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维。作为教师,其“反思”包含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个体到群体,从课前到课后。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巧用教学反思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及时、有效、跟进、反馈的反思过程来总结理论和探讨方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反思的研究意义
基于理论教学中的教案和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教授,很多教师都忽略反思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操作方法。没有明确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导致问题重复出现,长期积累形成“顽疾”,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个人教学能力也无法提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并巧妙利用教学反思,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很多,以先理论后实践为主,忽略了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然后用于实践,从不断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中得出相对稳定的理论,从而更广泛的作用于实践,最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目的。古代有许多关于思考、反省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等,从以上句子和成语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注重反省与思考,反省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反省指的就是思考和反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通过自我反省、反思以达到个人的成长的目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的反思是一个动词,不停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l]。这是反思的基本义,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反思带来的成长不仅局限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成长,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然后通过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对不同老师对同一课程的教学和反思再教学的过程进行研究、讨论并总结,或同一个老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阶段性反思,再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节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同课教师反思或教师自身阶段性反思,来对比教学的效果,得出结论。然后以实践得出的理论知识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反思和实践循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二、巧用教学反思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巧用反思”之及时和有效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教案中的教学感悟,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反思的方式。如教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时,教案设计的内容是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词语再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为步骤,其中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一个班的教学实践后,反馈到写作背景可以插入到第二课时来讲,在跟学生探讨以上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引出创作背景,让学生思考后能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是课后教学反思时老师设想的。可是到了真正教授第二个班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的记录并运用,设想也只是设想,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情况也通常表现为:一节课结束后,在教案的最底端写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然后每周上交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是一周写一次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不能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不能及时总结出当堂课的问题,那么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还有的老师习惯于写教学笔记,实际上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只是比较个人化的,较为自觉的一种行为,没有人监督和查阅,但这种反思的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因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反思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教案的反思往往只是针对于课后,而且总结的精要再运用课堂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相对于教学笔记来说,效果甚微。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其反思的执行都是缺乏有效性和延续性的,通常表现为当时可行。如果是集体备课,那么反思通常都是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而结果又过于理论化,缺乏再运用的有效性。
(二)“巧用反思”之规范及多元
反思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总结,以教授的形式再运用,是动态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多元性主要是针对课堂的不同内容来说的,可以是形式、结构,还可以是教师的风格。虽然我们主导的是语文课堂,但课堂中部分内容的呈现却不仅限于语文科目。例如,学习文言文《核舟记》时,根据注解和译文,理解文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缺乏形象感,特别是后面的人物具体的方位和动作,理解上是有难度的,例如文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各隐卷底衣褶中”“卧右膝,屈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加在一起理解,学生就糊涂了。备课时没有留意理解这段文字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学生手头都有文言注解,理解应该没问题,但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依据现有的翻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意,这是备课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下课后,及时记录下这个疑点,反思备课的角度,如果光靠文字讲解是缺乏形象感的,于是想到了图画。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核舟记》的图片,大多是以实物为原型的照片,比较小且模糊,看不清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最后想到了手绘。同样是这一课,上课之前,给第二个班的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对文章的理解,以图画的形式绘出核舟上的人物,看谁画出的动作最精准,表情最传神。果然,效果非常好。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斟酌,准确的绘制出了核舟上人物的方位、动作,甚至表情都很到位。之后用这种方法教授《荷叶·母亲》这一课,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分析完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揣摩情感,边读边画。根据文章中“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和“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大雨中荷叶维护红莲的形象完美的展示出来,同时将“母爱”化抽象为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三)“巧用反思”之科学和延展
其科学性主要是反思实践于课堂之后是否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如果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其反思是不科学的,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从延展性的角度来说,科目之前是互通的,知识的运用也是交织的。在不断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以绘画的形式组织教学,还可以是历史,数学,政治,甚至是音乐。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以一首老歌为背景音乐,通过教师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于勒在外流浪的凄苦,从而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分析《管晏列传》的选段时,就要讲到“管鲍之交”,这样就要先从“春秋五霸”的历史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借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其它科目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既能增强趣味性又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将这种延展思维迁移到其它科目的教学中去,让知识之间互通,让师生之间互进。 (四)“巧用反思”之跟进及反馈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反思所得的经验方法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根据社会环境,学习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将反思所得再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也要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和经验适用于当下,却不代表着适用任何时候。以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初步安排在其中一个班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加以补充的形式组织教学,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自己设计问題并组织答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为主线,以小组代表对答题组的回答给予量化加分,同时对答案进行补充,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从旁指导并组织好课堂纪律即可。反观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的分析很全面,从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从重点语段的品读到词语的解析,从写作手法的分析到修饰手法的鉴赏,内容面很广,分析也很到位。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这种方法很受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紧接着将这种方法复制到了其他两个班,效果同样很理想,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日益完善。在后期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这种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班级。一种是基础特别差的班级,他们对问题思考的层面比较窄,只能找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对答案的思考也是存于表面,大部分都是有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样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另一种是毕业班学生,九年级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而复习又占了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式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所有问题的思考,语言的组织和答案的编写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对此有明显的抗拒心理,自然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心存芥蒂的。所以,自主学习方式偏向于七、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这就是反思跟进之后所反馈出的经验和方法,是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这种方法也会随着时间、环境、背景的改变而改变!
三、总结
任何教师的成长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出疑问和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的,越来越多的事例也证明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和反思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因此,学科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永远是自己要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更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总结,把我们思考所得到的以另一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教学相长,需要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进步!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反思的研究意义
基于理论教学中的教案和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教授,很多教师都忽略反思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操作方法。没有明确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导致问题重复出现,长期积累形成“顽疾”,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个人教学能力也无法提升。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并巧妙利用教学反思,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很多,以先理论后实践为主,忽略了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然后用于实践,从不断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中得出相对稳定的理论,从而更广泛的作用于实践,最终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目的。古代有许多关于思考、反省句子,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扪心自问”等,从以上句子和成语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很注重反省与思考,反省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反省指的就是思考和反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都是通过自我反省、反思以达到个人的成长的目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的反思是一个动词,不停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l]。这是反思的基本义,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反思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
在教学方面,反思带来的成长不仅局限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成长,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然后通过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教学,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对不同老师对同一课程的教学和反思再教学的过程进行研究、讨论并总结,或同一个老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阶段性反思,再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节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同课教师反思或教师自身阶段性反思,来对比教学的效果,得出结论。然后以实践得出的理论知识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反思和实践循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二、巧用教学反思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巧用反思”之及时和有效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教案中的教学感悟,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反思的方式。如教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时,教案设计的内容是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词语再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为步骤,其中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怎么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一个班的教学实践后,反馈到写作背景可以插入到第二课时来讲,在跟学生探讨以上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引出创作背景,让学生思考后能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是课后教学反思时老师设想的。可是到了真正教授第二个班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的记录并运用,设想也只是设想,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情况也通常表现为:一节课结束后,在教案的最底端写上本节课的教学反思,然后每周上交教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是一周写一次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不能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不能及时总结出当堂课的问题,那么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还有的老师习惯于写教学笔记,实际上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只是比较个人化的,较为自觉的一种行为,没有人监督和查阅,但这种反思的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因为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反思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教案的反思往往只是针对于课后,而且总结的精要再运用课堂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相对于教学笔记来说,效果甚微。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其反思的执行都是缺乏有效性和延续性的,通常表现为当时可行。如果是集体备课,那么反思通常都是大家集体讨论的结果,而结果又过于理论化,缺乏再运用的有效性。
(二)“巧用反思”之规范及多元
反思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总结,以教授的形式再运用,是动态的,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多元性主要是针对课堂的不同内容来说的,可以是形式、结构,还可以是教师的风格。虽然我们主导的是语文课堂,但课堂中部分内容的呈现却不仅限于语文科目。例如,学习文言文《核舟记》时,根据注解和译文,理解文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缺乏形象感,特别是后面的人物具体的方位和动作,理解上是有难度的,例如文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各隐卷底衣褶中”“卧右膝,屈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加在一起理解,学生就糊涂了。备课时没有留意理解这段文字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学生手头都有文言注解,理解应该没问题,但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依据现有的翻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意,这是备课时完全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下课后,及时记录下这个疑点,反思备课的角度,如果光靠文字讲解是缺乏形象感的,于是想到了图画。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核舟记》的图片,大多是以实物为原型的照片,比较小且模糊,看不清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最后想到了手绘。同样是这一课,上课之前,给第二个班的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对文章的理解,以图画的形式绘出核舟上的人物,看谁画出的动作最精准,表情最传神。果然,效果非常好。经过学生们的讨论、斟酌,准确的绘制出了核舟上人物的方位、动作,甚至表情都很到位。之后用这种方法教授《荷叶·母亲》这一课,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分析完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揣摩情感,边读边画。根据文章中“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和“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大雨中荷叶维护红莲的形象完美的展示出来,同时将“母爱”化抽象为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深刻。
(三)“巧用反思”之科学和延展
其科学性主要是反思实践于课堂之后是否能实现预期的效果,如果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么其反思是不科学的,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从延展性的角度来说,科目之前是互通的,知识的运用也是交织的。在不断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以绘画的形式组织教学,还可以是历史,数学,政治,甚至是音乐。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以一首老歌为背景音乐,通过教师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于勒在外流浪的凄苦,从而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分析《管晏列传》的选段时,就要讲到“管鲍之交”,这样就要先从“春秋五霸”的历史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借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语文课堂可以利用其它科目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既能增强趣味性又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将这种延展思维迁移到其它科目的教学中去,让知识之间互通,让师生之间互进。 (四)“巧用反思”之跟进及反馈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反思所得的经验方法也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根据社会环境,学习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将反思所得再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时也要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和经验适用于当下,却不代表着适用任何时候。以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初步安排在其中一个班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加以补充的形式组织教学,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自己设计问題并组织答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为主线,以小组代表对答题组的回答给予量化加分,同时对答案进行补充,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需从旁指导并组织好课堂纪律即可。反观教学效果,发现学生的分析很全面,从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从重点语段的品读到词语的解析,从写作手法的分析到修饰手法的鉴赏,内容面很广,分析也很到位。从教学实践中,总结这种方法很受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紧接着将这种方法复制到了其他两个班,效果同样很理想,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日益完善。在后期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这种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班级。一种是基础特别差的班级,他们对问题思考的层面比较窄,只能找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对答案的思考也是存于表面,大部分都是有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改,这样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另一种是毕业班学生,九年级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而复习又占了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式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所有问题的思考,语言的组织和答案的编写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对此有明显的抗拒心理,自然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心存芥蒂的。所以,自主学习方式偏向于七、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这就是反思跟进之后所反馈出的经验和方法,是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这种方法也会随着时间、环境、背景的改变而改变!
三、总结
任何教师的成长都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出疑问和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的,越来越多的事例也证明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和反思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因此,学科教学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永远是自己要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更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总结,把我们思考所得到的以另一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教学相长,需要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