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歌曲导入——激活学生情感体验、诗词导入——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五个方面,对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故事导入 时事导入 歌曲导入 诗词导入 悬念导入
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好的导入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由散漫到集中,由松弛到兴奋,从心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教学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积极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既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轻松増趣。
如在讲授《屈辱的岁月》一课时,笔者首先展示幻灯片——“开心一刻”: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在同学们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后,笔者提问:既然圆明园不是小明烧的,那么是谁烧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这段百年屈辱的岁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用趣味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以较高的兴趣投入到求知、获知的过程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
时事导入,就是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报上刊登的新闻热点,大胆而巧妙的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锻炼我们的能力,拓展视野,不再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如在讲授《爱琴文明和早期城邦国家》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数第一的骄人成绩。那么,这一全世界人民热情关注的体育盛会是哪一年创办的?起源于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古希腊。”
这种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式,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歌曲导入——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歌曲导入,是指教师选择跟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再现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往往能创设真实情境,渲染情感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进入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授《国土与人民》一课时,笔者设计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的学习很努力,不知道大家的其他才艺如何?老师今天想点一首歌《大中国》,大家会唱吗?(生:会唱)请文娱委员来领唱。(师生同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展示了现代中学生的风采。
在这个导入设计中,巧妙地利用歌曲《大中国》对祖国大家庭的歌颂,通过师生共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将这首歌曲与新课学习的内容相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情境。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可亲,増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强化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德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诗词导入——启发学生形象思维
诗词导入是指教师适度引用一些寓意深刻的诗词、名言、警句,给人启迪、令人深思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副“黄海海战”图,图的两侧渐渐跳出两句诗句,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然后提问:“这两句诗是为悼念谁而写的呢?”(民族英雄邓世昌)。利用这两句诗词,不仅衬托了邓世昌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以及邓世昌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
运用诗词导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使历史与社会课更富有丰富的文学魅力,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轻松接受和形象理解所讲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悬念导入即设疑导入,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一种导入方式。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如在讲授《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吗?我国古代流行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基督教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人类是由猴子转变而来的。但这些都不是很科学的答案。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设置悬念加以渲染,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下面所要讲的内容上。
这样的悬念导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迫切需要知道原因,急于找到答案,学生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就形成了。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导入虽无一定之规,却有无穷之妙。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原则。无论我们广大教师运用什么方式导课,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在设计导入时应做到:求精,有概括性;设疑,求启发性;巧妙,有趣味性;求准,有思想性;从而让课堂真正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鑫,王淑萍.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光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赵亚夫.课程
[关键词]:故事导入 时事导入 歌曲导入 诗词导入 悬念导入
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好的导入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由散漫到集中,由松弛到兴奋,从心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故事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教学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积极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既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轻松増趣。
如在讲授《屈辱的岁月》一课时,笔者首先展示幻灯片——“开心一刻”: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在同学们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后,笔者提问:既然圆明园不是小明烧的,那么是谁烧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这段百年屈辱的岁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用趣味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以较高的兴趣投入到求知、获知的过程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时事导入——唤起学生爱国热情
时事导入,就是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比较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报上刊登的新闻热点,大胆而巧妙的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锻炼我们的能力,拓展视野,不再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如在讲授《爱琴文明和早期城邦国家》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金牌数第一的骄人成绩。那么,这一全世界人民热情关注的体育盛会是哪一年创办的?起源于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古希腊。”
这种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式,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活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歌曲导入——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歌曲导入,是指教师选择跟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再现历史情境,从而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往往能创设真实情境,渲染情感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进入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授《国土与人民》一课时,笔者设计如下的新课导入:同学们的学习很努力,不知道大家的其他才艺如何?老师今天想点一首歌《大中国》,大家会唱吗?(生:会唱)请文娱委员来领唱。(师生同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展示了现代中学生的风采。
在这个导入设计中,巧妙地利用歌曲《大中国》对祖国大家庭的歌颂,通过师生共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将这首歌曲与新课学习的内容相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情境。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祖国的伟大、人民的可亲,増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强化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德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诗词导入——启发学生形象思维
诗词导入是指教师适度引用一些寓意深刻的诗词、名言、警句,给人启迪、令人深思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方式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课程的学习。
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副“黄海海战”图,图的两侧渐渐跳出两句诗句,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然后提问:“这两句诗是为悼念谁而写的呢?”(民族英雄邓世昌)。利用这两句诗词,不仅衬托了邓世昌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以及邓世昌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
运用诗词导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使历史与社会课更富有丰富的文学魅力,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轻松接受和形象理解所讲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悬念导入即设疑导入,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一种导入方式。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如在讲授《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吗?我国古代流行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基督教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人类是由猴子转变而来的。但这些都不是很科学的答案。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设置悬念加以渲染,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下面所要讲的内容上。
这样的悬念导入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迫切需要知道原因,急于找到答案,学生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住了,于是,教与学的最佳心理状态就形成了。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导入虽无一定之规,却有无穷之妙。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原则。无论我们广大教师运用什么方式导课,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在设计导入时应做到:求精,有概括性;设疑,求启发性;巧妙,有趣味性;求准,有思想性;从而让课堂真正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鑫,王淑萍.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光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赵亚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