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表象训练的概述,以及表象训练在高效散打教学中的各个阶段的特点阐述,具体表述了高校散打教学中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散打;表象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表象训练概述
表象是人脑对已经过去的可感知事物形象的反映,是基于感知基础上的对过去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而运动动作表象是指运动中动作和过程在人脑中的重现,是动作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以及力量和方位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特点,综合了视觉触觉、动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表现。在高效散打教学中,表象训练可以使学生再不进行任何身体动作的前提下,直接刺激大脑皮质促使其对肌肉进行活动指令。同时加深大脑皮层对相应中枢利息痕迹,通过脑电波产生与身体练习相同的生物效果,从而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将练习痕迹转化成人的条件反射,迅速形成动作技能的培养,也适用于动作的提高和巩固。散打教学中的表象训练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媒体或教具配合教师的讲解来进行。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更加容易引起年轻人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生在散打教学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对教学结构、教学时间、教学程序以及课堂气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的调节了学生的运动量,减少了盲目训练,因此表象训练会对高效散打教学产生极其有利的帮助。本文将通过表象训练在散打教学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充分介绍表象训练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作用和优越性。
二、初步学习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在散打教学的初步阶段,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多余动作多,动作不协调,肌肉过分紧张僵硬,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神经过程扩散广泛,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差,无法有效的运用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这种情况下就会经常出现错误动作,而学生自己又不能察觉。在这一阶段表象训练一般分为外在表象训练和部分表象训练。
外在表象训练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学生的各个生理唤醒水平调整到适宜水平,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动作完成的过程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主动的运用头脑中的视觉表象强化正确的动作表象,配相应的语言暗示来练习。外在表象训练使学生自己想象完成动作的形象及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调节动作的视觉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脑海中的动作表象。例如散打教学中鞭腿动作的教学,先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了解初步的技术动作,在脑海中建立较为笼统的视觉表象,这是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基本,然后教师进行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将鞭腿动作的技术特点大腿带动小腿,展胯,弹踢的动作要领加以练习,加速学生脑海中视觉表象的形成和完善,同时是学生体会正确的外部形象。
部分表象训练是外在表象训练的补充和强化,学生在外乡表象训练中初步了解动作的外部形象,通过模仿练习找到一定的肌肉运动感觉,然而这种动作表象仍处于模糊阶段,缺乏深入内在的理解,这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部分表象训练是教师根据情况将整体的示范动作拆解开来进行分解示范,或者利用媒体手段将动作套路分解,将动作难点进行重复播放。同时结合教师的技巧提示,使学生彻底掌握动作技巧的细节。
三、动作改进和提高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学生度过散打教学的初学者阶段将会逐步适应动作的运用,懂得如何利用肌肉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动作,而且对动作的整体套路也会有初步的体会。然而动作结合需要的不仅仅是视觉表象,更重要的是细节,比如力的收放大小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表象训练对学生的动觉系统进行提高,从而掌握动作的每一个细节,纠正动作的细微错误。这一阶段的表象训练分为三个部分:内在表象训练,表象夸张训练,表象替换训练。
内在表象训练是指学生在想象自己完成整套动作的过程中,着重感受肌肉和情绪的细微反应。通过对自身的动觉表象的加深,配合语言暗示使整体的动作在动觉表象中越发清晰,同时综合各种表象的信息反馈提高自身对于动作的理解与掌控。比如,在散打教学中左手抄拳的表象训练,教师应提示学生着重感受力由脚上传到腰,再上传到肩,再聚集到拳向右发出的内在过程。这一过程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蹬地,展腰,展肩、抬肘,挥拳的过程。
表象夸张训练是纠正错误动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高校散打教学中,一些学生会受到错误动作的影响形成习惯动作,这就极大的干扰了学生对于散打动作的掌握和学习,而往往这些习惯动作最为隐蔽不会被学生自己发觉,且改正起来极为困难。表象夸张训练就是将这样的动作以极其夸张的,与正确动作有明显区别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学生从内心对于这个动作产生感触从而自发的注意这一动作的细节,进而发现问题所在,改正错误。
表象替换训练主要是针对动作衔接问题的训练。例如散打教学中向前垫步连接前腿侧踹腿动作,这一动作需要极好的协调能力,因此在表象替换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原地侧踹腿和垫步技术的练习,当充分掌握后再进行垫步侧踹腿动作的练习。
总体来说,表象训练在动作改进和提高阶段的运用特点,是视觉和动觉表象相结合,通过完成理想动作,回忆,强化,这一周而复始的练习加深正确动作在人脑中的痕迹,从而在学生生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稳定的技术动作表象。
四、动作自动化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习,学生应当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术动作形态,基本省去了不必要的多余动作,而视觉注意也已经减弱甚至消失。动作的联系逐渐形成完整的系统,并日趋稳定成型。而成套的动作也可以基本依靠本能的直觉反应来完成,基本形成动作的连锁反应。对于肌肉动作的表象愈发清晰,注意的范围愈发增大。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表象训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理想模式训练以及回顾式表象训练,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改进局部细微动作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和选择最合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完成相应的动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理想模式训练通过观看他人的正确动作演示或技术动作录像,在心里进行角色替换,虚拟打斗场景获得并体会完成动作的运动感觉。
回顾式表象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练习完成的最满意的动作进行回顾,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各个技术动作的术语,联想技术动作的要点和关键,回想完成动作的情绪以及动作的频率节奏,使整体动作在脑中彻底定型。
五、结语
通过对表象训练在高校散打教学中各个阶段特点的阐述可以看出,表象训练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节省课时,同时表象训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表象训练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因素,锻炼学生大脑神经活动,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使学生有效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表象训练还能对学生心理进行锻炼,是学生具备控制、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因此表象训练的应用是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潮流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李鑫,郭海峰,康文峰.“表象训练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05).
[2]刘志刚.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3]干新平,王海景,韩旭.体育运动中表象训练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魏高峡,李佑发.表象训练效果及应用模型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
[5]倪霞.意识潜力在武术散打训练中的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8):59-60.
[6]俊军.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关键词:高校;散打;表象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表象训练概述
表象是人脑对已经过去的可感知事物形象的反映,是基于感知基础上的对过去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而运动动作表象是指运动中动作和过程在人脑中的重现,是动作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以及力量和方位等方面反映出来的特点,综合了视觉触觉、动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表现。在高效散打教学中,表象训练可以使学生再不进行任何身体动作的前提下,直接刺激大脑皮质促使其对肌肉进行活动指令。同时加深大脑皮层对相应中枢利息痕迹,通过脑电波产生与身体练习相同的生物效果,从而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将练习痕迹转化成人的条件反射,迅速形成动作技能的培养,也适用于动作的提高和巩固。散打教学中的表象训练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媒体或教具配合教师的讲解来进行。这样的方法更加直观,更加容易引起年轻人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生在散打教学方面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对教学结构、教学时间、教学程序以及课堂气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的调节了学生的运动量,减少了盲目训练,因此表象训练会对高效散打教学产生极其有利的帮助。本文将通过表象训练在散打教学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充分介绍表象训练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作用和优越性。
二、初步学习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在散打教学的初步阶段,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多余动作多,动作不协调,肌肉过分紧张僵硬,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神经过程扩散广泛,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差,无法有效的运用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这种情况下就会经常出现错误动作,而学生自己又不能察觉。在这一阶段表象训练一般分为外在表象训练和部分表象训练。
外在表象训练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学生的各个生理唤醒水平调整到适宜水平,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动作完成的过程上。通过教师的示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主动的运用头脑中的视觉表象强化正确的动作表象,配相应的语言暗示来练习。外在表象训练使学生自己想象完成动作的形象及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调节动作的视觉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脑海中的动作表象。例如散打教学中鞭腿动作的教学,先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了解初步的技术动作,在脑海中建立较为笼统的视觉表象,这是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基本,然后教师进行讲解示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将鞭腿动作的技术特点大腿带动小腿,展胯,弹踢的动作要领加以练习,加速学生脑海中视觉表象的形成和完善,同时是学生体会正确的外部形象。
部分表象训练是外在表象训练的补充和强化,学生在外乡表象训练中初步了解动作的外部形象,通过模仿练习找到一定的肌肉运动感觉,然而这种动作表象仍处于模糊阶段,缺乏深入内在的理解,这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部分表象训练是教师根据情况将整体的示范动作拆解开来进行分解示范,或者利用媒体手段将动作套路分解,将动作难点进行重复播放。同时结合教师的技巧提示,使学生彻底掌握动作技巧的细节。
三、动作改进和提高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学生度过散打教学的初学者阶段将会逐步适应动作的运用,懂得如何利用肌肉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动作,而且对动作的整体套路也会有初步的体会。然而动作结合需要的不仅仅是视觉表象,更重要的是细节,比如力的收放大小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表象训练对学生的动觉系统进行提高,从而掌握动作的每一个细节,纠正动作的细微错误。这一阶段的表象训练分为三个部分:内在表象训练,表象夸张训练,表象替换训练。
内在表象训练是指学生在想象自己完成整套动作的过程中,着重感受肌肉和情绪的细微反应。通过对自身的动觉表象的加深,配合语言暗示使整体的动作在动觉表象中越发清晰,同时综合各种表象的信息反馈提高自身对于动作的理解与掌控。比如,在散打教学中左手抄拳的表象训练,教师应提示学生着重感受力由脚上传到腰,再上传到肩,再聚集到拳向右发出的内在过程。这一过程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蹬地,展腰,展肩、抬肘,挥拳的过程。
表象夸张训练是纠正错误动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高校散打教学中,一些学生会受到错误动作的影响形成习惯动作,这就极大的干扰了学生对于散打动作的掌握和学习,而往往这些习惯动作最为隐蔽不会被学生自己发觉,且改正起来极为困难。表象夸张训练就是将这样的动作以极其夸张的,与正确动作有明显区别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学生从内心对于这个动作产生感触从而自发的注意这一动作的细节,进而发现问题所在,改正错误。
表象替换训练主要是针对动作衔接问题的训练。例如散打教学中向前垫步连接前腿侧踹腿动作,这一动作需要极好的协调能力,因此在表象替换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原地侧踹腿和垫步技术的练习,当充分掌握后再进行垫步侧踹腿动作的练习。
总体来说,表象训练在动作改进和提高阶段的运用特点,是视觉和动觉表象相结合,通过完成理想动作,回忆,强化,这一周而复始的练习加深正确动作在人脑中的痕迹,从而在学生生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稳定的技术动作表象。
四、动作自动化阶段表象训练的运用特点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习,学生应当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术动作形态,基本省去了不必要的多余动作,而视觉注意也已经减弱甚至消失。动作的联系逐渐形成完整的系统,并日趋稳定成型。而成套的动作也可以基本依靠本能的直觉反应来完成,基本形成动作的连锁反应。对于肌肉动作的表象愈发清晰,注意的范围愈发增大。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表象训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理想模式训练以及回顾式表象训练,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改进局部细微动作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和选择最合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完成相应的动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理想模式训练通过观看他人的正确动作演示或技术动作录像,在心里进行角色替换,虚拟打斗场景获得并体会完成动作的运动感觉。
回顾式表象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练习完成的最满意的动作进行回顾,加深印象。学生通过各个技术动作的术语,联想技术动作的要点和关键,回想完成动作的情绪以及动作的频率节奏,使整体动作在脑中彻底定型。
五、结语
通过对表象训练在高校散打教学中各个阶段特点的阐述可以看出,表象训练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节省课时,同时表象训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表象训练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因素,锻炼学生大脑神经活动,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使学生有效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表象训练还能对学生心理进行锻炼,是学生具备控制、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因此表象训练的应用是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潮流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李鑫,郭海峰,康文峰.“表象训练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05).
[2]刘志刚.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3]干新平,王海景,韩旭.体育运动中表象训练研究的发展及现状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魏高峡,李佑发.表象训练效果及应用模型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
[5]倪霞.意识潜力在武术散打训练中的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8):59-60.
[6]俊军.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