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把自身角色由“主演”转变为“导演”,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积极设置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启迪、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的对象和知识的承载体,尽可能地向他们灌输课内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了主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被动、呆板地接受学唱,丝毫没有自己的表现能力和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也过分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讲解理论知识、牢记歌词的旋律,死搬硬套地学唱,这样便引起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降低了音乐课堂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当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培養他们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真正地使音乐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音乐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下列前提条件:1、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明确、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2、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3、课堂是阵地,教师应该摒弃“注入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变换教学方法来引导、启发思维。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以下教育培养: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因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音乐课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也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重视和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1.创造性的歌唱
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的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各有各的见解,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演唱出自己“二度创造”出来的作品,这样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很有益。绝不能把“唱会歌就行”这单一的项目当作课堂重点。
2.创造性的音乐鉴赏
鉴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鉴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其实好动和爱美是学生的两大性格特征。他们好动,喜欢将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鉴赏时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尝试着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学生沉浸在唱而乐、乐而舞、舞而美的气氛中,既美化了课堂,又渲染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敏捷度和对乐曲旋律、节奏的感知,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
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活泼的特点,选择短小的歌曲,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根据音乐的发展想象音乐的形象,编讲故事,随歌曲来设计动作。在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同一节奏或同一歌词创编不同的曲调,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
四、创设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学习,即使是个别学生的独立创新活动,往往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和影响。因此,群体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有利于群体创新能力的开发并能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是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聚集起来的合力,产生更大的效果。互补效应可以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等很多方面。在一个合作交往的理想集体中间,个别学生和群体的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一起配合,不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让他们一起不时地迸发出新的火花。其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可把过去居高临下的做法改为与学生进行谈心甚至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征、兴趣、个人爱好等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鼓励语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他们的各种创造欲望来激发创造冲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跨世纪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在开拓、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中实施。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参与合作的能力,使音乐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可以为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雪梅:《中小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2]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3] 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闫承利主编:《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现,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的对象和知识的承载体,尽可能地向他们灌输课内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成了主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被动、呆板地接受学唱,丝毫没有自己的表现能力和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也过分强调枯燥的技能训练、讲解理论知识、牢记歌词的旋律,死搬硬套地学唱,这样便引起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降低了音乐课堂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当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培養他们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真正地使音乐成为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音乐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下列前提条件:1、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明确、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2、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3、课堂是阵地,教师应该摒弃“注入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变换教学方法来引导、启发思维。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以下教育培养: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观念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将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不应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很少参与,成为被动的听众,并机械地模仿,丧失自主学习心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存在差异。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民主方式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活环境及阅历,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个性,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信心、勇气,激发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因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音乐课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也应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重视和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1.创造性的歌唱
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的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各有各的见解,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来演唱出自己“二度创造”出来的作品,这样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很有益。绝不能把“唱会歌就行”这单一的项目当作课堂重点。
2.创造性的音乐鉴赏
鉴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鉴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其实好动和爱美是学生的两大性格特征。他们好动,喜欢将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鉴赏时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尝试着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学生沉浸在唱而乐、乐而舞、舞而美的气氛中,既美化了课堂,又渲染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敏捷度和对乐曲旋律、节奏的感知,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
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活泼的特点,选择短小的歌曲,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根据音乐的发展想象音乐的形象,编讲故事,随歌曲来设计动作。在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同一节奏或同一歌词创编不同的曲调,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
四、创设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要在一定的群体中学习,即使是个别学生的独立创新活动,往往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和影响。因此,群体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有利于群体创新能力的开发并能产生一系列效应,主要是合力效应和互补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聚集起来的合力,产生更大的效果。互补效应可以包括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优势互补等很多方面。在一个合作交往的理想集体中间,个别学生和群体的创新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一起配合,不受老师“先入为主”的观念限制,让他们一起不时地迸发出新的火花。其实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可把过去居高临下的做法改为与学生进行谈心甚至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征、兴趣、个人爱好等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鼓励语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他们的各种创造欲望来激发创造冲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跨世纪的接班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在开拓、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育中实施。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参与合作的能力,使音乐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可以为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雪梅:《中小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2]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版.
[3] 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闫承利主编:《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