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小肠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小肠肠梗阻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及16排螺旋CT扫描,对CT扫描后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建。结果 CT扫描结果显示31例患者CT轴位及MPR重建图像上可显现较为清晰的影像特征,患者肠管呈节段性扩张。低位梗阻者13例,高位梗阻者21例,CT肠梗阻部位诊断准确率(94.12%)显著高于X线平片(44.12%)(X2=19.91,P<0.05)。CT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8.26%,其中肿瘤性肠梗阻11例(11/11),粘连性肠梗阻9例(9/12),肠套叠4例(4/5),腹内疝1例,肠系膜扭转1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外伤后肠梗阻1例,血运性肠梗阻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可较为清晰准确的显示小肠梗阻的存在、部位及原因。
[关键词]小肠梗阻;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82-04
小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造成小肠梗阻的原因有小肠肠腔发生机械性阻塞或小肠正常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小肠梗阻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差,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穿孔,导致患者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对小肠梗阻尽早及时的诊断,分析判断其存在部位,发病程度及原因对患者临床治疗较为关键。目前,小肠梗阻的诊断方式有X线平片如小肠造影,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其中X线平片是小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手段,然而诊断准确率较低,且无法判断导致小肠梗阻的原因,内镜检查成本较高,局限性较大。影像学检查包括MRI检查及CT检查,其不仅可明确发病部位、原因,还可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肠壁缺血、坏死或绞窄。多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建层面厚度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高等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小肠梗阻34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讨论分析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4年6月~2015年11月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暮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肠梗阻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腹部x线平片及16排螺旋CT检查,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9~80岁,平均(55.7±4.1)岁。3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时间为2~9d,其中阑尾炎手术史者4例,剖宫产史者3例,胰腺癌手术史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消化道急性出血者;碘过敏者。
1.2方法
腹部X线平片采用日本岛津X光机,患者取卧位,行常规拍照,上缘至膈顶,下缘包至耻骨联合。行多层螺旋CT时,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扫描前禁食4~6 h,以减少伪影的干扰,进行扫描前使患者口服约1000mL的饮用水,所有患者在扫描前30min口服500mL的2%泛影葡胺。采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造影,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机行轴位连续螺旋扫描,扫描范围:膈面开始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条件为:层厚5mm,螺距0.984:1,120 KV,140 mA,重建层厚10mm。先行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给予患者肘部静脉注射100mL的300mg/mL的碘海醇,在注射造影剂后约3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60s后进行静脉扫描,180s后行延迟期扫描。对扫描后数据采用层厚1mm、层距0.75 mm薄层重建,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建。
1.3图像分析
所有影像图片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双盲法做出诊断,并对梗阻是否存在,存在部位及病因进行判断。腹部平片诊断:机体小肠内部出现液气平征,伴随肠管扩张,内径>3 cm。多层螺旋CT诊断:(1)是否存在梗阻:小肠肠管内径扩张>2.5 cm,结肠扩张内径>6.0 cm。可看到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2)梗阻部位的分析:自肠管近侧开始追踪肠管,若有扩大的肠管缩小时则可定位为梗阻部位,梗阻平面的高低则由扩张、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数量来鉴定。(3)肠梗阻病因诊断标准:确定“移行带”存在病变,且可初步分析为肿瘤、肠套叠、炎症、肠扭转、疝或胆石等,若“移行带”无显示病变时应分析粘连为梗阻原因吲;影像最终诊断结果由两位影像学医师共同诊断,双方见解有异时通过协商达到统一。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肠阻的显示
34例检查中,多层螺旋CT显示31例患者CT轴位及MPR重建图像上可显现较为清晰的影像特征,患者肠管呈节段性扩张,其中小肠管内径扩张均>2.5 cm,>5cm者13例;所有患者中有7例结肠扩张直径>7cm,其余患者均>5cm;患者扩张的肠管里有液气平征出现。腹部平片可诊断22例为小肠梗阻伴有液气平征,其中9例最终经CT检查证实为肠梗阻。
2.2肠阻部位的显示
依据CT结果判断低位梗阻13例(回肠13例),高位梗阻21例(十二指肠11例,空肠10例);CT显示肠管形态:其中漩涡征4例,鸟嘴征狭窄3例,肠壁增厚12例,强化异常5例,肠系膜水肿4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内点状积气3例,肠腔内充盈占位2例。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低位梗阻者13例,高位梗阻21例,误诊2例,诊断定位准确率94.12%。而x线平片肠阻部位准确诊断15例,诊断准确率44.12%,显著低于CT诊断准确率(X2=19.91,P<0.05)。 2.3肠阻病理类型显示
34例患者中有30例可以判断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为88.26%。34例病例中,手术证实肿瘤性肠梗阻11例,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7例;12例粘连性肠梗阻中9例判断正确,准确率为83.33%;5例肠套叠中4例可判断套叠原因,1例漏诊,准确率90%;腹内疝1例,肠系膜扭转1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外伤后肠梗阻1例,血运性肠梗阻1例,如表1所示。不同原因梗阻CT表征不尽相同,其中肿瘤性肠阻患者梗阻部位软组织有肿块或肠壁呈不规则增厚;1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有鸟嘴表现者1例,近侧肠管扩张及远侧肠管塌陷者10例,局部存在粘连术者8例。所有肠套叠梗阻患者均存在同心圆样改变。
3讨论
小肠梗阻是由于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并顺利通过肠道所造成,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成年人体小肠约4.0~6.0 m,近端小肠尤其弯曲,加上机体腹部各类影像重复度较大,因此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X线平片是小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手段,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但X平片具有分辨率低,局限性较大等缺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x线平片小肠梗阻诊断准确率44.12%,显著低于CT诊断准确率94.12%(X2=19.91,P<0.05)。因此,选择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小肠梗阻的存在、部位及原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成为近年来的重点。
肠梗阻常表现为肠管扩张及长短不一的液一气平面。本研究中可清晰的显示患者肠管呈节段性扩张,且其扩张的肠管里有液气平征,所有患者小肠管内径扩张均大于2.5 cm,结肠扩张直径大于7cm。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轴位及MPR重建图像可清晰的显示梗阻的部位,其中以高位梗阻占比最多,占比61.76%(21/34),此外对于梗阻肠管也有较为清晰的显示。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的横断面图像可有效的避免腹部影像重叠问题,较大程度提高了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CT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如肠气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此外还可较为清楚的显示“移行带”的形状、部位等。
粘连是目前造成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粘连性梗阻的发生率接近60%甚至更高,肠套叠、外疝,肿瘤等原因仅排其次,此外,胆石、外伤、血肿及吞咽异物等均可导致小肠梗阻的发生。本研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比35.29%(12/34),与研究一致。本文中多层螺旋CT不仅肠梗阻的病理原因有较高的诊断率(如对肿瘤性肠梗阻为100%),此外对各种病理原因所致梗阻的特征也有较为清晰的显示,如肿瘤性肠阻患者梗阻部位软组织有肿块或肠壁呈不规则增厚;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鸟嘴表现。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可较为清晰准确的显示小肠梗阻的存在、部位及原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建层面厚度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着,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小肠梗阻;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82-04
小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造成小肠梗阻的原因有小肠肠腔发生机械性阻塞或小肠正常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小肠梗阻临床表现特异性较差,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穿孔,导致患者休克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对小肠梗阻尽早及时的诊断,分析判断其存在部位,发病程度及原因对患者临床治疗较为关键。目前,小肠梗阻的诊断方式有X线平片如小肠造影,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其中X线平片是小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手段,然而诊断准确率较低,且无法判断导致小肠梗阻的原因,内镜检查成本较高,局限性较大。影像学检查包括MRI检查及CT检查,其不仅可明确发病部位、原因,还可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肠壁缺血、坏死或绞窄。多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建层面厚度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高等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小肠梗阻34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讨论分析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4年6月~2015年11月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暮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肠梗阻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行腹部x线平片及16排螺旋CT检查,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9~80岁,平均(55.7±4.1)岁。3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时间为2~9d,其中阑尾炎手术史者4例,剖宫产史者3例,胰腺癌手术史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消化道急性出血者;碘过敏者。
1.2方法
腹部X线平片采用日本岛津X光机,患者取卧位,行常规拍照,上缘至膈顶,下缘包至耻骨联合。行多层螺旋CT时,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扫描前禁食4~6 h,以减少伪影的干扰,进行扫描前使患者口服约1000mL的饮用水,所有患者在扫描前30min口服500mL的2%泛影葡胺。采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造影,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机行轴位连续螺旋扫描,扫描范围:膈面开始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条件为:层厚5mm,螺距0.984:1,120 KV,140 mA,重建层厚10mm。先行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前给予患者肘部静脉注射100mL的300mg/mL的碘海醇,在注射造影剂后约3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60s后进行静脉扫描,180s后行延迟期扫描。对扫描后数据采用层厚1mm、层距0.75 mm薄层重建,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建。
1.3图像分析
所有影像图片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通过双盲法做出诊断,并对梗阻是否存在,存在部位及病因进行判断。腹部平片诊断:机体小肠内部出现液气平征,伴随肠管扩张,内径>3 cm。多层螺旋CT诊断:(1)是否存在梗阻:小肠肠管内径扩张>2.5 cm,结肠扩张内径>6.0 cm。可看到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2)梗阻部位的分析:自肠管近侧开始追踪肠管,若有扩大的肠管缩小时则可定位为梗阻部位,梗阻平面的高低则由扩张、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数量来鉴定。(3)肠梗阻病因诊断标准:确定“移行带”存在病变,且可初步分析为肿瘤、肠套叠、炎症、肠扭转、疝或胆石等,若“移行带”无显示病变时应分析粘连为梗阻原因吲;影像最终诊断结果由两位影像学医师共同诊断,双方见解有异时通过协商达到统一。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肠阻的显示
34例检查中,多层螺旋CT显示31例患者CT轴位及MPR重建图像上可显现较为清晰的影像特征,患者肠管呈节段性扩张,其中小肠管内径扩张均>2.5 cm,>5cm者13例;所有患者中有7例结肠扩张直径>7cm,其余患者均>5cm;患者扩张的肠管里有液气平征出现。腹部平片可诊断22例为小肠梗阻伴有液气平征,其中9例最终经CT检查证实为肠梗阻。
2.2肠阻部位的显示
依据CT结果判断低位梗阻13例(回肠13例),高位梗阻21例(十二指肠11例,空肠10例);CT显示肠管形态:其中漩涡征4例,鸟嘴征狭窄3例,肠壁增厚12例,强化异常5例,肠系膜水肿4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内点状积气3例,肠腔内充盈占位2例。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低位梗阻者13例,高位梗阻21例,误诊2例,诊断定位准确率94.12%。而x线平片肠阻部位准确诊断15例,诊断准确率44.12%,显著低于CT诊断准确率(X2=19.91,P<0.05)。 2.3肠阻病理类型显示
34例患者中有30例可以判断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为88.26%。34例病例中,手术证实肿瘤性肠梗阻11例,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7例;12例粘连性肠梗阻中9例判断正确,准确率为83.33%;5例肠套叠中4例可判断套叠原因,1例漏诊,准确率90%;腹内疝1例,肠系膜扭转1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外伤后肠梗阻1例,血运性肠梗阻1例,如表1所示。不同原因梗阻CT表征不尽相同,其中肿瘤性肠阻患者梗阻部位软组织有肿块或肠壁呈不规则增厚;1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有鸟嘴表现者1例,近侧肠管扩张及远侧肠管塌陷者10例,局部存在粘连术者8例。所有肠套叠梗阻患者均存在同心圆样改变。
3讨论
小肠梗阻是由于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并顺利通过肠道所造成,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成年人体小肠约4.0~6.0 m,近端小肠尤其弯曲,加上机体腹部各类影像重复度较大,因此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X线平片是小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手段,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但X平片具有分辨率低,局限性较大等缺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x线平片小肠梗阻诊断准确率44.12%,显著低于CT诊断准确率94.12%(X2=19.91,P<0.05)。因此,选择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小肠梗阻的存在、部位及原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成为近年来的重点。
肠梗阻常表现为肠管扩张及长短不一的液一气平面。本研究中可清晰的显示患者肠管呈节段性扩张,且其扩张的肠管里有液气平征,所有患者小肠管内径扩张均大于2.5 cm,结肠扩张直径大于7cm。本研究中多层螺旋CT轴位及MPR重建图像可清晰的显示梗阻的部位,其中以高位梗阻占比最多,占比61.76%(21/34),此外对于梗阻肠管也有较为清晰的显示。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的横断面图像可有效的避免腹部影像重叠问题,较大程度提高了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CT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如肠气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等,此外还可较为清楚的显示“移行带”的形状、部位等。
粘连是目前造成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粘连性梗阻的发生率接近60%甚至更高,肠套叠、外疝,肿瘤等原因仅排其次,此外,胆石、外伤、血肿及吞咽异物等均可导致小肠梗阻的发生。本研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比35.29%(12/34),与研究一致。本文中多层螺旋CT不仅肠梗阻的病理原因有较高的诊断率(如对肿瘤性肠梗阻为100%),此外对各种病理原因所致梗阻的特征也有较为清晰的显示,如肿瘤性肠阻患者梗阻部位软组织有肿块或肠壁呈不规则增厚;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鸟嘴表现。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可较为清晰准确的显示小肠梗阻的存在、部位及原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扫描速度快、重建层面厚度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着,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