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像走一条弯弯曲曲的路,隔不多远,便会有十字路口供你选择。方向选对了,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选错了,也未必就走不出去,迂回绕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菊儿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1
菊儿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小生活在冀南平原上一个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子里,村子里的地倒是不少,可大多是盐堿地,除了堿蓬,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村子里没有机井,靠天吃饭,也不知道是因为日子过得穷,导致了人们的见识短,还是由于人们见识短,才把日子越过越穷的。反正,大街上,常常看到十来岁的孩子,还光着脚丫、拖着鼻涕在胡同里疯跑。
菊儿是幸运的。菊儿娘原是邻村大户人家的女子,娘家姐妹多,嫁给了独子出身的菊儿爹。据说,菊儿爹早年上过高小,菊儿娘也识字,他们两个在村里算是文化人儿了。
既然是文化人,就有文化人儿与众不同的作派。虽然家里一天到晚饥一顿饱一顿的打饥荒,菊儿娘愣是让菊儿读到了高中。村里的男孩子,能念完初中的都不多,一个女娃子能高中毕业,当时在村里是史无前例的。
菊儿注定应该有个好前程的。菊儿五岁的时候,娘就领她算过卦,算卦的先生说了,菊儿是个举子命,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碗底还藏着一块肉,是个福相呢。
福相的菊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只好卷起铺盖灰头土脸地回到村里。面对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菊儿哭了个一塌糊涂。然后把门一插,谁喊也不出门了。
父亲找班主任问过,班主任说菊儿学习挺用功的,就是动作慢,说话有点结巴,听课做作业总要比别人慢半拍——慢半拍的菊儿没考上大学很正常。在那个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农门,抱定铁饭碗的年代,在那个大学升学率还不到百分之十的年代,升学竞争那么激烈,思维慢半拍的菊儿不可能考上大学。
上过高中的菊儿怎么能一直闲着呢,菊儿娘不甘心,就去找村支书,央他在村里给菊儿找个事儿干,菊儿就被派到村里的小学校代课去了。
“我——爱——爱——北京。我爱——爱中——中——中华人民共——共和国!”菊儿结结巴巴地教,学生结结巴巴地学。
不到一个月,家长们不干了,家长代表找到村支书家里:“菊儿是有文化,可她把俺家娃娃教成结巴了!”
教语文不成,换教数学吧。菊儿一急就结巴,一结巴调皮的孩子就学她说话。孩子们越学她说话,菊儿越急,越急,越是说不上来,越是讲不清楚。慢慢地。她连上面规定的教学进度都跟不上了。孩子们的算数能力总不见长进,乡里组织的统一考试,菊儿教的数学在全乡十一所小学考了个倒数第一。
支书也没办法,东家解释东家不听,西家解释西家不理,村支书磨破了嘴皮,乡亲们就是不买帐。有几个家长甚至堵在学校门口。把菊儿拦在校门外。菊儿哭肿了眼,又羞又愧回家了。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气又没底气,劝又没的劝,只好陪着菊儿一起抹眼泪。正好邻村一家服装厂来村里招工,菊儿便到服装厂干活去了。
2
服装厂位于两个村子的中间,离菊儿家不远。
菊儿每天步行上下班。途中要经过一大片洼地,大片大片的湿地里,结着白白的一层盐堿,常常有人拉着排子车,用半拉破碗在上面刮盐堿面,刮下来薄薄的一层,连土一起装到一个编织袋里。爹说,这些盐堿面经过熬制,做成硝盐,能换钱哩。
菊儿不关心这个。菊儿关心的,是服装厂里的事儿,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练得跟其他人一样,轻轻松松就能把自个儿的活干完。跟前没有成堆的衣片。
服装厂是流水作业,菊儿动作慢,常常造成积压。在她前面干活的工人,做完自己的工序就把衣片扔给她,等她车缝,她后面的工人就眼巴巴地等她干完一件扔过来一件。菊儿常常忙得满头大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舍不得,可跟前总是堆着一大堆没干完的活。工资是按件给的,急得她前面后面的工友都朝她翻白眼,没人愿意挨着她干活。
“菊儿你能不能动作快点啊?老牛拉破车。急死个人!”
“快了,快了,”菊儿脸上陪着笑,眼里噙着泪。
一次给衣服车缝的时候。工友又催她。她一急,忙中生乱,把手伸进了缝纫机的针头下,把手指头戳了个洞,血立刻就涌了出来。菊儿娘噙着泪,急急忙忙跑到厂子里,没听工友们解释,拉起菊儿回了家。
再次失业的菊儿,也只好拉起排子车。拿个破碗,跟在爹的后面刮硝面。白天刮,晚上熬。累是累了点,但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听别人的挖苦,菊儿心里倒敞亮了不少。菊儿娘常常看着菊儿发呆,满是皱折的脸上,坑坑道道写满了疼爱。
3
就在这一年,秋玲姨来了。
秋玲姨比菊儿娘小十几岁,比菊儿大不了多少,是菊儿娘最小的胞妹,打小就送给城里一户好人家了。
秋玲姨被保送上了大学。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份令人眼热的工作,和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没上几年班,秋玲姨就从单位辞职自己办起了养老院。
养老院半公半私。既收一些无依无靠的复员军人,享受政府补贴,也收一些无社会能力的普通孤老市民,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最初的几年里,养老院办得倒也小有盈利,后来,养老院的境况日渐萧条:有钱的,把老人放到养老院不放心,宁可花钱雇保姆。没钱的,又住不起养老院。再加上养老院的活又脏又累,年轻人不愿干,上点岁数的子女不让干。几种因素一叠加,养老院便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惨淡生存了。
姐妹见面,秋玲姨看到如花似玉的菊儿干着这粗活,拉着菊儿的手直叹气,那双娇嫩的手,已经被风雨打磨得粗糙无比,像秋后失去水份的堿蓬。在征得菊儿娘的同意之后,她把菊儿带到了市里。养老院正缺人手,菊儿干活踏实,又有耐心,正是一块泛着亮光的等待雕琢的璞玉呢。
菊儿来到养老院,做起了护工。老人们不嫌菊儿说话慢,老人们也不嫌菊儿动作慢。慢吞吞的菊儿,正符合了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上菊儿的细心和耐心,很快成了院里院外最忙的人,在这里,菊儿如鱼得水,工作起来顺风顺水。 “菊儿,推我出去晒晒太阳。”李奶奶喊。
“菊儿,我那件灰色薄毛衣给我找出来没?”赵伯伯叫。
“菊儿,暖壶里没热水了。”
“菊儿……”“菊儿……”
菊儿很忙,菊儿很累,菊儿很开心。
秋玲姨也很开心,菊儿的笑容,像暖阳下迎风盛开的菊花,平凡而艳丽。在菊儿的带动下,养老院也渐渐恢复了生机。秋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养老院似乎提前进入了春天,接着,他们又陆陆续续从老家招了好几个像菊儿那样一脸阳光的女孩。
时间,是把无形的剑,把菊儿历练得温婉、清爽,除了不善言辞,菊儿越来越像城里人。
4
菊儿结婚了,有孩子了,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城里人了。
白天在养老院忙,晚上回到家,菊儿仍旧会哭。女儿小曼三岁了,明显的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不哭,不闹,也不说话,对菊儿的搂抱亲吻表现得很淡漠,只喜欢一个人默默地不厌其烦地玩那个脏兮兮的灰熊布偶。
——医生说,小曼有可能患有自闭症。
5
正当养老院风生水起的时候。秋玲姨走了,随儿子移居国外了。
养老院的经营便全部落到菊儿肩上。菊儿更忙了,只好把娘接到城里帮忙照看小曼。
娘看到表情索然的小曼,抱起来就亲,小曼大声哭着挣扎着,菊儿看着娘俩儿,把脸别到一边,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菊儿更忙了。菊儿依旧不善于与外人打交道。自从秋玲姨走了以后。养老院也就不再享受政府按人头发放的补贴款,菊儿也没去争取。养老院的一切开支,一切活动,全部由菊儿一个人去筹办了。捉襟见肘的尴尬,也是常有的。按照惯例,好象只有在重阳节的时候,老人们才会被记起,也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会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组织敬老活动,而平时的日常打理,忙乱而琐碎,就全靠菊儿们了。
忙完一天的菊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着小曼说话。虽然孩子有一搭没一搭自顾自玩着,但对于菊儿而言。小曼的每一秒钟。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牵着菊儿的心。她在时刻观察着小曼,并根据医生的提示,慢慢改变着小曼。
小曼也慢慢适应着跟姥姥在一起的时光。菊儿娘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钟点工,菊儿在,家里什么活都不用她插手,菊儿去上班了,菊儿娘就在家上岗。渐渐地,小曼接受了她。没事的时候,菊儿娘就吃力地看书,查资料一早年认识的那几个字,几十年不用,早忘得差不多了一仿佛小曼是一只价值不菲的瓷娃娃,须用柔软细腻的丝绵依偎,外加十二分小心地轻拿轻放,才不至于受伤。
6
菊儿娘病了,病得还不轻。
当菊儿找到医院的时候,爹正领着娘楼上楼下地跑着。抽血,化验,拍片,等结果。爹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医生说,从症状上看,菊儿娘的病不容乐观,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等病理检验结果出来才能最终确定。
结果出来了,肺癌。以老人的年龄,不建议手术,保守治疗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接下来的日子,菊儿更是医院单位家三处跑,恨不得一天生出二十五个小时来。
病床上的菊儿娘反倒淡定了,她把菊儿叫到床前。
“菊儿啊,娘的病娘知道,咱别花那冤枉钱了,给小曼留着吧!”
说到小曼,菊儿眼一热。想要把话题岔开,又一时找不到新的话题。
“娘。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当年我换了好几个工作,都被人家辞退了,你当时有没有觉着我笨?有没有担心我将来没有饭吃啊?”
菊儿娘笑了:“娘始终相信。老天爷让你托生在世上,是提前想好了退路的。他肯定给你安排了一个适合你做的工作,只是没有明确告诉你,要你自己边走边去寻找。你看,咱村的地,过去只长堿蓬,现在呢,建起了好几家服装厂,种地不行,换个方式,总有适合的。”
菊儿鼻子一酸。没有再说话,眼里分明有东西闪了一下。
7
菊儿娘走了。菊儿像被抽了筋一样,一下子瘫了。
小曼在菊儿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老天爷把一个人托生到人间,是提前想好退路了的,肯定有一个适合他生存的方式。只是要他自己去寻找罢了。这句话像一方石雕,刻在菊儿的心里。
日子仍旧波澜不惊地继续着。
养老院的经营越来越红火。为此,电视台专门给菊儿做了个专访,菊儿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个大字,找人刻在门口的大石头上,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感受到它的神圣。
菊儿成了小城里的名人。老人们排队报名等床位。
菊儿回了趟老家。跪在娘的坟前,许久不愿离开。
昨天,小曼从大学寄回照片。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亭亭玉立的荷叶旁,水灵灵的露珠,衬着水灵灵的笑脸。
菊儿想着想着笑了,想着想着又哭了。
编辑手记:
《墙洞》中一段逝去时光里被墙洞掩埋的真实,使郭斌因此憎恨和厌恶陈文夫二十多年,小说选取了一个小开口,通过倒叙的手法,将一个尘封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面,特别是主人公的心口不一,但这些描写却真实地符合当时当景。且该小说还展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文学青年的生活状态,在这群热衷文学的青年的中年生活中,回忆着曾经的青春岁月。《花香雨季》里小小的秀,身子单薄,命运凄凉,却阳光得使人动容。失去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生活的秀是一个满身充满阳光的孩子,她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继续读书,渴望改变家庭的苦难。她积极、自立,为了学费,她不等不靠,努力想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困难。洁白鲜艳的栀子花映衬出小小的秀的纯洁、美丽与向上。《菊儿》里的菊儿一生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只是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菊儿的娘和菊儿都没有在人生的坎坷之前低下头,面对结巴和不灵活的菊儿,菊儿娘说出了:“换个方式,总有适合的”,她就这样支持着菊儿一路走来。而历经艰辛的菊儿在面对工作的艰难和自闭的女儿面前,她也坚强努力,对养老院的老人们不离不弃,对女儿关爱备至。
菊儿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1
菊儿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小生活在冀南平原上一个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子里,村子里的地倒是不少,可大多是盐堿地,除了堿蓬,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村子里没有机井,靠天吃饭,也不知道是因为日子过得穷,导致了人们的见识短,还是由于人们见识短,才把日子越过越穷的。反正,大街上,常常看到十来岁的孩子,还光着脚丫、拖着鼻涕在胡同里疯跑。
菊儿是幸运的。菊儿娘原是邻村大户人家的女子,娘家姐妹多,嫁给了独子出身的菊儿爹。据说,菊儿爹早年上过高小,菊儿娘也识字,他们两个在村里算是文化人儿了。
既然是文化人,就有文化人儿与众不同的作派。虽然家里一天到晚饥一顿饱一顿的打饥荒,菊儿娘愣是让菊儿读到了高中。村里的男孩子,能念完初中的都不多,一个女娃子能高中毕业,当时在村里是史无前例的。
菊儿注定应该有个好前程的。菊儿五岁的时候,娘就领她算过卦,算卦的先生说了,菊儿是个举子命,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碗底还藏着一块肉,是个福相呢。
福相的菊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只好卷起铺盖灰头土脸地回到村里。面对村里人的指指点点,菊儿哭了个一塌糊涂。然后把门一插,谁喊也不出门了。
父亲找班主任问过,班主任说菊儿学习挺用功的,就是动作慢,说话有点结巴,听课做作业总要比别人慢半拍——慢半拍的菊儿没考上大学很正常。在那个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农门,抱定铁饭碗的年代,在那个大学升学率还不到百分之十的年代,升学竞争那么激烈,思维慢半拍的菊儿不可能考上大学。
上过高中的菊儿怎么能一直闲着呢,菊儿娘不甘心,就去找村支书,央他在村里给菊儿找个事儿干,菊儿就被派到村里的小学校代课去了。
“我——爱——爱——北京。我爱——爱中——中——中华人民共——共和国!”菊儿结结巴巴地教,学生结结巴巴地学。
不到一个月,家长们不干了,家长代表找到村支书家里:“菊儿是有文化,可她把俺家娃娃教成结巴了!”
教语文不成,换教数学吧。菊儿一急就结巴,一结巴调皮的孩子就学她说话。孩子们越学她说话,菊儿越急,越急,越是说不上来,越是讲不清楚。慢慢地。她连上面规定的教学进度都跟不上了。孩子们的算数能力总不见长进,乡里组织的统一考试,菊儿教的数学在全乡十一所小学考了个倒数第一。
支书也没办法,东家解释东家不听,西家解释西家不理,村支书磨破了嘴皮,乡亲们就是不买帐。有几个家长甚至堵在学校门口。把菊儿拦在校门外。菊儿哭肿了眼,又羞又愧回家了。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气又没底气,劝又没的劝,只好陪着菊儿一起抹眼泪。正好邻村一家服装厂来村里招工,菊儿便到服装厂干活去了。
2
服装厂位于两个村子的中间,离菊儿家不远。
菊儿每天步行上下班。途中要经过一大片洼地,大片大片的湿地里,结着白白的一层盐堿,常常有人拉着排子车,用半拉破碗在上面刮盐堿面,刮下来薄薄的一层,连土一起装到一个编织袋里。爹说,这些盐堿面经过熬制,做成硝盐,能换钱哩。
菊儿不关心这个。菊儿关心的,是服装厂里的事儿,什么时候自己才能练得跟其他人一样,轻轻松松就能把自个儿的活干完。跟前没有成堆的衣片。
服装厂是流水作业,菊儿动作慢,常常造成积压。在她前面干活的工人,做完自己的工序就把衣片扔给她,等她车缝,她后面的工人就眼巴巴地等她干完一件扔过来一件。菊儿常常忙得满头大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舍不得,可跟前总是堆着一大堆没干完的活。工资是按件给的,急得她前面后面的工友都朝她翻白眼,没人愿意挨着她干活。
“菊儿你能不能动作快点啊?老牛拉破车。急死个人!”
“快了,快了,”菊儿脸上陪着笑,眼里噙着泪。
一次给衣服车缝的时候。工友又催她。她一急,忙中生乱,把手伸进了缝纫机的针头下,把手指头戳了个洞,血立刻就涌了出来。菊儿娘噙着泪,急急忙忙跑到厂子里,没听工友们解释,拉起菊儿回了家。
再次失业的菊儿,也只好拉起排子车。拿个破碗,跟在爹的后面刮硝面。白天刮,晚上熬。累是累了点,但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听别人的挖苦,菊儿心里倒敞亮了不少。菊儿娘常常看着菊儿发呆,满是皱折的脸上,坑坑道道写满了疼爱。
3
就在这一年,秋玲姨来了。
秋玲姨比菊儿娘小十几岁,比菊儿大不了多少,是菊儿娘最小的胞妹,打小就送给城里一户好人家了。
秋玲姨被保送上了大学。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份令人眼热的工作,和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没上几年班,秋玲姨就从单位辞职自己办起了养老院。
养老院半公半私。既收一些无依无靠的复员军人,享受政府补贴,也收一些无社会能力的普通孤老市民,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最初的几年里,养老院办得倒也小有盈利,后来,养老院的境况日渐萧条:有钱的,把老人放到养老院不放心,宁可花钱雇保姆。没钱的,又住不起养老院。再加上养老院的活又脏又累,年轻人不愿干,上点岁数的子女不让干。几种因素一叠加,养老院便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惨淡生存了。
姐妹见面,秋玲姨看到如花似玉的菊儿干着这粗活,拉着菊儿的手直叹气,那双娇嫩的手,已经被风雨打磨得粗糙无比,像秋后失去水份的堿蓬。在征得菊儿娘的同意之后,她把菊儿带到了市里。养老院正缺人手,菊儿干活踏实,又有耐心,正是一块泛着亮光的等待雕琢的璞玉呢。
菊儿来到养老院,做起了护工。老人们不嫌菊儿说话慢,老人们也不嫌菊儿动作慢。慢吞吞的菊儿,正符合了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上菊儿的细心和耐心,很快成了院里院外最忙的人,在这里,菊儿如鱼得水,工作起来顺风顺水。 “菊儿,推我出去晒晒太阳。”李奶奶喊。
“菊儿,我那件灰色薄毛衣给我找出来没?”赵伯伯叫。
“菊儿,暖壶里没热水了。”
“菊儿……”“菊儿……”
菊儿很忙,菊儿很累,菊儿很开心。
秋玲姨也很开心,菊儿的笑容,像暖阳下迎风盛开的菊花,平凡而艳丽。在菊儿的带动下,养老院也渐渐恢复了生机。秋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养老院似乎提前进入了春天,接着,他们又陆陆续续从老家招了好几个像菊儿那样一脸阳光的女孩。
时间,是把无形的剑,把菊儿历练得温婉、清爽,除了不善言辞,菊儿越来越像城里人。
4
菊儿结婚了,有孩子了,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城里人了。
白天在养老院忙,晚上回到家,菊儿仍旧会哭。女儿小曼三岁了,明显的跟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不哭,不闹,也不说话,对菊儿的搂抱亲吻表现得很淡漠,只喜欢一个人默默地不厌其烦地玩那个脏兮兮的灰熊布偶。
——医生说,小曼有可能患有自闭症。
5
正当养老院风生水起的时候。秋玲姨走了,随儿子移居国外了。
养老院的经营便全部落到菊儿肩上。菊儿更忙了,只好把娘接到城里帮忙照看小曼。
娘看到表情索然的小曼,抱起来就亲,小曼大声哭着挣扎着,菊儿看着娘俩儿,把脸别到一边,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菊儿更忙了。菊儿依旧不善于与外人打交道。自从秋玲姨走了以后。养老院也就不再享受政府按人头发放的补贴款,菊儿也没去争取。养老院的一切开支,一切活动,全部由菊儿一个人去筹办了。捉襟见肘的尴尬,也是常有的。按照惯例,好象只有在重阳节的时候,老人们才会被记起,也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会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组织敬老活动,而平时的日常打理,忙乱而琐碎,就全靠菊儿们了。
忙完一天的菊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着小曼说话。虽然孩子有一搭没一搭自顾自玩着,但对于菊儿而言。小曼的每一秒钟。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牵着菊儿的心。她在时刻观察着小曼,并根据医生的提示,慢慢改变着小曼。
小曼也慢慢适应着跟姥姥在一起的时光。菊儿娘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钟点工,菊儿在,家里什么活都不用她插手,菊儿去上班了,菊儿娘就在家上岗。渐渐地,小曼接受了她。没事的时候,菊儿娘就吃力地看书,查资料一早年认识的那几个字,几十年不用,早忘得差不多了一仿佛小曼是一只价值不菲的瓷娃娃,须用柔软细腻的丝绵依偎,外加十二分小心地轻拿轻放,才不至于受伤。
6
菊儿娘病了,病得还不轻。
当菊儿找到医院的时候,爹正领着娘楼上楼下地跑着。抽血,化验,拍片,等结果。爹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医生说,从症状上看,菊儿娘的病不容乐观,具体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等病理检验结果出来才能最终确定。
结果出来了,肺癌。以老人的年龄,不建议手术,保守治疗也许是更好的选择。接下来的日子,菊儿更是医院单位家三处跑,恨不得一天生出二十五个小时来。
病床上的菊儿娘反倒淡定了,她把菊儿叫到床前。
“菊儿啊,娘的病娘知道,咱别花那冤枉钱了,给小曼留着吧!”
说到小曼,菊儿眼一热。想要把话题岔开,又一时找不到新的话题。
“娘。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当年我换了好几个工作,都被人家辞退了,你当时有没有觉着我笨?有没有担心我将来没有饭吃啊?”
菊儿娘笑了:“娘始终相信。老天爷让你托生在世上,是提前想好了退路的。他肯定给你安排了一个适合你做的工作,只是没有明确告诉你,要你自己边走边去寻找。你看,咱村的地,过去只长堿蓬,现在呢,建起了好几家服装厂,种地不行,换个方式,总有适合的。”
菊儿鼻子一酸。没有再说话,眼里分明有东西闪了一下。
7
菊儿娘走了。菊儿像被抽了筋一样,一下子瘫了。
小曼在菊儿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老天爷把一个人托生到人间,是提前想好退路了的,肯定有一个适合他生存的方式。只是要他自己去寻找罢了。这句话像一方石雕,刻在菊儿的心里。
日子仍旧波澜不惊地继续着。
养老院的经营越来越红火。为此,电视台专门给菊儿做了个专访,菊儿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个大字,找人刻在门口的大石头上,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感受到它的神圣。
菊儿成了小城里的名人。老人们排队报名等床位。
菊儿回了趟老家。跪在娘的坟前,许久不愿离开。
昨天,小曼从大学寄回照片。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站在亭亭玉立的荷叶旁,水灵灵的露珠,衬着水灵灵的笑脸。
菊儿想着想着笑了,想着想着又哭了。
编辑手记:
《墙洞》中一段逝去时光里被墙洞掩埋的真实,使郭斌因此憎恨和厌恶陈文夫二十多年,小说选取了一个小开口,通过倒叙的手法,将一个尘封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小说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面,特别是主人公的心口不一,但这些描写却真实地符合当时当景。且该小说还展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文学青年的生活状态,在这群热衷文学的青年的中年生活中,回忆着曾经的青春岁月。《花香雨季》里小小的秀,身子单薄,命运凄凉,却阳光得使人动容。失去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生活的秀是一个满身充满阳光的孩子,她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继续读书,渴望改变家庭的苦难。她积极、自立,为了学费,她不等不靠,努力想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困难。洁白鲜艳的栀子花映衬出小小的秀的纯洁、美丽与向上。《菊儿》里的菊儿一生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只是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菊儿的娘和菊儿都没有在人生的坎坷之前低下头,面对结巴和不灵活的菊儿,菊儿娘说出了:“换个方式,总有适合的”,她就这样支持着菊儿一路走来。而历经艰辛的菊儿在面对工作的艰难和自闭的女儿面前,她也坚强努力,对养老院的老人们不离不弃,对女儿关爱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