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苦生闲”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我们要想从 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创设民主气氛,丰富交流的对象
1.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3.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结合多种感官,拓宽交流的途径
1.说数学和听数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2.读数学。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概念课中,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通过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种)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 “1”,若干份,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3.写数学和做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传统中数学作业,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有价值的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三、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1.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这样揭示研讨的主题:比和分数、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分数有基本性质,那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个主题,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也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丰收。这种灵活应变、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学完例1:264+98后尝试解决例2:361-197,出现了两种方法:(1)361-197=361-200-3=158(2)361-197=361-200+3=164。教师将两种方法都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议,在评议中领悟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错误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例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老师没有裁决,而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创设民主气氛,丰富交流的对象
1.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3.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结合多种感官,拓宽交流的途径
1.说数学和听数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2.读数学。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概念课中,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通过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种)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 “1”,若干份,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3.写数学和做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传统中数学作业,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有价值的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三、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1.主题——研讨。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这样揭示研讨的主题:比和分数、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分数有基本性质,那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个主题,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也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丰收。这种灵活应变、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学完例1:264+98后尝试解决例2:361-197,出现了两种方法:(1)361-197=361-200-3=158(2)361-197=361-200+3=164。教师将两种方法都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议,在评议中领悟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错误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例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老师没有裁决,而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