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人类要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维护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必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价值后,才能自觉并努力地去学习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措施。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蕴藏有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空间垃圾、大气环境污染、臭氧层空洞、酸雨、水污染、森林面积锐减、城市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开发资源利用造成的问题等等,从中挖掘出有关环境教育知识,促进学生获得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为他们以后参与环境保护做好准备。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体现地理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另外,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地理学是一门主要以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为对象,研究它们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更好的协调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这一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且同时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和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是相互关联的。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思路。所以由此看来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高中地理教育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比其他一些学科都能更好的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重视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有着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适当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学生基本上都是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星座、月相的变化等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加上现在社会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的被应用,例如电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这些高科技为人类演示了各种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的地理教师不只是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的教育,还应该利用课下的时间更多的关注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话题与报道,还要搜集一些比较成功的环保案例,并且及时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深挖掘教材内容,注重环保信息渗透。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热爱环境、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理教师应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已有知识及能力,不同层次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系统化学习。
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及星月变化等地理内容感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的得到应用,如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它们为人类展示了各种地理知识。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话题、报道,收集一些环保的成功案例,及时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科学成果将造福于人类。但是很多事物对人类的发展既有利又有 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存在矛盾性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和弊端。很多因素都制约了环境问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在教学中经常没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激烈的争论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高中地理 “新能源”这一章节,就“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核电站的出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一些学生觉得核能是廉价、清洁、地区适应强、能量密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所以发展核电站是有益的:还有的学生觉得若是核电站出现了大事故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就如本次日本核电站因地震引起的爆炸.现在地球处于一种不稳定时期.核电站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危险,就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应该停止对核电站的开发所以每个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对核电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经过激烈的讨论.其中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五、运用课外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课堂教学虽然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够多方面地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 ,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可 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比课堂教育更加有效 ,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可以结合这些重大的环境保护日适时的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走向街头或是一些公共场所,向公众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周围的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水体 污染源、生态农业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切实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 以及 环境 与人 类健 康 之 间的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综上所述,由于全世界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实施环境教育刻不容缓。而高中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在环境教育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体现地理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另外,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地理学是一门主要以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为对象,研究它们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更好的协调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这一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且同时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和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是相互关联的。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思路。所以由此看来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高中地理教育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比其他一些学科都能更好的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重视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有着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适当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学生基本上都是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星座、月相的变化等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加上现在社会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的被应用,例如电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这些高科技为人类演示了各种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的地理教师不只是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的教育,还应该利用课下的时间更多的关注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话题与报道,还要搜集一些比较成功的环保案例,并且及时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深挖掘教材内容,注重环保信息渗透。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热爱环境、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理教师应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已有知识及能力,不同层次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系统化学习。
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及星月变化等地理内容感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的得到应用,如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它们为人类展示了各种地理知识。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话题、报道,收集一些环保的成功案例,及时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科学成果将造福于人类。但是很多事物对人类的发展既有利又有 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存在矛盾性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和弊端。很多因素都制约了环境问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在教学中经常没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激烈的争论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高中地理 “新能源”这一章节,就“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核电站的出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一些学生觉得核能是廉价、清洁、地区适应强、能量密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所以发展核电站是有益的:还有的学生觉得若是核电站出现了大事故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就如本次日本核电站因地震引起的爆炸.现在地球处于一种不稳定时期.核电站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危险,就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应该停止对核电站的开发所以每个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对核电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经过激烈的讨论.其中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五、运用课外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课堂教学虽然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且由于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够多方面地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 ,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可 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比课堂教育更加有效 ,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学校可以结合这些重大的环境保护日适时的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走向街头或是一些公共场所,向公众讲解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周围的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水体 污染源、生态农业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切实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 以及 环境 与人 类健 康 之 间的关系,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综上所述,由于全世界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实施环境教育刻不容缓。而高中地理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在环境教育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