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广大中小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引起了众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关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的论述较多。笔者认为,单纯地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而不去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培养方法,也只是纸上谈兵。当务之急,应当改变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认清学生不提问题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9-02
作为教师,我的经历就是在学校学习,然后再进入学校教书。回顾我这二十余年的学校生涯,我发现在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我和我的同学问问题的意愿并不强烈,最多是在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去请教老师。现在,我和我的同事们遇到爱问问题的学生也不多。总之,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题或根本不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学习了,有的教师则感到一身轻松。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在大谈“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认为要解决学生不爱提问题的这种状况,不应当想当然地死板套用各种理论,一厢情愿地研究方法技巧,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基础性条件。
一、教师要认清学生不提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学生不爱提问题时,教师便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想学或不爱学。其实这种见解只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不科学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了一次题为“我为什么没有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全班同学反馈的信息的分析研究,我认为学生不爱提问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没有问题可问,第二类是有问题但不愿问。出现第一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平时看书做题少,很少遇到难题;2、学生即便遇到难题,看看参考答案便可解决;3、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不知道该问什么;4、学生不爱思考问题;5、教师在课堂上一手包办了所有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出现第二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怕提的问题太简单,被老师责备;2、学生认为老师很忙,或者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时间太少;3、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 有问题也不愿问;4、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怕提问会被人看成能力差;5、每天都有问题产生,最后越积越多,懒得问了。诚然,各地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不爱提问的原因也应当不尽相同。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教师要解决学生不爱提问的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无的放矢,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师要转变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
学生提问受挫,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情境:1、一个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老师会说:“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上课没好好听讲吧?”2、一个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如果老师不会做,会说:“这道题目考试不会考。”如果老师会做,会说:“你想考验我的水平?”从上述所引文字和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些教师对学生提问题其实有着本能的排斥,或讨厌或恐惧,讨厌的是问自己讲过的问题的学生;恐惧的是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会在学生面前失掉面子,有损威信。在教师本身对学生提问题带有本能排斥的情况下,讲再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都无济于事。要想解决学生不提问题这一问题,必须先解决教师的问题。首先,身为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一直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老先生那样面色冷峻、不苟言笑,学生有问题,也是不愿来问的。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陶行知的表述应该说是入木三分:“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全球化,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腾飞,民族要振兴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我们教师肩负着强国之重任,而如果我们排斥学生提问题就意味着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说得严肃点是对国家民族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广大教师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习惯性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认定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做好笔记,下课好好复习,,考得好分数,便功德圆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提问者是教师并不是学生。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及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需求。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需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心底里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学生表面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一旦处在被动位置,其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更多是等着教师来传授知识,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四、改变学生对提问的态度
在我调查的学生之中,有学生直言怕经常向老师提问,会招致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他认为,经常提问,会给人一种感觉,这人很笨,有很多问题都搞不懂;要么就是想方设法接近老师,极力讨好老师。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不少同学对提问的认识并不正确,他们甚至认为经常提问就是表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认为提问就是故意和老师套近乎。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学问”二字做个简单的解释:学问,即知识和学识。学和问是密不可分的,拆分开来,显然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和学识,因此,问在学习中必不可少,不懂就应当问,连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耻下问,何况我辈?此外,不少学生对所应当提的问题认识也有误区,他们认为提问就是指问老师讲过的而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显然,这是片面的。学生提问题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思索和见解。应该说提问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能力差的表现。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由此可见,提问,尤其是自己提问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学生耻于提问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应当改变学生对提问的认识误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应当先解决相关的基础性的问题,不然讨论纯粹的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只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模式 课堂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9-02
作为教师,我的经历就是在学校学习,然后再进入学校教书。回顾我这二十余年的学校生涯,我发现在我当学生的那个年代,我和我的同学问问题的意愿并不强烈,最多是在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去请教老师。现在,我和我的同事们遇到爱问问题的学生也不多。总之,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题或根本不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学习了,有的教师则感到一身轻松。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在大谈“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认为要解决学生不爱提问题的这种状况,不应当想当然地死板套用各种理论,一厢情愿地研究方法技巧,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基础性条件。
一、教师要认清学生不提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学生不爱提问题时,教师便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不想学或不爱学。其实这种见解只是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不科学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了一次题为“我为什么没有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全班同学反馈的信息的分析研究,我认为学生不爱提问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没有问题可问,第二类是有问题但不愿问。出现第一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平时看书做题少,很少遇到难题;2、学生即便遇到难题,看看参考答案便可解决;3、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不知道该问什么;4、学生不爱思考问题;5、教师在课堂上一手包办了所有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出现第二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怕提的问题太简单,被老师责备;2、学生认为老师很忙,或者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时间太少;3、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语文老师, 有问题也不愿问;4、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怕提问会被人看成能力差;5、每天都有问题产生,最后越积越多,懒得问了。诚然,各地的学生情况不尽相同,不爱提问的原因也应当不尽相同。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教师要解决学生不爱提问的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是无的放矢,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师要转变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
学生提问受挫,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情境:1、一个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老师会说:“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上课没好好听讲吧?”2、一个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如果老师不会做,会说:“这道题目考试不会考。”如果老师会做,会说:“你想考验我的水平?”从上述所引文字和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一些教师对学生提问题其实有着本能的排斥,或讨厌或恐惧,讨厌的是问自己讲过的问题的学生;恐惧的是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会在学生面前失掉面子,有损威信。在教师本身对学生提问题带有本能排斥的情况下,讲再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都无济于事。要想解决学生不提问题这一问题,必须先解决教师的问题。首先,身为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一直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老先生那样面色冷峻、不苟言笑,学生有问题,也是不愿来问的。其次,我们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陶行知的表述应该说是入木三分:“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全球化,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腾飞,民族要振兴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我们教师肩负着强国之重任,而如果我们排斥学生提问题就意味着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说得严肃点是对国家民族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广大教师的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习惯性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认定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做好笔记,下课好好复习,,考得好分数,便功德圆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提问者是教师并不是学生。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及自己的经验设置教学目标,判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需求。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而学生只需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心底里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学生表面上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牛鼻子走”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一旦处在被动位置,其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更多是等着教师来传授知识,当然也就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四、改变学生对提问的态度
在我调查的学生之中,有学生直言怕经常向老师提问,会招致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他认为,经常提问,会给人一种感觉,这人很笨,有很多问题都搞不懂;要么就是想方设法接近老师,极力讨好老师。从这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不少同学对提问的认识并不正确,他们甚至认为经常提问就是表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认为提问就是故意和老师套近乎。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学问”二字做个简单的解释:学问,即知识和学识。学和问是密不可分的,拆分开来,显然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和学识,因此,问在学习中必不可少,不懂就应当问,连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耻下问,何况我辈?此外,不少学生对所应当提的问题认识也有误区,他们认为提问就是指问老师讲过的而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显然,这是片面的。学生提问题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思索和见解。应该说提问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能力差的表现。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由此可见,提问,尤其是自己提问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学生耻于提问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应当改变学生对提问的认识误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应当先解决相关的基础性的问题,不然讨论纯粹的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