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学者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将 15 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 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 15 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易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易被接受。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多么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几点做法:
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疑引思, 以思解疑, 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考:白求恩的精神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很快发现:这是真的。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相反, 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漠不关心的人却不能算是纯粹的共产党员。那又是为什么呢?探讨后发现是因为这种人拈轻怕重、自私自利、喜欢自吹,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接着我让学生深层思考: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丑。这一情境的设置,煽动起学生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随之加深,课堂由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二、模拟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情景的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结合语言,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这样设计:先播放背景音乐和欣赏课文插图,在炮火轰鸣的背景音乐中我深沉地说道:“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 ……”由于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实现了与文本内容的直接对话。于是历史中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们眼前,令其百感交集。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我再次投入自己的真情,动情地表述香港被侵占的屈辱,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仔细研读、交流、讨论,其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情绪发展到高潮,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与升华,思想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 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读后感。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够亲近,体会不到他们对孩子深沉的爱,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作者的父亲疼爱他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情深之处,使学生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使学生们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其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则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朱自清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层地领悟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其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疑引思, 以思解疑, 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考:白求恩的精神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很快发现:这是真的。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相反, 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漠不关心的人却不能算是纯粹的共产党员。那又是为什么呢?探讨后发现是因为这种人拈轻怕重、自私自利、喜欢自吹,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接着我让学生深层思考: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丑。这一情境的设置,煽动起学生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随之加深,课堂由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二、模拟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情景的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结合语言,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这样设计:先播放背景音乐和欣赏课文插图,在炮火轰鸣的背景音乐中我深沉地说道:“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 ……”由于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实现了与文本内容的直接对话。于是历史中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们眼前,令其百感交集。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我再次投入自己的真情,动情地表述香港被侵占的屈辱,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仔细研读、交流、讨论,其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情绪发展到高潮,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与升华,思想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 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读后感。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够亲近,体会不到他们对孩子深沉的爱,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作者的父亲疼爱他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情深之处,使学生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使学生们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其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则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朱自清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层地领悟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其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