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事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e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月经天,时序流转,过年始终是宗大事体。四平八稳的日子,一到腊月就有些匆忙。
  从前有人写:山家岁末无多事,画朵梅花便过年。洒脱极了,大多数人没有这份洒脱,只是热爱凡俗的喜庆,不是无事,而是事多。
  为啥事多?
  忙年嘛!
  腊味先出,鸡鸭鱼肉,都要腊,不管是烟薰,还是日晒,都要早点置办,这样到过年才入味。
  至于年酒,不管米酒,还是烧酒,终要装在坛里瓮里,喝时打将出来,方好畅饮,等酒喝,如同等米下锅,不是过年做派。
  熬糖的麦芽在竹筛里安静地长,渐渐有轻微的甜从盖它们的棉布里透出来。等芽长得差不多了,玉米也泡好了,用石磨磨细细的浆,用纱布滤渣,甜浆入锅,接下来就是熬了,小火持续,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满锅的浆慢慢地少,浆色也在加深,气泡越来越小,到后来如鱼鳞,再到后来只是轻颤,糖好啦。盛出来晾着,半冷时,男人上场,他要扯糖,这是一个神奇的变化,不停地拉扯,暗红的糖变白变硬了,用小木锤敲,就落下一块,甜!
  糖留到年关,炒米花,芝麻,桃仁,盘成糖块,再切成糖片儿,待客,给自家小孩儿当零嘴都是好的。
  儿歌唱,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乡下的寺廟也布施腊八粥,只是吃上不易,不像城里,来去都方便。于是,乡间多是自家煮腊八粥喝,好像与佛粥一样,都有愿景在里头。
  喝了腊八粥,一转眼就是十五,再一转眼就是二十三,许多地方在这一天过小年,许多地方在第二天过小年。过小年,像是一场预演。
  这一天,家里要打扬尘,《清嘉录》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这一天要送灶神,贴灶王爷像,给灶王爷像贴小小的红联,上书: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上灯,上香,供果盘,还得供清水、豆料、草,后三样是给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的。有人给灶王爷的嘴上抹点蜂蜜,这样他给玉皇汇报工作时都是甜言蜜语。
  二十五夜,江南有烧松盆的俗。《清嘉录》言:是夜,乡农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如井字型,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又有“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
  为啥这样?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做过年豆腐,打年糕,年糕分两种,一种方头的,一种圆宝的,事情简直都是紧锣密鼓,忙不过来。
  况且还要准备年货,旧时北京有儿歌: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媳妇要花,孩子要炮,婆婆要块手帕罩,男人要顶新毡帽,公公要个耍核桃。
  年货除了吃的用的玩的,贴的,年画门神对联。《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这些只占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准备年节礼,正月要走亲戚咧。旧例,正月初一到初五不开利市,现在不讲这个了。
  一转眼就是除夕了,张灯结彩。
  史载后蜀主孟昶写了人间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自此之后,对联成了一门艺术。除了自家的门联,寺庙也贴,只是联文空远。乡村也给猪圈牛圈羊圈鸡圈贴,一般就是一个横额,鸡鸭成群,牛羊满圈。槽头兴旺,等等。给它们吃点好的,与人同乐。
  门神一直都是秦叔宝尉迟恭二位。门神下边常常还要贴两个小签,上书:开门大吉,抬头见喜。
  灯笼有圆有方,双挂,从前方灯笼多,得卖画来糊,常常画四张,梅兰竹菊。写字的四张,常写的是,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
  这一天,经常挂着的锄头,木犁,要取下来,放在地上,石磨也要竖起上扇,大约是它们一年辛苦,给它们道乏,歇歇。
  小孩儿只管玩耍,东放一个鞭炮,西放一个小烟花,女人们都在厨间准备团年饭。男人张灯结彩之后,得准备着上年坟,火纸,香,蜡烛,鞭炮。
  常常要大声喊叫疯玩的孩子一起去,这是个传承。跪拜在列祖列宗坟前,小声说话,给祖先道过年好。
  上完坟回身看,那里亮着小小的烛光,子孙的心意。
  团年饭上桌之前,家里有香火案的,要点两根大烛,照着“天地国亲师位”,自然也要上香,行礼。此谓守岁烛,生花报喜,直接晨光。
  团年饭是要谋划的,像是一出戏,自腊月起鼓点儿便开始密,板儿叫得山响,这一顿饭是压轴的。唱压轴戏的一般都是主妇,她总能端出一桌子春天。
  少长咸集,皆大欢喜。吃的是饭,团的是圆。童言无忌,岁岁平安。转眼夜深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团炉夜话,守岁。
  子时,炮仗声起,此起彼伏,谓之“出行”,辞了旧迎来了新。
  大年初一,吃饺子。
  好多地方讲究这一天不动扫帚,不洒水。这一天说的最多的话是新年好。到本家四邻拜年,叙旧。
  初二,开始走亲戚。娘亲有舅,这一天得去舅家。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走到,只是稍后。
  从初一到初八,老人们喜欢说“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据说根据这一天的天候来看一年这些生物的泰否丰歉,古法失传,人们在这天对家禽家畜额外一些好吃的,到了初七人日,自然也不会欠待自己,初八是谷日,到土地庙给土地爷上香,求他保佑庄稼丰收。
  正月十五,许多地方吃元宵,还要玩灯闹元宵。
  舞龙,舞狮,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人打着,护着龙护着狮走。舞龙舞狮,都有一个大师傅,手持绣球灯,逗引龙狮,要好身手才行。
  正月十五,再上年坟,上灯。
  年灯要亮一整夜,之后不点了,一直挂到正月底,收了。
  春天来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南在南方me”
其他文献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去一家国营大食堂帮工。因为母亲早出晚归,太过于忙碌,家里那个用泥巴做成的火床她常常顾不上烧。为了帮母亲分担家务,每天下午,小小的我就会爬在火床的门前用尽全力来烧,尽管身上、脸上已是一团糟,可床总是烧不热。  冬天的晚上,我大多数时间都是穿着棉衣躺在被窝里,眼巴巴地等母亲回来。母亲顶着一头白雪进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她没有洗净油渍的双手摸摸被窝,如果是热的,她
期刊
看到交情分别长达30年、50年的A、B两个朋友,一步步走入赌博的深渊,感慨良久,便对“小赌怡情”产生怀疑。他们从青年到中年,都是正派男人,从前玩玩扑克,打打“卫生麻将”,离“赌”遠得很。  他们都在美国旧金山一家中菜馆当厨师。一年,某新头厨上任,是从香港来的,从前酷爱赌马买六合彩,如今在厨房里开赌庄,餐期高峰前后,务必赌上一阵,赌法简易——从餐具柜子抓出一大把筷子,高叫:“买双,买单?”厨师和侍应
期刊
灰色是我喜欢的颜色。由灰色打底,搭配任何颜色都压得住,绝不会出错,就像大地上生长植物,任你万紫千红,总也由大地怀抱。就这一点来说,有人说灰色就是不动声色,是包容大度,是一笑了之是完全有理由的。据说灰色比银色暗淡,比红色冷寂,穿插于黑白两色之间,比白色深些,比黑色浅些,更有些暗抑的美,幽幽的,淡淡的,不比黑和白的纯粹,却也不似黑和白的单一,似混沌。天地初开最中间的灰,不用和白色比高洁,不用和黑色比空
期刊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是生产队长。每天清晨,当我还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父亲便拿起铁皮卷成的话筒高喊:“出工啦!”有时,我躺在床上,听见他在给男女老幼分派不同的活计,偶尔也听见他暴跳如雷地骂娘,说这个“偷懒”,那个“混工分”。  我当时害怕得很,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何那样急躁,他是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农村基层干部,恨不得每个人都像他那样出满勤,出满力。  父亲是一个宁肯苦死自己,也不肯吐出一个“苦”字来的人。
期刊
魏剑英是武汉市一个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大爱人生协会的发起人,他还有村支部书记、企业老总等很多身份,甚至中国好人、荆楚楷模等耀眼的光环。  “大爱人生”去年一成立,就面向偏远的高寒山区,四川的凉山,贵州的毕节,云南的西贡,发起了给贫困人口送寒衣的行动。在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广场人流最多的东北角,他们设有一间小屋,集装箱大小,四围张贴着粉红底色的宣传单,有活动的简介和及时信息,有他们把衣服、学具送达时亲热的图
期刊
身为一个快40岁的中年人,最近我过得有些丧。  起因是网络流行的一篇文章,名为“中年人这个称呼你能接受吗?”点开一看,原来是说中国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步入中年行列了。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是,标题前面特别加了一个四字成语:欲哭无泪……  这词加的,可就真扎心了,似乎人过了30岁,再怎么活都只能是一件不体面的事,只有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中年变成贬义词?  这还不够。没多久,网上又掀起
期刊
這是以前的事: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个不足10户人家的藏村,遥远,闭塞,根子是穷。几排简陋的藏式民房,沉默无助地塌卧在沟底的一块草坡上。刀劈一般直陡陡的崖壁紧凑地夹裹着村子,半崖的石缝间偶尔会有一两棵长不大的矮松提着蝙蝠似的双脚,冷冷地兀立着。远处的山泉悠悠而来,汇聚成一条细细的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站在沟底仰望,天是一条线,白云压山低。村里很少有日晒,只有日行中天,太阳才十分吝啬地给沟底洒下几点
期刊
到了三十八岁,蒙哥马利才“春心”怒放。之前,他的眼里只有作战地图,指挥枪的准星一直瞄准战场,没有歪向美女,虽然倾心于他的美女如云。后来,他成为了二战的名将。  往往,战术是在休闲的时候忽发奇想而产生的。蒙哥马利的天才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一回,意外的爱情逼近了他。到瑞士休假,卡佛太太与他相遇。作为军人的遗孀,她的爱情画了一个血腥味的句号,剩下的是她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出乎想像,面对这样的女人,他怎么就
期刊
上学的时候,有一个让人印象比较深的同学。当时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对宿舍卫生包括个人内务要求较高。那个年纪的男生,大多数不怎么喜欢整理和清洁个人物品。但他的床铺永远是最干净、最平整的,就连床下的鞋子、洗漱用品都摆放得像是列队集合一样。  每次负责宿管的老师去检查,总是指着他的床铺让我们学习,以他为标准,如果做不到就虚心向他请教。  我和别的舍友当时愤愤不平,打心里看不惯这个“另类”,同在一个屋檐下,何
期刊
余梅逛街回来时,我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她走到我面前拿手晃了晃:“这个颜色好看吧?”我当时注意力在电视上,就随便应答挺好看的。可是等我回过神来,才想起余梅指甲不是两周前才弄过吗,怎么又去弄了。  “这次花了多少?肯定不便宜吧。”我好奇地问了句。  “还行,就六十。”她转头看我,“你嫌贵啊?我自己赚钱自己花,又没让你掏钱。”我只不过随口问,却被她这么怼了回来,心里难免不爽,也说了回去:“这又不是必需花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