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核心素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核心素质的成功培养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本文分析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三个特征,提出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方法,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
数学素质并不是单纯的数学能力,而是指是人们经过系统的数学学习后,在实际生活中以数学的思维去看待以及解决问题。
一、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特征
1.综合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现,被称为小学数学核心素质的综合性,其中核心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基础知识以及能力,其内在特质是数学思维。在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后,人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形式就是数学思维。
2.阶段性。阶段性主要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拥有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质。数学核心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十分明显,可以通过递增学习难度以及跨级别解决问题表现出来,不同阶段的核心素质有各自的着重点。
3.持久性。数学基础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通过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这就是数学核心素质持久性的原因。数学核心素质不仅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互相转化,强化数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教师举例:周日,小明和小丽决定一起驾车出游。小丽上高速后,小明开始上高速,这时两车时速为100km/h。由于高速路上不可以无故停车,小丽只能以最慢的速度行驶,等着小明赶上来,那么小明追上小丽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本题实际上是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追击”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考验学生的生活知识。通过查询,学生知道高速公路一般限速60~120km/h,根据这个隐形条件就能知道小明和小丽的车速,然后就可以算出小明赶上小丽的时间了。
2.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与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纳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进行低年级加减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用10颗糖果作为道具,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给学生不同的糖果,然后提问:“老师这里有10颗糖果,给了小明2颗,那其他同学还能分到多少?如果再给小李2颗,那剩下的同学还能分到多少?小明和小李加起来一共有几颗糖果?”借助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加减运算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将班里的学生分组,每组6人,每组分4个苹果,要求平均分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4个苹果每人1个可以,两个人平分1个有剩余,那么一个苹果平均分为3份呢?显然也是可以的,即4×3=12,12÷6=2。学生明白一种方法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既然3份可以,那么4份、5份呢?或者把苹果打成汁然后平分,等等,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质的培养是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与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及创新精神,为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数学课堂中的创新——以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块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3(4):104-105.
[2]季祥朗.浅谈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5(24):133
[3]赵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4,11(9):20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质;培养
数学素质并不是单纯的数学能力,而是指是人们经过系统的数学学习后,在实际生活中以数学的思维去看待以及解决问题。
一、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特征
1.综合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现,被称为小学数学核心素质的综合性,其中核心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基础知识以及能力,其内在特质是数学思维。在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后,人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形式就是数学思维。
2.阶段性。阶段性主要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拥有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质。数学核心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十分明显,可以通过递增学习难度以及跨级别解决问题表现出来,不同阶段的核心素质有各自的着重点。
3.持久性。数学基础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通过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这就是数学核心素质持久性的原因。数学核心素质不仅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互相转化,强化数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教师举例:周日,小明和小丽决定一起驾车出游。小丽上高速后,小明开始上高速,这时两车时速为100km/h。由于高速路上不可以无故停车,小丽只能以最慢的速度行驶,等着小明赶上来,那么小明追上小丽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本题实际上是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追击”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考验学生的生活知识。通过查询,学生知道高速公路一般限速60~120km/h,根据这个隐形条件就能知道小明和小丽的车速,然后就可以算出小明赶上小丽的时间了。
2.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与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纳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进行低年级加减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用10颗糖果作为道具,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给学生不同的糖果,然后提问:“老师这里有10颗糖果,给了小明2颗,那其他同学还能分到多少?如果再给小李2颗,那剩下的同学还能分到多少?小明和小李加起来一共有几颗糖果?”借助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将加减运算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将班里的学生分组,每组6人,每组分4个苹果,要求平均分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4个苹果每人1个可以,两个人平分1个有剩余,那么一个苹果平均分为3份呢?显然也是可以的,即4×3=12,12÷6=2。学生明白一种方法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既然3份可以,那么4份、5份呢?或者把苹果打成汁然后平分,等等,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质的培养是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与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及创新精神,为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数学课堂中的创新——以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块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3(4):104-105.
[2]季祥朗.浅谈对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5(24):133
[3]赵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4,1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