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少功对“理想”这一主题反应在他初期创作的散文里。虽然在他前期的小说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专门写这一主题的小说,但是,在他的小说作品里,我们还是很明显的就能看到对这一命题的涉及。
关键词:理想;散文;小说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
在这一时期,韩少功的小说基本上还是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政治色彩和遵从当时文艺方针的鲜明的特点:比如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较多的塑造具有很多美好品格的人物,在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比较注重有戏剧性的冲突效果,故事的结局也显示出政策和政治的明晰和正确。总之呢,是想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有政治理想和坚持为革命奋战的广众中的一员。也显示出浪漫的、主观上的革命主义情怀,无形中也是为了宣扬革命的正面效果。
比如说在《夜宿清江铺》中,通过对清江铺那一晚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美好品格。他穿着朴素,以至于饭店的服务员起初根本认不出来,甚至在得知他的身份之后也表示出了怀疑。他没有阶级观念,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下层劳动人民。在清江铺的时候,和那里的民工打成一片,丝毫没有领导人的架子,真正能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当然,在这篇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上还是具有戏剧性的。当饭点服务员态度傲慢、坚决不给农民工安排住宿、眼看大家没有办法要吵闹起来的时候,书记的身份被亮了出来,事情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转折性的改变,使得农民工都有了安身的落脚地。文中通过对于书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表现出作者对于具有正直认真、和蔼亲民品格正面共产党员干部的渴望。文中写到:“整个清江铺沸腾起来了。一个紧急电话会议以后,一些有条件的工厂、学校、商店、机关等都成了临时接待站,到处都在铺稻草、煮姜汤、生炉火、煎面饼”。通过对这种热闹场面的描写,也通过和事情转折之前的对比,无不显示出作者对于正面理想形象所产生的理想效果的期待与渴望。当然,在对正面形象进行塑造和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一些干部(文中的吴伟昌)不知道对方重要身份之前的傲慢不屑、在知道后又点头哈腰行为的不满和嘲讽——“吴伟昌尴尬地走了。尽管他没有回头,但他分明听到了身后一阵轻蔑的笑声”。
小说《七月洪峰》是韩少功在1977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在性质上和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夜宿清江铺》大致相同。同样也是刻画了一个正面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他即便是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在本身已经受人批判的状况下,依然坚持参与抗洪工作。他不仅对下层干部赵福全亲切地去慰问,还对因为在洪灾中失去父母的小豆子进行细心慈祥的安抚。他所体现出的这种品质、信念、精神,也从他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中显示出来:“我是党员!共产党员”!虽然这部小说也是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还是在于极力刻画在政治斗争中,在现实的打压下,依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通过对于其他人物(比如冯子奇和张明等)通过在政治斗争中来实现个人对于政治权利的获得时的叙述,也通过自然洪水就是暗示政治波浪的手法,来反应出只有坚持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坚定的理想,才能使事情得到解决,问题得到转折。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的正确,小说最后,通过虽然主人公受到打压,但是最终在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上层领导对于主人公的职务进行了恢复这一叙述,更加加强了对坚持理想的力量的强调。
《战俘》通过三个人物来凸显出革命时代红军光辉的形象。首先是通过由第一人称“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我”所经历的、看到的故事。也通过“我”所经历的,来体现“我”的理解、看法、和认识。那就是在“我”经历过悲惨的遭遇以后,只有红军,才能让“我”有一个可以安身之所。也只有红军,才能让“我”经历过一家老少被国民党杀害之后才能有一条活路。由此,我对红军的感情是感激和深厚的,在发觉红军没有食物的时候,背着他们偷偷的向农民强买粮食。但他们得知之后,我被进行了处罚,在处分的过程中,我也重新对“红军”这以概念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和理解认识。其次是通过对于人物“罗东”的塑造来体现。“罗东”是红军部队里的一个师长。在对待下属上,他是既严厉又关心爱护。他平日里老是说自己胃不好,不能吃多东西,以此来把他的食物分给“我”,其实是他担心“我”吃不饱故意那么说。在平日里也对“我”进行教导,我就是因为有了他的教育,在一次为百姓们救火的过程中,才能对赵汉生“战俘”的身份不避讳,对赵汉生在这次的表现中进行了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表扬。因为“师长说过,我们要讲公道,哪个做了件好事,都不能忘记……红杖黑账分个清楚”。并且,这位师长,还文武双全,不仅善于带兵打仗,还计谋过人,文采过人,有很多文章都在报纸上发表,可以说,他身上体现了很多红军的美好品格。另外就是对于另外一个主要人物——作为“战俘”身份的赵汉生的叙述。他在一次两方交战的过程中,他沦为红军的战俘。先前他由于受到他人的蛊惑,对于红军有很多的成见和误解,后来随着跟红军多日的共同生活,他对红军部队从原来的对立到中间的犹豫,再到后来的重新定义,使他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和顿悟,也让他和红军惺惺相惜:“赵汉生也回赠了几句,记得头两句是:‘逢君恨已晚,握别泪沾衫。’”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其力量的来源还是因为受到红军美好品格的感染,相反也由他印证了这一品格。
关于这一类型的作品还有其他,总之都是以刻画和塑造具有美好品质的共产党员形象。虽说这一类型的作品在人物方面稍微显得过于理想化、规范化、类型化,在情节的安排上也过于单一,也就是说都是以文中对立的双方矛盾为故事情节的,在思想深度和内容上也显得稍微单薄,但是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看起来比较不成熟、稍显稚嫩的写作内容、主题、和手法,也才显示出,在初期阶段,韩少功对于个人理想主义的精神才得到初步的体现,他渴望和借助他心目中的这些理想人物能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幸福和安定,也表现出他对人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理想;散文;小说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
在这一时期,韩少功的小说基本上还是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政治色彩和遵从当时文艺方针的鲜明的特点:比如小说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较多的塑造具有很多美好品格的人物,在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比较注重有戏剧性的冲突效果,故事的结局也显示出政策和政治的明晰和正确。总之呢,是想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有政治理想和坚持为革命奋战的广众中的一员。也显示出浪漫的、主观上的革命主义情怀,无形中也是为了宣扬革命的正面效果。
比如说在《夜宿清江铺》中,通过对清江铺那一晚所发生的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美好品格。他穿着朴素,以至于饭店的服务员起初根本认不出来,甚至在得知他的身份之后也表示出了怀疑。他没有阶级观念,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下层劳动人民。在清江铺的时候,和那里的民工打成一片,丝毫没有领导人的架子,真正能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当然,在这篇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上还是具有戏剧性的。当饭点服务员态度傲慢、坚决不给农民工安排住宿、眼看大家没有办法要吵闹起来的时候,书记的身份被亮了出来,事情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转折性的改变,使得农民工都有了安身的落脚地。文中通过对于书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表现出作者对于具有正直认真、和蔼亲民品格正面共产党员干部的渴望。文中写到:“整个清江铺沸腾起来了。一个紧急电话会议以后,一些有条件的工厂、学校、商店、机关等都成了临时接待站,到处都在铺稻草、煮姜汤、生炉火、煎面饼”。通过对这种热闹场面的描写,也通过和事情转折之前的对比,无不显示出作者对于正面理想形象所产生的理想效果的期待与渴望。当然,在对正面形象进行塑造和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一些干部(文中的吴伟昌)不知道对方重要身份之前的傲慢不屑、在知道后又点头哈腰行为的不满和嘲讽——“吴伟昌尴尬地走了。尽管他没有回头,但他分明听到了身后一阵轻蔑的笑声”。
小说《七月洪峰》是韩少功在1977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在性质上和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夜宿清江铺》大致相同。同样也是刻画了一个正面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他即便是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在本身已经受人批判的状况下,依然坚持参与抗洪工作。他不仅对下层干部赵福全亲切地去慰问,还对因为在洪灾中失去父母的小豆子进行细心慈祥的安抚。他所体现出的这种品质、信念、精神,也从他一直强调的一句话中显示出来:“我是党员!共产党员”!虽然这部小说也是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还是在于极力刻画在政治斗争中,在现实的打压下,依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通过对于其他人物(比如冯子奇和张明等)通过在政治斗争中来实现个人对于政治权利的获得时的叙述,也通过自然洪水就是暗示政治波浪的手法,来反应出只有坚持崇高的共产党员的、坚定的理想,才能使事情得到解决,问题得到转折。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的正确,小说最后,通过虽然主人公受到打压,但是最终在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上层领导对于主人公的职务进行了恢复这一叙述,更加加强了对坚持理想的力量的强调。
《战俘》通过三个人物来凸显出革命时代红军光辉的形象。首先是通过由第一人称“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我”所经历的、看到的故事。也通过“我”所经历的,来体现“我”的理解、看法、和认识。那就是在“我”经历过悲惨的遭遇以后,只有红军,才能让“我”有一个可以安身之所。也只有红军,才能让“我”经历过一家老少被国民党杀害之后才能有一条活路。由此,我对红军的感情是感激和深厚的,在发觉红军没有食物的时候,背着他们偷偷的向农民强买粮食。但他们得知之后,我被进行了处罚,在处分的过程中,我也重新对“红军”这以概念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和理解认识。其次是通过对于人物“罗东”的塑造来体现。“罗东”是红军部队里的一个师长。在对待下属上,他是既严厉又关心爱护。他平日里老是说自己胃不好,不能吃多东西,以此来把他的食物分给“我”,其实是他担心“我”吃不饱故意那么说。在平日里也对“我”进行教导,我就是因为有了他的教育,在一次为百姓们救火的过程中,才能对赵汉生“战俘”的身份不避讳,对赵汉生在这次的表现中进行了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表扬。因为“师长说过,我们要讲公道,哪个做了件好事,都不能忘记……红杖黑账分个清楚”。并且,这位师长,还文武双全,不仅善于带兵打仗,还计谋过人,文采过人,有很多文章都在报纸上发表,可以说,他身上体现了很多红军的美好品格。另外就是对于另外一个主要人物——作为“战俘”身份的赵汉生的叙述。他在一次两方交战的过程中,他沦为红军的战俘。先前他由于受到他人的蛊惑,对于红军有很多的成见和误解,后来随着跟红军多日的共同生活,他对红军部队从原来的对立到中间的犹豫,再到后来的重新定义,使他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和顿悟,也让他和红军惺惺相惜:“赵汉生也回赠了几句,记得头两句是:‘逢君恨已晚,握别泪沾衫。’”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转变,其力量的来源还是因为受到红军美好品格的感染,相反也由他印证了这一品格。
关于这一类型的作品还有其他,总之都是以刻画和塑造具有美好品质的共产党员形象。虽说这一类型的作品在人物方面稍微显得过于理想化、规范化、类型化,在情节的安排上也过于单一,也就是说都是以文中对立的双方矛盾为故事情节的,在思想深度和内容上也显得稍微单薄,但是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看起来比较不成熟、稍显稚嫩的写作内容、主题、和手法,也才显示出,在初期阶段,韩少功对于个人理想主义的精神才得到初步的体现,他渴望和借助他心目中的这些理想人物能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幸福和安定,也表现出他对人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