面图案的时候就细心照顾到靠近瓶罐口处的图案,这样自上观下又构成和谐的图案。从这方面来说,陶器的图案布置是满足人的关照功能而定。
  2.2 造型的借鉴
  (1)同类事物形态的借鉴。在前面陶器造型的起源中讲到陶器的最初造型在找不到恰当的表现形式下是借用陶器产生之前的“皮囊”、“头盖骨”等的形式进行构造的。在现代设计中,有些功能全新的产品形式,如早期汽车的外形,简直就是一辆没有马拉的马车,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速度的提高,需服从空气动力学的规律,所以设计成了流线型。
  新石器时代陶器球形或半球形造型设计成为后人器具造型设计的典范。这种看似简单的球形造型设计,为中国古代器具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的最早实践作品典范,成为后人遵循的一种工艺设计原则。
  (2)师承自然。大自然是最杰出的设计师,自然形态是一切美术形式的范本和原型。在原始社会的造物设计中就把自然作为各种形态造型和造型的主要依据,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也是如此。在模拟自然形态的基础上,人类逐渐积累了造型的经验,抽象出了一些几何形态,进而能按照生活的需要创造无数新的人工形态,即根据生活需要造型,这种过程也是从具象到抽象演变的过程,所以几何形的概念和表现得以确立,代表人类关于形态观念的成熟和发展。
  在现代设计中,模拟自然物的造型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仿生学,它不仅仅在造型的意义上仿生,而且也在生理物理结构上仿生,仿生设计成为设计的手段之一,形态仿生仍是造型的重要来源。仿生就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
  
  3 小结
  
  陶器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的造型实际上正是原始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表现。人们在新石器时代制陶的过程中形成的形态各异的造型为之后数千年的青铜器、瓷器、漆器等的造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同样是现代设计的养份。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邓福星.道在足下.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
  [3] 王其钧,王谢燕.中国工艺美术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认为上好语文课,要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要加强教学的实用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上好语文课 趣味性 实用性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说好上哪位教师都能讲几句,可学生愿不愿听,愿不愿学是两回事。关键是一般学生认为:语文课没啥学,又难学,考试吃不了零分,也很难吃满分。老黄历留下来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中毒甚深,英语现在更吃香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从注重能动性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集体智慧,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实践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强化方法运用,指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能力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各阶段的深入实施和广泛渗
期刊
摘要英语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常见手段。但一堂课中游戏的合理设计尤为关键。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不能急一时之功,多以合作性游戏为主,倡导集体配合,增强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游戏 竞争 合作学习 奥克兰口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游戏是近些年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梁启超曾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思想很复杂,儒道佛都对他的思想取舍调和形成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与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融合儒道的”自然”思想,返朴归真的“自然”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平淡淳美的自然诗风。  关键词自然 儒道 平淡淳美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365—4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红字的思想内涵”分为三个部分,即“红字的象征艺术”、“红字中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红字的象征艺术”中通过“刑台”、“玫瑰”两种景物论述了红字的意象与物象象征,通过珠儿、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四个主要人物论述了红字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而对“红字中的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两方面内容的论述,解读了红字除象征之外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红字 思想内涵
期刊
摘要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的描写,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微显著的写作手法。“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可见细节描写作用之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细节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作者有意为之,不可或缺,所以笔者称其为细节设置。该文的细节设置非常巧妙,不论是对于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还是主题的深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生花妙笔,精彩绝伦
期刊
摘要通过对苏轼脍炙人口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赏析,集中了苏轼精于体物,富于想象、善于比喻的艺术特色,它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拨动着古今读者的心弦,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关键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是唐宋八大家
期刊
摘要《时空一击》这件壁画创作具有宏大的叙事性及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画中囊括了画家奇瑰莫测的想象力与丰富多元的知识,及对多时空,多场景的复杂场面的举重若轻的把握,融中西传统壁画构图精粹于一炉,把壁画的恢宏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奇瑰莫测 想象力 神游 壁画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识码:A    唐晖的本科毕业创作《时空一击》,创作于1990年至1991年,现藏于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是我
期刊
摘要舞蹈表演是用灯光艺术这一艺术手段来表现舞蹈,是舞蹈在舞台表演和灯光艺术紧密结合而产生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能给人们十分美妙的艺术享受。随着舞蹈的发展,舞蹈表演与灯光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舞台艺术 灯光艺术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    1 统一性和同步性    灯光艺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自我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传
期刊
摘要印度哲学是东方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到东方哲学就不得不谈印度哲学。它不仅是印度本土的哲学,而且是佛教的来源,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相比,印度哲学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哲学讲究的思辨性、逻辑性,也不同于中国哲学的伦理性、社会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印度本土特点的。  关键词宗教性 梵我合一 直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B3文献标识码:A    世界各国哲学最初大多起源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