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在语文课上展开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论述其实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也是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信息资源中学会了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信息资源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在信息资源中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在广博的信息资源中,开创学习新天地!
关键词解难释疑;个性化阅读;语言积累
一、充足的资源帮助学生解难释疑
走进课堂,也就是走进了一个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教师不是唯一能提供答案的方面,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零起点”或“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接受水平,他们获取信息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电视等等,信息源的增多,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充足的课外资源从音、像等多方面生动地为学生解难释疑。
小二课程《识字2》是四行有关国庆盛典的“词串”韵文,其中,前三行韵文在孩子细读慢品中,很轻易就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大典的喜庆很快感染了教室里的所有孩子,可讲到第四行韵文“神州腾飞中国龙”时,我问:“你们读懂了什么?”孩子们面面相觑,卡住了!是啊,这么抽象的词语让二年级的孩子去理解祖国的日新月异、日渐强大,困难了些。这时,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搜集的有关“神舟”的资料,有图片,有文字,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一展示:从单人一天的“神舟5号”,到多人多天的“神舟6号”,再到多人多天多任务、并且首次实现舱外活动的“神舟7号”,孩子们从直观上感受到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再接着,我拿出历届奥运金牌榜,让孩子们从直观的数字增长中了解祖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中国综合国力的进步。旁征博引到这儿,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心中的感受,立刻,一虎头虎脑的男孩不等我同意,就站起来囔道:“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这一下,下面也炸开了锅,一个个群情激动、热血沸腾。顺势,我又教孩子们唱了《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就这样,本堂课的理解难点、情感目标在旁征博引中轻易解决了。
二、多元的视角帮助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沉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形态。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的经历、处境与沉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孩子们围绕同一个内容,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搜集来的资料也是千差万别,而这样的千差万别就造就了孩子们从不同的层面、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展示出阅读的高度个性化。
《但愿人长久》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在品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孩子们结合自己搜集、了解到的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语言资料等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说诗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有的说诗人中秋时节因为是政治原因,二人分在两地,不能一起过节日。用这首词来寄托他对他弟弟的想念和希望他们在政治道路上面少点波折,所以词中有着说不出的惆怅和无奈。也有的说词的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 还有的说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就这样,旁征博引、众说纷纭,同样的诗句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资料的搜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接着在各阶段目标中分别对此加以具体化。“积累”成了新课标的一个高频词汇,据统计,这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14 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第二是要求积累生活素材(包括语言、情感、人文、地理、生活经验等)。为什么《课标》对“积累”如此重视呢?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让孩子自觉地去搜集、组织、交流资源信息就是一条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这样的途径体现了《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没有教师强制性的高压,也没有学生填鸭式的背诵,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習惯,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真正让学生好学、乐学,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基地,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摇篮;课堂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所在;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不仅可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新天地,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解难释疑;个性化阅读;语言积累
一、充足的资源帮助学生解难释疑
走进课堂,也就是走进了一个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学习平台。在这里,教师不是唯一能提供答案的方面,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零起点”或“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接受水平,他们获取信息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电视等等,信息源的增多,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充足的课外资源从音、像等多方面生动地为学生解难释疑。
小二课程《识字2》是四行有关国庆盛典的“词串”韵文,其中,前三行韵文在孩子细读慢品中,很轻易就理解了其中的内容,大典的喜庆很快感染了教室里的所有孩子,可讲到第四行韵文“神州腾飞中国龙”时,我问:“你们读懂了什么?”孩子们面面相觑,卡住了!是啊,这么抽象的词语让二年级的孩子去理解祖国的日新月异、日渐强大,困难了些。这时,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搜集的有关“神舟”的资料,有图片,有文字,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一展示:从单人一天的“神舟5号”,到多人多天的“神舟6号”,再到多人多天多任务、并且首次实现舱外活动的“神舟7号”,孩子们从直观上感受到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再接着,我拿出历届奥运金牌榜,让孩子们从直观的数字增长中了解祖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中国综合国力的进步。旁征博引到这儿,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心中的感受,立刻,一虎头虎脑的男孩不等我同意,就站起来囔道:“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这一下,下面也炸开了锅,一个个群情激动、热血沸腾。顺势,我又教孩子们唱了《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就这样,本堂课的理解难点、情感目标在旁征博引中轻易解决了。
二、多元的视角帮助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沉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形态。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的经历、处境与沉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孩子们围绕同一个内容,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搜集来的资料也是千差万别,而这样的千差万别就造就了孩子们从不同的层面、多元的视角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展示出阅读的高度个性化。
《但愿人长久》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在品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孩子们结合自己搜集、了解到的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语言资料等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说诗人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有的说诗人中秋时节因为是政治原因,二人分在两地,不能一起过节日。用这首词来寄托他对他弟弟的想念和希望他们在政治道路上面少点波折,所以词中有着说不出的惆怅和无奈。也有的说词的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 还有的说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就这样,旁征博引、众说纷纭,同样的诗句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资料的搜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接着在各阶段目标中分别对此加以具体化。“积累”成了新课标的一个高频词汇,据统计,这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14 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第二是要求积累生活素材(包括语言、情感、人文、地理、生活经验等)。为什么《课标》对“积累”如此重视呢?这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而让孩子自觉地去搜集、组织、交流资源信息就是一条适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这样的途径体现了《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没有教师强制性的高压,也没有学生填鸭式的背诵,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習惯,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真正让学生好学、乐学,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基地,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摇篮;课堂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所在;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不仅可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新天地,何乐而不为呢?