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鸮们竟然开始往南飞了!这些原本生活在北极的鸟儿,在南方将会度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呢?
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 “雪鸮入侵”是在2013年的冬天。大量的雪鸮从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涌入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
雪鸮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为那只为哈利·波特送信的“海德薇”,就是以雪鸮为原型而塑造的。如今,雪鸮可算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鸟类之一啦!其实,大多数人都很难在野外观察到雪鸮。它雪白的翅膀、金色的眼睛使每个见到它的人都能认出它们的样子,可对于它们的生活,我们却知道得很少。造成认知差距的原因倒也简单:雪鸮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那里的夏天极其短暂,而冬天却漫长而黑暗,还伴随着致命的严寒。一年中有8个月,野外考察工作都难以进行,故而对我们来说,雪鸮冬天的生活至今仍是个谜。
为了搞清楚本次大规模“雪鸮入侵”的情况,研究人员申请到了一个“暴风雪”研究项目,几十位野生动物学家、猫头鹰专家、鸟类标记专家、兽医和病理学家都志愿参与该项目。除此之外,民间鸟类组织以及鸟类学会纷纷捐资以助项目早日启动,大众募捐的钱则用以购买观测设备。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不断涌入,有些甚至来自于遥远的西班牙、挪威和英国。
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收集此次雪鸮大规模入侵的数据。成千上万的群众给项目组发来自己拍摄的观测照片,以帮助研究团队识别雪鸮的性别与年龄;专家学者们则随时待命,为收集来的雪鸮尸体进行尸检及组织分析,查看这些死去雪鸮的身体状况,检测其体内的毒素及环境污染物水平。
不过,要想解开雪鸮们冬天是怎样生活的这一难题,还需要对单个的雪鸮个体进行追踪。在冬季结束之前,从明尼苏达州到马萨诸塞州,研究团队已经在7个不同的地区抓到了22只雪鸮,并在每一只的身上都装上了最先进的定位发射器,用以监测它们的活动。
出乎人们的预期
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从一开始,雪鸮的活动就完全脱离了人们的预期。以前研究人员以为,对于雪鸮生命周期中的这一部分,他们还是有所了解的,但现在看来,全都错了!
曾经有种被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这种猫头鹰和其他的不同,它们白天也会活动。可是追踪数据清楚地显示,雪鸮白天休息,只有在黑夜里,它们才会进行捕猎和迁徙。研究人员分析:在北极的夏季,这些雪鸮的确会大白天捕猎进食。但那只是因为,夏季的北极,压根没有黑夜。雪鸮白天捕猎进食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只要环境合适,雪鸮还是会和其他猫头鹰一样,选择在夜间活动。
另外,之前,人们以为雪鸮大规模迁徙的原因是源于饥饿。现在,这样的说法也被否定了。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迁徙的雪鸮根本就不饿,个个都把自己喂得像卡通形象那般的滚圆。对此,研究人员发现,当雪鸮种群数量变大的时候,一些有经验的成年雪鸮,会事先将最靠近繁殖地的区域垄断,迫使大量的年轻雪鸮迁徙别处。公众传过来的照片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几乎所有在这个冬天南下的雪鸮,都是同年的夏天刚出生的年轻雪鸮。
作为常年研究雪鸮的团队,对于这样的观测结果他们并不吃惊。但当他们在看到雪鸮寻找食物的地点时,也都诧异不已。之前他们预计,雪鸮会飞到开阔的农田上寻找食物,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啮齿动物和兔子。可结果不是。显然,雪鸮们另有打算。
五大湖区的雪鸮看起来对湖面的冰层念念不忘,在冰面逗留了好几个星期。一开始,大家都以为那里没什么好吃的。后来,通过比对雪鸮的移动数据,以及湖面的卫星图像,研究小组才发现,原来,大风会把冰面的一些地方吹开,而这些无冰水面正是许多水鸟特别是潜鸭的聚集地。雪鸮正是盯着这些机会,卯足劲找吃的呢。
雪鸮来电
在过去的两个冬天里,“暴风雪”研究项目为雪鸮的行为研究带来了无数珍贵的数据。而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移动数据追踪公司CTT所研发的一款先进定位发射器。发射器仅重40克,由太阳能供电,设计上采用了双肩包的结构,柔软的材料制成的背带,不会对雪鸮造成擦伤。
与传统的定位发射器不同,该款发射器运用GPS技术,对雪鸮所处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都会作出记录,并利用手机信号网,将数据传输到CTT公司的服务器上。每隔几天,发射器就会像朝家里打电话一般,将数据往回送。不过,当雪鸮飞出了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时,这些发射器便会把数据先存起来,等到再次进入有信号的地方后重新传送。一个发射器可以存储十万个地点的数据,并且哪怕是几年后才能接收到信号都没有问题。
“暴风雪”研究项目的成功实施,帮助回答了雪鸮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2013年冬天的这场迁徙只是个开始。2014年,许多新的年轻雪鸮加入到南下的队伍中来。研究团队只好放下手中还未分析完的数据,赶紧又捕捉并标记了十几只雪鸮,开始了新一年的研究。
通过“暴风雪”项目,研究人员填补了一大块雪鸮生活史研究的空白。这对于在未来开展对该物种的保护来说,迈出了极好的第一步。
雪鸮:北极的猫头鹰
冬日里,在被封冻的极地苔原与冰层上,你是否见过这样一种飞翔的白色精灵?它们有的全身雪白,有的身上点缀着黑色斑点,最可爱的是,它们每只都有着一双浑圆的大眼睛。不过,我们可不能被这呆萌的外表所欺骗,这种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鸟儿可是著名的猛禽——雪鸮。
雪鸮是猫头鹰家族中的成员,也是猫头鹰家族中体型和体重最大的一种。雌性雪鸮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比雌性略小,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雪鸮有着巨大的翼展,一般在1.2米至1.6米之间。
如何辨认雄性雪鸮与雌性雪鸮呢?一般来说,雄性雪鸮通体大部为白色,只在身体羽毛的顶端才会有黑色出现,个别的雄鸟会在头顶、背部、双翅、下腹处羽毛上有黑色扇形斑点;而雌性雪鸮则拥有数量极多的黑色斑点,分布也较为均匀。另外,雄性雪鸮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会接近纯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点终身都不会消失。雪鸮的虹膜呈黄色,这双金色的大圆眼睛虽然不怎么灵活,但雪鸮的头却可以转动270度,这也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群视野极为广阔的好猎手。
雪鸮主要生活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未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等地。雪鸮靠旅鼠和一些小型动物为食。由于栖息地寒冷偏远,雪鸮极为罕见,于是,这种神秘的鸟儿历来有着各种各样的外号,如“雪鹰”、“北极猫头鹰”或是“白色大猫头鹰”等。不过,近年来北美不少地区都有见到自北极南下的雪鸮踪影。2012年,一名美国摄影师就在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一棵枯树枝上,拍摄到了著名的雪鸮“大笑”的瞬间;201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交通监控系统也意外捕捉到了一只成年雪鸮伸开翼展,优雅飞翔的身姿,一时成为城中热点新闻。 雪鸮厚实密布的羽毛,使得它们在极地零下50摄氏度的气温中,仍能保持近40度的体温,因此,气候并不是雪鸮开始南下旅行的原因。真正让雪鸮不远千里,离开自己熟悉的栖息环境的原因在于,它们遇到了季节性的食物危机。大部分时候,雪鸮都靠捕捉极地的旅鼠为食,有时也吃些兔子、鱼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甚至饿狠了还会对同胞下手。但旅鼠的数量并非那么稳定,在“口粮”短缺的时节,这些极地的白色猛禽便会逐渐往南飞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和我们一般认为的猫头鹰喜爱夜间活动不同,北极的雪鸮为昼行型鸟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偶尔会在黄昏后捕猎。它们飞行起来平稳而有力,俯冲的力量很强,升空速度也快;它们还能进行短距离的贴地飞行,并会不时降落在地面或电线杆上作短暂的休息调整。天气炎热时,雪鸮会通过呼气和张开翅膀来降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喜爱呆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如树枝上、建筑物顶端或是电线杆上等,一方面保证没有其他猫头鹰入侵者,一方面还可以伺机从猎物背后悄悄地发动攻击。
雪鸮是独居、划定地盘的鸟类,但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十分巨大。据统计,平均每只雪鸮每天要捕食7~12只旅鼠,一年则需要1600只旅鼠才能喂饱它们。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均也只会有两对雪鸮生存其中,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里,这样大范围的栖息地估计连一对雪鸮家庭的食物供应都难以保证。因此,由于其食物数量的增减,雪鸮的种群数量也时常浮动,在加拿大的班克斯岛,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该岛上的雪鸮数量可达到1.5万到2万只,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中,数据显示其雪鸮数量只有可怜的2000只。
捕食旅鼠的雪鸮,对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在其分布区南部,这些猛禽对于控制农田中的啮齿类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天敌很少,但严酷的生活环境常常造成食物短缺。但雪鸮的应变能力很强,能够长途跋涉,迁徙到食物更加充足的地方。随着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以及動画电影《守护着传奇》中的描画,雪鸮呆萌可爱但又凶猛强大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世界各地数量众多的雪鸮爱好者,自发地对其进行着观测与记录,并拍摄到各种雪鸮的图片,为雪鸮的科学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
现今,低迷全球雪鸮的总数约为29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而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尤其在我国,雪鸮仍属难得一见的鸟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喜的是,就在2017年3月末,在我国新疆哈巴河县内的一根电线杆上,人们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欣喜地发现了雪鸮栖息的身影。蓝天下,这些自由舒展着羽翼、四处旅行的白色鸟儿们,将继续用它们独特的身姿告诉人们,分享同一片自然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 “雪鸮入侵”是在2013年的冬天。大量的雪鸮从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涌入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
雪鸮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为那只为哈利·波特送信的“海德薇”,就是以雪鸮为原型而塑造的。如今,雪鸮可算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鸟类之一啦!其实,大多数人都很难在野外观察到雪鸮。它雪白的翅膀、金色的眼睛使每个见到它的人都能认出它们的样子,可对于它们的生活,我们却知道得很少。造成认知差距的原因倒也简单:雪鸮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那里的夏天极其短暂,而冬天却漫长而黑暗,还伴随着致命的严寒。一年中有8个月,野外考察工作都难以进行,故而对我们来说,雪鸮冬天的生活至今仍是个谜。
为了搞清楚本次大规模“雪鸮入侵”的情况,研究人员申请到了一个“暴风雪”研究项目,几十位野生动物学家、猫头鹰专家、鸟类标记专家、兽医和病理学家都志愿参与该项目。除此之外,民间鸟类组织以及鸟类学会纷纷捐资以助项目早日启动,大众募捐的钱则用以购买观测设备。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不断涌入,有些甚至来自于遥远的西班牙、挪威和英国。
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收集此次雪鸮大规模入侵的数据。成千上万的群众给项目组发来自己拍摄的观测照片,以帮助研究团队识别雪鸮的性别与年龄;专家学者们则随时待命,为收集来的雪鸮尸体进行尸检及组织分析,查看这些死去雪鸮的身体状况,检测其体内的毒素及环境污染物水平。
不过,要想解开雪鸮们冬天是怎样生活的这一难题,还需要对单个的雪鸮个体进行追踪。在冬季结束之前,从明尼苏达州到马萨诸塞州,研究团队已经在7个不同的地区抓到了22只雪鸮,并在每一只的身上都装上了最先进的定位发射器,用以监测它们的活动。
出乎人们的预期
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从一开始,雪鸮的活动就完全脱离了人们的预期。以前研究人员以为,对于雪鸮生命周期中的这一部分,他们还是有所了解的,但现在看来,全都错了!
曾经有种被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这种猫头鹰和其他的不同,它们白天也会活动。可是追踪数据清楚地显示,雪鸮白天休息,只有在黑夜里,它们才会进行捕猎和迁徙。研究人员分析:在北极的夏季,这些雪鸮的确会大白天捕猎进食。但那只是因为,夏季的北极,压根没有黑夜。雪鸮白天捕猎进食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只要环境合适,雪鸮还是会和其他猫头鹰一样,选择在夜间活动。
另外,之前,人们以为雪鸮大规模迁徙的原因是源于饥饿。现在,这样的说法也被否定了。从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这些迁徙的雪鸮根本就不饿,个个都把自己喂得像卡通形象那般的滚圆。对此,研究人员发现,当雪鸮种群数量变大的时候,一些有经验的成年雪鸮,会事先将最靠近繁殖地的区域垄断,迫使大量的年轻雪鸮迁徙别处。公众传过来的照片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几乎所有在这个冬天南下的雪鸮,都是同年的夏天刚出生的年轻雪鸮。
作为常年研究雪鸮的团队,对于这样的观测结果他们并不吃惊。但当他们在看到雪鸮寻找食物的地点时,也都诧异不已。之前他们预计,雪鸮会飞到开阔的农田上寻找食物,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啮齿动物和兔子。可结果不是。显然,雪鸮们另有打算。
五大湖区的雪鸮看起来对湖面的冰层念念不忘,在冰面逗留了好几个星期。一开始,大家都以为那里没什么好吃的。后来,通过比对雪鸮的移动数据,以及湖面的卫星图像,研究小组才发现,原来,大风会把冰面的一些地方吹开,而这些无冰水面正是许多水鸟特别是潜鸭的聚集地。雪鸮正是盯着这些机会,卯足劲找吃的呢。
雪鸮来电
在过去的两个冬天里,“暴风雪”研究项目为雪鸮的行为研究带来了无数珍贵的数据。而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移动数据追踪公司CTT所研发的一款先进定位发射器。发射器仅重40克,由太阳能供电,设计上采用了双肩包的结构,柔软的材料制成的背带,不会对雪鸮造成擦伤。
与传统的定位发射器不同,该款发射器运用GPS技术,对雪鸮所处的经纬度以及海拔高度都会作出记录,并利用手机信号网,将数据传输到CTT公司的服务器上。每隔几天,发射器就会像朝家里打电话一般,将数据往回送。不过,当雪鸮飞出了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时,这些发射器便会把数据先存起来,等到再次进入有信号的地方后重新传送。一个发射器可以存储十万个地点的数据,并且哪怕是几年后才能接收到信号都没有问题。
“暴风雪”研究项目的成功实施,帮助回答了雪鸮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2013年冬天的这场迁徙只是个开始。2014年,许多新的年轻雪鸮加入到南下的队伍中来。研究团队只好放下手中还未分析完的数据,赶紧又捕捉并标记了十几只雪鸮,开始了新一年的研究。
通过“暴风雪”项目,研究人员填补了一大块雪鸮生活史研究的空白。这对于在未来开展对该物种的保护来说,迈出了极好的第一步。
雪鸮:北极的猫头鹰
冬日里,在被封冻的极地苔原与冰层上,你是否见过这样一种飞翔的白色精灵?它们有的全身雪白,有的身上点缀着黑色斑点,最可爱的是,它们每只都有着一双浑圆的大眼睛。不过,我们可不能被这呆萌的外表所欺骗,这种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鸟儿可是著名的猛禽——雪鸮。
雪鸮是猫头鹰家族中的成员,也是猫头鹰家族中体型和体重最大的一种。雌性雪鸮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比雌性略小,平均体长为59厘米。雪鸮有着巨大的翼展,一般在1.2米至1.6米之间。
如何辨认雄性雪鸮与雌性雪鸮呢?一般来说,雄性雪鸮通体大部为白色,只在身体羽毛的顶端才会有黑色出现,个别的雄鸟会在头顶、背部、双翅、下腹处羽毛上有黑色扇形斑点;而雌性雪鸮则拥有数量极多的黑色斑点,分布也较为均匀。另外,雄性雪鸮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会接近纯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点终身都不会消失。雪鸮的虹膜呈黄色,这双金色的大圆眼睛虽然不怎么灵活,但雪鸮的头却可以转动270度,这也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群视野极为广阔的好猎手。
雪鸮主要生活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未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等地。雪鸮靠旅鼠和一些小型动物为食。由于栖息地寒冷偏远,雪鸮极为罕见,于是,这种神秘的鸟儿历来有着各种各样的外号,如“雪鹰”、“北极猫头鹰”或是“白色大猫头鹰”等。不过,近年来北美不少地区都有见到自北极南下的雪鸮踪影。2012年,一名美国摄影师就在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一棵枯树枝上,拍摄到了著名的雪鸮“大笑”的瞬间;201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交通监控系统也意外捕捉到了一只成年雪鸮伸开翼展,优雅飞翔的身姿,一时成为城中热点新闻。 雪鸮厚实密布的羽毛,使得它们在极地零下50摄氏度的气温中,仍能保持近40度的体温,因此,气候并不是雪鸮开始南下旅行的原因。真正让雪鸮不远千里,离开自己熟悉的栖息环境的原因在于,它们遇到了季节性的食物危机。大部分时候,雪鸮都靠捕捉极地的旅鼠为食,有时也吃些兔子、鱼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甚至饿狠了还会对同胞下手。但旅鼠的数量并非那么稳定,在“口粮”短缺的时节,这些极地的白色猛禽便会逐渐往南飞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和我们一般认为的猫头鹰喜爱夜间活动不同,北极的雪鸮为昼行型鸟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偶尔会在黄昏后捕猎。它们飞行起来平稳而有力,俯冲的力量很强,升空速度也快;它们还能进行短距离的贴地飞行,并会不时降落在地面或电线杆上作短暂的休息调整。天气炎热时,雪鸮会通过呼气和张开翅膀来降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喜爱呆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如树枝上、建筑物顶端或是电线杆上等,一方面保证没有其他猫头鹰入侵者,一方面还可以伺机从猎物背后悄悄地发动攻击。
雪鸮是独居、划定地盘的鸟类,但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十分巨大。据统计,平均每只雪鸮每天要捕食7~12只旅鼠,一年则需要1600只旅鼠才能喂饱它们。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每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平均也只会有两对雪鸮生存其中,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里,这样大范围的栖息地估计连一对雪鸮家庭的食物供应都难以保证。因此,由于其食物数量的增减,雪鸮的种群数量也时常浮动,在加拿大的班克斯岛,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该岛上的雪鸮数量可达到1.5万到2万只,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中,数据显示其雪鸮数量只有可怜的2000只。
捕食旅鼠的雪鸮,对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在其分布区南部,这些猛禽对于控制农田中的啮齿类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天敌很少,但严酷的生活环境常常造成食物短缺。但雪鸮的应变能力很强,能够长途跋涉,迁徙到食物更加充足的地方。随着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以及動画电影《守护着传奇》中的描画,雪鸮呆萌可爱但又凶猛强大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世界各地数量众多的雪鸮爱好者,自发地对其进行着观测与记录,并拍摄到各种雪鸮的图片,为雪鸮的科学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
现今,低迷全球雪鸮的总数约为29万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而实际远没有这么多。尤其在我国,雪鸮仍属难得一见的鸟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喜的是,就在2017年3月末,在我国新疆哈巴河县内的一根电线杆上,人们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欣喜地发现了雪鸮栖息的身影。蓝天下,这些自由舒展着羽翼、四处旅行的白色鸟儿们,将继续用它们独特的身姿告诉人们,分享同一片自然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