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教师进行有效提问,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提问
  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所谓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提问要准确具体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二、 提问语言要有艺术性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 提问要关注细节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 提问要有充分准备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五、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堂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思想开小差了,老师冷不丁地让他起来回答问题。这种带有惩罚性的提问不仅有损这个学生的自尊,也会削减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尊重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评价要及时,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的效果,而且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点评时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有明确的表示,答问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答问表达不清的应给出示范,对创造性的答问应给予表扬。点评时应多鼓励少批评。对答错者不能讽刺和挖苦,要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向老师提问,形成“学生问,教师答”的局面。提问要面向全体,不要专门针对个别或部分学生。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向一横排或一竖排学生提问的方式,久而久之,其他学生会认为“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对老师所提的问题不再关心。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 结语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所以初中数学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然而我们的教学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而学生却未曾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语文教学丞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  所谓“高效”,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大限度的获得最广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两种社会群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是提高教师
期刊
摘 要: 高考作文要做到思想深刻,考生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有启发性。“深刻”是发展等级的首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高考作文;思想深刻;深入本质  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就是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他们掩藏的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  请看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带着善心上路》中的片段
期刊
摘 要:愉快情境教学使学生把自己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里,产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愿望,深深的融入情境之中。  关键词:情境教学;解决问题;愉快探求知识  一、高中化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  愉快情境教学就是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愉快情境教学是以培养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
期刊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论语》在古代君王良相治国安邦中所起的作用。同样,作为一名高中的班主任,笔者切实感觉对于我们日常的班级管理,《论语》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孙子兵法》,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为人、做事的道理。下面这两个发生在我所带班级的真实故事就是一个实例。  一节体育课后,班长、体育委员和几个男生气冲冲地到办公室找我。体育委员告诉我上完体育课后我班同
期刊
新课程将教学定位为“交往”,“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那么,阅读就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要实现这种对话,缩短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世界的距离,必须深入到文本之中,如何迅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一、加强引导,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教师“喂一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本课对饮食和营养的学习,使幼儿对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2)使幼儿了解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并知道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来源。(3)使幼儿能够分辨出哪些是既健康又营养的食谱。2.过程与方法目标。图片、故事导入,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延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幼儿养成良好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育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要,语文阅读更加注重学生视野的开阔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训练。笔者为三年级语文教师,就自己教学经验,浅谈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索。  关键词:问题;联系;改革;必要性;创新  一、传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当地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上的教学建议确定教学的目标,然后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一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并对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学教学;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
期刊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苦生闲”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3)中等生、学困生和
期刊
问题解决理论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了解不够,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或对于教材内容缺乏一定的研究,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也有些教师不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